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我的父亲,我的儿子》观后感 ——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掌控,是永远化解不了的矛盾。
最近看了一个土耳其电影《我的父亲,我的儿子》片段。土耳其电影我好像还是头一次接触到。尽管只看了一些片段,不是完整的电影,但是还是感慨颇多,好几次泪眼迷离。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说哪种语言,人性都是一样的,对亲人的爱也都是一样的。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知识分子在政府政变时的亲情故事。父亲因“自己没有听他的话好好的学习农业工程师回来管理农场,却去做了一名无政府主义的记者”的事和他结上了怨恨。他从一个乡村出来,却叛逆而勇敢的走上了用记者的身份为国家去努力奋斗的道路,这一走就是十五年。他深爱的妻子怀孕了,却在那天晚上——一个他不知道政变的晚上早产了。他们哭天喊地,却找不到一个人的帮助。他无助的朝天跪着喊道:天啦,快来人啊,你们到哪里去了……。可是现实却是如此的残酷,没有一个来帮助他们,妻子在草地上生下孩子,却因失血过多死去。
此后两年的时间,他因政治原因入狱,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同时把孩子托给一个好心人“肥妈”带养。
出狱之后,他的一些同志帮他找了份工作在“资产阶级”的报社里工作,可他们还是容不下他,让他再次搬家。他看着没有一个稳定的家的孩子,最终决定,回到他的故乡,只为了孩子有一个自由的房间可以自由的出入,自由的成长。
影片的大部分内容在讲述,他与父亲之间的感情之结如何解开。首先重要的是他儿子与他父亲的本没有什么怨恨,却一定会因他起疙瘩。影片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土耳其人感情的自然与奔放。
他与他兄长——一个典型的农家人、大老粗的感情,是那么的自然。他们一起大笑,一起大哭。时隔多年,他们走在乡间小路上去看望亲戚,依然像从来就没有分开过一样,那么自然的谈笑。当哥哥知道他不久于人生的时候,放声痛哭。那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让人感动!
他与儿子的感情也是如此,或许是所有的孩子眼中的父亲都是英雄。儿子没了母亲,他就是孩子的天。尽管土耳其人性格比较内敛,不像西方人那么善于表达,但是那种深沉的爱,体现在生活各个方面。
当儿子爬到他身上说想和他一起睡的时候,他的心里就像燃烧一般,他是多么想承担这份爱的责任啊。可是,他又想到不久就要与儿子永远的分离,永远的离开这个人世,想到他来这儿是为了给儿子找到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让他在没有他的情况下勇敢的成长,他就想让自己狠下心来,去试着远离儿子的这份爱。可儿子哪懂得这些啊?儿子看到父亲异常的举止,说父亲不再爱他了,父亲再也忍不住,把儿子紧紧的抱在怀里。
当他到了故乡,如他所意料的,他父亲因他而不喜欢这个新来的孙子。他父亲表面上是如此的倔强,心里却是那么的柔情,所以,当老人喂马时,听到远处孙子天真问“马怎么会有鞋子”时,他的感情便自然的流露出来,而正是感情这种奇妙的东西,让老人与孩子可以跨过时间的阻隔,把他们相连。也正是感情,这个奇妙的事物,最终把老人与儿子重新拉到了一起。
年轻气盛的他,为了过自己的人生,毅然决然,头也不回的离开父母,离开故乡,这一走就是十五年。在中间,他是否想念过远方的父母,我们不得而知,作为一个正常人,一定是有过的,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但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继续走了下去,不愿意向父亲低头。而当他被新旧政府都不待见,病入膏肓的时候,走投无路的时候,最终的归处依然是故乡,是父母的家。他相信:那里一定会接纳他的,还有他的儿子。
而他的父亲,何尝不想念自己的儿子。他有一个小屋子,常年锁着门,谁都不许进去。孙子起初以为那是个童话世界,里面充满了梦幻般的世界。几次想偷偷溜进去一探究竟。而爷爷也是几次训斥他不许进去。最终谜底揭开,原来里面是一个老旧的录像机,里面有好多年前爸爸的录像,视频中爸爸的年龄或许跟他现在差不多大,一样的笑脸,一样的天真无邪。在无数个思念儿子的夜里,爷爷独自一个人躲在这个屋子里,看着录像,品尝着孤独,思念。
好在故事的结局是让人欣慰的,父子俩在时隔多年,终于和解了。就在父亲与他达成和解的那天晚上,他病倒了,原来在他的身上,早就携带着他的身体状况说明书,他因为在监狱里受到的酷刑,肺已经坏掉了一半。可他依然坚持着让他的儿子与他的父亲之间,他自己与父亲之间,达到了真正的和解。当然也留下了遗憾。他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当一家人还没来得及为他们的和解欢呼雀跃的时候,他已经被送到医院,得知命不久矣的噩耗,家人们失声痛哭。生活为什么这么捉弄人?苦难总是多于快乐和幸福?
影片的最后一幕是他去世了之后,出现在儿子的摄像机里,他告诉他的儿子,让他坚强。然后让他拍下他离去的样子。“你要坚强地去面对一切,不要逃避,好好长大。只有长大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地去实现心中的梦想。等你长大以后,就不会再需要我了。”这是他留给孩子的最后的告别。
当我看到一家人送葬回来,他的父亲在路上伸开双臂,哭喊着:“我当初为什么不这样伸开双臂抱着他,拦着他,那样他就不至于死了。”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后悔,自责。常常想,当初我要是这样就好了,我要是那样就好了。。。。。。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后悔药。我们常常感叹:“子欲养而亲不待。”
年轻气盛时,为了意见不合,常常跟父母吵的不可开交。有些甚至多年不来往。我的一个侄女,为了跟远在几千里之外的男孩子结婚,跟她爸爸闹翻,甚至跳窗逃走。三年里,不跟家里任何人联系。我那么好强的二哥,在一次次喝醉酒后,不断的哀求:你跟爸爸说几句话吧,你叫一声爸爸!可是她无动于衷。好在结局也是完满的,她自己有了孩子后,慢慢年龄也长了,懂事了,跟家里也恢复了交往。
我的大姐,因为父亲自作主张把她早早嫁到了一个偏僻的山上,姐夫性格暴躁,日子也紧紧巴巴。我记得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几乎没见一次,就要连哭带闹一次。甚至在父亲去世后,还有一次,好像是说那种“鬼附身”了,以父亲的口气,诉说着各种事情。大哥因为脾气犟,小时候没少挨打。他确实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做出了牺牲和贡献。在婚后的几年,也和父亲形同路人。二哥脾气不好,跟父亲对着干,结婚后甚至还吵闹。当然,我的父亲有他自己的问题,脾气暴躁,家长作风,打人骂人,损人不留情面。加上后来生病多年,日子穷,没有什么营养,所以也显得懒,家里常常弄得鸡犬不宁。大家都怨声载道,似乎没了他,家里更好一些。可是他是我们的父亲,有他的好处。他正直,善良,老婆,孩子是他的生活中心。我母亲一生中几次大病,稍微懈怠一些,早就没了。是他每次一手服侍到彻底康复。我们家里不管谁有病了,那时候没有别的交通工具,他拉起架子车就跑,我们家距离县城五里路,常常半个小时左右就到了。我上高中时,他被抽查到公社“四清”,灶上有一天发肉夹馍,他舍不得吃,用纸包了给我送到教室门口,看着我吃了才走了。我考上大学,通知书来的时候,距离他去世也就不到俩月了,他拖着病体,在院子里拿着通知书,翻来覆去的看,开心的像个孩子。我开学后二十来天,放国庆假,回来时,他已经起不了床,二十多天不吃不喝了,还把我叫到跟前,把他最爱的手表给了我,告诉我,大学生了,还带着电子表让人笑话。如果他死了,就让我留个念想;如果他活着,他另外再买一个。在他都快不行了的时候,还让人把二哥的烤烟给抱到炕上,一点点的分拣。
我理解两代人的代沟,很多父母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愿望加到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做主,让孩子极度不满,愤然出走。但是我不能理解那种多少年不跟家人来往。有多大的仇恨,至于让你不念及一点亲情,断绝一切往来。就算你恨父亲,家里还有母亲,还有其他亲人。难道你不想念他们吗?十五年,甚至更多,这期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或许在你想开了,想原谅他们的时候,他们早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那时候你又该情何以堪?
一个人决心要走,谁也拦不住。孩子要长大,要离开,这是无法避免的自然规律。当孩子开始独立思考,有了理想和担当,想要尝试着离开父母时,父母总会本能的用纸巾的人生经验为孩子规划一个更安全的未来。可是每个人都有纸巾的路要走,谁也替代不了谁。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掌控,是永远化解不了的矛盾。只能让他自己亲自去体会其中的酸甜苦辣,亲自感受来自不同方向的恶意与温暖,成为另外一个孩子的依靠,才能领悟到父母的用心。我们都为人子女,也都将为人父母,一代代的矛盾也将永远传承。这种爱的茅盾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无法避免。但是却可以避免极端的悲剧。用包容的爱正确引导,尊重孩子的每一个选择。尊重他的成长和犯错,爱他的不完美,让他想要回家时,不需要理由。
而年轻人的理想,也不应舍弃亲情的代价去实现自我的追求。不要让父母在无数个难熬的夜里,依靠泛黄的录像带一遍遍的缓解思念。双方彼此多一点理解,多一点包容,才不会让遗憾成为回忆的终点。我想,这恐怕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