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泉】我与书的搬迁史(随笔)
此刻,我坐在新居的书房之中,踌躇满志地看着一面墙的书籍,为读哪一本书而犹豫不决。作家莫言说:“当书籍足够多的时候,人们看书的意愿就会减弱。”这话可能有些道理,而我不是不想读书,是读书的愿望太强烈,恨不得一日之内把所有藏书都读一遍。比如,近日读着《史记》《周易》,又读《鲁迅全集》《尤利西斯》《生活的艺术》《人生不过如此》《中国文化课》等等,这叫人只长一个脑子,“贪多嚼不烂”,如同“猴子搬包谷”,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一切,皆起于搬了新家,有了新书房之后,爱书买书藏书不亦乐乎,每每看着一排排新书,不由自主地就想拿起来翻翻。
如果把书房称作阅读、书写的空间,在我人生的历程中,拥有独立书房应始于30年前。
在此之前,尽管生活颠沛流离,经济拮据,但痴迷于逛书店、买书刊的嗜好始终没有改变过。由于没有固定居所,书买多了随身携带极不便,所以买到一本新书,就争分夺秒地去读去看,只怕哪天又要搬家无处存放而丢弃。这样多年下来,我的买书就真成了“猴子搬包谷”,最终留存的书所剩无几。记忆中,参加工作之初,由于没有固定的住所,所买之书经常随身携带,单位的更衣柜、借助的朋友家、担当火车司机跑车在外的公寓,都存放过我的书籍。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流动中买书藏书,怎能确保书的周全,书虽买的不少,其中也不乏一些好书,但搬来搬去最后大部分都散失了。印象中,丢失的书里有一套《黑格尔美学》全集,是我跑遍西安市比较大的几个新华书店才买全的,最后不知何时弃于何地,至今还常常想起觉得惋惜。
说起30年前的所谓书房,还是住单身宿舍的时候。那时,家从铜川搬到西安火车站附近,一座砖木结构的筒子楼,一边住着单身职工,一边住着一些和我一样没有住房的职工和家属。那是处在二楼一间十来平米的房子。起初,我的书就随意地堆放在写字台以及衣柜、橱柜之中,每到夜间,妻子和儿子进入梦乡之后,我就打开台灯坐在写字台前开始读书写材料。我那时候不仅熬夜熬得很晚,而且烟瘾很大,小小的空间总是烟雾缭绕,让妻儿深受其害。
这样卧室间作书房的情景,直到隔壁的一家人搬走之后,通过向楼房管理员请求,我暂时将夜间读书写作的阵地挪到了隔壁,也把所藏的为数不多的书籍搬了过去。这样的地方,如果称得上书房的话,它离真正的书房还有着较远的距离。因为没有书柜,书籍除了堆放在桌子上外,大部分只能堆放在桌子底下或者地上。但不论怎么说,还是有了一个能在夜间安静读书的独立空间。可以说,那时我是满足且兴奋的。
有了真正称得上书房的日子,是2000年在城南有了一个三居室的住所之后,装修房子时,专门设计并请木工制作了两个书柜,使流浪多年的藏书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也有了一个七八平米的小书房了。8年后,我从城南又搬到城北,书房的面积没增加多少,那两个书柜依然陪伴着我。近年来,随着家里藏书日益增多,两个书柜已经难以容纳,以致后来所买的书有相当一部分存放在办公室,甚至寄存在单位的仓库里。
去年,又一次搬家,计划将书房的一面墙全部做成书柜,由于我那段时间比较忙碌,妻子全权张罗装修事宜。书柜安装时,我才发现不对劲,从正面看是书柜的样子,从侧面看就是大立柜的体积,放书的地方做得太深,内外放两排大开本的书籍还会余有空间。但木已成舟,只好如此。搬书的时候,妻子说:“你不是老觉得书没地放吗?这多好,比原来设计可多放一倍的书呢。”说得我无言以对,她哪知道这给找书造成了一定麻烦。不过刚搬家,所有的书籍都知道大概位置,习惯之后也觉得挺好。
要说现在的书房,通过近6米长的阳台与卧室相通,朝南而阳光充足。每坐书桌前,面对远处的楼宇丛林,以及时隐时现的终南山,侧对满柜书籍,在阳光抑或月光下的阅读,常常变成不能深入的粗浅浏览。
我与书的搬迁史,就此告一段落。在电子书籍日益盛行之际,购买价钱昂贵、搬迁不易的纸质书,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但我依然喜欢手捧有质量、有质感、有温度的纸质书,沉浸在书籍的海洋里,即使随便地去翻翻,也是一件极其快乐的事情。
(江山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