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暗香】琉璃姬:关于死亡的思考2.0(杂文)

编辑推荐 【暗香】琉璃姬:关于死亡的思考2.0(杂文)


作者:琉璃姬 秀才,1137.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3发表时间:2022-04-08 22:37:11

段落A:人可以思考不死吗?
  
   从医生的角度看,我提出这个问题,就应该死。从医学上讲,死是人类的“大道”。从宗教上看,有因也必有果,有生而必有死,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上讲,未知生不可知死,朝闻道,夕死可矣。非但不可知,只活在当下,只问活着的事业,注重活着的体验,孟子更将这种概念扩展为舍身取义,扩展为道义与人格的双重追求,有不死的想法简直是逆天而行,逆反大道,清奇狂想,违背自然规律,不可理喻。从医学上讲,人类的文明,能力,技术,技艺,工具,智慧,乃至基因与细胞的更新,序列,进步,演化,是一代代人类以死亡或者空间转换得来递增或者增强。
   是的,从医学上讲,生命本无意义,工作,学习,社会,政治,文化,兴趣,生活,艺术……分门别类的意义都是意识形态衍生出来的定义,规则,方法,阶段,论证,做与不做,对生命(脂肪,水,蛋白质,细胞,原子,分子……)本身并无影响。而决定生命存续长度与生存质量的必须资源,才是衍生出的根本目的。
   离开文明或者目的,人的最低要求就是生存与繁衍,与动物无异。
   1900年全球的平均寿命之所以不到40岁,是因为营养不良、传染病和暴力让许多人还很年轻便离开人世。只要避开饥荒、瘟疫和战争,就能活到七八十岁,这是智人自然的寿命长度。
   而在2020年,全球爆发了病疫,在2022年,我们又刚刚目睹了战争,空难,日益尖锐的社会民生问题,于是我开始思考死亡,那么能不能对死亡思考呢?
   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曾有一种观点,向死而生!我很认同这样的观点,或者把传统观念倒过来思考,未知死,焉知生?
   前几天我发了一条评论黑格尔批评中国文化的微博:诚然不能以今人的眼光与文明标准去要求古人,但更不能以古人的局限来导向今人,思一直是中国人短板。
   死亡并不是孔老夫子所说不可知,不可知不代表不能思考,不可知也不代表不能从思考死亡中获得对生命感知的经验与珍贵意义。不可知是可知的背面,背面是存在的,我在之前文论中思考太极图时已经辩证过,不可知是一种状态,只要是存有,状态就可以被感受到。感受到不是可知,因为无法呈现,具象,显化,而是不可知的存有,可以被喻象,理解,有可知,必有不可知。
   传统道家文化以阴阳来表示存在与虚无,男性与女性,物质与意识,显化与感知,概念是一样的,本质是宇宙空间的状态,古人对自然规则的理解与认识。
   我有种错觉,于时间上的错觉,或者说对于时间的感觉与别人观点不同。
   我对时间的感觉来自于身体器官功能传递中的变化,或者感受,写诗的人迷信感受这种宗教。(身体是空间的一种)
   一把椅子用了十年,正在变旧,即使保养得当,也能看到“时间”在椅子上留下的刮痕,掉漆,磨损……可椅子是唯物体,椅子有时间吗?或者说椅子有生命吗?它的生是被创造,被加工,制作,打磨,抛光,上漆,风干……而死亡或者质量是损坏,搁置,丢弃,填埋,焚烧……由此可见,衰老与死亡只是针对生命意识的主观认识,意识才有对时间的感受与依赖,时间本质上是变化,是空间的变化,立场的变化,是空间状态。
   但感受又不完全或者真切来源于肉体,比如人有感情,会哭,会笑,会冷,会热,会疼,会痒,会愤怒,会骄傲,会恐惧,会偏见,会嫉妒,会憎恨,会感动,会孤独,会烦恼,会狭隘,会豁达,会占有,会舍弃,会寻求认同……无明自发意识类同本能,本质,本我。甚至动物也具有意识,不具有人类的意识程度那么复杂,意识并不是大脑的纯粹理性经过思考与过滤后发出指令,而来自于觉受,甚至思考也受到情绪波动受到觉受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发生支配,我们常说作出适合自身的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往往是基于觉受进行思考,怎样的环境(大空间)令“我”(小空间)感到更舒适,更安全,匹配与契合更好。而不是纯粹基于理性判断,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灵悟很高的民族,因为觉受太多,不擅长于哲思,辩证,逻辑与纯粹,我们本质上不是唯物民族,西方才是唯物民族,欧洲从古至今推崇依赖工具,科技。中国讲依赖人才,这个观点将来我会辩证。
   中国人是感性的民族,其中感又高于受但来源于受,确实很沧桑,感形同我们的思考,受形同我们的经验,因此我们这个民族极易受到情绪煽动,同时非常聪明,因为有灵智,动机。而物质服务于感官,觉受。因此在技艺上出类拔萃。
   其实,哲学与神学无限接近,甚至与科学甚至于心理学也无限接近。
  
  
   段落B:人可以不死吗?
  
   不死并非永生,而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状态。
   可是死亡还是件很可怕的事,我十岁时暑假去学游泳,第一天去上课同班女同学就被淹死了,当时这个事件还上了当地报纸新闻,我至今还记得围观教练抢救女同学,做心肺复苏与人工呼吸而抢救无效的过程。
   也是在那个暑假,我有过溺水经验,被一群爱欺负别人的熊孩子,把还没有学会游泳的我扔到游泳池里……
   意识存有而身体逐渐窒息是非常可怕的经历与体验,人的求生欲望绝对不是通过缓慢理性的思考与辩证得出的结论与指令,而是本能,近乎没有时间经过大脑分析,是意识的原始记忆,肌肉记忆,多年后我想到人死亡后,意识是否会消散时,则有不寒而栗的感受,因而孔子称为不可知,庄子则认为是休息,回归,非常地自在,浪漫。可是死亡根据我曾有过能记忆的经历,一点也不自在,一点都不浪漫,文学艺术的加工,雕琢,润色,处理无法掩盖人在面对死亡时产生的惊惶,不甘,恐惧与挣扎,溺水后没多久,我又身患病毒性肝炎,被隔离在当地传染病医院中,治疗期整整四年,目睹了很多隔离病房中的长辈去世,以及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执着与恐惧,给年幼时的我心理上留下了一些阴影,也是这场疾病,导致我童年时家庭一贫如洗,这些经历以后写随笔时,我会本着善良的意愿写一写,聊一聊。
   回到主题,我认为如果对死亡没有思考与敬畏,则没有认知与感受,也很难去尊重与珍惜活着并活在当下的状态与感受。
   我从来不认为畏死是可耻,即使是军人。畏死是人类的天性,本能。没有人愿意死亡。
   无视人性,无所敬畏才是恐怖*主*义的根源。
   可人又终有一死,即使伟大如先贤,圣人,思想者,科学家,佛菩萨,哪怕是参透真理,掌握着无限的知识,知晓宇宙因果,甚至更大的成就,寿终正寝,哪怕是最杰出与优秀的人类,也无法超越人终有一死的设定,必然规律,或者打开,改写人类基因中的枷锁。
   对于死亡,不同的认知会导致不同的观点,可称为死亡观。在人们普遍能够通过上网接触到物理学,量子力学,哲学思想,甚至中医学,宗教神学,神秘学。普遍了解到意识存有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真正的死亡是被遗忘,意识消散,近乎一个哲学概念。本世纪通过医学,基因学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是否能将寿命延长一倍,或者几十年,甚至于延缓衰老,青春常驻,从人体冷冻,到提出将人类大脑意识上传网络,通过全息投影方式续存,都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分歧,如果不从道德与伦理甚至经济与法律层面考虑,假设这种技术可行,对人体与大脑无危害,那么我觉得这与不死亡,或者我理解的死亡观,还并不是一种概念。
   意识是觉受的来源,如果通过复制,拷贝,意识上传网络,再通过全息影像制造一个画面,那等于用IT技术创造一个虚拟人设或者空间,具有相同的记忆存储,稳定的个性,思维表达模式,产生一个四维与二维相结合的三维立体投影形象演进,也许未来会产生类似我们清明,冬至上坟那样的仪式服务,可能未来人类不再需要兴建墓地,节约资源,把亲人骨灰洒到汪洋大海中,或者制作成随身携带的钻石,转而用这样科学环保的方式,实现与已故亲人的重逢,缅怀,寄托哀思。过完清明节后,我尤其这样想,这是科学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来积极的层面。
   我的观点前文已经写过,时间是空间的变化,质量,立场。相对于生命,才有损耗。我们随处可见的小石头,大山都存在了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即使人为将其炸平,抹除,物质不灭,也会分解为分子,粒子,成为碎石,泥土,砖瓦,建筑,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下去,那么意识能不能像物质这样转换形式存在下去呢?
   虽然互联网上已有各种各样的文章与资讯,但是我还是有疑问,上传到互联网中的意识就是本人的意识唯一辨识吗?或者意识母本?本我?比如人还健在,把意识上传网络创造了虚拟自我,那肯定不是本人,网络中的意识只是一个数据分身,只是代理信息。可以通过复制粘贴成为“我”1号,“我”2号……甚至从前沿科学技术上讲,有更加逼真的克隆“人”体从意识到肉身实现代理。其二,现实中的人继续有经历,阅历和记忆,而虚拟人设的更新升级,虚拟人的记忆是通过主体继续上传意识记忆产生的,一旦主体不存在,经验不存续,虚拟意识也就不再更新,比如这个虚拟亲人永远说不出死亡以及死亡之后是什么感受,因为他没有觉受,没有意识,也不一定可以在本人脑死亡后,上传最后记忆,只能通过程序员写入进去,我认为并不真实,只能成为一种仪式感。
   虚拟意识是程序,是复制品,即使有智能AI,产生电脑意识磁场,那也不是记忆上传者的意识主体,而是数据与代码,因此我认为这绝不是永生,更不是不死亡,如果有人将这些意识数据用于不法,那就像现在AI换脸技术一样,对本人是一种违法与侵害。
   人体冷冻复苏还没有基于事实的成功案例,不做评论。
   想来想去,理论上最接近不死的。也只有能够不断循环再生更新的灯塔水母,但灯塔水母也不是永生不死的,比如被猎食也能将其杀死。
   对于生命来说,没有觉受,就不真实,就等同于行尸走肉,那就是死亡。
   记忆上传不如作者身前的影像,著作,思想,艺术,作品传世来的意义更为真切,也更为立体,圆满。
   我认为不死亡的,是精神与思想。意识应该有一个无法挽留的设定,类似原始造物留给人类的局限,至于消散还是转换形态,这确实是不可知。但有一部分必然发生了转换,精神是意识产生的一种力,而思想是是另一种力,这两种助推是生命最珍贵的存有,也是人类文明必反发展的因有,比如我们现在还要过端午,还悼念屈原,还读鲁迅的书,还在推崇鲁迅,实际上就是那种精神的存有,是意识的转换,且是发自本心的,具有唯一性。
   如果意识能够存有,死亡将变得不再恐惧,但也不是庄子所说的那种喜悦。因为我与百年后的人不能一问一答,我们不能交流,我只能给出,你也只能收到,你也可以给出,但我却不能收到。
   人生短短几十年,该怎么度过,好在没有意义,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与观点,都应该被聆听与尊重,也有人认为生育是生命存续的永恒模式,是个体基因的分裂与重组,淘汰与递进,但从遗传学上讲,隔代越远,与祖上的基因越不相同,我们今人在某些层面也并不见得就比古人更聪明,更文明,更善良。对于不愿意或者没有条件生育的独立个体,即使政策激励,也不是根本之策。
   意识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下次再谈。
  
   20220407 琉璃姬哒哒哒

共 43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生老病死,是人们一直探究的问题,不管在医学上还是在宗教上,死是人的总结。人活着,也就是仅仅活着,都是为了活着。可活着也必须有活着的意义,要感知生命的珍贵含义,往往才能得以见证。生死每天都在上演,从意识的层层剖析,孔子称为不可知,庄子认为是休息,回归等。因为大至大圣之人,也会死去……人只是另外,尘世的种种也是依旧如此,从文字,网络,艺术等等,甚至思想!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坦然面对,也许如三毛所说那般,向死而生!问好老师,感谢来稿,期待再次来稿,推荐阅读!【编辑:易辞】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易辞        2022-04-08 22:38:31
  问好老师,感谢来稿暗香,期待更多精彩呈现~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回复1 楼        文友:琉璃姬        2022-04-23 05:17:58
  致谢易辞老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