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昨夜星辰昨夜风(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昨夜星辰昨夜风(随笔)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8发表时间:2022-04-30 14:31:04

看过一个作者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要是一个作家,他创作的文字能被人广泛使用,那么这个作家就是非常成功的。在中国古代作家中,创造的词语被现在的我们应用最多的,不是孔孟,而是庄子;而在古代诗人中,被我们引用诗句最多的诗人,不是李白、杜甫,而应该是李商隐。李商隐的好多诗句,尽管好多人不知道原诗,但在写文章或者日常会话中,总会被引用。像“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此情可待成追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等。在我影响最深的是最后一句,记得曾经有人告诉我这是李商隐的诗时,我直接就嘲笑了他,说李商隐怎么可能写这种诗。但嘲笑完,一查书,还确实是李商隐的。这原因就是李商隐诗歌,尤其是《无题》或者基本上可以算是“无题”的诗歌,给我的影响太深了,以至于当时的我对他形成了“定式”,认为他就是那种类型的诗人。而其实李商隐大概是古代诗人中最为“聪明”的了,在他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他学杜甫《北征》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学李贺的《燕台四首》等,学韩愈的《韩碑》,送给和他同时代的杜牧的学杜牧的诗歌,就算是放在那些被他学习的人的诗集中,也不会感觉到有什么明显的差别。比如在古代的一个文集中,就把我们现在公认的杜牧的七绝《赤壁》归于他名下。这种优于别人的特长当然也就成了一些人特别吹捧他的理由。但在我,就算《韩碑》再好,也不过是韩愈,李商隐呢?我认为,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存在,根本不在于那些诗歌,而在于他自己独特的《无题》以及一些非常有他特色的诗歌存在。下面我就简单地点评一些他那些独具特色的“无题”诗,看看他到底独特在哪里?顺便说明一下,李商隐标明为《无题》的诗共十六首,而一些有题目,但题目只是诗歌首句里的几个字的,我在这里也把它们归入“无题”。
   一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这应该是李商隐最早的无题诗吧?共有两首,诗中几乎都不怎么用典,所以也不是太难懂。先看看这首,这种形式在汉乐府中就有,比如《孔雀东南飞》中,女主角的诉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以旁观者的方式写出的也有,像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在唐朝,李白也在他的《长干行》中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李白也是按第一人称写的,只不过他写的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情侣。在李白的诗中,有两句需要拿出来说说,那就是后来被人称为“青梅竹马”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当然不是竹子做的马,也不是现在常说的旋转木马,而是用一根竹竿,夹在胯下,当成是“马”。我们小时候也常作这种游戏,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太可能了。再一个就是“床”,指“胡床”,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马夹”,可折叠的凳子。李商隐在他的诗中写得更具体,“八岁”、“十岁”、“十二”、“十四”、“十五”,并且神态也很逼真,那么这个女子是不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呢?我想年少丧父,聪明绝顶的诗人,在叔父家中,是不是有一个岁数相差不大,一起长大的女子,他曾暗恋过,但由于各种原因,终于没有能走到一起,他在绝望之中写下了这首诗呢?
   和这首诗一起的是下面这首:
   幽人不倦赏,秋暑贵招邀。
   竹碧转怅望,池清尤寂寥。
   露花终裛湿,风蝶强娇饶。
   此地如携手,兼君不自聊。
   “幽人”,幽闺中的人?也可以理解成不经常见到的人。“不倦赏”,不知道疲倦,想看看什么。“秋暑”,应该是刚立秋,太阳还很大;“招邀”,专门来邀请;“贵”,表示出乎意料,很稀少,“物以稀为贵”么。青翠的竹子带来的是惆怅,清澈的池水增加的是寂寥。是花终将被露水打湿,强行在风中飞行的蝴蝶也只能是挣扎。美好的事物,花、蝴蝶,都是那么脆弱,被雨打湿,被风吹走。这就是李商隐笔下的主角,他们都是不能主宰自己生活,而是被别人主宰命运的人。最后一句是事后的假设句:要是在那时、在那个地方,我们握住了对方的手,现在的日子会不会就不再这么烦闷。
   生活没有假设,无论多大的事,多重要的感情,过去了就过去了。西方人说:“宁可做过去死,也不错过后悔。”个人至上的社会,这无可厚非,而在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里,那种想法几乎就是不可能的。这种人里最有代表性的就如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
   总觉得这两首诗是诗人青春爱情的葬歌。有些事,错过了,但实在不能解脱,那么就把它们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让听到或者看到的人一起难过。
   二
   照梁初有情,出水旧知名。
   裙衩芙蓉小,钗茸翡翠轻。
   锦长书郑重,眉细恨分明。
   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
   这首诗前人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考试不中后给新婚妻子写的,另一种认为仅仅是考试不中后的表达,和妻子无关。
   首联借用了梁朝诗人何逊《看伏郎新婚诗》中一句:“雾夕莲出水,霞朝日照梁。”这应该也是被后人理解成写给新婚妻子的原因吧?而“照梁”来自于宋玉《神女赋》赞美神女的名句:“其始来也,耀乎如白日初出照屋梁。”也就是说,她刚来时,光彩夺目就好像初升的太阳照在屋梁上。这感觉,现在的我是不能体会到的。小时候住农村,是平房,很简陋的平房,太阳几乎照不到屋梁。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里的孩子当然更难体会。李商隐在这里表达的比何逊诗句表达的内容要丰富得多。我的理解更偏重那个“日初出”,原因就在于后面的“初有情”,第一次见面就有了感觉。如同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时的感觉,或者说曹雪芹在描写贾林第一次见面时,借用了这里的感觉。“出水”,出水芙蓉,曹植在《洛神赋》中有“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灼”用得好,有一种火烧般的感觉。莲花出水,应该是少女成熟,“旧知名”,真正表达的不是很早就知道她,而是当时不敢认她。名字是那个名字,人却不是那个人。毕竟女大十八变,何况后来又不经常见面。
   额联,是她的穿着打扮,其中的“裙衩芙蓉”,在前面那首《无题》中也出现过,说是“芙蓉作裙衩”。或许这根本没有任何联系,仅仅是当时的少女都喜欢那么打扮;或许还真就是那个人。
   颈联,“锦长”是晋朝窦滔妻苏若兰的故事,一般说成是“锦书”,她在织锦上织了一首回文诗,很有名。这典故是夫妻间的事,思维能力一般的人当然会很自然地以为这是妻子写给丈夫的。“锦书”是爱情的书,爱情不仅仅夫妻间有,这应该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思念的信写得不少,看到信似乎就看到了你眉目间的那些怨恨(眉细恨分明)。那么这怨恨的表情在作者应该是影响很深刻的。
   李商隐的诗,往往会在最后一句划出重点。“弹棋”汉魏时很流行的一种游戏,在宋朝已经有些不太清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弹棋今人罕为之,有谱一卷,盖唐人所为。棋局方二尺,中心高如覆孟,其巅为小壶,四角隆起。……李商隐诗曰‘中心最不平\',谓其中高也。”沈括告诉了我们关于这种游戏和后面一句话的关系。也是这句话,让人觉得他是考试不中之后的不甘心。
   我觉得这首诗表达的确实有新婚,但却应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爱人出嫁了,新郎不是我。至于考试不中之类的,只是那群以考试为终极目的的人们的臆语罢了。李商隐诗中有没有关于考试方面的诗?当然有,比如有题目,但却又可以看成是“无题”的《一片》:
   一片琼英价动天,连城十二昔虚传。
   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
   “琼”,美玉;“价动天”,价格很高,和后一句联系起来,应该是指“和氏璧”,献璧人失去了两只脚,才让这“璧”呈现在众人面前。“连城十二”,应该是“连城十五”,是蔺相如故事。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和氏璧,秦昭王愿以十五城换。赵国不敢得罪,又不愿失去和氏璧。结果蔺相如出面,带着和氏璧拜见秦昭王,要一手交城一手交璧。看到秦国没有交城的想法,让人把和氏璧偷带回去,然后说动秦昭王,让他放弃了强取的想法。“昔虚传”,这一定是骗人的。不相信一分价钱一分货,是觉得自己的价值在当时就没有被认可。“楮叶”,楮树的叶子。这里也是一个典故,说是古代有一个玉工,做出来的玉件很精美。一次他看到一块玉颜色非常像树叶,就把它雕刻成楮叶,和真的叶子放在一起,居然没有被人发现。“良工巧费真为累,楮叶成来不直钱”,我本来是很精美的玉件,居然被当成了普通的叶子,没有慧眼能发现我。是一时的激愤语。在另一首题为《有感》的诗中,他写道:“古来才命两相妨”,意思是人生不能两全,有才者无命(应该是运),有运者无才。看来是想通了,其实还是愤激。这当然是青年才俊常有的性格特点。下里巴人和者众,阳春白雪少人懂,古今一理,在这个世界上,认真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够了,外界的评价(考中与否也是一种评价)又何必那么在乎呢?
   三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被一些人称赞,说是《无题》诗中最好的。关于它表达的意思,有些人认为是诗人由于没有得到当权者的照顾而发的感慨。“东风”在他们看来就是那影响深刻的外在,自身的“东风”已经不行了,“无力”,所以自己的境遇才太差,“百花残”。也有人认为是相思,是刻骨的相思,像清朝赵臣瑗在《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中就说:“泛读首句,疑是未别时语。及玩通首,皆是作别后追思语,乃知此句是倒文……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而泣鬼神,《玉台》、《香奁》,其犹粪土哉!”还在额联后加评语说:“镂心刻骨之言”。是不是最好,是个人爱好。要表达的,在李商隐写成这诗时,他自己的那部分已经表达完了。后世的读者,如我,能读出什么,那这首诗就表达了什么。
   首联,现在说,也算正常的话,没有掉书袋的感觉。“相见时难别亦难”,重点当然是在后面,是“别”。李商隐在他的《七夕》中这么写过:“争将世上无期别,换得年年一度来”,是不是多年以后,他对这次的“别”做的一次反思呢?后一句“东风无力百花残”,很文艺,但也只是说了时间:暮春。
   后面两联很有意味。每一联的两句,表达的意思几乎都是一样的。像两个人相互之间的叮咛。额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个“春蚕到死”,一个“蜡炬成灰”,都是不会忘记对方,直到永远。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注意保重身体,要永远保持年轻,“但愁”,只担心,“云鬓改”,容貌发生变化。明显是针对女子的。“应觉”,要知道,“月光寒”,天冷,多加件衣服。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冷。有一种关心,是无法生活在一起,但都希望对方过得好。
   尾联,“蓬山”,蓬莱山,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此去”,这回你去了;“无多路”,再没有去的路,也就是没有理由再去找你了。世上本来有路,设置的障碍多了,尤其在心里面,就没有了路。“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殷勤”,词的意思是热情周到,但在这里,是“多次,不断地”这样的意思。“青鸟殷勤为探看”,有机会就给报个信息。现代人,编辑一条消息,一个按键,对方无论在那里就能知道了。在古人,分别也许就是永别。
   关于这首诗,古人的评论很多,挑几条有意思的,可以开拓一下大家的思路。就说关于额联的吧,清朝张谦宜在《茧斋诗谈》里说:“情太浓,便不能自摄,入于淫纵,只看李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句便知。”这人应该没有爱过,当然也应该没有恨过。邹浩在《澹山诗话》中说:“义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道出一生工夫学问,后人再四摹仿,绝无此奇句。”那么他应该是一个不成功的学者,希望学习像春蚕,最后能成为一个学者。
  
   四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星辰”现在几乎算是成语了,特别是在那首香港的歌广为流传后。首联交待了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天气情况,有风,但应该不大,因为也有星辰。

共 72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开篇作者对李商隐在历史上的诗歌地位评价很高,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了那些广为流传的诗句。作为李商隐的粉丝,作者对其作品的研究颇有见解和心得。于是在后文叙述中,作者对其几首有代表作的诗作结合作品背景,剖析其写作手法和艺术特色进行了精彩的解读。作为读者的我们,通过作者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对李商隐诗作的解读,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深深被作品所吸引,被其作品魅力感染和打动。感谢作者的辛苦解读,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2-04-30 14:33:24
  问好作者,祝五一节快乐。老师佳作频频,解读辛苦,奉上香茶一杯。期待再接再厉,写出更多 作品。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4-30 21:16:04
  谢谢点评,节日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