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三十的火 十五的灯(散文)
父母已不在了,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回老家过年。对我而言,重要的不是过年,而是回家。
回老家过年,是我离家三十来年,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每年的年底,随着春节的脚步临近,心中回家的念头也逐渐强烈起来。想家想爹娘的煎熬,直到携家带口,大包小包地踏上回家之路的那一刻,才稍微平静。当看到在村口车站那棵老树下,翘首张望的父母亲时,积累在胸中的煎熬终于化作一句带着颤音的呼唤:爹,娘,儿回来咧。只要回到家,就觉得什么都好。而那一顿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夜饭,更是让我盼了一年,也馋了一年的。
老家有句民谚: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年三十那天,家里的火必须烧得旺旺的,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而正月十五,是过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必须要闹花灯,寓意和三十的火一样,都是盼着以后的日子红红火火的。
既然三十的火必须烧得旺旺的,那么年夜饭也必须是丰盛的,解馋的,不然怎么对得起旺旺的火呢。所以,在我们老家,过年都是从年三十那旺旺的火开始的。
父母在时的年夜饭,都是她一手策划一手实施的。在我看来,那就是一项巨大、繁琐的“工程”,首先感觉就是,累。然而母亲却好像从来不知道累,她总是一边忙里忙外,一边回头看我。我一个人回家过年时,母亲看着我一个人笑。我带着妻子回家时,母亲先看看我,再看看身边帮她干活的儿媳妇,那笑容里全是满足。等我们一家三口回家时,母亲的笑声会响彻全家,就算在院子里都能听到。我也想不让母亲受累,曾在老家的县城里最好的酒店定了年夜饭,但是却被母亲骂,还问我是不是嫌弃她老了,做饭不好吃了?吓得我和妻子赶紧退了宴席,回家乖乖跟在母亲身后,听她指挥。现在想来,这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
大年三十那天一早,母亲更要安排我们兄弟几个把炉火生得旺旺的,然后她亲自动手杀鸡、炖肉、红烧鱼、炸肉丸、煎豆腐、包饺子。直至一切准备停当,母亲才会直起腰来。每到这时,我就会很有眼色地给母亲捶腰眼,捏肩膀。这时候,母亲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仿佛一下年轻了十岁。
歇够了之后,母亲摆开架式,按照上菜的顺序逐个烹制佳肴。母亲会做的菜肴多得数不过来,而且每一样都是我爱吃的。她的那双手,似乎有魔法一样,可以将所有的食材发挥出最好的味道,不管我家的日子是清贫还是逐渐富裕,母亲总能把各种食材美味发挥到极致,最终汇聚成让我终生不忘的,世间独此一份的“年味”。
年夜饭之后,就是守岁,也是家乡过年时最为重要的事情。其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准备三十的火了。寓意着要把历年好的火种传承下去,把心灯打开点亮,把过去一年的不好的一切抛弃,把新的一年的财运、人旺和所有的好运守住。
那时候,一到夜幕降临,母亲就要我们把每个房间的灯全部打开,通宵达旦彻夜不关,院门口的灯就更不能关了。必须是屋里屋外,院里院外,到处亮堂堂的才好。为了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一贯勤俭的父亲会把家里的灯泡都换上瓦数更大的,全家里里外外会比往常亮堂许多。
而母亲在忙完年夜饭后,总是独自一人把灶堂里烧得红旺的茶枯饼、木炭,填装在火盆和多个手提火笼子里,然后分散放在每个房间。最后,重新把灶堂里火烧旺,再加入未烧过的茶枯饼和茶仔壳,用热灰将火种封存好。
其实,在那个物质匮乏,条件简陋的年代。三十晚上的火,是有实际作用的。以我的理解,就如现在的空调,确保大家在寒冷的夜有足够的温暖。大年夜守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堆满瓜果、茶点的桌前烤着火炉,大人们喝茶、喝酒聊一聊一年的工作、收成,展望。小孩子们点着自制的灯笼,在院落里追逐玩闹。堂屋电视里播放着“春晚”,那守岁的场景,必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热热乎乎的。
相对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一项更加“浩大”的工程。除在家里点亮所有的灯之外,还要兼顾大人、小孩不同的兴趣,有玩的和实用的区别。早在没有电灯的年代,大人们会用煤油灯、蜡烛、松油、松明等来代替,点亮屋里屋外,热热闹闹的。
更具代表性的是舞龙灯了,正月初三四开始,就有不同村落的龙灯队,逐村进行表演,到十五是舞龙灯的高潮期,通宵达旦直到天亮。常见的龙灯多为纸龙(又叫布龙),这种龙灯最普遍,用竹蔑扎成龙头、龙身、龙尾,糊上色纸或绢布,贴上纸剪的龙鳞。用染红的苎麻作龙须。以红、黄布为龙脊,并将龙头、多节龙身、龙尾连接起来,节与节之间留有适当距离,在布上画出龙鳞。各节内点蜡烛或油烛鞭,现在多改装电池、灯泡。晚上舞时灯光闪烁,异彩纷呈,别有风味。
记忆里的龙灯表演形式千姿百态,通常有双龙出水、上翻下滚、穿花缠绕、盘旋团转、腾空飞跃、抢红珠、蜷曲成团等。举龙人服装要求统一。龙灯进村后,按各行各派由大至小,到祠堂、亲友家贺年、贺喜,有的地方还有“喝彩”(唱赞词)的习俗,族长、村长、户主燃放鞭炮接送,然后到村里的晒场上当众舞龙。龙灯在红珠的引导下,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中,在鞭炮、烟花响声中,上下飞舞四面翻滚,场面雄浑气氛热烈。
后来,大多数乡人都外出谋生,在家的多为老人与小孩,因龙灯事先要很多时间准备,固难以再组织起龙灯表演。好在家家户户都装有电灯、彩灯,市场上还能购置各种各样的烟花、烟火。到了十五晚上,天一黑,村里的小孩便倾巢而出了。夜色很快被点燃的烟花照亮,五光十色向整个村庄、向山外延伸。时而还有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如同春雷昭示着春天就要来临。
站在院子里,就能看到河对岸、山坡上一闪一烁的“排排亮”,像夏夜的闪闪星星。孩子们这时候往往异常兴奋,成群结队地大声叫喊厮闹,村里的热闹便这般持续到夜深。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风俗,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更是人们在忙碌了一年之后,取得丰收时的欢欣和享受。
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因为父母不在,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可我依然回老家过年。因为我觉得,只要进了家门,只要把三十的火烧得旺旺的,让十五的灯亮堂堂的,那我们这一家人,就还是团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