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泉】一江春水向东流(赏析) ——记李煜的诗词人生
前言
公元895年,庐州刺史杨行密攻打濠州的途中,机缘巧合收养了一流浪儿,但因亲生儿子们的强力反对,杨行密只好将流浪儿交给手下大将徐温,让其收为养子,取名徐知诰。当时大唐帝国的宏伟基业已经开始崩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到了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割据一方、大权在握的杨行密占据以扬州为中心的江淮一带,见机行事于公元902年建立了“吴国”。公元905年11月杨行密病死,政权落到徐温之手。公元927年,徐温去世,养子徐知诰掌控了吴国的全部权力。公元937年10月,徐知诰废吴国睿帝杨溥而称帝,改国号为“大齐”,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公元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昇作为“南唐”的开国之君,被称为“南唐烈祖”。
一、英英“煜”立,浅吟低唱
公元937年8月15日,农历七夕节那天,“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降生了。该男孩初名从嘉,字重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字“煜”。他就是“南唐烈祖”李昇的孙子、被后人称作“南唐后主”的李煜。
李煜生于帝王之家,天资聪慧,伶俐好学,从小就对各种艺术颇感兴致,父亲和文臣的艺术涵养对他起到默化潜移的浸染,加之宫中无数典籍墨宝的陶冶,良好的生活条件,优越的学习氛围更促成了李煜全面高雅的艺术情调,使其成为了一位颇有才情的高素质文人。
因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煜一直过着肤浅、纯真、安适享乐的生活,慢慢地也形成了相对儒弱、淡泊无争的品性。这一时期李煜的作品主要反映了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更多展露的是个人情趣方面的缱绻抒发,随性表达内心的激情,语言绚烂柔靡,艺术风格独到,还未摆脱“花间派”的影响。《长相思》两首便是其间的代表性作品。
其一:“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这是一首典型的“秋怨”词,全词十分细密、生动地写出了思妇苦忆离人,然而最终无果而带来的无限哀愁、怨尤与寂寞。该词最大特点就是不对思妇的形、神等作丝毫描摹,而是通过其眼中之景,句句喷发出思妇深藏不露的“秋怨”,从而表述出了心中之情。全词下笔轻淡灵动,天然清朗,立体感强,读来回味无穷。
其二:“云一緺,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首词写出了深闺弱女秋雨长夜中的相思情意。上片像是一幅淡雅素静的仕女画,下片则白描出了具体环境与心情。轻淡的用笔、简洁的语言与词中弱女构成了素雅自然、巧夺天工的韵味统一,使得这首小词具有了很高的和谐清爽之美。
随着李煜的才华与名气渐显,并为父亲赏识,又“丰额骈齿”,有一目和大舜、项羽一样的“重瞳子”,怎能不被太子弘冀视为未来争夺帝位的劲敌而遭致无故的嫌恶与猜疑呢?面对阴险专横的长兄,作为一个满腹珠玑的文士,李煜为保自身,本能地产生出远祸避世、羡慕归隐的思想与策略。他每日醉心于艺术创作,志趣于秀丽山水之间。他不仅给自己取了像“钟隐”、“钟峰隐者”、“莲峰居士”等众多的自号,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而且在埋首歌酒、与世无争之中通过诗词来表达自己清高绝傲、放弃红尘的洒脱梦想,如《渔父》两首:“浪花有意千里雪,桃花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快活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一壶酒”、“一竿身”、“一叶舟”、“一轻钩”,李煜宛如一个避开庸俗束缚、挣脱名利桎梏的“渔夫”,悠哉游哉,乐得快活,从容遨游于书画、音律之间,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远离纷争、无意争夺帝储之位的心思和希望生活于自由自在、无企无求之中的决心。从而达到了保护自己的目的。这两首《渔父》是当时李煜为表达归隐之心而题写在山水画《春江钓叟图》(南唐内供名画家卫贤绘制)上的题画词。虽然两首词格调与情趣一般,但词中有画,题画抒情,借画寓意,悠闲逍遥中突显清丽不俗,被视为题画诗词中的精品。
公元955年,李煜平生第一件得意的事情发生了——18岁的他遵父命迎娶了比自己大一岁的扬州美女周娥皇为妻(史称“大周后”)。娥皇不仅天生丽质,容貌出众,气质高雅,而且通史书,知音律,能歌善舞,犹工琵琶。两人情投意合,互为知己,度过了一段琴瑟和谐、浓情恩爱的时日。这期间,才情俱佳的娥皇不仅修复了安史之乱后失传的曲谱《霓裳羽衣曲》,而且也提供、激发了李煜很多的创作素材与灵感。李煜曾写了一首《一斛珠》来描写、赞美妻子从化妆出场到终场赴宴的全过程娇艳风姿:“晓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整首词只着重写了美人的嘴巴,便将美人的风情娇态呈现得栩栩如生,呼之若出。一个个的平视镜头不带丝毫的隔膜展现在读者面前,突出了特定对象的特点,强调了主人公的娇媚神态,增强了作品的感人力度,给人以新鲜、真切、活泼、自然的审美意趣。
——这一时期,是成长中的李煜当帝王前的“躲隐期”。他的词作风格虽有绮丽柔靡艳情,但主要是以“山水意趣之风、隐逸悠然之境,抒发避世之心”为主。
二、“煜”树临风,人约黄昏
历史具有“造化弄人”的功能。由于几位兄长相继离世,当公元961年迁都南昌的“南唐中主”李璟病逝后,年仅25岁的李煜在金陵被“阴差阳错”地推上了帝王之位。这算是李煜平生第二件得意的事情了,他能不自鸣得意、开怀快乐吗?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一首《玉楼春》词以我笔写我心、我心诉我情的手法,描绘出了初为帝王的李煜夜晚宫廷宴乐的奢华盛况。这首词虽无什么深刻高远的寓意可求,然而其奔放自然的笔法和任性放纵的纯真本质,在大俗大雅之间,在场景美与情趣美的烘托中,表现得俊逸神飞,独具风采。
而《浣溪沙》这首词:“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则更进一步地如实再现了宫中浮靡华贵的享乐生活,宣泄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迷恋和沉醉之情。该词构思别致,结构周密,语言华美,描写细腻,情态鲜活,技巧纯熟,水乳交融,尤其是首句"红日已高三丈透",更是被称为"绝唱"。
公元964年,李煜的次子仲宣不幸夭折,28岁的大周后不堪其悲,思念过度,于当年病逝。丧妻失子之痛,幸福与悲苦巨大反差,使敏感多情的李煜加深了对人生无常的痛楚体验。在大病一场后,他写下了有名的悼亡词《临江仙》:“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衿香。琼窗梦醒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这首词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于极其无奈的忧思之中,将自己对妻子的爱与思念展示到了极致,写得凄婉悲切,充满了无尽的缠绵与怅惘,读来让人柔肠百转,为之动情!
公元968年,李煜用高规格的皇家礼仪迎娶了小周后,这应是李煜平生第三件得意的事情。小周后就是大周后的同胞妹妹女英。二人是在大周后生病,女英进宫服侍认识的。当时有一首词《菩萨蛮》描写了二人深夜幽会的场景:“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该词不事雕绘,返璞归真,纯以白描的手法刻画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用通俗的语言呈现出悠远的意境,写得很真,很生动,很有情调。该词被誉为“艳词之经典”。后人感叹,只有后主之情和他的笔,才会把本人的风流韵事传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除了享乐之时的艳词外,李煜的词中开始出现忧愁的风格。因为公元961年,南唐已经处于摇摇欲坠、日暮西山的末路穷途了,李煜接手的江山是一个颜面扫地、支离破碎、朝不保夕、危如累卵的帝国。虽然李煜的生活依旧奢华安乐,但其后隐藏的风险与惊恐时时刻刻不在揉磨着他的内心:“心事数茎白发,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这首《开元乐》词主要就是写作者对身世际遇的冷寂叹惜和因无奈、无望而生的郁闷低迷与自伤自泣。全词以画境衬出心境,手法婉转但愁情挚烈,于气氛的渲染中烘托出作者孤独冷落、坎坷曲折的身世遭遇,坦诚而明了,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还有《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澹月云来去。桃李依依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这首词的上片写主人公漫步闲情、伤春感怀的景象,下片写主人公慨叹春去、无以安慰的悲楚情愫。该词通过对风、雨、云、月、桃花、李树、佳人等面对春暮时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层层烘托、在看似云淡风轻的叙事中,反衬出词中人的孤苦与落寞,隐晦地透露出作者在内外交困、进退维谷的情势下矛盾繁杂的心情。整首词在运用白描手法的基础上,以对比,造反差,用心见景,用情感物,俭约无华,清雅疏朗,蕴藉长远。
公元971年10月,宋太祖赵匡胤灭南汉(五代十国之一,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李煜非常恐慌,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遣其弟李从善进贡,结果却被扣留。公元974年,李煜请求宋太祖让从善回国,未获允许。李煜十分想念其弟而作《清平乐》词一首:“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在凄婉哀绝的抒情基调中,以离愁别恨为中心,虚实相生,层层递进,表现了作者在恼人的春色中,以物喻情,情景交融,思念离家在外的亲人的情景。这首词手法自然,笔力通透,委婉涵蓄。线索鲜明而内蕴,喻象活泼而凝重,具备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这一段时间,可以说是李煜当上帝王之后亡国前的“挣扎期”。他的词作风格已经发生了转变,开始出现了大量的家国之愁。
三、春花秋月,“煜”损香消
李煜对宋的连年妥协退让并不能真正保全南唐江山。风雨飘摇的南唐王朝终于在公元975年11月27日落下帷幕,39岁的李煜为了南唐百姓免受战火之苦,写下了降表,蒙羞肉袒出降,并留下《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江山。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沉痛心碎的词上片写出了南唐曾有的繁华,没有经历过战乱的侵害,是以写景来赞美与称颂作者心中的祖国,下片以写实的笔法描写出这三千里山河的美丽国家旋即覆亡,写出国破的惨状与凄怆。全词语言明了直白,感情深滞郁结,看似只是淡而无味、毫不粉饰的纯真写实,却充满了内心善良的李煜对故国的深情眷恋与亡国的悲哀懊悔之意。
公元976年正月,一个阴雨潸潸的日子,李煜一行被押往大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在冒雨登舟至江心时,李煜回头凝视了他生活了将近40年的古城金陵,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并写下了悲凄绝望的《渡中江望石城泣下》词:“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这首词描绘了家国破毁的残败景象,表达了亡国君主苦不堪言的心境和对渺茫未来的忧虑。这是作者真切心情的流露和表达,不掩饰,不做作,写得情深意切,符合亡国君主的心理特点,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李煜阖家迁至宋都汴京后,宋太祖对李煜还显宽容,但仍以抗诏不朝及出师抗敌为由,迁怒李煜,授予他一个颇示羞辱的封号——“违命侯”。
违命就违命吧,李煜的梦境中依然是故国的春色:“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这首《乌夜啼》词的上片,主要写作者的凄楚境遇和无奈情态,下片以抒怀为主,抒发作者的剥肤之痛和人生感慨。全词表达了囚居生活中的故国情思、囚居心境和现实痛苦,比较明晰地显示了李煜后期作品的特色:情感真切,清爽自然。特别是这首词,作者对自己的苦痛毫不假饰,把自己的人生慨叹在不矫情中明白写出,简练朴实,富有现实感,虽然思想格调不高,但艺术价值不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一个月亮如钩的夜晚,李煜登高俯视庭院,繁茂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涤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索,词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哀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于是孤寂凄婉的《相见欢》诞生了:“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首词上片选取典型的景物为情感的抒发铺陈渲染,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含蓄婉转地表达真挚深郁的感情。其所呈现的是他离乡亡国的锥心刺痛。该词声情合一,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美,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这是李煜写愁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愁的名篇,被誉为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