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西风瘦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风】他乡遇故“知”(散文)

精品 【西风】他乡遇故“知”(散文)


作者:之中 探花,14260.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8发表时间:2022-03-28 17:08:36

【西风】他乡遇故“知”(散文)
   一
   三月突然升温,花团锦簇,空气良好,给了我环绕川大江安校区溜达一圈的理由。拐上黄河路一抬头,蓦地看见熟悉的身影:这竟是棵榆树啊!这里怎么会有榆树?它是怎么来到这里的?一串串疑问从脑海里跳出来。
   举目绿荫花红,到处草欣木荣。曾经从这里经过过,也没发现早就长在这里的榆树。对了,都不是在这个季节经过,没有榆钱;或者没有举目细看,混杂在无边绿色里,况且平素的榆叶儿并无特殊色彩形式,哪可能分辨出谁是谁呢。今天的发现一定归功于榆钱,它的比叶儿还稍大点儿的、带着淡黄色卵形、跃跃欲飞的样式,让我一下认出了它。如果知道我在西北几十年每年春天走在榆树下,瞅着它从光杆儿长出榆钱,到窜出叶儿来,直到榆钱儿黄了随风播撒漫天遍地,终归零落成泥碾作尘的几乎每个细节,在眼前这么明显标志下我看还不出它来,就算我真瞎了或者是真把铭记与心的记忆全丢失了。
   来到成都的日子里,一年四季都在绿树下行走,虽没有对故乡植物的烂熟于心,也都不陌生了。在看不透云层、见不到天际的时候,便去认识它们。认识它们的时候,总会翻出记忆里的各种树木,和它们比较异同。首先是发现好多西北树木这里不存在。比如白杨,胡杨,红柳,沙枣。在没见到榆树之前,我还以为它跟白杨一起,都不适应这里呢。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自然法则要比人的意愿强大得多。成都当然更多的是西北无法生长的植物。比如无患子、红花紫荆、桂花茶花等。还有的植物生命力强大,到那里就活成那里的样子,比如芦苇。曾经以为芦苇只在北方,等到了成都,看到了长得不同也是芦苇的时候才明白,写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作者遍布全国各地。
   后知后觉地忽然看见榆树,让我很是惊诧。就像忽然遇见一个近在咫尺的老友,我恨不得扑上去拍打着他的肩头说:“嗨,好几年了你也不露个头,让我踽踽独行于他乡,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好孤寂啊!”他倒淡然地不为所动:“这不见到了吗,你还好吗?”
   好,能不好吗。榆树,你这家伙,倒是沉得住气啊。记得第一次学着写文章,题目叫“榆钱”。摹仿的是杨朔、刘白羽等当时能看到的名家的风格。写得如何早已忘了,只记得把榆树榆钱有关知识好好查考了一遍,把对榆树榆钱跟打小生活里的印象描写了一番。依稀记得的主要内容里,是关于挨饿时候,把榆树作为食物,从它开始长出榆钱到树叶作为食物,最饿的时候把树皮都剥下来弄成面来食用。树皮一剥,它还哪能存活?第二年见到的就是一棵棵枯死的树,或者刚从树根下冒出芽来的小苗儿,悲凄地在风沙里摇晃。日子好了的时候,榆钱是春天最早的美食。爹把它采了来,妈在大蒸锅上掺面蒸熟,泼一勺清油,那香味儿,至今都在鼻息口腔里泛滥。
  
   二
   我是在写过“榆钱”那篇文字之后才真正关注榆树的。关注它不是刻意的,而是楼房墙边儿上野生着,能见到水的地方都生长着,尤其是树道旁栽植着每天上下班都要伴着它走十七八分钟,春夏秋冬几十年,不得不去看它的样子。从开始的毫无感觉,到慢慢发现了它的每一点变化,尤其由冬入春的那一段时间里,它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尽收眼底,让我与它越来越近,似乎连它的呼吸都能听得到、听得懂。
   还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它就开始萌动了。当然,那只是灰白枝条上的一个点儿。接着就是这个点儿的不断变化,由色彩的慢慢变黑、显眼,再缓缓地变大、鼓凸。在天朗气清的日子里,它像是戈壁滩迎春的鼓角,轻微地发出只有大地能听到地呼唤。枝头摇曳在蓝色的天幕下,其上的色点儿越来越变得浓重、厚实、突出。当那只鼓凸开始发散出些微绿意的时候,垂柳恰好在西风里不甘寂寞地赶来扭出“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味道了。于是,你看它争分夺秒地在月光下长出榆钱来,第二天一大早就用其微型绿扇给大地送来了绿,并且把地底下的苜蓿也唤醒,让它们一起来赶早春的大集。从那个早晨开始,戈壁的春天蜂拥而至:柳叶儿来了,冰草绿了,虫儿蝶儿们在惊蛰的那一刻应声而舞,它们跟随在鸟雀们身后欢喜地追逐一团又一团白云,累了落回弱水河上啄着滴答开化的冰面,热烈地讨论着明天的生活……
   三四十年,沿着一条路行走,路边的每一个树木都成了老朋友。比如那棵沙枣,胡杨,白杨,还有后来移植进来的松、桃、杏、李,以及夏秋花开累累的菊们。榆树是它们中普通的一员,又是它们中特别的一个。因为它们由自然生长被换成过“龙拐”样儿,还因为每年春天榆钱们成熟时节,到处都播撒着,在菜地、水沟、河边都是。应了“广种薄收”那句话,能在哪里成活下来,全是天意。如果说在西北戈壁上的每个生命都是奇迹的话,自然也得把榆树算上一个。那是一个夏日由额济纳往巴彦浩特七百多公里行程中遇见的。小憩时,我在布满砾石的戈壁上,在满目萧然无边空寂的广袤大地上,离路数十米的地方看见一棵高不过两三米、直径约十来公分的“老”榆树。它的斑驳的树干上布满风刻沙雕的痕迹,以及被某些动物啃过的牙印。它的叶儿蔫蔫的,枝丫儿像是被什么咬啃过了的,好些地方都是折断与抵触的茬口。问熟识路途的司机小徐,他说这是自然长成,靠雨水侥幸长起来。现在,成了我们路过时小憩的标志。你看,好些人把幸运的哈达绾在上边祈福呢。这时我才看到,树杈上被路人挂了好些蓝的白的哈达和彩色的布条。
   它确实值得让人们祈愿!我心里响亮地说了一句。然后把矿泉水瓶里的水全部倒在了它的根下。
  
   三
   西北的树木适应了干旱、风沙、盐碱、暴晒与零下二三十度寒冷的自然条件,这跟成都四季花开、雨水充沛的气象条件形成强烈反差。我曾观察两者之间生长的不同,看到这里不少树木根都裸露,说明它们不需要扎多深的根便能享受到很多水分营养。而西北的树木,哪一株都得“根深蒂固”才能活得下来。不同地域得活着,需要付出代价天壤之别,这或许应当与“人杰地灵”相配,才能说明为什么鸟儿都喜欢往南飞吧。
   然而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生命在环境恶劣的地方锲而不舍地坚守,一如藏羚羊与青藏高原、红柳沙枣与西北?我想这恐怕还是物竞天择的结果。某些在人类眼里的好,不一定是某个物种的好;而生命对环境的选择密码,往往是现在人类还无法破解的迷。当然,还有一大部分物种适应力极强。它们会“享福”,也可以“清贫”;它们既能在风调雨顺里茁壮,也能在干旱盐碱里顽强。像我在成都偶遇的这株榆,它应当就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吧。
   事实上,和这棵榆最相近的还是和我一起在戈壁滩上一起奋斗了数十年的航天人。它们由天南地北聚集在曾经极度荒凉寂寞的戈壁深处,实现了国家航天事业和国防科学事业的从无到有,并且在他们手里把那里建设得跟内地城市一样像座花园。虽然他们无法改变冬天的寒冷春天的风沙夏日的暴晒,但他们可以让小环境渐变得在某个时候让人以为是江南。
   或许,这才是我见了这棵榆树引起无边思绪的原由。
   成都的榆,我他乡的知己。从此,我有了亲近的朋友,行走路上再也不会孤独。
  
  

共 276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榆树,在北方,在作者的家乡和工作地,都是最常见的树木,因为太常见而引不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但在温暖湿润的南方,几乎是看不到的。作者离开家乡南下,在西南大都市的成都,在乍暖还寒的春风里,无意中见到了高大挺拔的榆树,由此触发了一系列联想:想到了它的质朴和坚韧,想到了它的不择地域的生长方式,想到了它的利用价值和无私奉献精神,想到了儿时吃榆钱做成的食物度饥荒……也想到了扎根在戈壁滩上奋斗几十年的航天人,他们具备默默无闻奉献终生的榆树品质。作者联想丰富,以树喻人,意旨含蓄而深远,好文推荐赏阅。【编辑:衢四海】【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0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衢四海        2022-03-28 17:18:55
  美文编发迟了。感谢之中老师带来佳作,精彩继续。
回复1 楼        文友:之中        2022-03-29 15:24:39
  谢谢老师辛勤编辑,问好,远握
2 楼        文友:寒江孤鸿        2022-03-29 09:10:08
  我正纳闷之中老师何以两个月不动笔,这可与往日笔耕不缀的习惯不符嘛。幸好,赶在3月末,又见到之中老师的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之中        2022-03-29 15:25:33
  感谢关注,问好。疫情严重多保重
3 楼        文友:杨子        2022-04-18 14:11:03
  之中老师笔耕不辍,敬佩。其实看了老师很多文章,发现老师都能够从身边的小事去挖掘素材,然后整理出一篇美文。从小见大,很难得。真的很佩服。自己就差得远了。
( (
4 楼        文友:悠然无语        2022-08-13 15:10:40
  恭喜老师美文加精!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