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埙(散文)

精品 【书香】埙(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1.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12发表时间:2022-02-07 22:09:08
摘要:“埙”是一种的古老乐器,老到史前人类蒙昧时代。它靠七个小孔发音,握在手中似一枚大鹅蛋。可声音是那样的哀婉、凄凉、悠远,有一种道尽人世的悲怆的感觉。

【书香】埙(散文)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大哥赶年集回来后,送我一个小礼物。器物不大,两手及握,是个梨形的红陶制品,周身光滑,腹内中空,外表暗红色,古色古香,曲线亦优美匀称。大头部分下端收敛,作成平底状,可以立在桌台上,显得古拙,很有韵味。两侧各有一排小孔,共六个,对称排列,之间似乎还阴刻着一些线条,组成不知名的野花小草。顶上尖细的小嘴中间有孔洞,靠近唇边,运气细吹,能发出“呜呜”的声响。
   我不知道此为何物,只觉得好玩。在物质匮乏的时代,我们童年基本没有什么玩具,能拥有这么个可发声响的东西,当然喜欢的不得了,左看右看,吹吹摇摇,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响,更不知其中的所以然。
   大哥接过来,用两手的六个手指堵住音孔,像吹萧(哥略懂吹萧)一样给我作示范,撮嘴聚气,翘指起落,那东西竟然发出高低不同、粗细有变的音响来,很是奇妙,也令我佩服。但大哥始终没能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甚至有时显得刺耳。
   大哥告诉我,这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叫做“埙”,其历史相当悠久,为万古黄河的红膏泥经过烈火烧炼而成。现在几近失传,很不常见,会吹的人更少,因此他也不得要领,更吹不出动听的曲子。
   以前我故乡的农村,一般的村子中都有几个略懂音律之人,逢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等重大庆典时,锣鼓铙钹,唢呐笙竽一齐上阵,梆板笛萧,筝弦琴瑟相伴和鸣。虽不见得十分专业,亦有板有眼,舞弄得热热闹闹,烘托出一些欢乐的气氛。更何况我家村庄,有几户张姓的村民,是琴书世家,几辈子收徒授艺,四处游乡演唱琴书,在周围十里八乡都有名。我记事起就知道,他们的小戏班子,经常参加县上文化部门组织的曲艺汇演及文艺活动,有时还能捧回来一张奖状。在大批“封、资、修”的年代,他们是少数经县上批准的农村演出小团体,可以不参加农业生产,到各村屯进行“宣传”活动。不过剧本全部换新,都是新编的适合当时形势的作品。
   他们的主要乐器为古筝、扬琴、二胡等,相对村中通音律者,专业许多。不过老艺人们多没文化,继承的是言传身教,死记硬背,对于简谱、五线谱,如读天书,基本不入门。
   自小常见他们排练演出,也常听一些民间传统的音乐演奏,虽然不懂,但听得顺耳,感觉热闹,觉得他们了不起。但对“埙”这种乐器,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知道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自从大哥送我这个埙后,经过玩耍练习,时间一长可以喜能吹得响,只有呜哩哇啦的几个声调,却不能吹出和谐的音符。音调虽可变换,但不成章法。尽管如此,仍时常拿出来在同伴之间炫耀,自我感觉俨然是个农村音乐师,连天生腿脚残疾,自小在一起玩的张兄,我给他表演时,也羡慕不已。他父亲是“琴书世家”弹古筝的乐师,从小耳濡目染,知道一点“宫、商、角、徵、羽”,记住几句“合、四、乙、尺、工”的筝谱,可背出来让我吹时,我却傻了眼,一头雾水,手指不听使唤,更不知道高山何以能“洋洋兮,若流水?”
   半年后,埙被失手落地打成碎片,也许我为此失意过几天,却早已忘记。终归这段经历慢慢消失在童年的成长中,如同儿时玩过的自制链条火药枪一样,随着时代变迁,长大后沉积在记忆深处,越来越逐渐模糊,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触景生情突然忆起,会产生一串联想,洒下几句感叹或恋旧的情怀。
   高中的时代,我寄宿住校,学校地处一个古老大集镇的边缘,校前有一条古老的河,河边一条大道直通集市。每月逢三、八的日子,是集市日,南来北往的商贩及附近的村民都来赶集,骡马大市,七行八作,三百六十行应有尽有,十分热闹。有时我伙同学友们溜出校园去逛集市,在一次偶然中,遇到一个卖杂货的货郎,他那五花八门的车子上,竟然有埙。尽管制作粗糙,但样式与我小时玩过的差别不大。记忆生情,它深深吸引了我,记得是花去两角钱买了一个。两角钱,对于那时代的学生来说,也不亚于天文数字。
   回到学校宿舍,用掌握的全部音乐知识,摸索吹出了几个音符,但还是弄不明白,奏不成章法。找来擅长笛子的学友,他摆弄一番后,也只能呜哩哇啦地吹不成曲子。
   事情就是这样,越弄不明白的东西,越具有魅力,年轻人求知欲心切,于是我们决定大起胆子请教音乐老师。
   我读高中的时代,祖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教育方面虽逐步走向正轨,但至于音乐,学校还没怎么重视。教我们八个班的音乐教师,只有一个落实政策复职的单身中年女老师。她虽为人谦逊、祥和,但平时不拘言笑。衣着打扮朴素整洁,且一丝不苟。一行一动,身上透着一股清高超凡的气质,有股子家长般的威严。据说,她小时曾随父母去过欧洲多国,出身的背景很不一般。早些年不知何因,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现在落实政策复职分配任教。她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风琴,歌喉也不错,只是很少唱。拉琴时,一串串音符像溪流一样“铮铮”流出,音乐及姿势特别优美。有次学校联欢晚会上,她用脚踏风琴弹得出神入化,演奏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震惊了全校师生。
   老师看过我拿来的埙后,告诉我们: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乐器,过去常用于演奏宫廷音乐,有时配合金、石、丝、竹奏响黄钟大吕。声音的特点是,圆润、平滑、朴拙、幽深。大多演奏幽怨、凄婉、空灵的曲子,道家音乐中也常用于伴奏。现在已不常见,近乎失传,所以她也不会吹奏。况且我们这个埙,可能是仿制的玩具,恐怕音调也不是怎么准确。
   人生的过往,记忆里留存很多沉淀,时间如流水,淘去沙石留下的都是精华。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地被触发,时常泛起闪光与火花。
   毕业后走向生活,再没与埙打过交道。只至电影《菊豆》上演,我似乎才听到了千古遗音的影子。当时并不知道背景音乐是埙音,只是感觉熟悉,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似与我儿时的玩具,发出的声音相似,但悠远,深沉了许多,有一种历史和古朴的东方神韵,比笛声更浑厚,比箫声更低婉,如泣如诉,悲怆薄凉,烘托出电影人物的命运起伏。
   后来从杂志上知道这就是埙,为此又特意看了一遍《菊豆》,惊叹于一枚小小的埙,居然能发出这种直指人心的声音。旷古深幽,勾心摄魂,深深被这种音乐的魅力所折服。
   读贾老师的《废都》时,看到在古老古都的城墙上,多次传出古老的埙声,虽然未闻其声,但字里行间透出古韵,透出历史的沧桑。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你闭上眼,慢慢体会这意境,就会觉得犹如置身洪荒之中,有一群鬼呜咽,有一点磷火在闪;你步入了黑黝黝的古松林中,听见一颗露珠沿着枝条慢慢滑动,一种神秘,又抑不住地涌动出要探个究竟的热情;你越走越远,越走越深,你看到一疙瘩一疙瘩涌起的瘴气,又看到阳光透过树枝和瘴气乍长乍短的芒刺,但是,你却怎么也寻不着了返回的路……”读后心中一阵颤动,又忆起童年时代玩过的埙,记起那红陶烧制的梨形器,尽管我没有弄明白所以然,也没能吹出美妙的音乐,但知道它叫埙,是中国远古发明的一种乐器,中华七千余年的进程中,埙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记录着远古先民们的喜怒哀乐,记录着四面楚歌的历史典故。
   偶然电视中听到忘记了姓名的大师,用埙演奏了一曲《苏武牧羊》,声音与实物同现,演奏与场景共鸣。那如泣如诉的悠古长音,立时把我带到贾老师描绘的意境,“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忽高忽低,时而情怀波澜,时而荡气回肠。
   古人们的家国情怀,回荡于当时国家拨乱反正,我人生寻觅的历史档口上,尤显入心绕魂,激荡心灵。从此这种悠音,不时在脑际回响,魂牵梦绕直至很久,很久。
   后来有了手机,学会了用电脑上网,第一搜索下载的就是埙音乐,什么《伯牙悼子期》,什么《江月初照人》,什么《阳关三叠》,几多埙曲收归在手机之中,闲来静听,百听不厌。
   多少个静静的夏夜,我沏一杯清茶,坐于小院中的树下,望着皓月当空,头戴耳机。“呜”……“呜……”,低沉、略带苍凉的埙声随着夜风弥漫,充满我的世界,似乎是远古的飘来声音,如哭诉,如呐喊,如对酒当歌,如长风破谷。一腔情怀,跟随埙声游历,空灵致远,飘忽不定,魂跟随埙声“越走越远”,似游太虚,又万般空明。
   埙音沉厚幽宽,气韵绵长,仿佛在空谷间回转,震荡着心灵,仿佛在云霭中远行,带人寻仙境妙地。似能把人唤归到洪荒,唤归到那天苍苍、野茫茫的玄黄旷野,唤归到无任何杂念的空灵中,让郁积于心中的红尘杂音统统消散,达到一种忘我而融化于虚幻的仙境圣地之中。
   听过几首埙乐曲子,联想到音乐老师说过:埙,过去常用于演奏宫廷音乐,有时配合金、石、丝、竹演奏黄钟大吕。真正的宫廷音乐,当代人不可能听到,但民乐,戏曲伴奏,常在媒体中听到,甚至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复古联奏的《楚殤》、《天、地、人》也网络搜索听到过。其中有没有埙音,因不专业而难以断言。但试想,取千古乐器之大成,集一国精英之演奏,复创历史之绝响,这样的辉宏大曲,这样的天下霸唱,这样的三籁希音,怎么能少得了埙呢?怎么会没有埙呢?
   其实我并不懂音乐,更不会吹拉弹唱,但是喜欢听,听着舒畅,听得陶醉,听得忘却自我,忘却纷扰红尘。悠悠埙声似有魔力,不,应该是仙法道行,它似能带人漫游远古,然后放归于洪荒的世界上,在清静无为,无拘无束意境中,任其飘游。
   有人说:埙是缘自土地的声音,是投向人内心的明月。古人认为:埙在“八音”分类中属土。八音金、石、革、丝、木、匏、竹皆生于土,所以埙音应为众音之母。地球上的万物包括人类都以土为本,泱泱中华七千年的文明,即植根于深厚黄土中。从浙江河姆度遗址出土的古埙,距今超越七千年的历史,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土音实物。可以说:埙,当之无愧的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也是中国哲学的典范乐器。七千年来伴随华夏民族发展壮大的历程,走过岁月,铸成历史。
   它皎洁,忧伤的音调,区别于任何一种乐器,一如时光深处的飓风,穿过远古的荒蛮,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穿过唐朝的霓裳羽衣,宋时的风雨词章,还有朦胧的山野与草原,以及黄土弥漫的古道及沙场。在它略带沙哑的古韵里,有多少远古的征尘;在它隆起的壶腹中,有多少人类的睿智。一个个悠长的音符,从音孔中缓缓流出,化成条条大道指引人类向前,历经沧海桑田的演绎,流传到今天,谁知道它的背后还有多少灿若星辰的故事?
   现今世界上公认,音乐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尽管地球上人类、国家众多,语言千差万别,但音乐却是人类所能共同理解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即使我们各自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不明白对方的文字,但可以用音乐传递情感,表述情绪。好的音乐是灵魂的交流,它能跨越时空,引起全人类的共鸣。甚至现代人认为,外太空星球上的智慧生命,也可能懂得我们地球人类的音乐。为此美国曾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花巨资对茫茫宇宙发行了地球人类的金唱片,去寻找地外智慧和文明。其中就有中国的古曲《高山流水》。
   所谓“天籁不喧、地籁无穷,人籁万千。”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心情,不同的节奏,不同的看法,听音乐时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埙”,它从洪荒中走来,是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在混沌和蒙昧中探索的生活见证。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在悠悠的历史演变中,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人类发展,已经不能单纯的看做是一种乐器,而成为了在这种古老的乐器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与历史之间触手可及的距离。
   现代文明进程中,发明了种种新式乐器,可以演奏更美妙、更动听的曲子,但绝没有埙那样有着悠远、空灵的内涵,也许女娲神用泥造人的时候,也造了埙。人有七窍,就有了灵魂,埙有七孔也有了神韵,它的苍凉之感体现出在茫茫宇宙下,万物渺小,人类渺小。埙音,就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是人与天地的对话。对话如泣如诉,祈求上苍消灾降福,祈求人类和谐,祈求世界和平。

共 465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大哥送给我一个埙的故事讲起,插缀了乡村音乐、音乐人在当时代的景况。第二大部分,讲述我在高中时重得一埙,求教音乐老师,又加入老师经历和音乐故事,接着描写了在电影中、文学作品中、电视中、电脑上网下载中的诸多求索、与埙结缘。后部分,分层对埙的历史由来、音乐魅力作了讲述,进而集中表述了自己对埙及埙乐的人文和音乐感悟,多角度赞美了埙的古老、价值、精妙。文章的好:一、干净、集中。信息量大,但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特别是两个故事和多个背景的插述,形成了立体的“埙形象”。所述者多,但不杂,全为埙事、埙缘、埙情、埙知识、埙感悟。二、知识性与艺术性结合精妙。好像无形、无缝,不生硬、板结,不会突然出现说明的文字,而是文学性很强的语言。知识性又不是音乐的专业知识,而是追溯到古文化的,结合自己,因而生动、鲜活。三、语言精炼、自然,细腻。天马老师很会写大气的文章,但这一篇很细腻,细腻得来又干净利落,不多一字,连标点也给予含义。是真功夫。四、表面是讲埙,实际是讲生活味道、时代痕迹,从而形成可以感到却难言明的特别韵味。没有学究腔、学生腔、教科书样式。也是一好。这篇文章因而很有感染力。我是几年前买了一个埙的。看了天马老师的文章,决心要学上一学。相信,各位文友读后,也会喜欢上埙这种古老、玄妙、质朴、有趣味的乐器的。好文章。精品!全力推荐,共赏。【编辑:归来的少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209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2-07 22:12:04
  细密、自然、有知识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是天马老师开年的佳作、精品。读后,决定学一学埙。问天马老师新年好。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8 18:55:12
  老师不愧为老师,编按像讲课一样,能总结出中心思想,艺术手法及文章的一切亮点,加以阐述,放大优处。是为编辑学习之榜样。书香有您更美丽。祝新年快乐。
2 楼        文友:丑女人        2022-02-08 04:40:29
  天马老师的作品很美,文字凝炼,细腻,埙描述的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俱佳。让我又想起了宗次郎著名的埙曲《故乡的原风景》。美文点赞,并祝新春快乐!
回复2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8 19:04:52
  《故乡的原风景》细听两遍,音色优美,内含缠绵,有埙的味道,但不代表中国埙,苍凉,幽怨,意蕴绵长,是古埙精魂。同时这也表明,中国埙可以表达多种音乐意境,反映人间情愫。谢谢老师共鸣,祝新年快乐。
3 楼        文友:雪凌文字        2022-02-08 11:03:02
  比起西洋乐器,我一直更爱听中国传统乐器的曲子,我车上有古典纯音乐文件夹,里面全是古筝,埙,笛子等的纯音乐,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听着很是享受。那样子很像天马老师在傍晚,以清茶作伴,头戴耳机听一曲埙音的感觉呢。好作品,好散文!拜读,问候!
著文写诗,记录生活,更是记录人生!
回复3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8 19:13:17
  印象中,友的故乡,可以说紧邻华夏古文明昌盛之地,当然受古文化熏陶,埙可能不陌生,正像秦腔一样,传承黄河流域,喜欢听是必然。祝新年快乐。
4 楼        文友:紫枫梦蝶        2022-02-08 11:22:17
  天马老师新年好,平时也喜欢听埙曲,总会陶醉于那些优美的埙曲里。老师的《埙》凝聚了艺术性,感染读者!点赞老师美文,祝老师新的一年平安喜乐,万事胜意!
回复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8 19:22:56
  自明以后,埙慢慢淡出音乐家庭,接近失传,只近些年有所复兴,引很多人共鸣。老师的喜欢,也是很多人的反映,这也是中国埙的魅力,传承几千年,今古通幽。谢谢老师赏读,祝新年快乐。
5 楼        文友:梦姑        2022-02-08 20:26:23
  天马老师写的详细,讲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飘渺感。小时候能买来一个埙都是富户人家了。我们见过的都是当地手巧人捏的泥埙,我们叫泥哇喔。有人会吹已经是不得的事了,余音缭绕,悠扬回荡,真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给乡村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
回复5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8 20:49:01
  是啊,埙真是平凡中的伟大,它来自民间,来自远古先祖最淳朴是情愫表述,或狩猎时借用的号令。但它亦走进过宫廷,登上大雅,参与过黄钟大吕,后又遗落民间,甚至沉寂及沦为儿童玩具。历史悠悠,埙声悠悠。祝新春快乐。
6 楼        文友:江南小溪        2022-02-09 21:54:19
  《故乡的原风景》,是著名陶笛大师宗次郎先生的成名作,也是世界著名轻音乐,很多电影的背景音乐,都采用了它。埙,是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但它的乐域没有陶笛宽,这是它的局限性,所以,后来就有了陶笛。中国是90年代才开始引入陶笛的,现在逐渐有了市场,国内最著名的陶笛大师有周子雷林烨等人,演奏技艺也非常高。如今,吹奏埙者不是太多,而吹奏陶笛者越来越多,呈不断上升趋势。我喜欢吹埙,但更喜欢演奏陶笛,因为陶笛能演奏很多高难度的作品,而埙难以做到。当然,作者这篇有关埙的叙述,还是不错的。
回复6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09 22:13:31
  看来老师是内行。陶笛不仅是分属乐器的区别,也有本土与舶来的情愫。作为乐器应各有千秋。感谢文友来访,感谢赐教音乐知识。遥握,祝安。
7 楼        文友:太行飞剑        2022-02-20 21:02:51
  尊敬的天马老师,您好!最近分两次阅读了您的几篇作品,使我受益匪浅,多谢您的好作品引路,我最近也写了两篇,希望您能抽空来看看我的作品,我主要写散文和短篇小说,希望您提点宝贵建议,或者是指点一二。我蒙头写作进步很慢,希望您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给我。多谢。
太行飞剑
回复7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2-21 18:05:40
  首先感谢老师赏读拙作,我就一草根文学爱好者,偶动小笔,文也是天马行空,不见得章法和正统。至于指点,不敢当。说到经验更不成系统,少有些许心得,岂能班门弄斧,也只能拿来探讨,共同学习提高。好的,空时去拜读大作。再谢,祝康乐。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