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山门行(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山门行(散文)


作者:听春雨 布衣,218.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91发表时间:2022-03-27 08:47:39
摘要:因公出差,山美水美人更美!

早就听说山门镇的风景不错,但毕竟不是什么名山名水,所以,虽相隔不足百公里,也并未产生要专程一游的冲动。但如果遇着一个非去不可的由头,我还是很乐意一去的。谷雨的前一天,正是雨后的新晴天气,头儿竟要带我们去那里寻找两个与某案有关的证人。
   我们在县城一家牛肉面馆吃完午饭就出发了,一路向东,行程半小时之久,已到达山门镇,稍作停留,打听了路径,就继续上路,穿过山门镇街道,再一路向南驶去。河谷渐渐变得狭窄起来,东西两山越夹越紧,终于只剩下一路一水了。头伸出窗外,山上树木苍苍,但由于海拔较高的缘故,树色草色才显出要发育的样子,绿中略带黄,嫩得可爱。酸梨树和山楂树的花儿正开得烂漫,一株或是一丛,随意散乱在山坡上,有的地方,甚至是一大片一大片,白得像雪。我们借故小解,将车子停靠在马路的较宽处,下得车来,日影有些淡薄,浑身的燥热被习习的凉风一吹而散,清新的空气中,满是被阳光烘暖了的浓郁的花气,或远或近,时有鸟鸣,或嘹亮,或低吟,牛头河也叮咚作响,触耳成韵。
   走尽了河谷,就开始爬坡,那条一路相随的牛头河已不知去了哪里。视野竟渐渐地开阔起来了,除了一条蜿蜒的水泥路,车窗外尽是大片大片的荒坡地,虽然沿公路两侧架设了绿漆的防护栏杆,大概是禁止放牧了,但在那起起伏伏的山坡上,总能看见悠闲吃草的黄牛,白羊,还有马匹。人道是,非子牧马处。但史载不详,后人又多附会,就我所知,秦非子牧马的地方何止一处。但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单就“非子牧马”一词给人的意象,也就聊胜于无了,又不是做历史研究,何必认真呢!就在我们正着急是不是走错了道的时候,路边上头对头坐着三个放牧的女孩子,我们便停车问路。我本想,山里的女孩,看见我们的车子和我们的装扮,是一定会很紧张的,但他们若无其事的样子,实在出乎我的意外。她们染过的发色,花里胡哨的打扮,正沉浸在手机的世界里,我们的不速访问,搅扰了她们的沉醉,便胡乱地指了指方向,又埋头于她们的世界中去了。但总之是问了个大概,原来我们第一个目的地马上就要到了。
   离开水泥路,车子一头扎进路边有翠竹的砂石路,行不足十分钟,便有一个小村子。我们停下车,看见崖畔上坐着几个女人和孩子,我们就仰头打听我们所要找的人家住在哪里,她们的警惕心很高,反问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说我们是来摘五叶儿(山里的一种珍贵野菜)的,她们却笑着说这里没有五叶儿,但距离不远的什么咀上有,一个年轻的媳妇还调皮地说,要坐上我们的车,带我们一起去摘五叶儿。绕来绕去,她们终于放松了警惕,告诉我们她们村里没有这个人,原来这个村也不是我们所要找的村,我们找的人还在后面的另一个村。
   正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在我们的说服与鼓励下,老实的山里人终于打消了顾虑,勉强答应配合我们做调查,但一再要求我们要替他保密,才将他所知道的情况吞吞吐吐地说了出来。办完必要的手续,我们就匆匆出发了,因为,我们的最终目的地距离这里还很有一段路程呢!
   从村里出来,大家似乎谁都打不起精神,一来中午为了赶路而没有顾得上休息,二来我们每人都吃了一碗味道很浓很重的牛肉面,又要了两碟腌制小菜,加上天气的闷热,这时候早已口渴难耐了。经过来时的那个村子,那几个女人还在崖畔上,我们的想法不约而同,要停车讨杯水喝。女人们很热情,几个年龄大点儿的指着那个年轻的媳妇说,她家离得最近,就去她家吧。那媳妇却红了脸,不好意思起来。我们乘机打趣说,你不是还要跟我们一起去摘五叶儿的吗?那媳妇更加羞怯了,竟迈过脸儿坐着不肯动,却搁不住其他几个女人的催促,好在另一个女人拉起她的手就走,说可以帮她烧水。
   泥土的院子扫得很干净,头顶的绳子上晾晒着几件花花绿绿的衣服。我们围坐在檐下一张石桌前休息,两个女人笑语窃窃地去厨房烧水。一会儿工夫,水就烧开了,年轻的媳妇抱出一摞碗来,不好意思地说,家里的水杯脏,不能给我们喝,碗却是干净的。我们一边喝水,一边跟她们东一句西一句地闲聊。原来她们是妯娌俩,年长的女人个大腰圆,方脸,声音洪亮;年轻的媳妇黑色面皮,牙齿却很白,眉宇间有一种柔柔的妩媚。她们的男人都打工去了,不仅她们的男人打工去了,全村十几户人家的男人全都打工去了,村里只剩下一个当队长的男人。正说话间,那个当队长的男人来了,是给年轻的媳妇家来搬煤的。我们二话不说,便也相帮着搬煤,妯娌俩却拦住我们不让搬,怕弄脏了我们的手和衣服,但我们执意要搬,总共三四袋子的煤,一两个来回就搬完了。年轻的媳妇倒了半脸盆的凉水,又掺上热水,拿来香皂和一片没有沾过手的雪白毛巾,叫我们洗手。洗了手,又坐下喝水。队长到底是干公事的,为我们敬上香烟,还向我们介绍了他们村里的情况。妯娌俩也胆大了起来,时不时插进来说一两句。相互熟了,我们便开队长的玩笑,我们说你这官儿当得真不错,全村的女人全归你管,队长苦笑着说,这些女人一个比一个厉害,谁家有事儿,打个电话或是吆喝一声,他都得去帮忙,迟了都不行。时间过得很快,院子里只剩下一半的日影了,我们便说了打搅的话就要告辞,队长和我们一一握手,和妯娌俩送我们出门,一直目送我们上车离去。
   继续爬坡。山间清爽的凉风掠窗而过,眼前的风物变化多端,往往于惊讶之余还没回过神来,就已被远远地甩在身后了。这样的行车,即使永无休止又何妨?又不知爬了多久,终于绕过一个山嘴,眼前突然开阔,脚下山断路尽,直如天涯,原来我们已爬到山顶了。为了辨路,我们不得不停下车来。梁上山风乱吹,吹的人衣衫猎猎。几片黑云挡住了西坠的斜日,阳光从云隙间漏泄而下,粗如柱,细如丝,万道光芒。放眼南望,千山万壑尽收眼底,渭河如带,将群山一分为二,北山冈峦纵横,如巨兽竞奔,只见脊梁,不见首尾,而全都争饮于河谷间;南山秦岭隐隐,壁立如屏,又云遮雾罩,自是楚王神女幽会处,令人遥想神会,久久不忍离去。
   按照岔路口一块大石上所刻画的路线所指示的方向,我们一路直下,路陡弯急,往往一侧是峭壁,一侧就是悬崖,路上又时有落石阻挡,直须下车搬挪才能继续前行。我们默不作声,可谁都手里攥着一把冷汗,好不容易有一个宽敞处,便决定弃车步行,因为路越来越难走了。
   步行半小时之久,我们终于来到了这个叫做腰湾的村子。村子坐落在半山腰,夹在东西两山之间,背靠北山,南面渭河河谷,也就是我们在山顶上所俯视到的千山万壑,而现在是平视了。村里总共十几户人家,且坐落零散,东一户,西一户,崖上一户,崖下一户,户与户连接以灰白细路,而好几户院子已是房屋倒塌,破椽外露。但凡住人的房子,又全都是黄泥青瓦,你绝对看不见一块砖、一块水泥这些文明社会的影子。
   我们很容易地找到了坐在村子最低处的郭世宝家。郭世宝家和村里大多数人家一样,没有院墙,一带树桩扎成的篱笆,隔开了院子和院外的菜园。泥土的院子干净整洁,全没有我想象的山里人的邋遢。篱笆一带种着几丛牡丹,以紫色居多,兼以硕大的白朵,其时正是牡丹怒放的时节,花香浓郁,满鼻香腻。黄泥青瓦屋,虽经几十年风日,泥墙仍光洁平整,本色不变,这固需土质的黏性好,更需匠人的两膊好力和独具的手艺。房前屋后的瓦檐下,排列着十几只土蜂蜂箱,有的蜂箱是木板钉的,有的是凿空的半截木头,有的是糊了黄泥的竹篾背篓,土蜂们在肚脐眼似的门洞里出出进进,嘤嘤嗡嗡,忙忙碌碌,全然不为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所搅扰。
   郭世宝不在家,房门挂锁,但廊檐下的一只黄铜火盆里还有余烬,我们判断郭世宝没有出远门,肯定是附近干活去了。我们便各自搬来一截刚锯下不久还散发着香气的木头墩子,坐在篱笆畔上等候。头儿端过火盆来,抓些木屑,屈膝噗噗一吹,火盆里竟冒起了丝丝青烟,这时候,如果有水有茶具,一边烹茶,一边远望群山,近听密林里野雉的欢叫,那可真是悠然极了。但我们不能悠然,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家,而是郭世宝的家,我们只是一群不速之客罢了。
   直到天色将晚,郭世宝才扛着一柄锄头回来了。他似乎心里早有准备的样子,全然没有意想不到的突兀与紧张,是不是他在什么地方早已窥见我们很久了,心里打定了主意才来见我们的。
   郭世宝解锁开灯,我们紧跟着走进屋子。在昏暗的电灯光中,头顶椽黑如漆,墙面上《朱子家训》的中堂和《千里走单骑》的年画,都着了很久很深的烟火色,墙角一只酸梨木柜子和柜扇上的黄铜拉环发着幽光,这都是常年使用火盆给烟熏火燎的。唯一时髦的东西要数一台白壳的电视机了,却与屋里的一切陈设及杂物不伦不类。
   我们讲了我们的来意,讲了我们的政策,总之一句话,就是希望郭世宝能够出来作证,最大程度还原事实真相。郭世宝说肯定是我们搞错了,他压根儿就没在现场,要不,他一个光棍,有什么可好怕的。我们不相信郭世宝说的是实情,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让郭世宝配开口。郭世宝忙着烧炕,苫蜂箱,收拾院里的家当,顾不上和我们说话,也顾不上招呼我们。但凭我的直觉,郭世宝不像是在有意回避,一个山里人,真的当时在现场的话,哪能如此淡定!
   可我们并不甘心,等到郭世宝忙完院子里的活儿又走进屋里来,我们便转弯抹角,问这问那,还是希望能够更多地掌握一些情况。郭世宝说,据老人们讲,他们的先人是因为逃难才来到这里的,究竟多少年了,谁也说不清楚。如今村里只剩了七户人,五户已是光棍户了。镇上的干部多次动员他们搬到镇上去,但没人舍得离开,也怕今后的生活没着落。不过,搬肯定是要搬的,只是迟早的事,他们可能就是这村里最后一代人了。这个村是个自然村,远近三个自然村为一个行政村,即使三个自然村,也不过三十来户,谁家有什么事,都是三个村的人相互帮忙,要不,单是过世了人,抬都抬不出去。十天半月赶一趟集,来回百里多路,一应生活用品,基本都是自给自足。好在村里的人还都灵巧,虽然粗糙些,铁匠、木匠、泥瓦匠的活儿都做得来,他爷爷活着的时候就是个打铁的好把式。收入主要靠养蜂,蜂是土蜂,家家都养,前几天,镇上的干部还为他们送来了养蜂技术方面的书籍,就连销路也是他们给联系的。还有就是挖药材,最珍贵的要算天麻了。天麻,也叫定风草,之所以叫定风草,是因为它的梗茎风吹不动,风去自动。(我只不信,哪有如此神奇的植物,恐怕是山里人顾名思义,以讹传讹罢了,所谓定风者,大概就其药性而言吧?)也叫赤箭,是因为它的梗茎似箭,赤黄色,光秃秃无枝无叶,一枝独立,直连根部。每年农历四月前后成熟,采挖期只有前后一个礼拜的时间,错过了时间,梗茎就腐朽了,就不容易找见,即使找见了,它的根部也早已只剩下空壳了。采挖时须用铁锹一点一点地挖,切忌用手去抛,它的根一旦沾了手的温热,第二年就再也不能繁殖了。采挖回来,加工也很讲究,将天麻洗净蒸熟了,就要用牙签戳成小孔,排出里面的热气,然后风干了,才是上好的天麻。还有猪苓,猪苓生长在土里,因长相像猪粪,故又名野猪粪。又因成熟后地上无苗,所以,最难的是寻找,但常年钻山的人自有经验:有猪苓的地方,一般是地面稍微隆起,隆起的部分土质干燥而松软,就像瞎瞎(发音如haha)打洞时拱过的一样;所以每于清晨雨露未干或阵雨过后入山去,地面隆起而较干处,十之八九就是猪苓窝。一旦找到了一窝猪苓,就能以窝找窝,因为窝与窝有的是平行分布的,有的是一层一层的,甚至下层的往往比上层的产量更丰,但毕竟这东西非常稀罕。天哪,药材的生长、采挖、炮制竟是如此神奇,郭世宝这个山里人,肚子里竟然有如此丰富的见识!我们听得入了迷了,竟忘记了我们是来公干的。
   天上起了一疙瘩一疙瘩的黑云,看样子就要下雨了。便留下希望他认真考虑,最好还是主动跟我们联系,配合我们工作的话,就要离开。郭世宝留我们吃饭,说可以请村里的女人为我们做饭。我们不敢久留,就匆匆出发了。郭世宝打着手电,一直送我们出了村子,我们劝他回去,他执意不肯,一直相跟着将我们送到停车的地方,叮嘱我们开车一定要小心,上了大路就安全了。直到我们的车子转过一个弯,郭世宝还站在那里,打着手电远远地照着我们。

共 47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和同事一行人到山门镇去找两个与某案有关的证人途中看到石门镇风光。随着笔者的笔墨,首先看到的是去石门镇途中山间河谷两岸风光景色,河谷山间绿中带黄的草木,野花和山果花花开烂漫,山风习习,空气清新;山坡的景色增加了人气,有悠闲吃草的黄牛和放牧的女孩,一路走走停停,在寻找所要找的人家住处中,近距离走进石门镇,和当地的山民接近,不仅感受到了山里人淳朴善良的品德,也了解了石门镇人悠久历史、生活现状和风土人情,欣赏到了石门镇山村的自然风光,读之令人眼界大开,增长见识,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3-27 08:48:12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春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3-27 08:48:40
  很有生活的佳作,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2-03-27 08:49:08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