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遇见】饺子里的老话(散文)

精品 【摆渡·遇见】饺子里的老话(散文)


作者:静净 秀才,136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86发表时间:2022-04-24 23:45:38

【摆渡·遇见】饺子里的老话(散文)
   逢年过节,妈妈总是喜欢包饺子,她常说:“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其实从这句话中,能听出那个食物匮乏年代的声音,只有过年过节,家人才能吃上一顿美味的饺子。饺子成为一种生活奢华的标志,能吃上“饺子”便成了那个时代美好生活的缩影。
   一年中大大小小的传统节日,妈妈都记得特别清楚。我知道她是盼望孩子们回家团聚,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忘本。她常唠叨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妈妈七十多岁了,头发花白,但精神不颓。她如其他老年人一样爱唠叨,不过,她从不说家长里短那些琐屑事。她说的,都是一些老话,也就是祖辈人传下来的关于日常生活的顺口溜。不是时令节气,就是油盐酱醋,听似寻常普通,仔细一琢磨,倒是蛮有生活哲理。
   其实,每一句流传下来的老话都有深刻的道理,都是老祖宗智慧的浓缩。
  
   二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红灯笼高高挂。庆祝新年伊始第一个月圆日,不过不是法定假期。上班的走了,上学的因为疫情没回来。尽管立春已经过去十几天了,天气还是非常寒冷。
   我迎着阳光,手里拎着适合包饺子的食材去看妈妈。走着走着,便突然想起妈妈说的那句老话:“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就兀自笑了。心想,这老话儿也有不准的时候,比如这个十五,不就是没下雪吗。又一想,这都什么时代了,时代发展,气候也在变化嘛,去年十五也没下雪,可过去,这一天常常是大雪纷飞。不过,以前我还真较真地观察过,如果正月十五那天“雪扑灯”,八月十五的夜空还真是“云遮月”,那情形倒是美轮美奂。
   妈妈打开门的时候,眉开眼笑地说:“我就知道你会记得回来一起包饺子。”
   现在的物质生活相对于富足了,生活节奏也加快了,可是人却似乎更加懒惰了,几乎都懒得和面擀饺子皮了。想吃饺子,跑一趟菜市场,有卖现成的饺子皮、包子皮、馄饨皮,都是机器压成形的,一样大小。包出来的饺子也好看,一般大小。可是妈妈不喜欢,说:“机器压的饺子皮,不好吃,没有人情味儿。”我哑然失笑。可不是,包饺子不是单单为了解馋,现在好吃的东西多得很,没有几个人还稀罕饺子,可人们还是那么执着地包饺子,就是为了追求包饺子的氛围,陶醉在一家人忙活着的快乐之中。
   每每都是我在厨房洗菜,剁饺子馅儿。我和妈妈都吃素,所以我试过很多别人家都没包过的馅儿。比如:金针菇茼蒿鸡蛋馅、西红柿鸡蛋馅、香菜香菇鸡蛋馅等等。
   这时,妈妈就会拿出我们家祖传的搪瓷盆和面。说起这个搪瓷盆还挺骄傲的,那可是我家的传家宝。盆内纯白珐琅釉光亮润泽,正中间一个红色大字“奖”,特别醒目,一看至少有五十年的历史。从我记事起,这个搪瓷盆就在家里的厨房里了,奶奶用它和过玉米面,爸爸用它盛过过年刚炸出锅的油条,到如今妈妈仍然用它和白面蒸馒头、包包子、包饺子,每次使用都是轻拿轻放,它太娇气了,怕碰,怕磕。
   记得奶奶说过,这个搪瓷盆是爸爸年轻时当选“先进工作者”,单位发的奖品。如果搪瓷制品有记忆,它一定记得自己曾经有多么的风光。那个时代,最流行的就是搪瓷器皿,比如搪瓷盆、搪瓷茶盘、搪瓷茶缸等。不仅是用来发放的各种奖品中的“奢侈品”,更是七八十年代年轻人结婚必备的“硬件”。结婚当天,用大红“囍”布包着印有“花好月圆”或者“芙蓉鸳鸯”等字的一对搪瓷盆,盆内栩栩如生的龙凤围绕着大红“囍”字,所有的图案都是喜庆祥和的美好寓意。新娘子的贴身嫁妆,一般都装在这一对象征美好生活的搪瓷盆内。所以,都是新娘子亲自抱着搪瓷盆走进新郎家的大门。
   搪瓷制品上,多印有五花八门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宣传语,还有各种巧夺天工的图案花样,层出不穷。这些带着生活温度和岁月痕迹的搪瓷制品,刻录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也浸染过普通百姓美好的记忆。
   妈妈一边和面,一边嘴里依旧念叨着和面的“三光”老话。三光即手光、盆光、面光。其实,我知道妈妈就是提醒我,剁完馅之后把厨房的边边角角整理干净。所以,没等妈妈说出下句,我就学着她说话的腔调说:“做事情要干净整洁,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母亲便不好意思地笑了。其实我更明白,妈妈虽然不会说什么大道理,不过,她总是在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教给我们很多,让我们懂得人生的道理。在她眼里,我们始终都是孩子,还需要用老话叮嘱和引导。
   看似简单的和面,也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说句心里话,我真不爱和面,因为它能粘得让你怀疑人生,可我还是还是毫无怨言地享受一下水面手交融的“快感”。
   首先,将适量的面粉倒在比较光滑的盆里,比如搪瓷盆、不锈钢盆,右手拿起兑好的温水水舀子,缓缓地倒在洁白细腻的面粉上,同时伸出左手,顺势轻柔地搅拌,半推半就合二为一了。你千万别以为面就这样和好了,这离“三光”差远了。
   这时的感觉还是很享受的,手可以轻轻松松地在面盆中做的顺时针、逆时针运动。感受面粉的稀稠软硬程度。
   “软面饺子,硬面条”,这是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
   如果面有点偏硬的话,就继续稍微加一点水,让所有的面粉都洗上澡。这时,右手放下完成任务的水舀子,幸灾乐祸地看着粘粘糊糊的面糊沾满了左手的手指、手掌、手背,那可是甩不掉,抠不净滴。咋办?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厌其烦地对着半成品面粉揉!揉!揉!揉面可是力气活儿,手上的阻力不小,只一会儿胳膊酸了,左手酸了。右手实在看不下去了,亲密地伸过去搓着左手上粘着的面糊,那“麻缠”在左手上的面丝渐消。双手欢快地一起揉,稍加一点揉面的力度,快速把面团与面盆壁上来一个亲密地接触,再分开,盆壁上的些许面糊就跟着面团爱来爱去,反复几次,盆壁上越来越干净,面团也越来越光滑,手上的面糊也越来越少了。直到面光、盆光、手光,大功告成!最后,把高粱杆做的盖帘盖在面盆上,让面“醒”一会儿。
   小时候,我总是纳闷,明明刚刚将人家千搓万揉的,不说让“睡”一会儿,偏说要“醒”一会儿。有时候,趁这大人不注意,我就悄悄把盖帘掀起一条缝儿,想看看那面团究竟是睡了还是醒着。从来就没发现任何“睡”或“醒”的迹象,倒是每每惊讶,那面团胖了。
  
   三
   饺子馅也剁好了,各种调味料与菜沫搅拌在一起,仿佛相亲相爱地说着悄悄话。
   这时,就要搬出我们家更有历史厚重感的,差不多一米多长、半米多宽、二十多斤重的大面板,同时拿出与面板匹配的擀面杖。这两样东西也是从我记事起就存在的两个老物件。
   包饺子的所有东西准备就绪,开始揉面、搓剂子、擀饺子皮。擀饺子皮既是力气活,也是一绝活,妈妈教过她的儿子,我教过我的儿子,所以我们家的男人都会擀饺子皮。拿起一个面剂子揉圆、压扁,左手按着剂子,右手用擀面杖由内到外,随着面杖不断移动,面剂子不停地旋转,用不同的力度使面皮的厚薄均匀。妈妈有她的经验之谈,总是提醒皮擀得稍微椭圆一点、中心要稍微厚一点儿。
   包饺子更是一技术活,妈妈总是强调,要皮薄大馅玲珑褶。拿起一张面皮,放在左手的中间,右手用筷子把馅夹到面皮中央,按一按馅——馅不能放的太满,满则溢;又不能放太少,少了吃不出滋味——然后把饺子皮对折,使劲捏一下中间的皮,这时两端就像张着两张小嘴,快让它闭上嘴,什么馅儿,腹中有数。双手手心捧着肚肚将张开的两端放在虎口部位,十根手指顺势同时发力向中间捏挤,力道要均匀,恰到好处,一个元宝似的饺子就这样做好了。
   看似简单,其实一点都不简单,包饺子不但是熟练功,而且用的是巧劲儿,要不急不躁,力道均匀。否则的话,不是挤露了一边,就是挤爆了肚子。我和妈妈都吃素,素馅相比肉馅有些松散,更不好包。
   包到最后,不剩皮也不剩馅,恰到好处,那就更不易了。妈妈说老话是这样讲的:剩皮有衣服穿,剩馅有钱花。如果只剩几个皮就会捏点糖包在里边,吃到嘴里甜在心里;如果剩一点儿馅就会打一个鸡蛋搅拌一下,烙成一个小饼。
   包一次饺子差不多一个多小时,一边包一边听妈妈唠叨过去的事情。比如:姥爷是八级钳工,大工匠,工作中认真严谨,生活中不苟言笑。姥姥一生没有工作过,生了十个孩子,夭折了两个。全家十口人,仅仅每天的三顿饭就让姥姥忙不停,没有片刻的休闲,她自己身上的衣服总是补丁落补丁,没有任何原因怨言。姥姥一生没有吃过药,无疾而终,姥姥姥爷都是高寿,姥姥八十七岁,姥爷九十三岁,驾鹤西去。大舅是八级电焊工,我爸爸是八级车工,都是高工。姥爷那个时候还说我们家里的人可以开一个自己的工厂,“车钳铆电焊”都是大工匠。当时有句顺口溜:“车钳铆电焊,走到哪里不饿饭。”说着说着,妈妈就会得意地笑了。
   尽管很多记忆中的往事,妈妈已经反反复复地讲了很多次,我依然耐心地听着,附和着,仿佛是第一次听说。一家人包饺子不说话,那就失去包饺子的意义了,在老人的絮叨声中包着饺子,就是把其乐融融的氛围和笑声包进去,把生活的甜蜜美好包进去。
  
   四
   水早就咕嘟咕嘟地开了,好像沸腾着等待饺子呢。
   煮饺子要开水下锅,用饭勺子顺着锅边慢慢地推,防止饺子粘到锅底。“盖锅煮馅,敞锅煮皮。”这些顺口溜都是妈妈告诉我的。锅开以后素馅饺子点一遍水,肉馅饺子点两遍水。饺子在锅里浮浮沉沉地翻滚,最后都浮在水面上,像一群光着屁股游泳的胖娃娃。用大漏勺小心翼翼地把饺子捞起盛在盘子里,端到桌上。热气腾腾的饺子散发出香味就弥漫在屋子里,氤氲了一家人的心情。
   其实,从选材到摆上餐桌,一顿饺子大概经过三十多道工序,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吃不到这人间美味。口里咬着饺子,心里还在想着母亲唠叨的那些老话,感觉也像饺子一样,表面朴素无华,里面却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
  
   (原创首发)
  

共 389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散文。散文讲述作者正月十五回娘家包饺子的故事,而且,故事简单,更多的是介绍包饺子的整个过程。然而,作者就是通过描述这个过程,依次引出母亲一系列关于生活的老话,让这些枯燥陈旧的老话,在生活背景中得以展现,体现出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谛。不仅给读者带来启迪和思考,也在客观上传播了传统民俗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所以,对于这些老话的认可和赓续,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和传播。散文较有特色,语言表现力很强,采用口语化方式来叙事,而且在叙事中加入活泼、俏皮的口吻,运用比喻,尤其是拟人写法,烘托出家庭的温馨、母女的亲昵,为母亲讲老话提供了合适的氛围和环境,也给读者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感受。散文善于细节描写,对包饺子的过程描摹十分细腻、真实,形象。散文在叙事中穿插一些过往故事、场景,也很艺术化,较好地烘托了主题。散文结尾推出主题,把母亲的老话比做饺子,形象生动,精准契合,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总之,一篇优美的散文佳作。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28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4-25 07:41:49
  欣赏静静老师散文,一如之前风格,轻松,愉悦,调侃,诙谐,带有亲切、俏皮的口吻,但不乏深刻,总是能从日常生活中抽绎出人生哲理,给读者带来美好的阅读享受。期待新作。
2 楼        文友:静净        2022-04-25 08:11:30
  谢谢沙漠孤月清老师用心的编者按,以及对文章的斧正,解读的非常到位,包饺子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习俗,包饺子的过程中,真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3 楼        文友:马骋        2022-04-25 09:09:14
  作者在包饺子的过程中穿插看似普通,实则蕴含哲理的老话,穿插一些生活往事,一些亲人亲情,串珠成线,随手为之,却妙趣天成。语言平息近乎生活化,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感氛围,烘托得恰到好处。拜读并学习了!
存木石心,具云水趣,抒性情语。
4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04-25 10:38:58
  质朴的语言,温馨的回忆与现实交织,读来倍感亲切。拜读老师作品,学习!
5 楼        文友:静净        2022-04-25 11:57:54
  谢谢马骋老师、别似幽居人老师驻足留评,你们的肯定是给我最大的鼓励,敬茶问好!
6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04-25 18:47:25
  饺子是生活中最能体现亲情的食物,一家人一起动手,分享快乐,感谢朴实的文字让我们感悟生活的美好。
7 楼        文友:静净        2022-04-25 20:25:49
  谢谢寂寞看风老师驻足留评,是啊,和妈妈一起包饺子,并不仅仅为了一道美食。更多的是陪伴,也是行孝道的一种体现。
8 楼        文友:素笺素笺        2022-04-25 23:07:03
  拜读静净老师散文,生活味浓厚,温情满满,学习!
携一缕诗心,在生活中讴歌,在岁月中执着。
9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2-04-26 00:03:54
  欣赏老师的美文,洋溢着快乐的生活气息,渗透着传统的中华饮食文化,折射出人生的哲理,包饺子的过程,既是一种亲情的陪伴,又是人生的学习的过程,想起了奶奶曾教给我的和面的三光做法,很有意义的一篇佳作,拜读学习了。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10 楼        文友:静净        2022-04-26 12:35:01
  谢谢素笺素笺老师,优雅俗枫老师驻足留评,生活中的很多老话都是智慧。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