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 慢读千年宋词(散文)
诗词是最好的养生。白天琐事繁忙,夜晚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在诗词中聆听欲说还羞的心事,领悟世间的悲欢离合,体验一曲新词酒一杯的诗意。
金戈铁马,杏花春雨,花间晚照,卖花少年郎的春风词笔……与我们只隔了一页纸的距离。
诗词的妙处就在于,一个字眼,半截词句,便可以描绘出别样的景致,犹如春日暖阳下的花朵初绽,令人留恋忘返。
千古才女李清照的一句“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让那株红褪绿茂的雨后海棠,永远开在晚春早上,美丽了千年。
每一首诗词的鉴赏都离不开创作的背景,每一个悲喜藏于心头的诗人都离不开宦海沉浮的意难平。
诗词如人生,文字源于心境。一个人的诗词恰入他的气度。面对官场沉浮,多少人在挫折中一蹶不振,黯然神伤。经过“乌台诗案”淬炼的苏东坡,却用他的气度和诗胆,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中让苦难黯然无色。
两次拜相变法的王安石,在晚年也有许多憾事缠心。一句“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却邯郸道。”道不尽他变法失败后荣华梦一场,功名纸半张的的无奈。
一个人的人生由他的经历塑造。格局有一个人的经历所决定。王安石官拜宰相,即使变法失败,即使强宋只是清梦,壮志未酬的他诗词间依然不见忧伤。面对秋色寂寥,秋风萧瑟,秋雨寒凉,秋夜漫长,王安石依然能生出“一派秋声入寥廓”的豪迈。
宋词的世界,既有儿女情长的缠绵,又有壮志未酬的遗憾,亦有友人分别的不舍。
古人的送别不同于今人,多了一份诗情画意的情意绵绵。多情自古伤别离。无论多么坚强豁达的人面对离别都会凄然哀婉。此去经年,物是人非,曾经的美好都成了记忆碎片,想起时徒增伤感。
在宋朝,离别词写得淋漓尽致的当属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悲鸣的寒蝉,雨后的长亭,离别的风帆……所有的景物皆因离别多了一份伤感,字字句句皆是不舍和思念。
千年前的宋人,用折柳寄情演绎自己的浪漫;用号角连营表达自己的豪迈;用烟火诗意记录自己的安然。
人间烟火的真意,需从乡村生活中探寻。田园的意趣,简单素朴,让人神清气爽。范成大的田园诗我们都很熟悉。他的田园词也很出众,为平淡生活增添了意趣。
时任四川置制史期间,巡游在田间地头的范成大,挥笔写下了“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这一首《浣溪沙》用秋日农家风光,表达了他明亮的心底,为他的戎马生涯附加了一层诗意。
宋代的词人,鲜有一生仕途顺利,春风得意。在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时候,文学创作会多了一些际遇。无论是仕途顺利时的春风得意马蹄疾,还是宦海沉浮时的做个闲人,他们都用自己才情,在文字中留下经典作品。让时隔千年的我们,依然能在诗词中享受一份历史馈赠的厚重和美好。
纵观宋词的世界,作为南宋奇人的辛弃疾是那么与众不同,他既可以醉里挑灯看剑,又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
本可以征战沙场屡立战功的辛弃疾,却因为南宋的无能而壮志难酬。生在南宋,无法在沙场叱咤风云是他的不幸,能够以诗词名垂青史,却是他的幸运。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不尽将军怀才不遇的哀愁。
北宋优秀的词人多如过江之鲤,相比之下,南宋的词人光泽要暗淡许多。姜夔算是南宋诗词中一抹靓丽的颜色。
姜夔的《扬州慢》清远空灵,更是佳作中的佳作。最喜欢那句惊艳了千古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动与静的极致描述中,满满都是抚今追昔的感叹。
宋词读到南宋末年,一声叹息传到耳畔。在国破山河在的无奈中,仿佛看到宋朝的城堡轰然倒塌。
在南宋,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对国破山河在的炎凉,只能在在诗词中放逐自己的灵魂。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心在沧州”是陆游近古稀之年怀旧时的惆怅和遗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命,可怜白发生!”是辛弃疾报国梦化作郁孤台下清江水的悲歌;“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是岳飞奔赴沙场时的气吞山河;“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是才华斐然,却无力卫国赵佶皇帝的沧桑悲凉。
宋词的世界有春暖花开时的明媚清远;有尘世行走时的豪放豁达;有情意绵绵时的缠绵婉约,有遗梦破碎时的悲痛凄楚。
宋朝虽然遥不可及,单从一阕阕清丽的宋词中,完全可以触摸到宋人对家国的眷恋,对美的崇尚,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沉醉。宋词,这颗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经过千年的磨砺,照耀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映亮历史的天空。
徜徉在文字间,可以在宋词中,触摸宋代的温度;聆听宋人的心跳;解读宋朝的密码……纵然隔着千年的距离,这种感受依然奇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