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人生家园 >> 短篇 >> 情感小说 >> 【家园】同一片蓝天下(小说)

编辑推荐 【家园】同一片蓝天下(小说)


作者:王凤文 进士,7135.0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76发表时间:2022-03-02 19:49:32
摘要:津海市东河区和善里菜市场卖菜的王秀梅葛德利夫妇的儿子葛志刚,初中是在津海市一流中学华夏中学就读的,班主任老师郑全德发现了他是一棵学习的好苗子。由于户籍的原因,中考时葛志刚回家乡考上了土山镇高中。郑全德担心当地教学资源差,便出巨资让葛志刚到华夏高中借读。葛志刚被北大录取。因葛志刚的父亲出了车祸,把家里的钱赔得精光。葛志刚没学费去读北京大学。郑全德老师夫妇决定出全资,资助葛志刚到北大上学。


   葛志刚是在高三下学期转回到新南县县城一中的。这之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一路初中到高中三年级上学期,都是在津海市就读的。户籍的原因,按政策规定,参加高考,都是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考试的。葛志刚还有他父母一家人的户籍都还在土山镇。他立下凌云志就是要考大学,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所以啊,他这不就回老家来参加高考了吗。
   葛志刚的父亲葛德利,母亲王秀梅,是在津海市东河区和善里菜市场结下的良缘。当时二十一岁的葛德利独身一人,从老家北东省新南县土山镇葛家屯来到了津海市。葛德利有一个已经超过了五服的葛姓叔叔葛振兴,很早以前就在津海市东河区摆摊卖菜了,后来到郊区租了个门脸房,做起了豆腐生意,自己成了豆腐店的老板。实际上,葛德利以及他的家人跟这位葛振兴根本没什么来往了,可是葛德利考虑到,自己来闯这个大城市,本来就是两眼抹黑,实在找不到门路,于是他便想到了投奔葛振兴,到津海市打工挣钱谋生。一九九四年五月三日凌晨三点下了火车走出了车站。葛德利从小见到的最大世面就是土山镇,读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患了不治之症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妹妹,改嫁跟了本屯的一个瘸腿鳏夫,从此他退学,开始干农活,实实在在的是面朝黑土背朝天,他除了干农活还是干农活。在到津海市之前,他没去过其他任何大的地界。出站,他是随着客流人群稀里糊涂走出车站的。他站在车站广场的一盏路灯下,后背靠着线杆,眼前一片茫然,他不知往何处去,到哪儿去找葛叔叔的豆腐店呢?此时他又困又饿,昏昏沉沉,他不由自主的坐到了水泥马路地面上,刹那,他躺倒在了地面上,他睡着了,他晕过去了。一辆满载着蔬菜的黄色的大发面包汽车从葛德利身边驶过去了。司机叫王秀梅,二十三岁,三年前从山东沂蒙来到津海市,在菜市场卖菜。一开始他靠蹬三轮车到批发市场上菜,今年一月份,她拿到了驾照,自己买了一辆二手的大发面包车到蔬菜批发市场上菜。凌晨一点从金钟蔬菜批发市场回东河区和善里菜市场,途径站前北路。看见道边路灯下仰面躺着一个人,王秀梅赶忙停下了车,下车,她三步并作两步,到了葛德利的跟前。王秀梅俯下身来,用右手试了试倒地人的气息,还有呼吸,这是晕了,休克了。王秀梅一米七二的个子,身强力壮的,她捡起葛德利身边的一个灰色的印着“大海航行靠舵手”字样的没装啥太多太重东西的人造革提包,挂在右手腕上,毫不犹豫的用双手托起这个倒地人,把倒地人抱上车,放在副驾驶的位置上,加大油门,把倒地人葛德利送进了她熟悉的市第三中心医院急诊部。经过医生检查诊治,医生告诉王秀梅,说是无大碍,只是饥饿困倦造成的一时昏晕,输点葡萄糖,进点流食,休息休息睡上一觉就好了。护士把葛德利推进了观察室。王秀梅到收费窗口又交了两千元押金。她跟医生说:“救人救到底,我先把菜送到菜市场,很快就会回来的。”王秀梅到了菜市场,把一车蔬菜摆放在了摊位上,跟临摊摊主交代了一下,就驱车回到了第三医院。
   葛德利已经醒过来了。“谢谢大姐救命之恩。”葛德利双膝一软,一下子跪在了王秀梅的面前。王秀梅赶忙拽起了葛德利。询问了姓名,问明了葛德利来津海的目的。王秀梅问葛德利:“葛振兴叔叔开的豆腐店在哪个区那条街叫个什么名?”葛德利支支吾吾说:“俺只知道俺葛叔叔在津海市开豆腐店,不知道啥街啥名的。”王秀梅笑道:“这可就难找了,津海市的个体豆腐店可以说有千家万户,不知道地址名号,那可上哪儿去找啊?”葛德利一听,不禁流出了眼泪,说:“我可怎么办啊?大姐啊,我的提包呢,我那里还有六十元钱,要是没了,我回家的路费可都没着落了。”
   “葛兄弟。”王秀梅安慰道:“你的提包在我那儿,你放心,钱,没不了的。这刚早晨六点。这样吧,你跟我去吃早点。然后咱们回菜市场。”
   “再然后呢?”葛德利心里很不踏实,问道:“你能帮我找到俺那个做豆腐的葛叔叔吗?”
   王秀梅领着葛德利,拿着票据到收费口结账,一共花了一千八百六十九元,含急救费,做心电图,做B超,诊治费,输液费,观察室床位费等等。葛德利连连说:“大姐啊,你是俺的救命恩人,这钱,俺是一定一定要还给你的,俺当牛做马,也要还给你的。”
   葛德利跟着王秀梅在一家早点铺吃完了早点,这就开车回到了和善里菜市场。正是买菜人流的高峰时候。毕竟临摊摊主要照顾自家的生意,王秀梅把提包还给葛德利,说:“葛兄弟,你要愿意去找你叔叔,你就去找吧。你看见没有,这市场里就有四家豆腐坊,你就从这儿开始找好了。”
   葛德利很有些为难,说:“我试着寻找吧,谢谢大姐,你放心,我一定忘不了你的,我一定会还给你钱的。”说完,拎着提包就奔着斜对面一家豆腐作坊去找他的葛叔叔了。
   几位大妈急着跟王秀梅买菜,王秀梅赶紧打理生意,心里还惦记着葛德利,心想,我正要雇一个帮手,看这个葛德利倒挺憨厚诚实的,除了瘦点,个头还算是蛮高的,整个人长的还是蛮不错的。回头再问问吧。看看,葛德利似乎已经被王秀梅装进了心里。
   葛德利一连气把和善里菜市场里的四家豆腐作坊问了个遍,没有一家知道葛振兴的。他问人家哪里还有豆腐作坊。人家告诉他,哪里都有,遍布津海市,只要你有功夫,你就问遍津海市好了。葛德利牢牢地记住了屯子里的人说的话,说葛振兴在门脸房开的豆腐坊,他不懂啥叫门脸房。他特别诚恳特别虚心的问人家:“啥叫门脸房?你们这豆腐坊是门脸房吗?”人家告诉他说:“我们这不是门脸房,门脸房指的是临街大门冲着街道的做买卖的房子,大多是临街居民楼一楼用来做商铺的房子,也叫底商。”葛德利听不懂啊,问人家:“那啥叫底商啊?”人家看她那副模样,猜他不是装的,于是有一位五十多岁的豆腐坊老板很热情的把他领出了菜市场,到了不远处的广运大街,指着一栋大楼一楼的一处铺面,说:“看到没有,那家横匾上写着王记大饼,还有那挂着竖牌匾的董记粮店,等等,都是开在大楼一楼的商铺,就叫底商,租金可贵呢。”葛德利这回算是明白了,行了,我就在大街上,寻找马路两边的一楼挂匾的商铺,一准能找到葛叔叔的豆腐坊就是了。葛德利开始满街的转游,寻找葛振兴的豆腐坊。这一天下来,水米没粘牙,饿的个前心贴后心。都晚上九点多了,他在红星路一家叫做“众生超市”的店里,买了三个面包,一瓶矿泉水,一下子花掉七元钱,他好不心疼啊。坐在马路牙子上,吃完了三个面包,喝光了一瓶水。他要继续寻找葛叔叔。他认为自己应该不傻的。他想,不是凡店铺的名字都称呼某某某某记什么地吗,那葛振兴叔叔的门脸房一定挂着葛记豆腐坊的牌匾的,得了,就找葛记豆腐坊了,俺就不信找不到。他沿着红星路南侧人行道往东走,不停地查看街道两边的商铺牌匾。红星路是贯穿东西郊区的一条三十五公里的东西走向的长街。他没有手表,也不知道几点了,直至到天亮了,太阳升起很高很高了。抬头观看,大马路上方高高的悬着大幅牌匾:“东郊区人民欢迎你”。哎呀呀,到了东郊区了。他累了,实在是很累了,昨天晚上那三个面包一瓶矿泉水,早已消化殆尽。他是又困又饿。他掏出钱包,看看手里的五十三元钱,心想,还得吃点东西啊。哎呀呀,这咋还来尿了呢,上哪儿方便啊?他看见道南有一片草地,草地不远处有一座特别阔气的洋房,草地里面有三棵高高的海棠树,形成遮蔽,他拎着很轻的提包,到了三棵海棠树旁,这就行起了方便。解完了,轻松多了。他这就要走,两位戴着“环卫执勤”红袖标的五十多岁的大妈拦住了他的去路。一位略高体态偏瘦的大妈说:“随地大小便,罚款五十元。掏钱吧。”另一位略矮偏胖的大妈早已开好了罚款单。葛德利愣怔了半晌:“这,这……”拿罚单的大妈说:“这这嘛啊,公厕就在眼前,就是不进去,非要在光天化日下大行方便,别这了,快交钱吧。”
   葛德利委屈的问道:“哪儿有公厕啊?俺咋没看见呢?”
   两位大妈一块指给葛德利看:“看看,也就不到十米,那不就是洗手间吗。”
   “那不是一座小洋房吗。再说了,洗手间应该是洗手的地方,咋能进里边尿尿呢?”葛德利辩解道:“俺哪里知道那是厕所啊。”
   “嘛也别说了。”两位大妈催促着:“快快,快把钱交了。”
   万般的无奈,葛德利交给大妈五十元钱。“哎呀,一泡尿呲出五十元,早知道还不如憋着得了。这下只剩下三元钱了,这可怎么办啊?”想到这儿,他冲着两位大妈的背影喊道:“大婶,两位大神,站住!”两位大妈回过头来。葛德利疾步走到两位大妈跟前,恭敬的问道:“两位大婶,俺问问你们,可知道哪里有一家葛记豆腐坊的?”
   那个高一点偏瘦的大妈看了看葛德利,说:“你问这干嘛?是批发豆制品吗?你是倒卖豆制品的小贩子?”
   葛德利说:“大婶啊,俺不是小贩子,那个葛记豆腐坊的老板是俺本家叔叔,俺是从北东省新南县土山镇葛家屯来津海市,投奔俺葛叔叔,要找个活儿干的。”
   “是这样的啊。这可真巧了。”另一个略矮胖一点的,也就是开罚单的那位大妈,笑道:“小伙子,你顺着这条岔道往西走,不足五百米,那儿就有一家葛记豆腐坊。是不是你叔叔开的,你去问问看看就知道了。”
   真是功夫不负苦心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葛德利按照两位环卫执勤大妈的指点,终于找到了葛记豆腐坊。只是店已易主。两年前,葛振兴因患暴病不治身亡,随后,老婆带着一儿一女,改嫁给了一个开茶叶店的老板,半年前,就去了云南昭通,没再回来。豆腐坊的新老板算起来是葛振兴的远房亲戚,是葛振兴老婆刘桂花的表哥,叫魏国强,是刘桂花姑姑家的大儿子。魏国强之所以不更改店名,是因为葛振兴的豆腐坊已经创出了牌子,在这一带,很有点名气了。
   葛德利跟魏国强讲述了自个到津海市的短暂经历。魏国强请葛德利饱饱地吃了一顿豆腐。
   魏国强跟葛德利说:“我这里不缺劳动力,你要是愿意回老家,我给你拿路费。你要是愿意留在津海市打工,我听说,卖蔬菜水果很挣钱的。只是很吃苦的。”
   葛德利整个肚子被魏国强的豆腐填饱了。他不想拿魏国强给的路费回葛家屯。他想起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王秀梅,她就在和善里菜市场卖菜啊,他想,俺干脆就跟着王秀梅学着卖菜吧。对了,可不敢忘,还欠人家一千八百六十九元救命钱呢。他跟魏国强商量:“魏叔,俺决定不回葛家屯了,俺要去和善里菜市场跟俺那个救命女恩人学习卖菜。俺想求你帮俺一把,你借给俺两千元钱,俺先把那救命费还给王秀梅姐姐,等俺卖菜挣足了两千元,一准到这儿来还给你,行吗?”魏国强琢磨了一会,说:“行啊,你可千万要说话算话,到时候,可得还给我啊。我做这生意也很不容易的。”
   魏国强把两千元钱递到葛德利手中,千叮咛万嘱咐的说:“把钱拿好了,到时候可不能忘了还给我啊。”魏国强来津海市已经有些年头了,対津海市的交通还是熟悉一些的。他把葛德利送到905路公交车站。告诉他,坐到终点广运大街站下车,对着车站,是二号路,顺着二号路往西走,不到二百米,就看见和善里菜市场了。
   差十分九点,葛德利就找回到了和善里菜市场。
   正是买卖蔬菜的高峰时候。见葛德利回来了,王秀梅格外的高兴,说了几句客套话,王秀梅便吩咐葛德利帮着自己卖菜。王秀梅的菜摊摊位不算小的,为了方便称菜,她使用三台电子秤,中间位一台,摊位两头各一台。她边卖菜,边教葛德利使用电子秤,好学,葛德利很快的就会使用了。中午在摊位前吃饭,王秀梅给葛德利买了两份盒饭,葛德利吃的饱饱的了。下午买菜的人比上午少了不少,葛德利可以跟王秀梅唠唠闲嗑了。葛德利不忘记还钱给王秀梅。王秀梅收了钱,说:“这是你的股份,你入股了。菜摊是咱们两个人的了。”
   王秀梅跟别的三个年轻女子合租一个二楼偏单,就在菜市场东面的和睦小区。她帮着葛德利租房,就在他居住的那座楼的三门一楼,是三个男的马路清洁工合租的。清洁工们很高兴,平均房租,每月少拿三十元钱啊。清洁工感谢王秀梅,葛德利更感谢王秀梅。
   一个月后,葛德利把两千元钱如数的还给了魏国强。
   一年以后,王秀梅跟葛德利结婚了。他们在这个小区租了一个独单。又过了一年,他们有了一个儿子,就是葛志刚。葛志刚两岁的时候,家里多了一个妹妹。又过了两年,葛志刚又多了一个妹妹。
   “咱不能再生了。”王秀梅跟葛德利说:“这要是不给你们土山镇镇长三万元钱,咱这俩妮子那可是连个户口都没有的黑妮了。”
   “不要了。”葛德利说:“那俺就去拉一刀,做个手术得了。”
   自此,王秀梅没再生娃。
   该咋说就咋说,王秀梅葛德利两口子很有点重男轻女,两个妮子因义务教育是必须的,不得不在津海市上完了初中,之后,就都跟着王秀梅葛德利在市场里卖菜了。儿子葛志刚上学读书比较刻苦,学习成绩很优秀。葛志刚很幸运,小升初划片入校,他很侥幸的被划进了津海市华夏中学,这是津海市重点中学中的重点中学。他入学时初中一共招了十六个班,他被编进了初一一班,班主任郑全德,是一个相当负责任的数学老师,担任年级组长。从初一带到初三。因为葛志刚没有津海市的户口,所以他要回家乡参加中考。郑全德老师跟葛志刚说:“你如果愿意回到咱们的华夏中学,我跟学校讲明了,学校不收你的借读费的。你在咱们中学读完高一高二高三上半年,你再回去参加高考。”郑老师同时说服了王秀梅葛德利夫妇,让葛志刚在华夏中学借读高中。他们当然乐不可支了。葛志刚在家乡考上了土山镇中学高中。高一新学期开学的时候,葛志刚如期的坐在了华夏中学高一一班的教室里,开始了他高中的学生生活。这学期,郑全德老师被调到高中部担任高一年级组长,高一一班班主任。郑全德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葛志刚。他跟爱人冯玉杰商量,把葛志刚的借读费一次性交清,高一高二两个学年,高三半个学年,一共五万元人民币。这钱数,葛志刚跟他的父母是根本不知道的,他们一直以为借读是全部免费的呢。另外,除了郑老师夫妇和有关领导,没有哪个老师哪个学生知道葛志刚是个借读生。

共 695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小说,叙述生动,人物鲜活,故事感人,内涵厚重。郑全德老师夫妇资助优秀学生葛志刚到到高中借读,最后出全资资助葛志刚到北大的故事,郑全德老师夫妇的善良让人感动。精彩的小说,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22-03-02 19:51:25
  精彩的小说,故事感人,内涵厚重,郑全德老师夫妇出资助葛志刚到北大上学的故事,郑全德老师夫妇的善良让人感动。感谢赐稿,欣赏佳作,期待更多精彩!
秋觅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