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大年三十(散文)
一
“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自懂事以来,大年三十晚上,“噼里啪啦”炸响的鞭炮声就是春节的序曲。
大年三十晚上,千家万户或多或少都会燃放鞭炮。
大年三十又称为“除夕”,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期待着家人的团聚,尤其离家千里之外的游子们格外思念妈妈的味道。
大年三十也是“月穷岁尽之日”。因为它与新年首尾相连,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时间点。每家每户除旧布新,张灯结彩。在我们东北地区的老习俗是大年三十晚上,儿子领着全家回爸妈家守岁,做年夜饭,包饺子,一起看春晚,二十三点出去“发纸”就是焚香烧纸祭天祭祖,然后鸣放鞭炮。
我离妈妈家住的不太远,每年的大年三十,把自己家的新春联、新福字换贴好以后就和儿子带着一些过年的礼物,尤其必须带上我俩的新内衣裤、新袜子。如果是本命年,那可就是从内到外红彤彤,踩小人的红袜子是必不可少的,一起去妈妈家守岁。我们东北似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嫁出去的姑娘超过中午十二点,就不可以回到娘家了。
我和儿子迎着阳光,带着喜悦的心情,“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欢欢喜喜地步行去妈妈家。沿途经过的一些商店,大多数关门放假,大门上换了各种吉祥祝福的新对联、各种图案设计的新福字,几乎没有重样的,特别喜庆。这真是“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街上的行人个个洋溢着喜悦的笑脸。还有几家店依然开张的,都是临时卖鞭炮的,只见门口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鞭炮,五彩缤纷,屋内更是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应有尽有,外包装都是非常喜庆的夺目颜色,特别惹眼,此时就会顺手买一些。儿子还小的时候,就会挑选很多花样,比如甩炮、玩具烟花、电光烟花、小鞭、小礼花、大地红等等。随着他一点点长大,对燃放鞭炮的兴趣越来越少,仅仅会买两挂小鞭,一串大地红。
到妈妈家之后,儿子就着手安装摆供的桌子,桌子上铺上大红纸,靠墙的一面也贴上大红纸,中间贴一个“福”字,桌子中间摆上列祖列宗的牌位,再摆上一个香炉,两侧摆上蜡台,然后插上两根大红蜡烛。妈妈家的这对蜡台应该算我们家的古董,好像从我懂事起就有,黑色的铸铁蜡台,造型还挺别致的,差不多有二十厘米高。弄好之后,儿子再去除掉大门上旧的春联和福字,换上新的。我们就在厨房准备年午饭,饭后全家睡一觉,以便有精神“熬夜”守岁。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关于“夕”、“年”这些传统习俗的由来,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延至如今。其实除夕守岁更多的含义应该是让在外漂泊的游子赶回家和家人团聚,岁末除旧布新、祭祀祖先,老人们言传身教,传承孝道。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围炉闲聊话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刻,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二
在零星的鞭炮“噼、啪”声中,午睡醒来,全家齐动手准备年夜饭、包饺子,热闹非凡。妈妈首先准备上供的五碗菜:鸡、鸭、鱼、肉、蛋、豆腐,粉条垫碗底,妈妈学佛之后,就做斋菜五碗。做好之后都摆在供桌上,再摆上妈妈早已蒸好的大枣馒头。其他还有水果、糖果等。都是美好的寓意。当夕阳西下,天刚蒙蒙黑,差不多就是傍晚五点多的样子,妈妈就催促弟弟和我儿子下楼去“请神”,这个习俗据说传男不传女。
他们俩,一个拎着小灯笼,一个拿着一挂小鞭、香和烧纸,开门下楼,门就开着,一直等他们回来。到了楼下,在十字路口找一个地方,在地上画圈留一个口,在圈内焚了香和纸,还会拿出几张给外面的“孤魂野鬼”,嘴里念叨三遍:“爷爷、奶奶、爸爸以及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喽!”然后点燃小鞭,不回头,直接往家走。
当他们进屋后,我们等在门口接着,齐声说:“爷爷、奶奶、爸爸以及列祖列宗回来过年喽!”然后迅速关上门。弟弟手里拎的小灯笼,就会轻轻碰一下列祖列宗的牌位,然后把灯笼挂在固定的位置上。这时妈妈点上三柱香,边拜拜嘴里边念叨:“刚回来,歇一歇,先吃点,一会儿再吃饺子。”大家一起拜拜,也会把心中的愿望叨咕叨咕,之后只要香燃尽,无论谁看到,都会接着把香续上。
这个时候饺子也差不多包好了,丰盛的年夜饭也准备的差不多了。饺子煮好出锅,先捞出三碗(一碗里三个),一碗敬灶神,一碗供祖先,一碗舍众生,还会捞出一个,开窗舍给外面的“孤魂野鬼”。
然后全家其乐融融地吃年夜饭,饭后聚在一起守着电视机,嗑着瓜子,吃着干果、水果看着春节晚会。外面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会渐渐得变多、变响。尤其当邻居从窗户伸出一个杆放鞭炮的时候,根本听不清晚会节目的声音了,有时候看得正起劲儿,就会觉得很烦,有时候觉得哪个节目没有意思,我就会站在阳台上欣赏外面一束束,一簇簇,五光十色、变幻莫测、色彩斑斓的烟花。看,对面楼顶炸开一朵大大的姹紫嫣红的牡丹花,花心点缀着闪闪的金蕊,它瞬间绽放的美丽,给人无限的遐想。
妈妈偶尔会过来打趣地说:“彪子(傻)放鞭,精子(聪明)看花。”这时我就会忍不住抿嘴一笑。
直到接近夜里十一点,外面的鞭炮声也会越来越响,大家都知道,“发纸”的时间到了。这时儿子就会拎着那盘“大地红”出去燃放,把卷起的大地红铺在地上慢慢地伸展开,点上引信,捂着耳朵,撒腿就往家跑,再也没有了儿时嬉戏的心情。
此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真得堪比噪声污染,尤其大地红那最后一声巨响,就像一个巨大的火球在空中炸开,然后慢慢地从天空上倾泻下来,形成一个红色和金色的“瀑布”,特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魄。这似乎就是浓浓的年味,也给春节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尤其孩子们那兴高采烈的劲儿,记得自己小时候三十晚上,提着爸爸亲手做的小灯笼,和大杂院里的小朋友在大院里逡巡,找寻没有炸裂开的小鞭,中间掰开,用香点着放呲花,小手小脸冻得通红,玩得不亦乐乎!
回忆被五彩斑斓的烟花炸醒,看光彩夺目,绚烂无比,暗黑的夜空瞬间笼罩了一层灰色的迷雾,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刺激性很强的气味,让人的咽喉、鼻子、眼睛等敏感部位非常得不舒服。放眼望去遍地都是红红的鞭炮碎屑和燃尽的鞭炮空盒,还有塑料包装袋等垃圾。
一场烟花盛宴之后,喧嚣渐渐落幕,当人们已经进入了梦乡的时候,环卫工人那橘黄色的身影早已出现在街道的各个角落,成了比烟花更绚烂的风景。他们舞动着大扫帚,用无言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责任和担当。
三
新年钟声敲响之前,家人都插空去洗漱,然后从里到外换上崭新的衣服,踩小人的袜子是必不可少的。寓意是洗去旧年不好的东西,也代表着抛掉所有晦气和霉运,迎接马上到来的新年。新年新气象,万象要更新,人当然也要有一个全新的姿态迎接新年,祝福自己新的一年一切顺遂,好运连连!
激动人心的时刻瞬间就到了,“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跟着电视机里面的画面一起倒数秒“三、二、一”,电视机里五彩缤纷的烟花画面璀璨夺目,此起彼伏,转瞬即逝。“妈妈,过年好!”、“姥姥,过年好!”、“大姐,过年好!”、“弟弟弟媳,过年好!”我们一边互道过年好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压岁钱,嘴里说一些新年的祝福和美好愿望。不同的是,以前都是母亲给我们压岁钱,现在我们长大了回馈母亲,纷纷递上了给母亲的压岁钱,并且祝福她老人家健康长寿,母亲布满褶皱的脸,笑开了花。
然后我们一起去厨房端出新年的第一顿饭——饺子,同样是先敬天地鬼神、列祖列宗。我们赶快围坐在一起吃饺子,饺子里早已包了几个钱币,还有糖、枣、花生等,都是美好的寓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第一口咬到的就是钱币,眉开眼笑的样子就是一个小财迷。
“更岁交子”即为“午夜子时”。一道中国传统的美食被赋予了无数个美好的寓意:发财转运,团圆美满,平安如意等等。还有一道菜是必不可少的“鱼”,象征着年年有余,富贵吉祥。儿子又端来一大盘桃子罐头,不但有辟邪去霉运的寓意,还有祝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更有祝福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寓意。在全家的一片欢声笑语中,寄托了对新年期望。
四
二零二二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大年三十,我像往年一样,整理好自己之后,往妈妈家走去。所不同的是,只有我一个人,儿子在北京响应国家的号召,就地过年。还有一个更大的不同,沿途没有听到偶尔“噼、啪”的鞭炮声,更没有卖烟花爆竹的店面营业。我忙着往妈妈家走,其实当时并没有太注意。直到傍晚,家人们一边包饺子一边看电视节目,突然觉得似乎少了点什么?这才想起来年前各个街道社区,一直在宣传“禁放烟花爆竹,喜迎绿色冬奥”口号。
为了天空更蓝,为了冬奥更绿,全国上下都在倡导“绿色奥运”。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其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为了冬奥会,更为了提升空气质量,减少噪音扰民,减少大量垃圾的产生,更降低森林资源的消耗,甚至杜绝了燃放烟花造成的事故,并且让环卫工人也能过一个圆满幸福,阖家欢乐的新年。
寂静的大年三十,似乎真的缺了隆重的年味儿,少了很多春节热闹的气氛。毕竟中华民族过年燃放鞭炮这个习俗已经延续了千年,也是弘扬传统文化,又能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家人们的互动也可以增强幸福感。真心希望,自此以后的大年三十,可以借鉴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烟火表演,采用的无毒、微烟的烟花产品。
大年三十,似乎越来越不热闹了,年味也越来越淡了,对春节的仪式感和新鲜感产生那种独有的体会越来越少了。不过,中华传统的年俗文化会继续传承,对父母亲人的牵挂也始终不变。现代科学技术,为亲情插上了翅膀,微信祝寿,视频拜年,成为流行趋势,赋予了“年”一种时代的味道。
临近午夜,手机里传来儿子和准儿媳妇拜年祝贺的视频,我一边了呵呵地接受,一边“嘟”地一声转过去一个红包,心里好个快活。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