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二号路”上的希望(随笔)
在家乡的地图上,郭家桥乡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虽然距县城13.2公里的路程并不遥远,离高速公路也是咫尺之遥,但却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通往这里。如果想去郭家桥走走,我们要绕过东北面的虹桥镇,才在路边看到一块不大的路牌下有一条向西延伸的小路,稍不留神就会错过路口,就是传说中的“二号路”。
这条不起眼的小路,是郭家桥乡与外界联系的重要通道。郭家桥乡是典型的洼地村庄,和县域南部其他地方一样,以前是荒无人烟的盐碱地,明朝初年,才有先民在这里临水而居,逐渐形成村落。
昔日的郭家桥区域,荣辉河从东北斜插过来,向西南方向曲折前行匆匆而过,剑指天津宝坻。这条拥有美好名字的河流,在这里却改变了脾气:每到夏季,它裹挟着滚滚山洪咆哮而来,由于河道堤防薄弱,地势低洼,经年不退的洪水常年浸泡着人们的生活。据说洪水最严重的时候,虹桥以南48个村庄直接受灾,人们撑船可以从北部的虹桥直接到达天津,人民流离失所,农田受淹严重。因此,从旧时代开始,这里的人们常年不懈与水患抗争,但始终是小打小闹的独立行动。独特的“水乡”环境,造成附近百姓出行困难,生活困顿。直到1964年,政府废弃荣辉河下游虹桥至杨家板桥段的河道,其后又利用原有沟渠开挖了小河口扬水站的三条排干渠,使农田沥水得以顺利排出,在“深渠河网化”工程中,又开挖了21条支渠,水利设施成龙配套,成为县内渠道网络比较发达的乡镇之一,解决了农田排灌问题。人们利用开挖渠道的弃土铺成了一条普普通通的机耕道,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只是根据工程的编号命名为“二号路”,名称就这样延续下来。虽然道路泥泞,但总算方便了人们通行。
1995年,全乡干部群众艰苦创业,立志改变乡村面貌,出动7000多人齐心协力,重修“二号路”。路基加宽了,上面铺上石渣,路边栽植树木,与身边的渠道相伴而行。进入新世纪,乘着全县农村路网改造的东风,在原来的基础上修筑了宽阔的水泥路面,人们终于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生活,“二号路”为迅速改变农村变貌铺就了成功之路。
我们驾车沿“二号路”穿行,除了感觉这里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符合典型的乡间小路的定义外,又觉得与其他地方的道路有一种说不出的不同之处。仔细体会,终于从两旁浓密的树荫,渠道里清澈的流水中找到答案:路边竟然生长着在其他乡镇近乎绝迹的芦苇,细密的苇杆倔强地簇拥挺立着,能够想见儿时秋收的季节柔白的芦花迎风招展,在阳光的照耀下银白如雪。现在正是小麦成长的时候,芦苇后边是一眼望不到边际的大平原,新生的麦穗紧紧靠在一起,沿着目光平铺过去,满眼碧绿,如熨烫般平整,预示着今年的丰收。土地,是郭家桥人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这里的主要生活来源。但在新的时代,解决了温饱的人民,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我们在路边寻找,寻找他们新的希望。
坦率地说,过去几近封闭的交通环境,使这里基础产业薄弱,经济形势单一。如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乡村面貌?始终是全乡上下始终探求的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仍旧是身边的土地和传统产业。沟渠边丰富的芦苇资源是这里的传统产业的来源,过去人们利用灵巧的双手织成的苇席,曾经享誉全国各地。随着时代的变迁,也随着苇席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这里的人们根据市场需要更新产品,从遮挡阳光的粗工艺苇帘发展到对颜色、形状要求比较精致的工艺品,从依靠客户上门收购到主动出击打开市场。全乡70%的农户从事苇制品加工、流转,如今的郭家桥乡已经成为苇制品业对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之一,全乡每年生产加工的200多万片苇席、苇帘,“二号路”上,不断行驶着满载苇编制品的车辆,既有主动发往外地的本地车辆,也有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形态各异的苇编工艺品,从“二号路”汇集出发,走向日本、意大利、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如果说芦苇产业是过去郭家桥人的主要“副业”,“二号路”又带来了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促成了一批新兴产业。有些思路灵敏的农民,抓住我县建设中草药基地的契机,在路旁承包农田,栽植地丁、辣根等药材,先行一步的地块已经形成规模,“地丁”花的颜色汇集成片,颇具气势,满路蔓延的都是若隐若现的芳香,闻声而动后起之秀尽管秧苗仍然稀稀落落,但一眼望去,笔直的行列也使人感觉充满了希望。也有老板开办了现代化养牛场,为知名企业提供奶源,成千只奶牛在国际水平的养殖软件管理下规律生活,驯服地过着现代化集体生活,规规矩矩排队接受“体检”,享受着同类不能享受的优厚环境,为他们准备的“储青”饲料如同小山横在眼前,现代化的挤奶设备令我们“少见多怪”,品头论足。
以“二号路”为主干,不远就分出水泥小路穿过村庄,一路展示着乡村的宁静美丽。我们一路前行,走过废弃水坑改造的荷花池,走过姹紫嫣红的农户门前,不时遇见淳朴的乡民,他们行色匆匆,步伐坚定。每到一处宅院,乡民的脸上满是热情,暂停匆忙的身影,向我们展示村庄的变迁。这些淳朴的郭家桥人,寂寂无名,却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我们走上归途,望着平凡的“二号路”,期待着它在乡民的精心养护下不断变化着四季的风景,在他们勤劳的脚步下下越走越宽,共同走向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