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脚板下走出的红色经典之旅(剧本赏析)
江山绝品微京剧剧本《贺龙脚印》以贺龙的脚印为主线,以微京剧的形式将贺龙元帅的形象还原到剧本中,演绎了贺龙元帅1928-1934六年间,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深入利川,十进十出,沿途打土豪、斗劣绅,一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播撒革命火种,壮大革命力量,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传奇故事,谱写了一曲首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敌的英雄交响乐章,既给读者带来了一餐脍炙人口的国粹盛宴,也让读者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淘洗。
一、灵活创作形式,展现剧情的凝练之美
贺龙足印,可谓是童叟皆知。黄金山老师凭借剧本创作的高深造诣,将这个人人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编进微京剧剧本,不但解读鲜活生动,还展现出传统的京剧之美。剧本融入京剧唱念做打、手眼身法等诸多京剧元素,以史实为根据,尊重传统京剧的创作范式,注入了作者本人对剧本中历史人物的理解与情感体味,博观取约,将贺龙脚印的传奇故事浓缩于杨家遭难、深山遇救、虎口脱险、欲擒冯霸、石刻足印、保护脚印、地火运行、智斗民团、民团反捕、血战寒坡等十幕场景之中,环环相,将一波三折的剧情演绎得酣畅淋漓,将剧情中的一个个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
剧本是一剧之本。剧本的创作要服务于剧本中角色形象的塑造,人物是通过剧情以及技巧共同描绘和刻画出来的形象,带给人一种鲜活的视角冲击。剧本中,“贺龙脚印”贯穿整个剧情。作者在创作这个剧本时注重吸纳传统京剧的精华,随着剧情的推进,丰满剧情中的人物形象。在演绎杨金花这一主人公形象时,作者融诗情、诗意、诗境为一体,对剧本中的唱词千锤百炼,字斟句酌。使其炉火纯青。
且看这一段唱词:拾回山柴心花放/农家生活盼安康/爹爹一早出门去/开山凿石热汗淌/我今已满十八岁/家中事务要担当。这是杨金花登台亮相时唱的一段西皮流水。唱词清丽婉约,浅唱徐道,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每一句唱词,充盈着抒情味儿,体现了本色美。
唱词之后,又平添了杨金花的一段念白:我叫杨金花,上个月就满了十八岁。我爹杨守勤,是个干了20年的老石匠,天天出门给人家打造石磨,砌石墙等,在这一方还有点名气。(哈哈)我妈勤劳持家,虽然这样,但一家三口的日子还是过得紧紧巴巴的。我已经十八岁了,也得为家里做点事,为父母分些担子。……昨天,我在山上遇到吴国清哥哥,他帮我捆柴,还说喜欢我。我感觉好舒服,倘若我今后真的能嫁给吴哥哥,那该多好……
朴实无华的独白,朴实无华,牵词精准,活生生地刻画杨金花穷人孩子早当家的本性,道出了少女情窦初开时隐秘的心事,抒写了杨金花对幸福生活的美丽的憧憬。
第二场冯世云一出场,则是借一段慢板唱段自报家门:“祖传三代家业显达/背有靠山一方称霸/下月里就是五旬大寿/今天就派人抓来细嫩娇娃/谁要别扭谁就去他妈!”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大言不惭,粗俗不堪,寥寥数语,便让这个在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际,欺男霸女的地痞流氓原形毕露。
二、浓缩剧情架构,强化戏曲效果
《贺龙的脚印》剧本结构的戏曲化特征非常鲜明,而这也是科学建构剧本剧情的要领。剧本在戏曲化特色方面主要体现在四点。
第一,戏中有戏。杨家贫寒清苦,杨守勤起早贪黑,给人家打造石磨,筑砌石墙,杨母亲勤劳持家,杨金花辛勤劳作,但一家三口的日子还是过得捉襟见肘。而冯家富甲一方,上有官府做靠山,下有狗腿子助力,呼风唤雨,横行霸道。冯家主奴的穷凶极恶、专横跋扈,杨守勤一家的勤劳质朴忠厚本分,正反相衬,对比强烈,加剧了戏剧化的矛盾冲突,将主旨在推波助澜中层层深化。
第一场《杨家遇难》,作者欲抑先扬,让杨金花身背柴草,面带喜悦登台亮相,以喜衬悲,增强了悲剧的气氛。杨金花是全剧中浓墨重彩塑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农村女性形象。但她的性格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她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的是杨金花涉世不深,单纯善良,安守本分的性格特征。尽管家庭生活清贫,但是她对幸福生活对甜蜜爱情仍充满美好的憧憬与想望。她体谅父亲的辛苦劳作,理解妈妈的勤俭持家,愿意替父母分忧解难,渴望与心上人早日喜结连理,永结同心。剧本通过不多的动作和唱白,让一位淳朴、善良、热爱生活的农村姑娘形象呼之欲出。这样紧锣密鼓地精心铺陈,使得接下来的冯家逼婚这飞来的横祸对她的打击才显得更加沉重,更加扣人心弦。
跟杨金花一样,身为一家之主的杨守勤对生活也并没有过高的奢望,作者为他登场后设计的唱段和一连串动作,表现了他向往着一家人过上平平安安的日子最切近最朴实的夙愿。从他对女儿婚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尽管他对生活的前景并不乐观,但他为争取女儿的婚姻幸福甘愿含辛茹苦、奔波劳碌。这场戏的开场,描绘了杨家和谐安宁的生活图境。妻贤女孝,和睳相处,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其乐融融,剧本中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读者从中读出了融融的暖意。冯世云带着狗腿子等突然上场,立刻改变了场上愉悦和谐的气氛,让剧情咫尺兴波。杨金花被逼逃出家门,杨守勤护女心切,奋力抵抗,被抓进牢房,杨守勤父女俩的命运何去何从,给观众留下了悬念,也预示着戏剧的冲突必将被推进到新的高潮。这巧设的伏笔也为第二场杨金花被救的剧情张本蓄势,做好了铺垫。
第二,剧中有情。在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进程中,作者有意留出了一定的空间用于抒情,突出了整体的感情基调,极富节奏感,让演员可以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感,引发观众情感的共鸣。剧本中,杨金花逃婚、参军前后的截然不同的人生际遇,有力地揭示了“地主恶霸逼良为妾,共产党八路军让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的深刻主题,生动地揭示了广大贫苦老百姓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挺身而出,跟兵匪官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才能最后获得翻身解放的真理。
在唱词的表达方式上,剧本借鉴了传统京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处理方法,并从刻画和描写剧中不同人物性格特征需要出发,通过形式灵活多变的唱词和曲调,具体、形象地表现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例如剧本中杨金花在第一场登台亮相的唱词是西皮流水,展现的是她轻松愉悦的心境,而杨守业一出场的唱词是快三眼转慢板,唱出了他身为一家之主,愿为一家人的衣食无忧辛苦打拼的责任与担当。旋律明快、流畅,让父女俩的愉悦心情溢于言表。
第二场“深山遇救”一幕中,作者为杨金花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声情并茂的慢板唱词:“汗淋淋脚步颠一路逃远/我浑身只觉得软绵绵地转天旋/恨只恨狗恶霸毒辣手段/要抓我给他做四房烂了心肝/我去找国清哥也没会见/只探得他去龙山还未回还/我担心我娘亲命悬一线/怎能够脱离虎口得个平安。” 旋律艰涩而凝滞,每句尾音拖长,将她逃婚途中的愤愤不平,对家母生命安危的殷殷牵挂,找寻心上人无果时悲苦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杨金花遇上了红军队伍,则用一段原板唱腔,唱出苦命女子绝地逢生的喜出望外。再如,剧本第五场“石刻足印”时,杨守勤的一段原板唱词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深山里来了贺龙红军/黑暗中闪现阵阵光明/世代的贫苦人获得解救/我一家/也是灾难中遇到救星/革命的道理如春雷震荡/似明灯把我们迷茫唤醒/我们要紧紧地牢记心上/坚决跟着红军奋斗终生/我一锤锤刻下军长脚印/要叫我大山里的世世代代不忘党恩。”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段唱词巧譬妙喻,言发由衷,唱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石匠对共产党、对红军队伍的感恩情怀。
第九场中吴国清的一段(慢板)唱词更是让人荡气回肠: “月色黄昏阴云漫起/风雨欲来雾满沙溪/冯世云勾结薛旅图自保/战火即将燃烧起/游击队力量还弱,料难与正规军来对敌/一时间,我思念贺龙军长情切切意迷迷/盼红军大部队快点来到我大沙溪解救危机/面对危难我心要稳定,沉着大气,不可冲动/要学习贺龙军长巍然如山从容对敌。”
唱词朴实无华,但却铿锵有力,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蕴含着人物对贺龙军长的深情挚意。既描写了风雨欲来的乌云密布,又点明了民团反捕时的局势。黄金山老师虽不曾亲历过当时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但是他当过兵,饱览史书,细研史籍,对惨遭日寇蹂躏的情景了然于心,感同身受,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一味追求词藻的典雅华丽,更不是为了提高剧本的文学档次,而去刻意求上,而是让生花妙笔下的唱词下接地气。
第三,拙中藏巧。任何戏剧形式都是通过艺术家的舞台表演来呈现于观众之前。演出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有好的剧本,而唱词又是核心与灵魂。通过唱词来表现剧情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唱词又是任何一出戏剧成功与否的先决条件。《贺龙的脚印》剧本中的唱词虽不见雕琢粉饰的痕迹,但韵律铿锵,韵脚灵活多变,整饬中不乏流转之美。这既增强了节奏感和韵律美,唱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为了表达更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作者在唱词创作中突破固有的句式限制,配上创新的曲调,使微京剧的表现形式匠心独运。
如,第十场“血战寒坡”中,作者特别善于通过反面人物飞扬跋扈狂妄自大的唱词来反衬贺龙大敌当前的机智沉着与英勇无畏:如第十场中薛子轩的一段流水板唱词韵律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老子今天亲自上,要与贺龙比一场。是龙我也要抽筋,看我薛将军多棒。”三言两语就把一位自不量力飞扬跋扈地痞流氓形象跃然纸端。薛子轩话声刚落,贺龙军长犹如神兵天降。“薛子轩,你龟儿要抽龙筋的,我来了!”仅仅二十余字如平地惊雷般的念白将贺龙斩奸除恶的英雄形象描写的生灵活现,将剧情中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与情绪体验巧妙地拓展升华。
这一场中贺龙与薛子轩对打的场景更是短兵相接,惊心动魄。只见“两把大刀翻飞起落。”薛子轩“叶底藏花”,贺龙“披头盖脑”;薛子轩“黑虎偷心”贺龙“乌龙搅柱;”薛子轩“立地生根”,贺龙“力劈华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薛子轩一个“平地旋风”旋起一刀,直砍贺军长颈部。贺龙“蔡阳横刀”挡住,接着一个“卧龙吞江”砍在薛子轩大腿上,薛子轩倒地。贺龙紧紧补上一招“雪中送炭”。薛子轩咽喉斩断,顿时气绝。
剧本中,作者在人物、对白、唱词、唱腔、武打动作、道具背景设置上,无一不是别出心裁,体现了微京剧的精巧典雅、微而意丰,博观取约。人物依次出场,自然适时,情景再现,细腻逼真,剧本舞台叙事章法有度,每一幕场景,从启幕到高潮,环境渲染,层层铺陈,连连伏笔,高潮不断,让剧情咫尺兴波。
三、立体描写景物,烘托渲染氛围
作者在对整部剧的情节进行处理时,充分发挥了气氛烘托,环境渲染的重要作用,在每个场景和情节当中都注重营造能够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情景氛围,为人物出场,奠定了情感基调。
比如,第一场,作者由远及近,由面到点,以蒙太奇的艺术手示将镜头慢慢拉近,以寥寥数笔,渲染了剧情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提供了剧本主人公生活活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正是这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发挥的一种虚体情调和气息,先入为主,加深观众的情绪体验。再如第三场虎口脱险一幕中,幕启后,剧本呈现了这样的镜头:冯世云家地牢里,杨守勤被捆绑在刑架上,遍体鳞伤,让人不忍卒读,杨守勤被打得死去活来。一个打手却仍在摆弄刑具。处处充满凶险而又阴森恐怖的地牢留下了杨老爹命运悬念;令人毛骨悚然的地牢,渲染出的是一种他临危不惧、从容赴死的慷慨与悲壮。让观众的视线不由自主被带到特定的剧本情境当中。在第二场“虎口脱险”杨守勤被押解去民团的路上,剧本改换布景:“山崖路上,林木掩映,鸟雀飞鸣,泉水叮咚。红军连长周阳群带着几个战士与吴国清、杨金花等从山路上探索着走来。”山重水复处喜见柳暗花明。生动传神的人物对白,形象逼真的环境描写,为杨守勤的虎口脱险营设了特定的情景氛围,也使得剧情丝丝入扣,咫尺兴波。通过氛围化的动作处理让原本简单的动作变得生动传神,同时传达出形象外的氛围气场。
第四场,贺龙肩背大刀英姿飒爽出场亮相有这么一段慢板唱词:走咸丰进沙溪开辟武装根据地。(慢板)/打土豪分田地宣传党的革命真道理/点燃(那)火种反抗剥削压迫众心同齐/大沙溪毛坝忠路悬崖峭壁山高水远树茂林密/进可攻退可守适合我军打游击。特科队侦探的民团土豪恶霸把民欺/我贺龙哪里不平哪里去/特来这里会会那些小把戏/为民雪恨为党创业绩/我赤胆忠心在所不惜。
这段唱词,唱词优美,曲尽人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借景抒情,情景相融,最能打动观众的心弦。贺龙的一举手一投足,分别侧重的是写实与写意,而写意性的创作不仅强化了剧本中贺龙元帅的形象美,还让意象变得突出鲜明。贺龙的这一段慢板唱词抑扬顿挫,慷慨激昂,道出了红军开辟湘西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动机。生动自然,形象鲜明,从唱词中表现了这位戎马倥偬的军长顶天立地、意欲惩恶扬善救民于水火的雄心壮志。
贺龙军长面对乡亲的深情告白更是振聋发聩:乡亲们,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我们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我们坚决打击恶霸土豪,给大家分田分地。你们说哪个恶霸该打我们就打,一切由乡亲们做主。我们红军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绝对不拿乡亲们的一针一线。我们希望乡亲们支持配合我们,我们欢迎参加红军,还帮助建立自己的武装,开展自卫,打击坏人!言出由衷,掷地有声,他讲话时铁脚力蹬石板的动作也为后面杨守勤斧凿贺龙脚印埋下了伏笔,这样塑造出来的形象带有写意性,同时始终凸显贺龙元师心怀黎民苍生气壮山河的英雄本色。
四、匠心构架场景,诗化艺术形象,
中国戏剧理论家、教育家、戏曲史家张庚先生曾红说过,戏曲文学的审美价值,应该能符合剧诗的要求。既然是诗,又必须符合剧中人物的心境,还要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文采斐然,让人浮想联翩。品读剧本,我们不难体察到作者在编写唱词的风格上,遵循了剧诗的编写要领,力求将传统的戏曲形式与现代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并致力于戏曲的诗意化与可鉴赏性。作者没有步唐诗宋词的后尘,为了能让演员唱得字正腔圆,竭力向秀丽纯朴的民间歌谣靠拢。第九场中吴国清的一段流水唱段最能体现剧诗的创作风格:突然间大军压境/寒坡岭战云沉沉/冯世云注定短命/薛子轩难得逃生/我红军威力无比/贺军长叱咤风云/沙溪解放就在今朝,
这段唱词不加矫饰,不事雕琢,具体的形象描绘更容易让人心领神会,引起共鸣。并且与普通老百姓的感情与语言息息相通。使人喜闻乐道,心领神会,倍感亲切。同时,这段唱词叙述性强,音节清楚,干净利落。整段唱词,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与出格的夸张,去彰显了特定环境下红军指战员战天斗地的博大情怀。和谐自然,贴切生动。锋芒内敛,含蓄凝练。
一部京剧微剧本式微而意丰,融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经典元素,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了鲜明主题。品读剧本,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深入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其情感产生共鸣,在带给观众美妙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情感熏染,将贺龙的脚印深深烙在了读者心中,让读者追寻着贺龙的红色脚印,踏上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寻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