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浅析《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赏析)
读《红楼梦》最终还是要回来读《金瓶梅》的,我读《金瓶梅》,读得没有《红楼梦》多。但显而易见,它与红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前有学者说黛玉的原型是潘金莲,读到此处,可气、可叹。如今读来,不得不承认,自己曾经的无知。那时候未读过《金瓶梅》,就单纯的就将水浒里的潘金莲拉过来和林黛玉做了对比,云泥之别。
黛玉与金莲,晴雯与春梅,其实都是极其相似的。他们有一个鲜明的特征:伶牙俐齿、率真。我一直觉得不管是曹公,还是《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都极其珍视有口才之人。如王熙凤、林小红、龄官,他们都跟黛玉一样的口才。《金瓶梅》里面有许多金莲骂人的描写,骂人不重样,说明金莲其实跟黛玉一样有极其高的语言天赋。春梅骂李铭,在《金瓶梅》中不单是潘庞集团与李氏集团利益之争,而且是作者刻画庞春梅伶牙俐齿的重要笔墨。但是到了《红楼梦》这种语言天赋的表现变得就文雅了些,除了晴雯和凤姐,还有几分春梅骂人的神情、架势,黛玉的语言天赋集中在她和宝钗、宝玉和姊妹们的交谈中。宝钗怎么评价的:“真真这个林丫头的这张嘴,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
一个人的语言和思想应该是一致的,尤其像黛玉晴雯之流,性格本来就率真。心口一直也是金莲和春梅的真实写照,作者将语言天赋加在他珍爱的角色身上,由他们来完成心中的呐喊,从而刻画了个性鲜明的独立人格的女性角色。只不过《红楼梦》比《金瓶梅》更高一筹,他以宝玉的男性视角审视女性所承受的不平等。
我说凤姐和黛玉是金莲的分身,黛玉读了书,凤姐大字不识,确实有趣。黛玉与金莲,除了口才,同样具备那份机敏聪慧,看事情都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的能力。金莲的残忍与算计更像凤姐。金莲惨死,凤姐被休的结局是注定的。凤姐救济刘姥姥种了善因,有了刘姥姥解救巧姐的善果。金莲善待春梅,才有了春梅最终的拜祭。
晴雯敢骂小丫鬟,在她心里,她和宝玉之间是平等的,这份底气赢得了宝玉的尊重,春梅骂人的最高艺术是她能把对方的错误上升到一个大家都认为该骂的境界,她的骂人赢得了西门庆的认可,连西门庆都怕她。闲下来的时候细心琢磨,天不怕、地不怕的西门庆怎么会怕一个小丫头,或许这就是作者对春梅这个角色的偏爱,又或者,这个个性鲜明,敢于追求自我的女性打动了西门庆。这样想着,就觉得宝玉角色是由西门庆而来的。只是宝玉更像一个“人”,他比西门庆在精神上更善待那些红楼女儿们。《金瓶梅》里,女人们对西门庆更多的是物质的依赖,那些依附着西门庆生存的女人们确实也是可伶,但悲剧的结局是西门庆死了,他们没了依靠,宝玉没死,晴雯依然逃不了被撵的命运,可见男人靠不住。女性要想独立,要想活得有自我、有尊严,还是要靠社会这个大环境。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晴雯和金莲悲惨的结局是注定了的。心直口快、嘴上不饶人,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了,所以才会在最后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晴雯敢于怼袭人,敢于打骂偷窃平儿镯子的坠儿,是因为她心里根本没有“藏奸”,像这种率直的性子是没有那么多的算计的。《金瓶梅》与《红楼梦》里有许多女子,如孟玉楼,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高,不得罪任何人,她时而推波助澜,时而坐收渔翁之利。她特别适应那个社会环境,就算西门庆死后,她依然能够在不得罪吴月娘的情况下,带着她的嫁妆改嫁李守备。人人都觉得她好,却不知这类女子其实才是最无情的,身边的任何人都只是她的棋子。她没有认真的待过别人,其实也没有认真的待过自己。
《金瓶梅》对世俗的市井生活描写的特别细致,对底层小人物的描写比较多,而红楼儿女是一种超高层次的存在。他们貌似与《金瓶梅》里面的女性形象相去甚远,活得更有高度。其实,自身的悲剧性是一样的;或者说,悲剧性更强。我个人觉得曹公是研读、借鉴过《金瓶梅》的,有了春梅,金莲,才有了我们看到的晴雯、黛玉、凤姐;有了吴月娘、孟玉楼,才有了薛宝钗。
《金瓶梅》是生生扎在生活土壤里的市井小说,《红楼梦》多多少少会让读者有点脱离现实的感觉。年代无考,连所述也不过是一个写在石头上的故事,但是我们依然看到了刘姥姥、看到了鲍二家的、看到了二丫头。刘姥姥是一个关键的人物,她让《红楼梦》接了底气。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黛玉、湘云、探春这些仙女似的红楼儿女是真实存在的。鲍二家的出场和贾琏的那段文字,就好像是从《金瓶梅》里拿过去的文字,底层女性为生计的算计全在里面。
我以前喜欢看《少年版的红楼梦》,他们稚气未退的脸庞让我看到了原著里的红楼儿女,我喜欢宝钗、亦喜欢凤姐,他们不过都是些超不过十五六的少女。结果招来许多红楼爱好者的关注,评论区一片哗然,说我为凤姐洗白,为凤姐唱了赞歌。其中有一条评论是这样说的“相信自己,你读到的凤姐,就是你在某一阶段所认识的凤姐,不必在意别人的看法……”
看过一些文章,写金莲和春梅,特别喜欢用一个词“沆瀣一气”。我极其反感这个词语,或者说它所表达的意思,伤害了我心目中的青春女性。
细读文本,不难发现潘金莲和庞春梅其实是特别可怜的,北宋政和二年黄河下游发大水,当时只有十五岁的庞春梅,原是庞员外的四侄女,可是很不幸,周岁死了娘,三岁死了爹。庞员外从洪水中救出了春梅,可是自己却被洪水冲走。
幸好春梅被好人救出沧州地界,过南皮,上运河,到临清,进入清河县城,后被薛嫂用十六两银子卖给西门家,原为吴月娘房中丫环,后被派到潘金莲房中,侍候潘金莲。
为了生计母亲把她买给张守备做妾,守备之妻妒忌,将他给了武大。如果金莲像许多被压榨的女性一样安安稳稳和武大过日子,《金瓶梅》里就没有她存在的意义。金莲和春梅这对姐妹花,在那个时代为人格独立的女性思想觉悟超出了他人,这才是作者的本意。武松联络王婆,说要娶金莲过日子,金莲信了,最后落得被武松骗杀,只有叹息。那一瞬间,连我也恨起武松了,一介莽夫而已。
就像晴雯从来没有把自己当过丫鬟,她亡了,其实是黛玉灵魂的死亡,才有《芙蓉女儿诔》,在宝玉心里也从没有把她当过下人。这是她的幸运,可金莲与春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金莲死后,春梅前去祭拜,那一抹温暖算是作者对金莲的可怜,但更像是对我这样的读者心灵的慰藉。
自己把《金瓶梅》当成禁书是我等读者的不幸,《金瓶梅》是小说家小说的发展,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明代四大奇书之一,但因为里面的部分内容,而一味的归类,束之高阁,是惋惜的。我痴爱红楼,自认为没有《金瓶梅》断然不会有《红楼梦》。
《红楼梦》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就是甄士隐妻离子散的故事,这个故事似乎与通篇贾、史、王、薛的红楼大背景没有关系,其实不然。所谓真事隐,假语存,好多家族兴衰都以极委婉的写法道了出来。《金瓶梅》则明写西门庆家族由盛到衰的全部过程,树倒猢狲散的大结局,以及个人命运结局。《金瓶梅》有吴神仙看命、妻妾笑卜龟儿卦,《红楼梦》有金陵十二钗之册、花签词,都是悲剧女性的命运暗示,这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