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重访孟家峪(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重访孟家峪(散文)


作者:孙方之 秀才,1599.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49发表时间:2022-02-14 15:14:31

孟家峪南面、东面紧靠四鸡山,北面临平原。这是一个近两千口人的较大村庄,人民公社时期,分八个生产队,隶属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镇,东与淄博市周村区、淄川区为界,北面不远处,是原济南军区坦克靶场。四十五年前的1975年4月,我们连队驻防孟家峪村,进行打坦克训练。据江苏战友李建松日记记载,具体日期为1975年4月21日至5月27日。
   我对孟家峪村既熟悉又陌生,日前,领着十岁的孙子旧地重游。从章丘明水经孟家峪村北去莱芜的公路已经拓宽,当年的沙石路面已经铺设为沥青路面。公路北沿原来是一片庄稼地,现在已经建起了村民住宅,有的户建起了二层住宅楼,一直延伸到一公里外。村西、村东原来是种庄稼的肥沃粮田,现在也已经建满了村民住宅,使该村东西距离达到了两公里余。村委大院和党群服务中心在村北正中路边。
   村北约一公里处的田野中,有一座独立庙宇。当年我们训练之余,曾结伙到庙内游玩。1975年,“文革”尚未结束,庙宇内的泥胎塑像已经被破除迷信的人们砸烂清除,庙内经常拴着老百姓在此耕作后稍事休息的黄牛。不知道这是一座什么庙,供奉的什么神。此次有意从庙旁小路经过,庙宇已经整修一新,正面墙上大书三个红字:观音堂,座北朝南,可惜庙门已上锁,不能入内。门上贴着的对联,经风雨剥蚀,已模糊漫漶不清,惟横批依稀可辨:好好念经。从建筑风格上分析,这座观音堂为清朝建筑,至少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村内面貌依旧。我领着孙子在村内无目标地乱转悠,他不明白的景物我随即介绍,详细说明。
   我讲到这个村过去家家有个水窖。他好奇地问,水窖是什么?我告诉他,过去山村缺水,老百姓吃水困难,家家户户都建有一个用石灰打底的油篓状储存雨水的地窖,下雨时把雨水引入,平时人和牲口吃水,洗衣擦地全用地窖里的雨水。不能靠地就靠天,这是山区百姓被逼无奈之举。孙子大吃一惊,半天合不拢嘴。我懂得他的心思,他只知一拧自来水龙头,就会“哗哗”流水,以为水是自来水龙头里固有的。
   我们在村内见到了两个大水池,我猛然记起,当年我们团部的运水车就停在这个大池旁,炊事班从车上的水箱内放水再挑到伙房,为的是不与村民争水。水池旁有一个老年妇女,她告诉我,1956年孟家峪村成立了农业高级社,集全村之力挖了一口大池,大池四周全用青石垒砌,农业社干部给它起名“民生池”。池里积攒的也是雨水,是全村人的“吃水井”。六十五年过去了,至今面貌依旧,“民生池”的石碑仍在大池内墙上镶嵌着。我们看到,池内集蓄了绿澄澄的半池雨水。老人告诉我:“当年几十个男劳力从南山上往下推青石,几十口人挖大池,那时候我还小,在一边看热闹。”南边不远处,又有个水池,这个水池是半月形,就叫“月牙池”,镌刻着池名的石碑垒砌在墙上。我访问了村里的老人,他们说这个水池是1965年修建的。有两个大池供全村人用水,自家的水窖就废弃了。
   我在月牙池南边,发现了一处“孟姜女故居”,门旁挂着牌子。我问一位从此路过的妇女:孟姜女是这村里的?这人说:这家人家姓姜,以前没听说孟姜女的家是这村里的,前几年听说孟姜女成了这个人的老姑。我憋着不笑,领着孙子逃之夭夭。
   我依稀记得,房东大概叫潘永方,我们班住在他家南屋里,那年他大约40岁左右。当过兵,记得他自己说过,他是“预备军官(乙)”,没提起干部来,复员回家务农,当过生产小队长。记得是一个星期天,下着毛毛细雨,我们曾去他家座落在南山下的新房里去和他漫过内墙。他如果健在,也该八十多岁了。凭记忆找到了他的家。原来这条南北向的街全用青石铺成,墙上铭牌就写着“青石街”。他的家就在这条青石街的最南端向西的拐角处,面东。在院子里见到了他夫人,这个农村老妇人淳朴老实,见进来个挎相机的陌生人,一脸不解与疑惑。我连忙解释:1975年4月我曾在这南屋里住过,人老了念旧,想来看看。她好像记起了这回事,忙说:是,是,是呢。我问:潘大哥可好?她说,他在屋里睡觉,我叫他起来?我说,睡吧,别打搅他了。我又问,可好有八十了?她说,八十六了,身体挺好的。并热情地为我打开南屋门,说,你看吧。我看到南屋内面积很小,堆满了旧自行车,旧衣裳,破簸箕等,全没了记忆中的美好印象。院子中的三棵石榴树还在,没见长。当年我们离开时枝条上长满了紫红的花骨朵,含苞待放。院子也不像记忆中的那样宽敞明亮了,窄仄脏乱。我怅然若失。
   村西有座小山,山下的路人介绍说,这座山叫“小山子”。紧贴山南有个高台,高台上有座小庙,座北朝南,我依稀记得,当年这座庙好像是生产队的仓库。锁着门,从门缝里窥视,有几个很小的披着红色衣服的瓷神像就地放着,办公条件非常简陋。像前有香炉,香炉里有香灰,好像上过供。我猜想,小庙建在这里可能是供奉山神吧?小庙可能是清朝建筑,年久失修,房顶上的青色小布瓦几乎破碎殆尽,裸露着灰白色的底灰,殿内漏满了雨水。
   我领孙子爬上了小山。小山上长满荆棘荒草,看得出平时没有人来。孙子尚年幼,我须不时为他加油鼓劲,引领他爬到山顶。山巅有个封闭的大水池,当年好像没有。我顿悟,现在村民已经吃上了自来水,村中的那两个大水池已经废弃了吧?站在山巅四处一望,东边、北边是孟家峪村一大片红瓦房顶,当年的土坯草房已经变为砖瓦房。南山、西山景致尽收眼底,黝黑的松树林布满山坡,山头上的大风车在微风中缓缓地转着。
   还记得1975年5月初,三哥刚从部队退伍,骑自行车奔波十八公里,从故乡到孟家峪来看我,我们登上了这座小山,席地而坐,作了一次长谈。大致能找到坐的地方,但是具体位置不好确定。我把这段历史说给孙子听,孙子笑着指着一棵松树说:“是不是这棵松树下面?”孙子一提醒,我记起来,好像是在一棵松树下,但是是哪一棵呢?
   孙子学校布置了一篇作文《我眼中的多彩世界》。这次来的另一个目的是和孙子实地观察,叫他接接地气。此时,孙子的作文已经打好了腹稿,向我复述一遍,我略加指点,感觉甚好。
   2021年11月21日完稿

共 241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曾是一名军人,四十多年前驻防过孟家峪,现在有了闲暇,便领着小孙子重游故地。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变迁,孟家峪早已不复往日模样,曾经的良田变作住宅,砂石路也成了沥青路。作者感慨变化的同时,极力搜寻往日痕迹。那座庙宇还在,并被修整一新;那两个用来积攒雨水的大水池还在,当年就靠它们解决了全村人的吃水问题;还找到了当年的房东,房东大娘还记得作者,热情地打开屋门让他随便看,可哪还有半点当年的影子?村西山边的小庙也还在。和孙子爬上小山,在这里可以眺望整个村庄,矗立着的砖瓦房、转动着的风车都在告诉你,孟家峪早已今非昔比。这一趟出行,小孙子可以完成他的作文,作者也了却重游故地的夙愿,可谓收获满满。感谢赐稿,流年推荐阅读。【编辑:闲云落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2-14 15:16:25
  感谢老师投稿流年,祝流年写作愉快!
闲云落雪
2 楼        文友:孙方之        2022-02-14 19:07:12
  谢谢您辛苦编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