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寂寞的歌(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赏析
只要上过学的人,大概没有不知道杜甫的吧?从小学的“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到中学的“三吏”、《登高》等名篇,即便不喜欢古诗文,也会因这些背诵课文而多少对作者留下一些影响。
杜甫出身于当时有名的京兆杜氏,远祖什么的就不再说了。他的祖父杜审言,在唐初也是很有些名气的诗人。他父亲在文学方面没什么名气,可在地方上的官做得也不算小,这就决定了他青少年时期过着较为富足并容易被人关注的生活。二十四岁时,他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在他三十五岁时,唐玄宗诏令天下只要精通一门技艺的人都到长安参加考试,以便朝廷录用。杜甫再次参加了,但由于李林甫自信地认为在他治下天下已经“野无遗贤”了,所以所有参加者算是玩了一次寂寞,没有一个被录用,杜甫也不例外。
公元750年冬天,听说唐玄宗要在来年正月举办大型的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活动,杜甫精心写作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命待制集贤院。但这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运,直到四年后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他才被任命为河西尉。尽管一直在求官,他当时也已经四十多了,可对于这种小官,杜甫应该是看不上眼的,所以才有“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诗句。好在不久,他被重新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是那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皇帝位,成为了后来的唐肃宗。当时的杜甫本和家人一起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八月,他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想为新皇帝效命,决定只身北上,结果途中被叛军俘虏。好在当时的他在官场上没啥名气,因此被当成一般的俘虏,关在军中干些杂活,并且可以在军中随意走动。这样在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兵临长安,杜甫才乘乱逃出,算是正式投奔了肃宗。五月十六日,他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这也是他被后世称为“杜拾遗”的原因。但很快由于当时丞相房琯被废的事,他上书进谏认为房琯是有能力的人,不应该由于小事而处理,结果触怒了肃宗,被贬到华州。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一月杜甫被召回长安,重新担任左拾遗。但还是由于房琯的事,在乾元元年(758)六月,他再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几经辗转,终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了“杜甫草堂”。
广德二年(764)春,严武上表推荐杜甫担任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又称他为杜工部的原因(但这个官职,他应该是没有正式得到过任命)。同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也在不久后离开了成都。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夔州(奉节)。当时的夔州都督柏茂林让杜甫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杜甫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据学者研究,这一时期,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他现存诗歌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其间的《登高》为其公认的名作。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写下了《秋兴八首》。
《秋兴八首》刚问世,应该是没有多少人注意,即便是明清的选家们,对于这组诗的见解也各不相同。像《唐诗三百首》,该组诗就一首也没有,而有些选本最多也就选两三首。但喜欢的人却认为这组诗是杜甫经典作品之一,反复强调它的好处。前些年听一个人讲解说这八首诗如何经典,但究竟如何经典时,却也只是拿其中的两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搪塞了一番。听完了他的课,这八首诗整体上怎么好,到底还是一个不清楚。当然也由于这个原因,我才开始注意起这八首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八首诗,看它们到底表达了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
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首联,“玉露”,白露;一天天的露水,让枫树林的叶子一天天地稀少了。“凋”,衰败的意思,强调那个过程,当然也在表达诗人很明显地感受到了那个过程;“凋伤”,茂密的树林,由于树叶的一天天减少,一天天地感觉到一些萧索、衰败。“巫山巫峡”,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峡谷;“萧森”同样是感觉。感觉一般都很自我,同样的环境,有些人快乐得唱歌,有些人伤心地跳楼。那里深秋的杜甫,感觉到的不是秋高气爽,而是萧条阴森。
额联,“兼天涌”,波浪滔天;“接地阴”,风云压地。前人一般把这两句理解成当时某一时刻特殊的自然景观。像周甸说:“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说:“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要是这么理解,确实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加壮观。想一想,江水的波澜,扑向天空;而天上的乌云,压到地面。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有这种气势,但没有这么具体。“城欲摧”是一种总体上的心理感觉,而“兼天涌”、“接地阴”是具体物象的具体形态,当然夸张是肯定夸张了的。结合上下文,我的感觉是这种景观并不协调。我更倾向于理解成:上联实写,是长江波澜怒放;下联是联想,塞上,唐王朝所有紧要的地方,形势都不好(接地阴)。
颈联,“丛菊两开”,杜甫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算是经过了两个秋天;“他日泪”,其它日子里的伤心事。这两年来菊花开时,总会由于想起以前或者其它的一些伤心事而有流不尽的眼泪。但无论如何,那牵挂故园的心却一直不变。当然,也由于一直牵挂故国(故园心),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伤心泪。“孤舟”要是和前一联联系起来,波澜翻滚的江水上,独独的一只小船,意境就更加突出。当然,这样的环境却怎么也不会改变诗人的心意,就更见得这心意所指的重要了。
尾联,“白帝城”,即奉节城,在瞿塘峡上游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砧”,捣衣石。棉衣由于厚重,要清洗,就需要加力捶打。现在社会,这种情况已经不再有了。到处都是洗旧衣,做新衣的声音,尤其是在暮色里,这一声声都在提醒作者,他在这里不过是一个客人。“急暮砧”,暮色是会让人想家,但也仅限于客人,对于在家的人,是不会有这种心态的。所以在这暮色里,那些洗衣服的人并不着急,着急的是客居在这里,因此特别留意这些声音的诗人。
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首联,“夔府”,夔州州治,在奉节;“孤城”,白帝城。到过大地方(唐王朝的长安),那当时什么样的城市看上去都是小的,“曾经沧海难为水”,人的心理是一样的。应该是在城外高处,看着落日照着孤城。“每依北斗”,总是凭借着北斗星,“望京华”,“望”,看是真看不到,但心中总希望能看到。“京华”,长安。
额联,据说三峡渔民号子中有这么两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不知道杜甫是曾听过这两句后,在这里坐实了这两句的意思;还是他只是表达自己当时的一种状态,而这句号子是根据他这里的诗句改变而成的。但“听猿实下三声泪”,正常的说法应该是:“听猿三声实下泪”,这样后面一句的语序正常也就应该是:“奉使八月虚随槎”。“随槎”,乘坐木筏。本来应该是“乘槎”,张华《博物志》有记载,说天河和大海是相通的,曾经有人居住在海边,看到每年的八月,总有木筏子来去,从来不落空。大概好奇吧,他也就上到了木筏,结果到了天河,还在那里看到了织女和牵牛。张华“乘槎”的意思是上天,但到了唐朝,用这个典故一般都表示做官。像杜甫自己就有诗说:“起草鸣先路,乘槎动要津”。这里“虚随槎”,应该是严武推荐他做工部检校郎,但最终没有结果的事吧?一个“虚”字,多少失望!
颈联,“画省”,《汉官仪》记载,“尚书省以胡粉涂壁,紫素界之,画古烈士像,重行省赞”,故别称画省。“香炉”,同样是《汉官仪》记载说,尚书郎进入尚书台时,“有两女官,执香烛烧熏”。工部检校郎属于尚书省,所以他有这种想法。可惜这些都没有实现,原因不是别的,“违伏枕”由于生病躺在床上而没有成功。“伏枕”,代指得病,现在有时也说,不过改成了卧床不起。“山楼”,白帝城楼;“粉堞”,城上如齿状的白色矮墙。“隐悲笳”,不是挡住了悲伤的笳声,而是挡住了吹笳的人。“曲终”之后“人不见”,感人;喜欢吃鸡蛋,不一定非要看到下蛋的母鸡,也是人情。
尾联,“石上藤萝”,爬伏在石墙上的藤萝;“洲前芦荻”,水边生长着的芦荻。月亮刚才还只照在墙壁上,现在已经照遍了大地,也就是升起来的月亮已经到了天中。
这首诗的时间脉络很清楚,从黄昏到半夜。
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首联,“静”,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朝晖”,早晨的阳光;很静谧的感觉。可一个“坐”字却把一切都结束了。“翠微”,青山。每天都是在江楼上,看着人家、山郭从沉睡中醒来,看着山按自己的方式绿着。有一种不甘,但更多的是无奈。年少时,辛苦的农家生活,一个和我同龄的女子,一起上过几年学,能劳动的时候她就不再上学了。有一次,在地里劳动碰到了一起,不知道什么原因,说起了生活。她说:“那有什么生活,就是一天天推日头下山。”我不知道她能不能理解杜甫的心情,但我相信杜甫一定会理解她的心情。她的“推”是艰辛,而老杜的“坐”是无聊。
额联,“信宿”,再宿,连住两夜;出外打鱼的人过了一夜回来了,仍旧那么平常。“还泛泛”,也可以说回来的时候很平常。现在我们还说“泛泛之交”、“泛泛之辈”,意思也没有太多的变化。燕子在秋天会回到南方去,“故飞飞”,好像故意在向诗人表示它们要回去了。很典型的环境,却在客居异乡的诗人眼里有了不同的感觉。能回家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啊,可他们却一点都不在乎。
颈联,用了两个典故。匡衡,汉朝人;“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匡衡曾经因反对皇帝的意见而上表提意见,但他没有因此而被处理,后来还被任命为宰相。刘向,汉朝经学家;他文章不错,后来被任命为领校中五经秘书。杜甫觉得自己也是进谏,却没有得到匡衡那样的待遇,“功名薄”;自己文章比刘向要好,也没有得到刘向那样的任命,“心事违”。
尾联,很简单,但也很容易引起误解。一般都理解说自己早年的朋友们现在都身处高位,可是他们自顾着自家的快乐,根本就没想到我这个落难的朋友。像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就说:“诗家虽刺讥中,要带一分含蓄,庶不失忠厚之旨。杜甫《秋兴》‘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着一‘自’字,以为怨之,可也;以为羡之,亦可也。何等不露!”意思是诗人就算是要表达自己的讥刺,也要含蓄一些,这才不失去“忠厚”。杜甫这里的“自”,可以觉得是他在埋怨,也可以觉得他在羡慕。多么的含蓄啊!话很漂亮,但总觉得他没看懂杜甫。我不知道当时杜甫早年的朋友还有几个,但就算有,也正在富贵着,他要怨,也不会现在才怨。这首诗的主题是客居在外的无聊,前一联已经在怀旧了,这里突然转向对旧日朋友的埋怨,实在是说不过去的。所以这句的意思继续是怀旧,只不过是想起了更早的旧日。那些年,同学还都是少年,世家子弟的我们,穿好的、用好的,整日里只知道到处游玩。可现在…旧日的生活越光鲜,现在的处境就越悲惨。这种情感,靠着祖上的遗产,吃饱了没事干,靠看书打发日子的读书人,当然是读不懂的。
这首诗前人的点评很多。比如王嗣奭在《杜臆》中就说:“公在江流,暮亦坐,朝亦坐。前章言暮,此章言朝,承上言光阴迅速,而日坐江楼,对翠微,良可叹也!故渔舟之泛,燕子之飞,此人情、物情之各适,而以愁人观之,反觉可厌;曰‘还’、曰‘故’,厌之也。”他应该理解对了一半。倒是名气不怎么大的吴乔,在他的《围炉诗话》里读出了这首诗的特点:无聊,百无聊赖!
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首联,用议论开始。“弈棋”,战场。长安成了战场,这是这么多年来最悲伤的事情了。
额联,一朝天子一朝臣也还罢了,可叹的是主子也在不停地变换。这一联也坐实了前诗中“同学少年多不贱”,不是埋怨语,而是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