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但以笑颜慰慈恩(散文)
3月7日,是母亲的忌日,她老人家离开我们刚刚两周年。
母亲虽然离开我了,却又如空中飘动的一片云,随时关注着我每一天的行程,陪伴着、护卫着我前行,就如同关注着我小时候蹒跚学步的样子。我知道,母亲到现在心里装的应该还都是我们这些家人。
小时候我就听奶奶说过,母亲是在缺吃少穿、风雨飘摇的年代,来到我们家的,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累。我亦在私底下听父亲夸过母亲年轻时非常漂亮,身材挺直匀称,聪慧又能干。尽管没有赶上好的年代,没有好的衣裙,但母亲仍然是乡里诸多村子公认的最美最勤快的女子。
懂事后我才知晓母亲自小没了双亲,没了姐姐与兄弟,没有上过学,但将所有的爱给了我们一家人。母亲说话办事老练、稳重,对我们永远充满温情。母亲不识字,却朴实勤劳,她的品格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们。她一生生育了四个孩子,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里,父亲一年四季在工地,就靠她一个人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成人,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因农务家务操劳过多,母亲一年四季总得不到很好的休息,经常熬夜的双眼布满了血丝,双手粗糙不堪。即便是母亲患有严重眼疾那两年,仍要忙着照顾刚出生的弟弟,还摸着黑把家收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
我们家孩子多,收入少,常常入不敷出。家里断粮、没钱交我们学费时,都是母亲去家境好的人家求借。因她为人好,又热心助人,所以大家也愿意帮我们家度过难关。
打我记事起,就经常看到母亲从早到晚忙碌的身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母亲白天要在生产队挣工分,而且还是整个村子唯一能常年拿满工分的女性。很多男社员不服,母亲敢于与最强男劳力比拼,并赢得比赛,她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每天忙完生产队的任务,她还要准备一日三餐及打理家务事。晚上我们都睡着了,她还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衣服……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母亲又是一个人支撑起整个家。看到她这样辛劳,年纪尚小的我们经常懂事地下到地里,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我们在母亲手把手的指导下,很早就成了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渐渐地,家中的光景好了起来,成为村里人羡慕的“五好家庭”。
母亲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十分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我喜欢文学与写作,启蒙老师就是母亲。至今还记得,母亲喜欢在纳凉时、劳作间或我们睡觉前给我们讲故事,传授其中做人的道理。母亲给我们讲过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可我至今都不知道母亲从哪儿知晓的那些故事。
初中时我学习严重偏科,毕业后自暴自弃不愿再去升学,是母亲让我经历了很多磨练,才让我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我如梦方醒,那年夏天,母亲打着火把,走了几里山路,把我送出山外,我才走出了自己的路。清楚记得那天凌晨,月牙儿还挂在天边,少数人家的灯光与母亲手中的火把遥遥相对。她跟在我的后面,嘴上不停地叮嘱我。车要开了,我回头看到母亲站在那偷偷用衣角擦拭眼泪。那衣角边的泪痕,在晨曦下格外醒目。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理解别离的伤感。是母亲用无言无息的汗水和泪水,托起我远行的航船……
欣慰的是我们兄弟几人都有了工作。多年在外打拼,最盼望的就是回家与亲人团聚的那一刻,温馨而热闹。逢年过节回家,母亲总是早早地做好准备,还精心腌制腊味、制作米酒泡菜、茶油泡菜和各式糕点,待我们返城时,她总是大包小包地往车厢里塞。因为有母亲一直在打理这个温暖的家,二十多年来,除了抗洪、抗冰以及在工地抢工有三年在外过年外,我都是千里迢迢赶回家中。短短的几天相聚,为了多与母亲相处,我哪都不愿意去,就守在母亲的身旁,陪伴她拉家常、做家务,尽享那份家的温馨甜蜜。
我记得儿子刚出生时,母亲与父亲拎着大包小包来到家里。面对陌生环境,母亲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但她却像个刚入学的学生一一去了解学习,实在记不住,让父亲拿笔记下来备用。儿行千里母担忧!返工前,母亲送我出门,一直嘱咐我安心工作,注意自身安全,家里的事不要挂念等等。她硬是用自己笨拙却实用的方法,把儿媳与孙儿照顾得很好。一个月下来,劳累加上水土不服,母亲的体重足足降了六七斤。母亲为了不让我担心家里,永远都是报喜不报忧,直到自己累得病倒在床。她操劳一生,一味给予,不求回报,恰好是我所忽略的。
母亲第一次摔伤后,从她步履蹒跚踽踽独行的身影中,我读懂了母亲的落寞与孤单。
后来得知母亲因久坐及卧床供血不畅无法再站立起来的消息后,我常梦中惊醒无法入睡。当我看到母亲憔悴的容颜、病痛时的呻吟和无助的表情,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疼痛。因为我不知道,母亲还有多少日子,还可以与我们相伴共处。
母亲生病的那几年,我多次帮母亲修剪变形的手指、脚指甲。她双脚肿痛,不能抬起,我只能蹲坐,不断调整自己的位置,把她的脚平放在自己的腿上。整个过程母亲微闭着双眼不说一句话,我知道她在病榻上与病魔抗争那么多年,是怕自己不在了,我们哥几个就没有回归处。母亲是想给我们留下一个完整、温馨的家,而自己选择煎熬度日。
从我懂事时起,母亲教会我们懂得“乌鸦反哺”和“羔羊跪乳”的道理。可我们兄弟四人只有二哥在她身边。她摔伤双脚以后,依赖二哥的悉心照顾。而我与大哥、小弟为谋生计在千里之外,很少陪伴照顾母亲,能做的只有争取更多的时间,常回家看看母亲,弥补心中那份亏欠。
母亲走的那天我还在疫情值班,突然接到的噩耗直接将我击垮。痛心伤永世,悲泪忆深情。两天前视频时,母亲还说等疫情稳定后让我回去和她说说话,可母亲您为何不等等我。我急匆匆回到家里,一看到母亲静静地躺在哪里,我泪如泉涌,一下子跪倒在地,长喊着“阿姆,您为何不等我回来呀!”老天生怜,母亲好似感知我已回来,眼角竟流下数滴泪水。
母亲,您知道吗?火化前那两天夜里,我守护着您在人世间尚存的一点点气息,怀着不舍,重温过往的岁月,回忆您生前的点点滴滴……
我知道您操劳一生太累了!
出殡那天,我长跪于母亲的墓前祈祷上天,我知道这一别,将是永别……“但以笑颜慰慈恩,从来此恨最无穷”,母亲您告别了这曾经浸透过您的血与汗、爱与恨、苦与乐的世界,告别了疼您爱您的儿孙,羽化进入天堂。从此,我再也没有机会见到母亲那写满沧桑、充满慈爱的面容,再也没有机会聆听她那带着爱意的唠叨和责骂,再也没有机会坐在她面前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再也没有机会叫她一声“阿姆”……
母亲,您以天底下最无私的那份慈爱,生我、养我、育我,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永远指引着我不断前进。母亲,您放心,我会带着您的爱、带着您的期盼,笑对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