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等有钱了〔散文〕
某出版社编辑老师几次三番邀我出版作品,我总以“忙于生活,没时间整理”为由婉言推辞。然而这次邀我时,我把自己的底儿给抖漏了:“真是不好意思,我的经济实力不太景气,暂时还没能力考虑出集子。随后等有钱了,我联系您好吗?”
抖漏完底子,面子没了,但心里踏实多了,总归让编辑老师知道我一直推辞的真原因了。至于编辑老师会怎么想,我觉得她见多识广,定能理解个别情况。
可是从现在开始到“有钱了”需要等多久呢?真不好说。
不过,我要反刍一番“等有钱了”这句式。不难断定,它在这个古老人间流传是广远的,贫民百姓用它是最多的;经过一代又一代劳苦大众不断翻新流传,句式丰富而充实。我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哄孩子都会这一套——“等有钱了给你买条花裙子”“等有钱了给你买个比这好看的”“等有钱了再买也不迟”……光阴易逝,心境易迁,等到末了也许有钱了,但当初没钱实现的愿望都成了难以弥补的憾事。
后来,我也熬成大人了,也会对孩子们许“等有钱了”之类的诺,而且还效仿当年大人们那种“只许不践”。没料这样一来,竟发生了一件尴尬事儿,让我在孩子们心中的“诚信”形象一扫而光,只要我稍不留神使用“等有钱了”句式,她们马上异口同声回我“去看小南海”。
说来让人见笑。读初中的二丫头对我说:“妈妈,我想去看海。”“好啊!”我半带玩笑回答,“等有钱了就去,到时候连洋一起看。”二丫头沉默片刻,接着问:“等有钱了是啥时候?要不这样,如果我顺利考上高中,就带我去。”我心想,就你那天天回家除了看手机就是玩游戏也能考上高中?吹吧你!但我嘴头上还是满口答应了她。
一年后,二丫头竟以高出录取线数十分的成绩顺利考入公立高中。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刻,她兴高采烈问我:“妈妈,咱啥时候去看海?”我咂嘴了:“啧!你还当真去啊?等有钱了再说吧!”二丫头的脸一下子就阴了,她朝我火山般喷发:“你就会诳、就会诳!咱家啥时候有钱哩?啥时候才算有钱哩?算了,俺再也不相信你了!等俺长大挣了钱,自己去!”
没想到一向温顺的丫头会暴怒,冷不防竟把我挂在脸上的笑意给僵化了。在她转身欲走的刹那,我赶紧说:
“去去去!明天就去看海,行了吧?”
丫头迟疑地望着我,弱弱地问:“真的假的?明天去,不用准备点啥?”
“准备啥?来回百把里路,用准备啥?”
“妈,咱这儿离海最近也有一千多里吧?怎么能是百把里呢?”
“喂喂!”我抢话,“我是答应你去看海了,但我没说什么海啊。安阳西南的小南海,风景区,就去那儿看海。”
“妈!你是个老赖!小南海是个地名,跟大海有关系吗?你咋不说在咱家看海?俺爸名字里还带海呢!”
无言以对。去看海的话题就这样给我扣上了“老赖”的高帽,教我倍感五味杂陈。我在电话里向胞姐诉冤,胞姐哈哈大笑,说我活该,然后又问我要银行卡号,她要给我打钱,要我带孩子去青岛看海,那里离家近。我谢绝了胞姐美意,因为我不缺去看海的费用,缺的只是思想里的变通能力——过着新时代,抱着旧概念,总认为老辈人说的那些话是真理:“家有三件事先以紧的来;无紧带松的花销能不花销就不花销;省点钱必有大用。”真理是要恪守的。而看海是无紧带松的事情,不是吗?
二丫头反驳:“怎么无紧带松了?俺告诉俺同学了,考上高中就能去看海。等俺同学问起俺,俺说啥?”这丫头!咋跟你大姨我的胞姐小时候一样样的在乎同学们的态度?
我听胞姐讲过,有一年过儿童节排节目,老师挑她参加合唱节目,要求是必须穿一条新裙子。她回家找妈要新裙子,妈却说,光因为演一个节目一时时就做一条新裙子不值当,等有钱了给你做一身新衣服吧,能当常穿。没有新裙子,老师取消了胞姐参加节目的资格,并在后来的各种排演活动中再没挑过她。更令人伤心的是,同学们的挖苦和讥讽如同万枚钢针,随时随地都在刺痛她幼小的心灵。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胞姐至今提起当年仍会泪目,她把埋怨都记在母亲头上,难道当时真买不起二尺花布做裙子吗?
这件憾事,我在母亲那里也不止一次听过。母亲叹息说,那时候钱紧张啊,她每月十八元的工资既要养活四个孩子,还得节省几元贴补她的娘家,因为她的几个孩子都是娘家人帮忙照看大的,她要报恩。一条小裙子用二尺花布,得花掉一块二毛钱,演一个节目值当花那个钱?可在随后日子里,每每想起这件事情,母亲后悔啊,因为节省一元二毛钱而让女儿背负老师的另眼相待和同学的嘲讽讥笑真划不来啊!然而时过境迁,花多少钱又能买回那个年龄和那个场景呢?返不回去啊!
裙子憾事和“去看海”像两只无影榔头,总在闲来没事的时候敲醒我的记忆。有一次随邻居姐妹们遛弯儿,我随口说了句:“啥时候咱去看海吧?”姐妹们立即回应“等有钱了吧”。我失声而笑,原来不止我,大家都会说“等有钱了”这个句式!
我笑邻居姐妹“不老实”,好像她们现在是没钱人似的。就说邻居姐吧,两个儿子尚未成家,先买了一套房,准备再买一套,这是没钱人能做到的事情?说是分期付款,那两个首付也得几十万吧?再说邻居妹,膝下一儿一女,有新楼好车,都是全款购得,这是没钱人能做到的事情?
要分清谁有钱没钱真的好难,因为世上从来没有一个标线供人们对标识别。何况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凡事只有比较而言,没有绝对之说。正因此,据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叫前进渠的比较富裕的村子里,有个老汉闲着没事儿,连续三天站大街上骂村里有钱人,全村竟没一人接腔。为嘛?首先,村里人都知道“揽金揽银不揽骂”的老理儿;其次,没有谁认为自己是有钱人,比自己有钱的人多着呢,既然自己不是有钱人,人家爱咋骂就咋骂,与己何干?
“等有钱了”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大概不外乎这般:有一百元钱的时候,认为有了一千元钱才算“有钱了”;待有了一千元钱的时候,又觉得有了一万元钱才算“有钱了”。如此递增欲望,使得“等有钱了”的人们似乎总过着“没钱的日子”。当然这也不是啥坏事儿,欲望无止境,人们打拼奋斗才会动力不断、目标远大,才能共同促进这个社会蒸蒸日上繁荣富强嘛。
打拼奋斗中的人们大多是社会底层出大力挣小钱的群体,他们肩上扛着家庭与命运,一旦遇到无法分身时候,便会以“等有钱了”搪塞、敷衍或自我平衡。比如阔论别人潇洒旅游时会说“等有钱了,咱也去”;高谈别人阔绰购物时会说“等有钱了,咱也买”;羡慕别人豪爽娱乐时会说“等有钱了,咱也玩”。那就在打拼奋斗中等吧,就怕某天他们突然发现腰背佝偻了,手脚不利索了,老眼昏花望着远方喃喃自语:“老得真快啊,还没好好体验游购娱呢,等得有钱了,却买不回去时光了,都成憾事了呀!”
反刍至此,心凉了一下,情不自禁竟泪目了。泪光里有个人影,好像是母亲佝偻着腰背在给胞姐做新裙子,又好像是我自己佝偻着腰背倚墙遥望、喃喃自语……我在梦中吗?不,我在当下!我得突破“等有钱了”这个茧——整理文稿,待时出集子!哦对了,二丫头很快就要参加高考了,考试结束,马上带她去看真正的海,我得摘掉头上“老赖”这顶帽子!
写于202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