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一弯“残月”,意蕴无穷(赏析) ————浅析《残月》的艺术特色
《残月》是海宁撰写的一篇动人心弦的短篇小说,小说讲述了农村青年刘青山为了全心全意抚养儿子,一生遭遇、割舍、牺牲三次爱情的坎坷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淡淡的忧郁色彩。无论从人物的塑造、环境的烘托、情节的设计,还是从意象的选择来看,都堪称是一篇精致、圆润、成功、老道的叙事小说。
第一,小说的语言凝练、清透、干净
海宁老师的语言不带一丝杂质,遣词造句都像钢铁在大火中淬炼过一样,是纯纯粹粹的干货。比如《残月》开头几段关于青山父亲的外貌描写,作者用“佝偻”、“叼汗烟袋”、“嘴巴嘬”、“高高的颧骨”等典型化的词语,把一个老实巴交、喜欢抽旱烟、饱经风霜、面似靴皮、面容黢黑、长期从事苦力劳动的农村老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四个极富个性化的动词“踱、叼、嘬、拧”可谓精雕细琢,其中“踱”和“拧”拟写心事重重状,绘声绘色地写出了父亲内心的沉重、无奈和苦楚。“叼”和“嘬”是父亲习惯性的动作,彰显出老人嗜烟成性的习性,这也似乎为下文儿子青山的疯狂抽烟埋下伏笔,父子同命,父子同性。
又如文章的结尾“又一次划亮,他一咬牙,手抖着对准了烟卷,之后,闭上眼睛,猛吸了一口。”五个动词“划、咬、抖、闭、吸”字字如钉,有隐隐刺痛读者的魔力。“咬”的不是牙齿,而是粗糙的尘世生活;“抖”的不是手,而是滴血的心;“闭”的不是眼睛,而是爱情之门;“吸”的不是烟,而是说不出的滋味。五个短句,把一个男人千帆过尽,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长大,依然不能抉择自己爱情的矛盾和痛苦跃然纸上。汪曾祺说:“要使语言生动,要把句子尽量写得短,能切开就切开。”我想,这也是海宁小说的语言功力。
第二,小说在描写上注重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
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作者擅长用肖像、细致入微的心理和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比如第一章中间回忆父亲对自己年少抽烟时的一番教训,“老子打死都不惯你这丑毛病,毛还没长全呢?就不学好,你咋不去吸毒呢?你咋不扎上翅膀上天呢?”这对话描写可谓精妙,把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全呈现出来,刻画了一个管教严厉、慈爱、有责任的土生土长的父亲形象。对于主人公青山的塑造,作者更侧重于他细腻的心理和细节,随着情节的推动,每一处写得炉火纯青,把一个善良朴实、憨厚老实、勤劳能干、挚爱儿子、有担当的青山刻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对于《残月》这篇小说,我更看重的是它对于意象的选择,精妙绝伦,深刻而隽永。如“烟”、“抽烟”和标题“残月”,意蕴丰富,其味无穷,可作多种解读。
第三,小说善于采用象征手法,含蓄表现主题
“旱烟袋”、“抽烟”、“种烟草”和“烟”类似的词语,在文中频繁出现,从小说的开头贯穿到结尾。我想,烟在文中不仅隐隐贯穿起小说的情节,是一条隐形的线索,更是一件象征物,象征着人生苦难,如烟如雾,缠绕不息。烟,又是心灵郁闷的栖息地、沉重生活的消遣品,小说中的两个苦命男人拼命抽烟,来慰解灵魂的孤独。抽烟、种旱烟,象征着寻找灵魂的出口、抵挡苦难的挡箭牌等等。比如小说开头这样描写青山的父亲:“身上湿哒哒的冒着水汽,嘴里叼着他那杆尺把长的旱烟袋”、“老人默默地坐在炕沿上,低头猛嘬旱烟袋,烟味烧得滋滋响”、“爷俩就这样默不作声,一支接着一支抽着,在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中,沉默或许是最好的安慰”,在这里,我们看到老父亲对于儿媳的死亡、孙子的哭闹、儿子的颓唐爱莫能助,吸烟是排挤痛苦的一剂良药。再比如写到青山抽烟:“青山的烟瘾越来越大,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抽上一根烟,晚上上床的最后一件事也是抽上一根烟”、“烟成了他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比三餐更重要”、“手头也不能没有烟,除了孩子,烟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为这,他去南岭上开了半亩荒地,全部种上了旱烟”、“他一支接一支抽烟,来驱散内心的孤独”。青山,从少年时发誓不抽烟——学会抽烟——烟瘾很大——烟成了精神支柱,比三餐更重要,发展到最后垦荒种旱烟。一个男人的命运和烟难解难分。
是烟,支撑青山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孩子抚养长大;是烟,成了男人的生活力量,如同死去妻子的影子,萦绕在青山身边,驱赶着男人寂寞的漫漫长夜。那半亩荒地,也如同他荒芜的爱情,本来无人顾问的。后来二姨给他介绍一个女子,他为了养育儿子毫不犹豫割舍了爱情,任凭蔓草在心灵的荒地上生长。现在,他垦荒种了旱烟,种植的不仅是烟,而是生活的精神支柱、生活的希望和火焰,或许也是那消逝了的虚无的爱情。
另外,烟在文中也暗喻着易逝的时光,“父亲老了。似乎只是一袋烟的功夫,就从一个顶呱呱的庄稼汉到了迟暮之年”、“老少三代,连起来就是一条线,像烟雾,从点燃的那一刻,就已看到了生命的终点”、“他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吸着旱烟卷儿,眯着眼睛看儿子,像他吐出的烟雾似的,摇摇曳曳地长大了”,晃晃荡荡的烟中,儿子趔趔趄趄地长大了。烟,是虚无缥缈的,抓不住的,但它实实在在吸进鼻腔,黄了牙齿,熏黑了肺脏,油腻了血管,佝偻了父亲。烟,犹如一把时光的杀猪刀,摧残着父亲原本健康结实的身体。
又如小说结尾“划亮了火柴,光亮里映着女人羞红的脸颊,他摇熄了火柴,火柴头细细的烟雾中,又飘出了儿子流泪的脸庞,划亮,熄灭,划亮,熄灭……”这里的烟更是余味深长,深不可测。仿佛它来自深山洞穴的雾霭,看到希望,又令人抓狂。划亮的是亲情,熄灭的是爱情,还是……
第四,注重创造意象,营造意境,值得玩味
月亮,在古典文学中,成为诗人托物感怀的经典意象,并且和月亮相关的古诗词,都带有一种忧伤的情怀。“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月,不管照在哪个时代,照在哪个地方,都让人思念让人惆怅。所以,一弯“残月”,挂在天边,就营造出无限凄美的意境,给全文奠定了忧郁的感情基调。
“残月”又卒章显志,意蕴丰富。爱情也是不完美的,犹如残月。青山最美好的爱情和青春时光,却因妻儿难产死亡,爱情从此没有圆过;残月,或许也是青山对爱情的缅怀,心爱的女人叫林小月,她像月亮一样皎洁美好,却早早离世;人生也是不完美的,犹如残月,圆的日子少之又少,精神和肉体都在无限的欠缺中,追求圆满,等待圆满。说白了,小说中塑造的每个人,都是一枚“残月”,父亲老而无妻、青山年轻丧妻、儿子幼而无母、相亲的女孩和春秀年轻成寡。但残月虽残,但总有一天会圆满的时候,小说又蕴含着人生说不尽道不破的永恒哲理,正如路遥说的“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无休止的奋斗”,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苦难中依然顽强不屈的原因,为了等待那天边的满月,如青山,如春秀。
海宁小说《残月》带着忧伤的色彩,又在忧伤中让人看到一丝晨曦般粉红的希望。她笔下的小人物扎根农村,有着土地一样质朴、诚实、坚韧、憨厚、无私的性格,也拥有土地一样宽广、博大、深厚的情怀,他们承载了土地的忧伤和苦难,又在苦难中开发出生生不息的希望,这也许是《残月》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