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春秋】子夏名言“仕而优则学” 的现代意义

编辑推荐 【春秋】子夏名言“仕而优则学” 的现代意义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84发表时间:2022-04-30 15:52:28


   “学而优则仕”在“文化革命”中臭是被批臭的“读书作官论”,多少人错误的以为语出孔子。其实是语出孔子高徒子夏。《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是子夏积一生文化之总结,是他哲学思想的特色,也是孔儒思想的轴心。
   对于“学而优则仕” ,多少年解释为“优” 是学业好,“仕” 是作官。如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正基于此,在现代文化运动中“学而优则仕” ,与“读书作官论” 划了等号,成了孔子儒学的一大罪状,“文革”遭遇全民共讨之的困境。
   历史步伐跨入开放年代,百家争鸣,打破了加在儒学头上的许多罪过。只要在前人的圈子里敢走出半步,就会对“学而优则仕”有别开生面的注释:实际事情做的很多了,则要重新学习;学的知识很多了,就要到实际工作中去检验。这样解释前后连贯,意明语确。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他所说的这段话必然与孔子思想有着师承关系,应当看做是孔子门师生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从而给予客观的、科学的评价。
   一, 子夏原文是“仕而优则学”在前,“学而优则仕” 在后
   这样的顺序强化的是“社会上经历的事多了急待需要学习”的哲学思想。以往人们多注重的是“优则仕”,而忽视了子夏是把“仕而优则学”放在首位的。之所以把“仕而优”放在首位,体现的正是理论联系实践、实践出真知的现代意义
   二,正确认识“仕” 是什么?“优” 是什么?是诠释子夏学说的关键。
   “仕”有几种涵意;“仕”学也;“仕”入官也,“仕”事也等。通常以为“仕即官”,而现代研究者考察在孔子年代,“仕即事”,比较贴近子夏原义。《诗经》中的“仕”大多是“事”意。《诗•大雅》“武王岂不仕?”《毛传》:“仕即事” 。这个“事”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指做实际工作。入官的涵义系晚出,且应包括在“事”的涵义之中。
   考先秦古籍:“优”的涵义有种种:“优”饶也;“优”裕也;“优”多也等。《诗经•大雅》“天之降罔,维其优矣”,是说天降大法网,这个“优”就是广宽之意。故而比较贴近 “仕而优”“学而优”之“优”的应是“多”也。
   三,孔子子夏年代,并无择优录“仕”的社会基础。到隋唐才有按“学优”举“仕”。
   按《中国古代教育史》的论述:春秋战国,奴隶制渐亡,封建地主崛起,是一个制度社会转型时期。人才录用也呈现承上接下。承前是奴隶制,人才录用提拔官吏,是世袭的分封制,是按军功分赏爵位,即“世袭世禄”,并非按“学而优”录取分封“仕”。战国后是建立封建制的秦汉,实行“察举制”或“征辟制”,是考察——推荐——任聘。以见在战国子夏年代并无“学而优”的录取制度。
   就是到魏晋朝的“九品中正”的选士制,还未脱离按门第高低保证贵族优先,只是有了按“学优”任“官仕”的雏形。只有到了隋唐才有按“学优”举“仕”,一考定终生的“科举制”,至明清科举达到鼎盛。
   把隋唐才有按“学优”举“仕” 的帽子,戴到战国子夏头上来,实在是误读歪曲历史。
   四,“仕即官” 不符合孔子及弟子人生历练和哲学思想。
   私学不是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级一级考试。私学不同于官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私学教的的是成年人。孔子弟子三千,子夏弟子三百,没有几个是从幼儿教起。就是子夏教弟子李悝、吴起也没有从幼儿教起。私学教成年人就得创新,就不能用官学“闭门读书”那一套。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其本身就是重视实践,注重从社会生活中学习知识,他倡导“多闻,从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文、行、忠、信”的教学四大纲领,强调的也是感性知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子夏创法家私学,客观要求要在治学思维上有新的突破。私学所教的是成人,“有教无类”,打破贵族世袭,开拓了接受教育者的类别,学生不分穷富,不分南方北方,种田的,当兵的,作官的,作工的五花八门,各类人物都有。所教生徒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入学前经历了社会上太多的“事”,也就是“仕而优”,在客观上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升华深造,需要“优则学”。
   孔子及诸弟子,子夏、子贡、曾子等都没有真正的仕途,况且不是按考试“学优”而择“仕”。孔子一生仕途艰难,虽作过“司空”“大司寇”,没有发现哪一次是通过考试“择优任仕”的记载。基本上是按“察举制”由王者推荐国君任用的。
   子夏在出身和仕途方面,与孔子极为相似。家贫而少不得志,仅做过一个“莒父之宰”,芝麻大一点的官。《荀子•大略》记:人曰“尔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他的这种不受诸侯大夫“下眼看”的强直态度,充分表现了他宁愿治学,不愿为官的人生价值。
   子夏哲学有他的特色。倡导“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进思”。用现代语讲就是“广泛学习,恳切发问,有利于立大志,有利于强化道德修养。”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这是说,君子在学习中获得真知,与工匠在工场内完成劳作是一样的。“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即使小技艺,也有它可取之处。说明他注重行为重小节、注重事物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尽孝、尽忠、与朋友交,虽不是学“经典”,然而是学的重要方面,这分明隐含着要在实际中学习的意识。
   他的治学特色,是把“学习”和“劳作”紧密地联系到一起。现代的现实意义就是把“学习”与“实践”联系在一起了。他的法家弟子李悝、吴起,不是变法就是带兵谋略,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的这种意识与“优则仕” ——读书为了做官的观念是格格不入的。即使他作了“魏文侯师”,那不是握有行政权力的“仕”,那只是个君王的高级顾问,并没有裁决权。更何况为“王者师”并非考试择“优”而“仕”。
   从子夏淡泊仕途,和弟子的经历看,“仕即官” 即既不符合他们的人生观,也不符合那段历史。
   五,“仕即事”“优则多”顺乎历史和哲学思想。
   在古代,在战国时代尚无“学用一致”“理论联系实际”等词汇。联系子夏以一贯之的治学思想,“仕而优则学”这一哲学命题,其深刻的内涵,用现代语讲可否说:“就是在一定情况下,直接的社会生活实践对知识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注应该说,比“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 的旧释更通近一些,涵义更深透一些。或许也更能体现子夏哲学思想新的文化内涵、体现子夏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与同仁商榷,古为今用,多交流。
   注:见高专诚著《孔子•孔子弟子》
  

共 258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篇是“学术讨论”的文章。作者根据他所理解的“学而优则仕”和“仕而优则学”的理论,阐述了自己对这则古文的看法。这些看法,应该是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的。这篇文章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文的实在意义,建议感兴趣的朋友,认真阅读。【编辑:河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梨之秋        2022-05-15 07:29:28
  这篇文章,阐明了“仕而优则学,学而忧则仕”的出处及其本来的含义,从而批判了人们用“学优入官”“读书为了做官”来曲解此言,以及断章取义的做法。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并强调了古为今用的意思。可见,读经典读原著是非常重要性。好文,赞一个!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