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泉】北国之春:种大田(散文)

精品 【书香·泉】北国之春:种大田(散文)


作者:北方天马 举人,3451.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27发表时间:2022-03-23 17:12:28

【书香·泉】北国之春:种大田(散文) “亭亭白桦,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处于北半球的大中国,地域宽广,面积辽阔,南北距离可达万里之遥,跨越了近百分之六十的纬度线。这就决定了她的南方常年鲜花盛开,四季如春,而北方相对是严寒之地,每年冬季的冰冻期十分漫长,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世界一片冷寂,四野呈现出荒凉寒冷的景象。
   待农历的春节过后,季节开始轮回,南来之风逐渐刮起,日渐频繁的送来温度,使天气转暖,冰消雪融,北方的大地终于迎来了北国之春。春是北方人的向往,是北方农人的期盼。春天就像个魔术大师,她挥舞着神奇的大手笔,把山川河流换上新装,把黑土旷野渲染出美丽,把笑意画在人们脸上,把舒畅送进人的心坎里。
   春天绘出美丽的画卷,春风鼓起生命之帆,春声唱响激奋人心的生命进行曲,春季无不鼓舞着人的斗志,无不催人启程、激人奋进。
   彰显着魅力的春天,再次把东北唤醒。山里冬眠的大熊,爬出树洞,长吼一声,吐尽腹内的浊气;水底潜游的鱼儿,跃上水面,溅起漂亮的涟漪,它们在向世界宣告:寒冬结束,大自然开始苏醒。万物都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春天,农人们更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春天辛勤认真的耕耘,才会有秋天幸福美满的收获。
   尽管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但来的热烈,来得迅猛。随着春天的脚步走进白山黑水的苍茫大地,带来连续几天南来暖风的吹拂,苍茫辽阔的黑土旷野上,处处闻风而动,草木开始萌芽,山河绽开笑颜。大自然的万物,历经漫长一冬的蛰伏,早已蓄积满向上的力量,在春风召唤下迸发出勃勃生机,显现出生命的力量和顽强,义无反顾地把生命延续。
   山青了,水笑了,喜鹊在林间欢歌,野鸭在河水中嬉戏,牛羊在蓝天白云下漫步草原,春犁翻开肥沃流油的黑土。燕子回来,嘁嘁喳喳地唱响春忙的赞歌。丹顶鹤归乡,昂视碧空如洗的苍穹,时而翔空高歌,时而在新芦丛中的沙洲上起舞,那翩跹雅姿,唳鸣空灵,愈加使北方的春天充满灵秀之气。至此,北方的的黑土地上,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机无限的万千景象。
   农谚云,“立春阳气转,雨水雁河边,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清明刚过,东北人即开始种植小麦,这种农作物比较耐寒,北方人有一句谚语:“播在冰上,收在火中”。上秋备好的田地上,地表刚刚化开表层,农人们就把小麦种子播下,不几天,长出一层嫩黄的新绿,慢慢覆盖了地表,长出人们的欣慰和希望。土地就是这么神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关于“大田”,是北方人特有的情怀,也是他们的骄傲。相对而言,它不同于南方的山地梯田,它们太零星,尽管很美,却不适合现代化大农机的施展。黄河中原地区,表面上一马平川,良田万顷,但由于人口稠密,大野被众人分割,条条块块的如同拼图,仍不能与北方黑土地上的“大田”相媲美。
   中国东北地区的“大田”,非常壮观,大面积种出的麦子、黄豆及玉米,远远望去如湖似海,绵延起伏,茂盛的禾苗整齐划一,成方成块,一眼看不到头,一时半会走不到边。这其中有地域的原因,也是时代垦荒者的功绩。
   “大田”起源于清末闯关东的大移民,那些来自关内的农民们,看到漫山遍野尽是荒地野岭,无人耕种,非常的高兴和欣慰,抡起䦆头尽情地开荒,毕竟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
   土地也是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满清政府当然要干涉,后经权衡利弊,清政府许可每户可拥有五亩多的“三园地”,即房园、坟园和园栏(自由种植地),其余开垦的土地必须登记录入“红册”,相当于造下田地的台账,以便税收和管理。
   人们俗称的“大田”,即始于上了“红册”的耕田,习惯上人们以“垧”为计量单位。“垧”字是民间叫法,最初的意思是一个“晌午”可以完成耕作的面积,因此比较笼统和有很大水分,也不便形成统一。后来,官府大体上规定为一垧等于十五亩,折合今天的国际单位是一万平方米,但是标准不尽相同,因此仅限于区域性地方使用。
   大田的面积很大,每年种植有数的几种传统农作物。由于东北地区土地丰富,每个农业户只要有能力开垦,荒闲之地有的是,可以尽情地开发扩展,所以大田越来越大。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粮食问题也十分突出,发展农业是十分迫切的基本国策,所以国家上层建筑把目光投向了大东北,特别是松嫩、三江大平原,那里千里沃野,人口稀少,是有名的“北大荒”。原野上荒草广袤,散布着众多湖泊、泡沼和湿地,历史以来只有少数民族进行渔猎和放牧,大部分地域保留着原始、半原始的荒芜自然状态。于是大批的军垦、农垦、民恳开拓团,开进北大荒。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路径修路造桥,开荒种田,与黑土地要粮,大力发展中国农业,巩固祖国边疆建设。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大批的复转老兵,大批的城市知青和农民,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北大荒,在荒原上安营扎寨,在无人区开辟根据地,用青春和汗水开垦亘古处女地。几经奋斗,荒野上建起村落、建立了城镇,一个个大农场蔚然崛起。人们疏通河流,架桥修路,一片片荒原被规划成条条块块的大田,一条条河渠、农田道、防风林带,把黑土大地划出宏大的棋盘格。新兴起的胶轮大马车,在原始大地上压出等距的车辙,老一代“东方红”链轨拖拉机,带动五铧犁,夜以继日地翻开亿万年沉睡的黑土,播下一地希望的种子。老一代北大荒人,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干劲,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创出了“北大荒精神”,硬是把亘古荒凉的北大荒,变成誉满全国的北大粮仓。
   那些新开垦的田地,成方成块,长的五、六千米,短的也有一两千米,人们常说的“三里三,六里六”长的地块,真可谓之是大田。长度已定,计算面积时,宽度即不需要丈量,只要在地头数数地垄的条数,就知道这块田地有多少垧。
   长长的地垄,一眼望不到尽头,一块块大田连成片,规模十分壮阔。黑黝黝的土地展开博大胸怀,春天把它当作画布,施开大笔挥毫,夏天绿浪浮动,田野似海似洋,到了秋天,遍地流金,五谷丰登。黄橙橙的大豆、玉米撑破粮仓,红彤彤的高粱、土豆堆满场院。得到丰收的农民、垦民们心目中,更多更大的田地,是他们的财富,也是生活的保障和希望,更是他们绘制蓝图的用武之地。所以,自然而然地称其为“大田”,一个大字包含了北方人心中更多、更丰富的情感。
   北方的耕作与南方不同,南方气候温和,农作物可以长时间生长,甚至一年两熟到三熟,所以南方大多平播密种。而东北地区不具备这样的气候条件,冬季刚过,地下温度相对低,有的地方甚至有永冻土层,为了快速增加地温,一般把田地起垄,农作物种植在垄台上,以便充分利用匆匆而过的夏季高温。这样,一条条田垄,起自地头的农田道,伸向遥远而去,伸向黑土地深处。
   在北方开垦、耕种可是个非常辛苦的活。那时中国的农业还比较落后,有限的一些农机根本不够用,大部分的生产劳作只能靠人力、畜力来完成,一匹匹高头大马,为北方的农业,立下汗马功劳。农忙季节,农民们起早贪黑,拼死拼活地干。收获季节,人与天抢时间,搞人海战术,一人一垄挥舞镰刀,从地头收割到地尾,一垄地往往一整天都割不完。更可恶的是藏在农作物里的蚊子,叮到脸上一会儿就吸饱了血,擦一把汗就会在脸上留下几条血道子。这里没有规定的作息时间,纯纯是天不亮出发,直到天黑得看不见才收工。有时冬季提前落雪了,地里的庄稼还是没收完,无奈地眼看着一地粮食,被埋在大雪中。
   这就是北方的大田,是黑龙江、也是全国人民宝贵的商品粮基地。是中国大东北特有的农业特色,一直延续了几十年,影响到两、三代人。
   大田的开发和营造,是一部轰轰烈烈的时代史诗,是一幅恢弘壮丽的奋斗长卷,几代垦区人辛勤创业,铸成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催生出北大荒速度,创造出北大荒奇迹。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宣部把“北大荒精神”纳入到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体系的大谱中,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人们赞美拓荒者,歌颂拓荒牛,更颂扬在艰苦跋涉中取得辉煌业绩的北大荒人。是垦荒英雄们跋山涉水、勇往直前,把生命融入了这片热土,用青春、智慧和汗水,征服了这片桀骜不驯的黑土地,实现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历史性的巨变。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祖国先后派遣十四万复转官兵,五万大专院校毕业生,二十万山东、四川等地的支边青年,五十四万全国各地城市知识青年和地方干部,更有大批的农民加入,他们组成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发起了“向地球开战,向荒野要粮”的伟大历史壮举。
   民以食为天,泱泱大国,十数亿中国民众,没有粮食作后盾,谈何建设,谈何发展与强大。一组数据表明,年产七十亿公斤的粮食生产基地,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其中,占全国总产量30%的大豆,占全国总产量45%的玉米,占全国25%产量的稻米,在新中国必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已拥有一百多个大型农牧场,两千多家农业企业,三千五百万亩良田耕地,近二百万人的广大区域,必定对中国的建设,有着无可可替代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北大荒”尽管早已誉名“北大仓”。但较前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代农民,把农业实现机械化、现代化,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4%,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100%。这是历史的必然,是对传统农业无情的挑战,也是农业生产革命性的飞跃。不可置否,农业现代化水平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列。
   当今北大荒人,再不会“面朝黑土背朝天”的辛勤耕作,再不用披星戴月,拼死拼活的下地劳动。现代化的农业,一部手机可以搞定一切,把农业形成工厂化,实行新型农业合作社。农民们呆在家里,就可知田间的苗情,坐在炕头上,捏着酒杯看电视,就完成了喷药、施肥和进行的田间管理。承包土地的人,比过去的“地主”更“地主”,农民一改过去的农民形象,“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时常西装革履的开车去田间巡视,像一个将军,检阅他的部队;时常运筹帷幄间,决胜田野中。
   现在的收获季节,主人先驱车去田间取样,然后送粮库检验定质定价,再以中长气象预报和经济行情,分析利弊,决定何时收割,哪怕再大的大田,一条龙的大型农机械,也会很快地颗粒归仓,不再怕耽误农时,不再怕提前到来的风雪。而且土地随即翻耕,利用冬闲时间让田地充分休养与蓄积力量。农作物的秸秆,或是粉碎还田,或是打捆送到生物电厂换取现金,一切凭经济杠杆发挥作用。
   中国农业,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打破了传统模式,迎来了空前盛况;东北的大开发,在几代人艰苦创业下,用青春、热血和汗水,写就了辉煌,铸成了历史;北方的北大荒,在新时代的使命里,更挺起了共和国的脊梁。
   北大荒有山有虎,有水也应有龙,实实堪为“虎踞龙盘”之地,借用伟人一句气势豪迈的诗,“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千古游牧文明与悠久的农耕文明,在这片亘古荒原上交融碰撞,共同构筑起北国的鱼米之乡,写下辉宏壮丽的伟大史诗,唱响交相辉映的大田牧歌。

共 444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一首歌进入,概述了中国和中国北方的地理气候,集中写北国的春天。再从一句农谚进入,写种大田。先介绍大田与南方和中原的不同。再写大田的起源、发展。重点写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再次写各个阶段种大田的发展变化。热情地歌颂了大田和在大田上奋斗过的人们。文章将叙述、描写和背景说明、议论结合起来。多处引用民谚。视野开阔地写北国春天的壮阔,写大田和种大田的宏大场面。叙述建国后东北农业发展的历史,概括性强、知识性强,又很有趣味。文章对东北大地、对大田、对种大田、对农业、对在农业事业上奋斗付出的人们充满热情和爱护。文章对于研究东北大田和种大田的历史很有意义。文章的语言概括性很强,既开阔又深入;既充满理性,又充满感情,艺术性很强。特别是俗语、谚语、歌词和诗句的引用,有趣味,有知识性,又很接地气,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文章后三段阶梯式地一层层提升了立意,起到了点睛的作用。这是一篇壮阔的文字。精心之作,要收集和处理很多素材,用功深,功夫也深。全力推荐。【编辑:归来的少年】【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331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3-23 17:14:51
  天马老师的又一大作。写得开阔大气,有历史感,又生动,有趣味。
回复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3-23 18:50:59
  编辑老师辛苦了,感谢精彩编按解读,北大荒本就是一首豪迈雄壮的大歌,唱响她感觉还需更加波澜壮阔。祝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