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年味(散文)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个年也就算是过去了,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大人们外出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一切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与忙碌。
现在的过年总感觉没有了以往的热闹与隆重,通俗一点说,缺少一点年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增长的缘故,总想在过年中寻找以前的感觉,可结果总是差强人意,貌似又失去了很多很多。
遥记得以前由于物质生活贫乏,小孩子们总是盼望着过年,因为伙伴们都知道,过年了有新衣服穿,有大鱼大肉吃,有压岁钱收。那时候大年三十除夕夜,看着满桌子的大鱼大肉,那肚子早就咕噜咕噜叫着,特别是穿上新衣服那一刻,更是乐开了花,更有甚者,穿着新衣整夜不眠,焦急等待着正月初一黎明的到来,可以穿着新衣到邻居、亲戚家串门拜年,那时候虽然物质条件贫乏,但人们的内心却很快乐。
我的家乡属于苏中平原地区,进入农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在外打拼的人们也开始陆续返乡了,村子里也开始热闹起来了,人也多了起来。在老家的传统习俗里,过年了有几样食品是必备的,一是做豆腐,二是蒸馒头。
进入农历腊月,豆腐作坊就开始忙碌了,一家接一家,豆腐一框接一框,如果豆腐又白又方,也就是讨了个好彩头,预示来年走好运。从那以后,青菜烧豆腐就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是最常见的菜肴了。
还有就是做馒头,大家伙会选择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从一大早就开始和面、配馅、包馅,然后生火,将包好的馒头放在一层一层的蒸笼里。儿时的我们此时是最开心的,看着一笼一笼热气腾腾的馒头出笼,口水早就流了下来,蒸出来的馒头会平放在太阳下面晒,以便保存长久些,此时的孩子们会一边啃着热气腾腾馒头,一边在馒头的表面点个红心,以图吉祥如意,从那以后馒头配粯子粥就是早餐的标配,并且还百吃不厌。
在大年三十除夕的前几日,会择个空闲的时候把家里大扫除,俗称除尘,把这一年不好的统统扫出去,图个心安!除夕那天,应该说是家人最繁忙的一天,一大早起床,家家户户就开始贴对联、挂灯笼,张灯结彩,我们当地称之为“涨对子”,喜气洋洋。接下来就是准备一年里最丰盛的晚餐,也就是团圆饭。此时也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了,一大家子人,乐乐呵呵,把酒言欢,大鱼大肉,不限量供应,开开心心吃个团圆饭。
吃完年夜饭,我们老家还有个传统习俗就是“囤囤子”,也就是用一个圆形的镂空的竹篮子,里面装一些石灰粉,在当地也叫“洋灰”,拎着竹篮子,在地上一囤一囤,此时的地面就会呈现一个又一个白色的带有纹路的印记。以前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长大后有所了解,以前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是泥地,用石灰粉撒地面上,一是可以防潮,二是可以消毒。当然了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水泥或者木板地面,有些舍不得再囤印子,但还是会到空旷的路面或院落里继续囤,也是图个吉利,囤囤子的竹篮子也会做成各种形状,有圆形的,有五角星的,有带“福”字的,意味着来年五谷丰登,家有囤粮,这也算是大家最质朴的祈愿。
在农村基本上过完大年初五,迎了财神,放了鞭炮,大家就开始规划一年的行程,也就开始各奔东西,为了生活而奋斗,为了理想而拼搏。
其实有时候想想,过年最热闹的也就是那几天,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与提升,吃喝玩乐只是儿时过年的主题。长大后才发现,过年更多的是团圆,是亲情,是乡情。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太快了,生活压力也随着增大,总要找个机会歇一歇,而过年就是给人歇息最好的时机。在异乡的游子可以背起行囊,归心似箭,与父母家人团聚,与亲朋好友欢聚。同时过年也是一种总结,是人生的一种承上启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的是年年过年的习俗,不同的是人慢慢的长大与成熟,不同的是各自的人生之旅!
年,就这么算过完了,但年味还依旧留在人民的舌尖、心间……
2022年02月16日修改于抱朴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