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就这样默默守候(散文)
一
尾随春天的脚步,“新冠”卷土重来。周边县区病例增加的数据揪动着我们的心,终于,我们的县城没能守住净土,周围被叫停,紧急动员,来到城边的这处老旧小区。
这里是过去一些单位自己出资建设的“工房”,由于规模较小,居民各自为政,没有自己的物业和管理人员,我们这些本职工作与疫情防控和社区管理都没有关联的单位被安排上岗。说是6个小区,其实现有的住户加起来不足百户,有的其实就是一个胡同,只有二三户人家。我们迅速进入角色。
第一项工作是走访入户调查摸底。我们逐个敲着居民的院门,不知道哪一户有人居住,喊了半天,才有主人惺忪着睡眼,警惕地望着我们。我们良言相告,询问家庭人数,有无外来人员,登记联系方式,同时耐心细致宣讲刚刚培训过的防疫政策,一遍一遍重复着刚才的客套。晚上,白天没找到人的住户窗前有了灯光,继续敲门。半天半宿,终于走遍了整个小区,觉得口干舌燥。
第二天,我们在小区门口安营扎寨。首先张贴公告、悬挂宣传标语,让防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共同遵守。年轻人都去住楼了,这里留守的大多是喜欢出入自由的老人。由于去年已经经历过疫情,大家的认识都提高了,随意出入的人并不多。平日热情的人们,都在忍耐着心中的热情,恪守着临时的规矩。但仍有人忘记了戴上口罩,经过我们好言提醒,尴尬地一笑,转身回去。我们自知自己是服务者,不是执法者,所以对居民笑脸相迎,有礼有节。
我们的岗位,本来应该是遍及全县河渠修建维护、农村人饮工程、水资源保护现场。但今天,我们紧急行动,召之即来,走进城区小巷,这里,是我们的另一个战场。拿起不熟悉的体温计、宣传单、消毒剂、登记表,提醒过往的行人测量体温,帮助不大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查看健康码。一天的工作很枯燥,我们不像一线的医护人员能够治病救人,工作量不如大型居民区那么紧张,也没有可圈可点的突出“事迹”,但我们仍然满腔热忱,我们注定平凡,但每天急剧增长的数字,揪动着我们的心,也提醒我们丝毫不能放松警惕。“宁可千年无战事,不可一日无国防”。疫情不容懈怠,表面的祥和随时可能潜伏危机。我们要做的,只有肩并着肩,为社区的居民扎紧篱笆,尽力将疫情拒之门外。
二
最紧张的一天终于来了。按照全县统一安排,我们要利用一天时间,为居民做核酸检测。一大早,我们就严阵以待,首先是自己掌握检测流程,其次是合理分工,确保检测秩序井然。由于人员比较集中,我们苦口婆心地劝告居民排好队,带好口罩,保持距离,帮助大夫保管检测试剂,安抚因恐惧大声哭闹的幼儿。终于近距离靠近大夫的防护服,整个一天,她不间断地拿棉签、做咽拭子、装试管,间歇的时候,她始终站立着,双手像新闻中的医护人员规范地摊开,确保除了检测工具不接触其它东西。由衷地敬佩她的毅力,和她们比起来,我们的付出少而又少。更让我们感动的是,一位居民老大爷,看我们忙不过来,主动帮我们登记检测信息,望着那工整的字体,我们从心里感激居民的理解支持,也相信有我们的齐心协力,疫情终将过去。
这样的老旧小区,城内还有很多,有十几个单位的几百名兄弟姐妹坚守在每个偏街小巷,堵住可能到来的每一丝隐患。想着这些,我们更觉得自己肩上挑起了一种责任,无论疫情何时结束,我们必须坚守。我们背着喷雾器,为小区每一个角落喷洒消毒剂,喷雾器很重,但责任更重,不放能过每一个角落。我们帮助小区居民联系购买、运送、装卸洁净型煤球,解决居民燃“煤”之急。琐碎的小事,见证着我们的真情。
三
天黑了,很久没人出入了。闲暇之余翻看被各种疫情信息刷屏的微信朋友圈。忽然几行匆匆写就的内容配着图片令我心头一动:“给小巴同学准备点吃的,下午第二轮核酸继续,这次疫情过去一定要培养小巴同学的厨艺,离了老妈也能吃好。”图片中零零散散的几袋方便面和水果带着忙碌的痕迹。这是认识一位民营医院的“大白”。与她相识,是因为之前单位每周一次的核酸检测,她是负责我们的联系人。每次,她们步履匆匆来到我们单位,完工后又匆匆奔赴其他单位,始终没喝一口水,没说几句话。由于每次要联系检测时间加了好友,才渐渐只闻其声。这次由于时间紧迫,她们临时接到通知,转战30里远的其他乡镇负责核酸采集。回家20分钟准备衣物、安置家务,顶“盔”掼“甲”,奔赴“前线”。不能预见什么时候回家,只能把上初中的孩子孤身一人留在家里,没有时间进行唠唠叨叨地嘱托,没有时间储备日常的生活用品,仓促间买一些食物,义无反顾转身而去,尽管言语间满怀愧疚。
这群可爱的“大白”,来自公立医院、民营医院、社区医生、能够用上的人都用上了。想起今天在分包小区负责核酸检测的几位忙碌的“大白”,她们一直站着,身体束缚在密实的白色衣袍里,重复着一套动作:将手中的棉签探到大家嘴里,麻利地送回试剂瓶,掰断,取另一支棉签,一气呵成,衔接流畅。不能停顿。她们为人父母,为人妻女,但为了追寻病毒,她们义无反顾,近距离接触潜在的风险。她们的白衣白裤肥硕丑陋,却包容了一份热情的责任。看不清她们的面容,记不住她们的名字,也许明天的擦肩而过再也不认识曾经并肩作战的身影。四周静悄悄的,隆冬的寒风削得脸颊生疼,几天以来觉得自己作为小区的守护者,自豪感油然而生,但想起那些辛劳的“大白”,顿时自觉惭愧。望着外边通往城外的主路一团漆黑,四周静悄悄的,尽管已是初春,但夜风仍然令我们浑身打颤。旁边的道路是通往城外的主路,现在却是一团漆黑,只有旁边的铁路上进站的火车匆匆过去,好像在躲避着什么。远处城里高楼上的霓虹灯孤独地闪着,如果不是因为疫情,现在这里的夜景该是充满了欢声笑语,人流涌动。可恨的疫情,我们必须战胜它。想着这些,我们更觉得自己肩上挑起了一种责任,无论疫情何时结束,我们终将坚守。
我们仍然每天排查外来人员信息。排查表上,始终填写的都是“无”,尽管看似毫无“业绩”,但仍然凝结着我们的劳动,似乎可以让小区居民安心生活,多么希望永远如此。也许,疫情过去,我们在“功德榜”上也将是一个“无”字,但想到不久以后,我们将迎来繁花似锦,在战胜疫情的凯歌声中,有我们默默参与的一个音节,我们感到值得。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