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养鸬鹚(随笔)
在上世纪80年代前,湖南、湖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渔民所需鸬鹚都是从辰溪曾家坪渔业村购买。辰溪县的鸬鹚能自繁自养,一只好的鸬鹚比一头牛还要贵,获利能力超过一头耕牛,所以繁、养鸬鹚受到特别重视。
鸬鹚是捕鱼的重要工具,它的培养需要经过孵化和驯养两个阶段。
鸬鹚孵化和驯化是安坪曾家坪渔业村曾姓人内部相传,密不示人。上世纪80年代前,一只普通鸬鹚价格通常为60元,相当于一个高级工一个月的月薪;而一只优等鸬鹚,价格达200元以上,相当于一个普工的半年以上的总收入。因而曾家坪渔业村将鸬鹚的繁育技术视为秘术,严格要规定内部传承,非职业渔民不得购买鸬鹚。
辰溪鸬鹚都是人工喂养和繁殖的。母鸬鹚养一年后进入成熟期。每年1月份进入交配期,交配期要防止近亲繁殖,选用勤快能干的交配;交配后,要保证营养供应,春季清明节后开始产蛋。产蛋期,要每天检查一次,临产蛋可以在尾腹肛部手摸得到。有蛋时,不能将鸬鹚放入河中,要保证产蛋不丢失。鸬鹚产蛋隔天一产,也有的隔二天一产。少的有7枚,多的可达40多枚。
鸬鹚的孵化靠母鸡代孵,与人工孵鸭蛋的过程基本相同,孵化期为26—28天。雏鸟出生,3—7天后才能睁开眼睛,没有觅食能力,需要人工喂养。初生鸬鹚幼鸟的喂养十分关键,要在它睁开眼睛前,让它先接触人的气息。
喂养鸬鹚雏鸟的饲料是把鱼剁成糊状再掺少部分嫩豆腐,裹成鱼泥,再手工抓喂到幼鸟口中,每天喂8—10次。只要幼鸟张口呼叫,就是饿了,必须马上喂食,喂到它不叫为止。喂食后,要时刻关注幼鸟粪便排放,保持干净卫生,同时注意防寒保暖。
在幼鸟睁开眼睛前喂养一定要加入人的唾液,让幼鸟熟悉人的气息;当幼鸬鹚感到冷时,喂养员要将鸬鹚捧在怀中取暖多次,熟悉人的气息。这是养鸬鹚的秘密。喂养鸬鹚非常辛苦,通常一个喂养员最多一次只能喂12只。
幼鸟要经过一个半月的人工喂养,它才会自动进食。通过一个半月的人工喂养,鸬鹚完全认可了喂养的人是它的母亲,听从人的号令,就可以进入驯化阶段了。
鸬鹚进入驯化阶段,驯化人员先要单独喂养3天,让它听得懂驯化员的喂食指令,然后进行水中驯养,一边喂食,一边教会捕食。进行水中捕食驯化要多只配合,养成协同合作的能力。
鸬鹚的食管伸缩性很大,三斤以下的鱼能直接咽下。鸬鹚吞鱼不能在水下吞,它要叨到水面上才能往下咽。所以,鸬鹚下水之前一定要用糯稻草结成一个套,不紧不松的卡住它的喉部,使它啄到鱼后不能下咽,只能交给主人,主人收到鱼后,要给鸬鹚喂食小鱼,以示奖励,鸬鹚就会不停的作业。
鸬鹚的使用寿命有5—10年长寿的多达20年,它是一种勤快而有灵性的水鸟,群居而且团结。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特别是1984年后,杂交稻的普遍推广,加重了农药化肥的污染,鸬鹚也受到严重影响。主要是鸬鹚下的蛋变质了,蛋壳普遍变软,无法孵化。即使将鸬鹚常年放到贵州边远山区溪流中喂养,也得不到可以孵化的鸬鹚蛋,辰溪渔民所需鸬鹚全部需要到沿海地区购买。
可见生态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