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三吏三别”垂青史(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三吏三别”垂青史(赏析)


作者:快乐一轻舟 进士,653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709发表时间:2022-03-25 21:05:14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三吏三别”垂青史(赏析)
   大唐乾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59年,一位读书人,行色匆匆,奔波在从河南洛阳到陕西华州的崎岖道路上。这位读书人,就是杜甫。
   与家人短暂相聚之后,他便匆忙启程,返回他担任小官僚司功参军的华州。此时,已经是阳春三月,本该春风和暖,万物复苏,百姓耕作,鸡鸣狗吠,生机熙攘。他眼里看到的,却是蒿藜遍地,满目凄凉,行走过的村落,也是残垣断壁,时不时,还看见硝烟弥漫,听见哀声遍野。
   天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农历十一月初九,“安史之乱”的战火开始燃烧,断断续续,延续了四年多,四年多里,叛军攻城略地,气焰嚣张,唐朝皇家军队,处处被动,屡屡战败。公元759年农历三月初六,在邺城,唐军与安史叛军进行了一场恶战,号称60万的唐军,被叛将史思明率领的5万精兵打得魂飞魄散,溃不成军,仓皇败退。杜甫返回任上的一路奔波,就发生在“邺城之战”后不久。
   路过新安时,遇见官府的征兵差役,正在大呼小叫,强拉一些二十岁左右还不该服兵役的年轻人去当兵。杜甫就走过去问一位差役,“新安是个小县,经过四年战争,连番征兵,全县应该差不多没有壮丁了。你还在这里征兵,能征到人吗?”
   那位差役回答:“昨天晚上,官府的征兵帖刚下来,命令没有壮丁就抽签征调二十二岁以下的年轻人。没办法,这些人,都是抽签被抽到的。”杜甫指着那些还未到从军年龄的青年,问他:“就这么区区一群毛头小伙子,能守得住洛阳吗?”那位差役无言以对。
   杜甫又看到,一些身材比较壮硕的小伙子,尚有母亲前来送行。几位身材孱弱的,孤零零,悲悲切切,无人陪送。
   几位差役押着被征调的青年走远了,杜甫还呆呆站在那里,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渐渐地,时至黄昏,日夜流淌的白水河还在呜呜咽咽向东奔流,送行者的哭声,还在大山里缭绕不断。杜甫,痛彻心扉。
   走到一个名叫石壕的小村庄,已经夜幕降临,杜甫住了下来,睡到深夜,被一阵吵吵闹闹的声音惊醒。仔细一听,原来是差役在半夜里抓壮丁,在临近一家的大门口呵斥不已。邻家老翁急忙翻墙逃走,老婆婆无奈只好打开院门探看究竟。只听见,差役喊叫的声音更加凶狠,老婆婆哭哭啼啼,凄惨悲凉。
   杜甫听见老婆婆对差役说:“我仨儿子,都被征兵,去参加把守邺城的军队。前几天,一个儿子托人捎信回来,说是另外两个已经战死。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还在苟且偷生,我死去的两个儿子,却永远魂飞天外,再也回不来了。现在,我家里已经没有一个可以上前线打仗的男丁了,只有一个还在吃奶的孙子。”
   差役又呵斥一顿以后,那老婆婆又哽咽着说:“官爷!您说让我儿媳妇从军,那不行啊!因为孙子拖累,她不能随军劳作,而且,进进出出,都没有一套完整的衣裙可以穿。官爷啊!要不,您就答应我,让我跟您走,赶紧去河阳服役吧。我老太婆虽然年老体衰,连夜赶到前线以后,为军队士兵做做早饭,还是可以的。”
   夜色越来越深,老婆婆的话语声音越来越远,渐渐消失。
   等到天明,逃走的老翁又回来了,杜甫简单问询了一下情况,无奈地安抚几句,就匆匆告别。内心,深深同情老翁一家人的遭遇,替跟着差役一路夜行前去洛阳服役的老婆婆担忧。
   走到潼关,从守卫潼关的官员嘴里,杜甫了解到修筑比铁还坚硬,万丈长的潼关城墙,要花费很长时间付出无比艰辛的劳动。他更担心,据险守关的将士,如果一味依仗天险,莽撞轻敌,很可能重蹈哥舒翰仓促应战全军覆没的覆辙。
   一路上,诗人杜甫还遇见过很多难忘的惨景。
   一对新婚夫妇在难分难舍的告别。即将出征的丈夫,身上还穿着新郎衣服。与丈夫深情话别的年轻妇女,说到激动处,竟然随手脱下自己身上同样崭新的嫁衣外套,换上一身破旧衣服,又擦掉脸上的脂粉,很明显,她是借此表达要安分守己地在家里等待丈夫归来的决心。刚刚新婚,丈夫就被逼走上战场,这样的生离死别,让杜甫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位被二次征调的老兵,向杜甫倾诉自己的遭遇。邺城战败之后,他回到家乡,发现百余里人家的故乡,除了一两个老寡妇,竟然几乎都人去屋空。小巷空荡,寂寞荒凉,到处都是蒿草蒺藜。一只只野鼠狐狸,竖起毛来,对着他怒声嚎叫。既然是故土,总不愿离开,也就凑合着住了下来。本想着春天来了,要扛起锄头下田,忙活浇地,靠种地养活自己。不曾想,县里知道他从战场回到老家,又要征召他去州里服役。他说,他的母亲已经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听了退役老兵的悲哀倾诉,杜甫痛彻心扉。
   一位风烛残年的老汉,竟然还在行军队伍中蹀躞前行。杜甫很好奇,凑上去一打听,老汉便滔滔不绝地述说自己的遭遇。原来他的子孙都已经在战场上殉难,只剩下他和老伴两人,凄苦无依。为了能吃几顿饱饭,也为了能为驱赶叛军出几份力,他便趁着夜色,偷偷离开家门。没想到,老伴听说了,追出来,趴在路上,苦苦哀求他不要把她一人扔在家里。可怜她,寒冬腊月里,穿着难以遮体的单衣,瑟瑟发抖。老汉说到动情处,涕泗横流。
   从洛阳到华州,沿途所见,战乱频仍,山河破碎,荒草离离,无数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结束行程之后,杜甫把他亲眼所见的战祸乱象和民间疾苦在脑海里一一回放,又把在路上随意吟咏的诗句,重新斟酌整理,最终,一口气完稿《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六首诗。这六首诗,就是被后人奉为诗歌圭臬并永垂青史的“三吏三别”。
  
   二
   杜甫被后人称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三吏三别”,就是其现实主义“诗史”的扛鼎之作。他的现实主义精神,表现在“三吏三别”中,就是以直面现实的眼光审视多灾多难的生活现状,以尊重现实的笔触客观冷静地描摹和再现民间疾苦,秉持强烈的批判意识,揭露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揭露了唐朝各级官府不顾民间疾苦横征暴敛的酷政。六首诗,除《潼关吏》外,其它五首,都跟安史之乱时期官府强制征兵有关。
   《新安吏》,就是描写他在路上遇见的官府征调不够兵役年龄的青年去当兵打仗的场景。《石壕吏》,就是真实记录,他夜宿石壕遇见官府差役半夜突袭百姓家强拉壮丁的情景。《新婚别》,就是具象化展示新婚丈夫被强制征兵新娘忍痛告别的惨象。《无家别》,就是形象化描写退役老兵刚回到家破人亡的家乡又被二次征调的遭遇。《垂老别》,就是生动叙写垂暮老人也不得不加入兵役行列跌跌撞撞奔赴战场的无奈。
   这些真实的凄惨生活场景,是杜甫对“安史之乱”战祸的真实再现。一幕幕,一场场,都是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极大破坏,是官府强制征兵给老百姓带来的负面冲击。
   今日再读“三吏三别”,让我透过字里行间,阅读到他对被战争拖入灾难深渊的老百姓的极大同情。其中所传达的强烈的反战情绪与祈求和平的坚定执念,也更警示现代人:战祸,从来都是对和平生活的全方位破坏,对老百姓安定生活的颠覆性摧毁。战祸,也许会让安禄山和史思明们的贪欲和野心得到满足,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如今,俄罗斯动用大量武力攻打另外一个主权国家乌克兰,让乌克兰饱受摧残民不聊生,俄罗斯也因此遭受西方世界全方位制裁,也使世界经济受到强烈冲击,就连我国的物价也随之一连串飞涨。我相信,杜甫要是活到现在,他一定仍然是一位立场鲜明的反战者。
   毋庸置疑,“三吏三别”中,也蕴含着维护唐朝官兵平叛正当性的正统意识。例如《潼关吏》,关吏指着修筑好的“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的潼关城,对杜甫说,“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颇有正义之师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又例如《新安吏》,杜甫安抚被强制征兵的老百姓,“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几乎要把老百姓被迫从军写成近似于自觉自愿。《垂老别》,“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也带有主动奔赴战场参加平叛的意愿。
   如果说这是生活现实对他的局限,倒不如说,这恰恰真实体现他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又立足现实,深刻认识社会真相,独立作出的判断。
   很明显,当时的杜甫,除了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执着于仕途的小官僚,是皇朝政治的坚强拥趸,而不是一个叛逆者或者愤青。他的诗歌里,对安史之乱造成国家动乱生灵涂炭,对官府为遏制安史之乱而大量从民间强制征兵,充满矛盾心理。一方面,从正统政治立场出发,认定朝廷为平叛而强制征兵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另一方面,从民本思想出发,又深深同情和哀痛于老百姓因此而家破人亡,整体看,后者的分量要远远大于前者。这种矛盾纠葛,恰恰契合历史真实。毋庸置疑,这也正是他被后人尊称为“诗圣”的重要原因。
  
   三
   杜甫之所以能和李白一起并列为唐朝诗歌的两面大纛,除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更因为他形象丰富的虚构能力,对场景和人物细致生动的描摹能力。
   文学性虚构和记叙描写得生动细致,“三别”比“三吏”更为突出。
   很明显,《新婚别》中,新娘子的独自表白——对即将远赴战场的新婚丈夫缠绵悱恻一波三折的肺腑之言,不可能是对生活现实原版的机械照搬,而是诗人在对生活深入观察的基础上,借助想象,艺术化虚构。
   《无家别》,开篇即是“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十个字,时代背景,家园荒凉的场景,人物内心的无比寂寞,都囊括其中。这样高度文学性的语言,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原原本本出自农民出身又被迫二次服役的老兵之口,只能是诗人对生活高度凝练反复推敲的结果。“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这四句中,第一句,是人物行为描写,“久”字写出老兵在荒凉家园长久徘徊,“空”字,写尽寂寥空茫。第二句,“日瘦”,将太阳人性化,烘托了气氛的苍凉。后两句,“但”,极写孤单,让人想起“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对狐狸“竖毛怒我啼”的细节描写,栩栩如生,具有极强的文学感染力,读之,更让人深深体会到孤独老兵内心的悲凉无助。
   《垂老别》对人到暮年又无奈从军的老汉的深层心理挖掘,建立在传神入微的人物独白之上。“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短短十个字,场景描写与人物行为描写、心理描写融会贯通,笔法传神,多元化地描摹了老汉的不忍、无奈和深入骨髓的悲伤。
  
   结语
   将近一千三百年光阴过去,如今,借助杜甫的“三吏三别”,还能让我们逼真细致地阅读到“安史之乱”给国家和老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也更让我们了解战祸的残酷可怕,帮助我们认识到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和平生活,努力呼唤天下和平世界无战事。
   “三吏三别”,无愧于永垂青史的“诗史”。

共 42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是“诗史”。说起“诗史”,就不会不提到“三吏三别”。作者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形象化阐释了“三吏三别”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生活基础,指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征兵”。第二部分,作者重点阐述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抱守儒家正统,面对战争惨象的内心矛盾,进而说明战争的残酷和危害,强调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战争维护和平。第三部分,作者对诗歌艺术性表达方式进行了分析。三部分解析,说明“三吏三别”成为“诗史”中的扛鼎之作,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当之无愧。杜甫经历过开元盛世,又遭遇了安史之乱。社会巨变改变了他的诗风,但他忠君爱国的观念一直没变。他一直恪守儒家正统,至死不渝,所以在历史上,尤其是宋代对他评价极高。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认为杜甫是诗歌的“集大成者”。甚至评人极苛的朱熹也把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列,称为“五君子”。与其他四位不同,杜甫是名副其实的“布衣”“野老”,但在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传扬、发展上,杜甫毫不逊色。朱熹把杜甫推为“五君子”,可以肯定不定因为他的诗歌成就,而是因为他的人格精神。“三吏三别”记叙了历史,表达了杜甫的反战精神,具有现实意义。作者以此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推荐阅读!【编辑:梅子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0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03-25 21:11:51
  杜甫的诗年轻的时候不太喜欢,中年以后,才能读懂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记得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好像叫《杜甫潜伏在中年等我》。可能感觉差不多,读懂老杜要有一定的生活阅历。问好轻舟大哥,疫情当下,多保重!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回复1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25 21:30:08
  谢谢,确实,读懂杜甫不容易。
2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25 21:23:51
  谢谢梅子,辛苦了。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3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22-03-28 10:43:05
  小时候读诗,知其诗为谁作,也知作者是哪个朝代的人,但不懂其作的真正含义,只跟随老师机械化地读;长大后,貌似一夜之间,就喜欢了诗词,也渐渐理解作诗者所作诗词的含义;年过半百始懂,如一代诗圣杜甫等诗人,其作诗作词时的背景与心境。
   在轻舟大哥的文中,读懂,安史之乱写的是战争,而诗圣杜甫的诗,写的却是民生,是站在民众的角度写民众的心声,所以,杜甫的诗歌能留传至今,依然被典藏,作为文学爱好者的听雪,虔诚致敬!
   轻舟大哥的这篇赏析,应时应景,在销烟尚未停歇时,以这样的方式提出反战,呼吁和平的重要性,意义重大。向轻舟大哥学习!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回复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28 12:43:40
  谢谢听雪,杜甫的三吏三别写的是民生,这句话说得太好了!
4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3-28 23:12:19
  将“三吏三别”放在一起赏析,更容易了解安史之乱下满目疮痍的唐朝和凄惨度日的芸芸众生,能更全面地展现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也让读者从中管窥杜甫之诗被称为诗史的原因。跟着轻舟老师的文能学不少东西,真好。
闲云落雪
回复4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3-29 09:45:40
  谢谢落雪,说得真好。三吏三别本就是作者一并完稿的一组诗,放在一起阅读,更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5 楼        文友:风逝        2022-03-30 20:17:29
  轻舟老师赏析杜甫的诗歌别开生面,开篇生动记叙安史之乱时杜甫颠沛流离一路的见闻,侧面交代杜甫诗歌的写作背景,也为他诗歌呈现的情感奠定了基调,更为赏析其作品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打下坚实的基础。赏析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反映其对和平的热爱,对在战乱中遭受巨大痛苦的百姓的同情,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呼唤,很有现实意义。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5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4-01 14:48:38
  谢谢风逝,我对“三吏三别”的赏析,确实有点儿借古讽今的意思。
6 楼        文友:石语        2022-03-31 21:56:53
  又是一篇扛鼎之作!文章一气呵成,可见轻舟大哥的知识储备之丰富、写作手法之圆融。欣赏、学习、问好!
回复6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4-01 14:50:16
  谢谢石语,杜甫的“三吏三别”才是他的扛鼎之作。我这,只是借他的诗歌,表达一下对时局的看法。
7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4-01 14:21:27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7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22-04-01 14:51:10
  谢谢社长鼓励,阅读古人,也阅读当下。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