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过年(散文)

编辑推荐 【东北】过年(散文)


作者:徐书遐 白丁,7.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93发表时间:2022-02-24 17:05:44
摘要:反映黑龙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过年的情况,作者的记忆,和对亲人的怀念。


   又一个年近了,修改这篇文章,重又回味一下从前的温暖。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过年是穷人的补偿,富人锦上添的花。松花江平原上艰难的农村人,心里最大的喜庆就是过年。没进腊月,大人掰着指头数日子,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小孩子一边跟大人忙活,一边盼着。
   过年每个孩子一双新棉鞋,一入冬,母亲就开始打纳鞋底用的麻绳了,上午,下午,晚上在豆油灯下打,要好几天。做鞋帮的袼褙春天就打好的,鞋样子比着我们的脚重新剪一张,鞋面多用黑趟绒的,用白花旗布做里子。鞋底把三、四层袼褙粘到一起,用白花旗布包的边,纳的时候用锥子扎个眼,用大马针把麻绳引过去,用手拽到底后,把麻绳一圈圈缠到锥子的把上,拽紧。细的锥子眼,拽麻绳时很勒手,到我也能纳鞋底时,才体会母亲手的疼。我们九个孩子,棉鞋、单鞋,母亲纳了多少双鞋底呢,只记得在我们睡下后,母亲仍在油灯下纳鞋底。
   猪要早些杀,杀晚了粮食喂不起,当年的公鸡也杀了。该做豆腐,那时豆腐在过年很多菜都用到,一到年关,生产队都要给每个社员两天做豆腐的时间,一天做大豆腐,一天做干豆腐。轮到自己家那天,头天就把豆子泡好,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父亲就套上生产队的毛驴开始拉磨了,生产队离家里近,我们不时跑去看。到下午有了豆浆,哥哥用盆接了端回来,一进门忽地一股寒气,盆里的豆浆还是热的,喷香的有些甜的豆浆,我们仔细地喝着。熬豆浆时,沸腾的锅上浮起一层发黄油脂样的豆腐皮,父亲小心地用勺子撇起来,撇了一层又起一层,积一小盔子了,吃晚饭时端回来,豆腐皮最香的。我们忍住困,等着豆腐脑,一年就这一次,出什么的时候,父母都让我们吃到。
   早上,我们被院子的说话声和开门的寒气惊醒,起来看到父亲和哥哥把两盘又白又嫩的大豆腐放在院子里,每块豆腐都颤颤的。
   进了腊月门,家家开始淘大黄米。早上,母亲把黄米袋打开,倒大瓦盆里淘三遍,淘好的米放到垫起一头的桌子上沥水,下午米表皮的水干了,父亲装到白色的面袋里,背在穿黑棉袄的背上,推开院门走上白雪的村道,去村东的麿房磨面。磨完的面母亲用黑瓦盆发面,姐姐烀红小豆,烀好的小豆放上糖精,有了白糖后放白糖,用勺子碓碎,然后我们和姐姐围着盆攥豆馅,盆小,我们挤着坐,放一个在嘴里,很香甜。黄米面发好了,我们又围着盆包豆包,软软的一团淡白色的面,拍成饼,放一个豆馅,攥实,团圆,一排排摆到盖连上。
   蒸豆包很多时候是我烧火的,大锅的水烧开了,锅里放一个大铁连子,铺了屉布,边上补贴了白色的玉米叶,往上面一个挨一个地摆豆包,满了盖上木头锅盖,气升圆的时候小火再烧一会儿。豆包蒸熟了,掀开锅,蒸气里黄黄亮亮紧挨着的一锅粘豆包很是喜人。捡豆包多是我和姐姐,铲刀子沾了水,每个豆包四边切开,用沾水后的筷子捡出来,反着放到盖连上,不沾水的话,铲子筷子就会粘在豆包上,新蒸的豆包又糯又甜。豆包蒸了一锅又一锅,放到外面冻实了,放下仓房的柜子里,吃的时候事先拿屋化上,用连子热透就好。
   洒粘糕的面是干黄米面拌了很少的水,拌后的面仍是散的。仍然是我往烘里填茅草,它呼地着了,母亲在锅上的热气里往铺了屉布子的连子上洒几层黄米面,洒一层烀好的芸豆,又洒几层黄米面,又洒芸豆,像一块豆腐那么厚了,母亲不洒了,仍然是大火,挨着连子的面金黄了,整个一锅粘糕都金黄色的了,粘糕蒸好了。锅上的母亲短头发,和黑棉袄肩膀前胸都被蒸气洇湿了。
   到过年的前几天才蒸白面馒头,白面是金贵的,平时只有过节和来客人才吃。母亲用瓦盆发面,母亲蒸馒头时,捏一个盘龙,兔子等动物,在它们的额头点上红点,眼睛按两颗红小豆,蒸熟了,它们白胖胖的,我们看了感觉像真的有了这样的动物般欢喜。
   接着要去县城买东西,天没亮跟父亲去生产队挤坐大马车上,到了县城,脚已冻得下地不敢站着了。车存到大车店里,中午买两根麻花,坐在大车店的长炕沿上吃。这时包袱里已装了不少做衣服做鞋的布,给小孩子买的头绳发卡子,买的鞭炮、白糖、糖球、冻梨,菜呀葱呀,碗和碟子,灯笼,糊墙的报纸(后来买带图案的窝子纸),写对联用的红纸,年画什么的,放到麻袋里。到家里一样样拿出来,这些东西新鲜得让孩子们不忍离开。
   哥哥顶着寒冷的风,拉着爬犁,通过松花江的冰面去江南新甸镇,卖他们打的鱼、蒿子杆柴火,卖得的钱给他们自己,起早去,下午才回来,他们买了什么呢,我已不记得了。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天是扫除的日子,也是放水的日子,活儿多是我们孩子做,棚和墙上的灰用笤帚和鸡毛掸子扫干净。接下来就是糊墙了,用白面打了酱子,头些年糊的是报纸,平时看不到报纸,糊墙时边糊边看,棚也糊了,躺在炕上,看上面的标题和图片。后来糊墙用带蓝花的窝子纸,好看多了。糊完墙,贴上胖小子,鲤鱼图,古代才子佳人等年画,心里亮堂极了,要瞅好些天才能瞅够。
   这天还要拆洗被子,洗的被里被面和湿衣服,晾在院子晾衣绳上,一长溜冻得硬硬的鼓起来,要好几天才能干。我们的头发也都洗干净了。
   奶奶和姥姥都教过我们剪纸,拉着手的小人,鸟、花朵和蝴蝶等图案,然后用油灯的烟熏黑了,贴到墙上,这是东北民间最早的艺术。
   阴历二十九那天,冻在冰里的猪肉刨出来化冻,下午要烀熟,自己家杀的鸡、河里打的鱼也从仓房拿屋里化了。哥哥去山上砍灯笼杆。父亲要写春联,屋门和大门上春联一年一个内容,仓房和猪圈、鸡鸭架年年是“年年有余”、“肥猪满圈”、“金鸡满架”。
   三十的早上来了!全家人早早起来,父亲忙着喂马、扫院子,母亲做早饭,哥哥先到外面放一挂鞭炮,然后贴春联。姐姐给我和妹妹梳头,扎红毛线的头绳,和各种颜色的绸子,戴上发卡子,没有新罩衫,就把平时怕棉袄脏,而缝在上面的旧布拆下来,露出干净的带着碎花的棉袄面,也像穿了新衣一样高兴。母亲给我们穿她做的棉鞋,棉花是宣的,母亲每次都把鞋做得胖嘟嘟的,穿的时候母亲弯腰一边提鞋帮,一边喊:“使劲踩”!弄得我都要哭了,脚才好不容易伸进去。每个孩子都穿了新鞋,没记得母亲过年穿新棉鞋,她的鞋总是旧的,父亲也没有新棉鞋,他穿是买的棉胶鞋。
   我们吃得饱饱的,一身的新,在家就呆不住了,跑到这家,又跑到那家,谁家都是红红绿绿地新鲜,也跟在大人身后跑来跑去。父亲和哥哥正在外面竖灯笼杆,大红灯笼也挂上了。冻梨在盆里化得软软的了,各种颜色的糖球的纸包也打开着,喷香的瓜子炒熟了,装盆子里,母亲和姐姐正准备晚上的菜。
   三十晚上这顿饭家家比看谁吃得早,东北农村冬天吃两顿饭,一般下午二、三点吃,三十这天,下午一点多就有吃的。三十晚上的饭是年饭,一年中最丰盛,人也最全,多远的亲人都回来,团团围座在炕桌。吃饭前家家放鞭炮,听鞭炮声就能知道谁家吃饭了,一会儿这家响,一会儿那家响,团圆、喜庆、祥和。
   吃完晚饭要准备年夜饺子,姐姐剁饺馅,酸菜猪肉,母亲拌陷,用了两勺子豆油,平时吃油锅底只一点点。父亲和面,包的时候,要放一枚一分钱硬币,谁吃到今年有钱,放块糖,谁吃到心里甜,我们小孩只能按剂子,在盖连上摆饺子,几大盖联饺子包好了。
   在等年夜的时候,我们又吃又玩,听家家鞭炮接连地响,家家灯笼照得院子里一片暗红,特别是春联红得发亮,这时看看天空,星星都高了。午夜12点前母亲煮年夜饺子,那时没有表,母亲就看三星,三星卡山了,母亲知道该煮饺子了。饺子要煮好时放挂鞭,饺子煮好后,母亲放到灶台上一碗,供灶王爷,放到外面窗台上一碗,供老天爷,还要叨咕几句,拜上几拜。
   三十晚上要一宿不睡,有时是和一些孩子玩,有时是跟着姐姐去后院张桂芝家家玩一种用猪、羊和狍子的膝盖骨做的玩具,叫嘎啦哈。嘎啦哈用盒子装着,拿出来时倒到炕上撒开,加上布装了粮食缝起的口袋一起玩,两个到四个姑娘围坐一圈,一个坏了,把口袋传给下一个,最后看谁手里的嘎拉哈多,谁赢。我多是瞅着姐姐她们玩。哥哥们会下象棋,军旗,弟弟们跑出去玩了。
   大年初一,扭秧歌的队伍敲锣打鼓地早早来了,有本村的,也有外村的,有时一天要来好几拨。他们戴着纸糊的花冠,踩着高跷,穿着鲜艳的衣裳,摆动着各种各样的扇子。扭秧歌的队伍里有扮成顺悟空的模样,拿着金箍棒蹦跳着,也有男的扮成老太太的模样扭来扭去的逗人发笑,还有一个人跨着纸糊的旱船。他们扭着扭着,就来到了个人家的院子里,比如军属,大队干部家。家里大哥当兵,他们在院子里转着圈的时候,觉得很光荣,父亲急忙把早准备好的香烟递过去,他们也不推辞。
   那时过年有许多说道,三十这天,灯点一晚上。过年谁都不能说死字,不能说不吉利的话,初五之前的拉圾不向外倒,不把财倒出去。大年初三是嫁出的女儿带着丈夫孩子,提着礼物回娘家的日子。初五早上放鞭炮,吃饺子,叫捏破五,初五还是放水的日子,可以洗洗衣服,洗头发。正月初七是人日子要吃面条,面条长长的拴住大人小孩的腿,人平平安安。正月不剪头发。
   接着就是串门,去五里外宁家屯的姥姥家,十里外大树林屯的奶奶家,姥姥包的饺子特别香,奶奶讲的鬼故事能把人吓得缩在墙角不敢动,和堂姐们一起玩也非常有意思。过了年,也用马爬犁接二叔家的奶奶来家。
   一晃玩到正月十五灯花节,我们在井沿上刨了许多冰,把大块的冰放到家里的各个门口,意在有“兵”把守,一年家里安安全全。要在井沿的冰上滚几滚,叫滚运,并把井壁干净的冰砍回来,谁都要吃上一块,这管一年牙不疼。大人把蜡烛放到玻璃瓶里点着,摆在院子里或门外的路上,也把点着的蜡烛放到雪窝里。小孩子则要提着小灯笼,排着队,不回头地走一百步,叫跑百步,管一年不生病。有时也在明亮的月光下捉迷藏,玩龙摆尾的游戏。大人提着灯笼到坟地,给亲人送灯。
   年还没算完,二月二龙抬头,父亲一大早忙着烀猪头,把过年剩的烀猪肉也拿出来,这一天是年结束的一天,要有个隆重地结尾。二月二这天,是放水的日子,女人洗衣服洗头,男人剃头发。
   后来二哥也参军了,当了军医,二哥从部队回来过年,一身的新军装,鲜红的领章帽徽,家里的茅草房亮丽了许多。再后来我也带着一家人回家过年,父母已七十多岁了,要我来做菜做饭,但心里仍然是温暖的。
   今年我在三亚过年,阳光格外的温暖,南海像是在家门口,蓝得那么深远,窗外黎族人家大人孩子说话的声音,我们生活在热带高大的椰子树和结着芒果芭蕉的果园边,充实惬意,有了时间回忆,同时也祝福!
  
  
   2006-1-18双鸭山
   2017-1-28北京
   2021-2-4三亚
  

共 427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户户孩子多,日子也不宽裕,但生活有滋有味,尤其忙年的时候,大人孩子同参与,热闹非凡,那种气氛、那种亲情的萦绕,才是年该有的味道。这篇文章中作者以过年为题,写出了小时候过年时的情景,一家子齐聚一堂,各忙各的,不亦乐乎。而今时过多年以后在三亚过年,阳光暖融融,日子也舒坦,小时候的年变成记忆中的一抹味道,时常徘徊在心底深处,触动最柔软的存在。这篇文章文字质朴、情感真挚、令人回味。感谢作者赐稿,推荐阅读!【东北风情编辑:子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叶草        2022-02-25 12:44:43
  农村人常说,人多热闹,一点不假!过年是个大团圆的日子,一家子聚在一起其乐融融,温馨的让人陶醉!我喜欢冬天大雪弥漫,向往爬犁划过皑皑白雪的大自然,虽然终究是梦,但能读到老师的美文,也是一份享受,拜读学习!
2 楼        文友:徐书遐        2022-03-03 17:53:17
  东北大地可写的大自然,可写的人和事非常多,我的亲身体验和记忆仅反映出一点点。我很愿把家乡的广大和美好,那里人们生活的滋味多写一些,感谢老师和朋友们读它。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