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清风荡万古,迹与星辰高(随笔) ——关于吴文化的一点浅见


作者:叶新和 布衣,103.5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00发表时间:2022-05-01 20:48:59

江南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已很久远久远,至今吴语(吴侬软语)仍保留着让人惊奇。但改革开放后吴文化和古运河文化只是作为江南的非物质文化遗存进行保护。吴文化是否仍是一种文化软实力?还是已蜕变为江南文化?两种文化之间蜕变的转折点是什么?
  
   一、我对吴文化一些浅显的一点认知
   十几年前我来江南无锡。踏上江南这块富庶的土地上,准确地来讲是踏上吴文化的土地上。江南的小桥流水,江南的古运河、江南的吴侬软语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梅里和阖闾这二处勾吴的古都,我曾去考察过。梅里的吴王廟和泰伯墓是一种历史的象征或文化的象征。应该仲雍和季历建立了勾吴国。最早的史料仅见于《史记》及古书中的简短的文字。如秦伯奔吴,秦伯三让,才有了几千年的吴文化。但这只是一种文化形态,没有勾吴国系统的建国时间及事件佐证。但先前的古吴文化有没有?有学者认为"古吴"不存在。但我却认为古吴的先民是存在的,先民的语言也是存在,因而古吴语是客观存在的,这些与中原文化的语言是不同的。
   勾吴的范蠡与西施,有人认为是楚人和越人,但《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记载,西施是越王勾践献吴王夫差的妃子,吴亡后,西施携范蠡泛五湖去了,阖闾的伍子胥的自刎,这些故事总让人对这段神秘的历史的眷顾与遐想。渐渐地,我也爱上这块土地,对吴文化总有千丝万缕的情感,总想探究吴文化的来龙去脉,总有一些不成熟的思考和疑惑?为什么几千年来的吴语会瞬间出现弱化和碎片化;而同样是区域文化的粤语却出现强健的区域文化媚力呢?为什么江南文化却如此强劲呢?这些文化现象究竟应该如何去看待和解读?
   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徽州文化一样,其精神內核是"中原文化",也是儒家、道家和佛家文化最和合的文化内涵之一。现在去研究它,实际上归于大一统的中华文化。泛吴文化应该指包括环太湖流域的吴地文化、吴越文化及海派文化,现在被"江南文化"这种新的文化现象和合掉了。勾吴、吴越(越国)或楚国消灭,其文化也衰退。国家消亡首先出现文化衰微,才导致国家不能维系。
   文化的传承靠语言的媚力,核心价值观,先进文化的引领。吴侬软语(吴语)有苏南地区有其广泛性,虽然也有它丰富的语言柔美的身段,但吴语在其吴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已经蜕变或弱化。吴语又为何得以保留下来?由泛吴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力量决定的。吴语作为吴文化传承的重要的载体。在古代勾吴国或三国的东吴都没能形成系统的吴语文化体系或官方语言。狭义的吴地文化的多元对当地社会、经济和习俗文化的保存、发展和传统的保护起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弱化吴语的权威性,推测可能与吴国的过早消亡,越国吞吴形成吴越文化所取代,与楚文化的的境遇相似。它没能象秦统一六国巨大的行政力,秦王焚书坑儒、统一了文字,所以秦虽然很短暂,但统一了文字,这对中华文化的统一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吴文化或者准确来说叫吴地文化,只是这种松散的泛吴文化形态扎根于吴地文明生活圈内。
   六朝时期吴文化重心移至南京。现在吴文化随着时代变迁,仅以吴地文化(狭义吴文化)原著民的文化习俗得以保存下来,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有势弱力微,有被弱化甚至消亡的趋势。自明清时期及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兴起,吴文化逐渐被"江南文化"所融合或替代掉了。吴文化只能作为一种非物质遗存,作为曾经的一段的吴国文化。随着吴国消亡,再谈吴文化说服力就弱了很多,现在只能更好地把吴文化这种文化形态以非物质文化遗存加以保护。
  
   二、古吴文化与吴文化有一些相融,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从良渚文化遗址开始,可以看到从新石器时代,东南部区域即有了先民,传说上古的良渚先民,可能是蚩尤的后代。蚩尤曾与黄帝争夺天下而败走东南。在苏州也发现良渚文化遗址,后来不知何故就消失了。专家推测可能是海平面上升,也可能是一场大洪水淹没了良渚国的文明。之后五六百年才有马桥文化遗址。
   之后,有研究吴文化的朋友给我送来《江南文化》这本杂志。这是一本以关注江南文化的史学研究为特色的介绍吴文化的读物。这本杂志让我产生了关注这一区域文明起源的兴趣。从新吴区的梅里古镇,到梅里可能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从泰伯奔吴,到江南"勾吴王国"。从《史记》记载商朝灭亡,周朝取代周。按照周公的说法是商朝德不配天。历史也记载商纣王荒淫无道,宠任坏女人妲己,造成商周交替的史实。
   泰伯为何奔吴?《周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出。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同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在离梅村4公里的鸿山西坡,至今保存有泰伯墓。墓始建于东汉,经过历代修葺。历史上有泰伯三让成就了周朝八百年。这段历史形成的制度,周礼的"和风雅颂"开辟了历史上前无古今后无来者的新纪元。
   勾吴王国也赶上这段与周朝共舞的伟大时代。勾吴国有自己的语言,即是吴语,也是现在的吴侬软语。梅里是最早的勾吴都会。现在江南地区称苏州为苏中,常州叫中吴,无锡才是真正的的勾吴王国的中心地带吴都。吴都历史上建都有二个地方,一是梅里古镇即梅村,一是阖闾遗址。从阖闾、夫差两代吴王关系再考证:阖闾与夫差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两代吴王,阖闾是夫差之父,还是夫差之孙,历史上有争议。
   一种认为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观点即阖闾是夫差之父。第二种是以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为代表的夫差是阖闾之孙的观点。通过对《史记》中“阖闾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杀汝父乎对曰不敢三年乃报越”一句资料的比较分析,和史料关于齐女的记载。夫差为阖闾之孙而非之子较为合理。
   吴国最终被越国所吞并,吴越春秋形成了"吴越文化",这种称呼也被史学认同。关于吴文化的界定,从文化区域属于环太湖地区,认为同其语言、风俗大致相同。吴文化应该指勾吴从泰伯立国到夫差亡国之间吴人创造的文化。而吴国灭亡以后生活在吴国故土上的人们创造的文化,可以泛称为吴地文化。国家的消亡,代表文化的终结,吴文化也即消失了。代之而为吴地文化。
   勾践灭吴以后,吴国也消失了,但吴地文化或吴语还存在,只是发展的势头弱化了许多。但吴地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吴地人民的精神面貌还在,只是被大一统的中华文化核心内核所同化。从历史发展进程中,吴文化和其他文化交流与融合,但其文化内核和文化形态一直存在着。吴语的存在就是一个重要的佐证。吴地文化的社会、风俗、生活习惯有异于中原文化也是一个重要佐证。只是缺乏勾吴古国建国及文化记录的历史佐证。
  
   三、江南文化如何形成的?
   江南一带一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对发达地区。吴文化的至德谦让一直支撑吴地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江南的儒释道文化是契合的。与中原文化、楚地文化、徽州文化及中华文化也是契合的。江南文化地处长三角最活跃区域,得天独厚的长江、大运河、太湖流域。江南文化发生了几次大的转移:吴文化(苏锡常)、吴越文化(环太湖流域)、东晋文化(以南京为中心,宋齐梁陈)、江淮文化(以扬州为中心的大运河漕运文化)、江南省(江苏、安徽、上海或泛浙江太湖区域)、长三角文化(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区域,包括海派文化、工商文化、日本文化)。
   从明清时期民族工商萌芽与发展,特别是五四新文化的传播,很多传统文化现象一夜衰退。吴文化也被新文化扬弃而发生快速蜕变,传统吴文化传播方式快速扬弃或濒临消亡。吴文化的精华不足以海纳百川,彰显博大的胸怀。吴文化快速蜕变成吴地文化。最终蜕变成吴姓文化的狭獈的小圈子。吴文化由时间、空间和内涵快速收缩,逐渐被"江南文化"所替代。
  
   四、弘扬和保护吴文化几点设想
  
   (一)吴文化的历史与范畴
   1、吴文化包括环太湖领域的吴地文化、吴越文化、苏州话和上海话,甚至吴王夫差后裔东渡日本的文化。可以用江南文化的外壳,去彰显吴文化的内涵。
   2、规范吴文化范畴,首先从语言开始。规范吴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吴语的语言和发音标准,吴语的规范教材,服务长三角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成为长三角地区独特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媚力。让吴语成为长三角经济的软实力得以保存,焕发新的文化媚力。
   3、弘扬多元吴文化的形态:如昆剧、锡剧、沪剧、越剧、评弹的文化交融;吴地文化歌谣传播;讲述吴文化名人故事如:孙武、范仲淹、顾炎武等,传播新时代吴文化主旋律。创造锡剧《泰伯奔吴》《阿炳》《追梦路上》等文化产品。
   4、丰富吴文化发源地吴都梅里的文化内涵,弘扬吴地文化的特色。开展吴文化节,弘扬和传播吴文化。
  
   (二)弘扬吴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吴文化核心理念:至德谦和礼让。泰伯与其后人季札以谦让王位而扬名古今,这种品质对于当代和谐社会建设、陶冶至善至德的精神,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
   2,吴文化的家国情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江苏人文精神的一大特质。顾炎武所揭示的吴文化中突出的一种大境界,为国分忧的赤子之心,是凝聚国家共同体的深沉呼声,在当代中国,仍有着极大的现实感召力。
  
   (三)构建时代契合的长三角的江南文化
   探讨江南文化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文化引领作用,培育江南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畅通江南文化多元、多维度新内涵,唱响主旋律,歌唱新时代。
   (四)畅想江南文化的时代脉动
   跳出江南看江南文化,从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人文、地理、历史、哲学去畅想,去挖掘,去整理,去弘扬,站在东北亚文明,站在世界文明去考察江南文化。

共 392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懂这篇随笔,读者需要大致了解吴文化的概念。吴文化泛指吴地古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它是以荆吴(狭义是指楚国和吴国,广义指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先吴(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以及重要的吴国文化为基础 ,经过商、周(含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随后又经过隋、唐、宋、元历代的发育,至明代形成了吴文化的灿烂高峰。清代以来,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吴文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环太湖流域。随笔中的勾吴,即吴国。吴国的历史悠久,相传,周文王的祖父周太王,也就是周王朝的奠基人,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老三十分贤能,又有一个圣德的儿子昌,周太王,于是就想立季历当太子,以便传位给昌。老大老二知道父皇的意思后,两人便商量就从当时的周王朝的首都镐京,历经千难万险最终逃往到荆蛮(今太湖流域,具体位置就是今天的无锡梅里),断发易服,以示不再继位,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后来,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昌后来也成为周文王。太伯两兄弟逃至荆蛮后,自称“勾吴”,今江苏苏州胥门外有一座桥就叫“泰让桥”,这就是吴国的由来。历史上有泰伯三让成就了周朝八百年。这段历史形成的制度,周礼的"和风雅颂"开辟了历史上前无古今后无来者的新纪元。知道这些浅显的知识,再来读这篇随笔,我们就可以读到一位学者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就知道这“一点浅见”实乃“真知灼见”;“浅见”,也是一种别样的乡愁。佳作。流年荐阅。【编辑:一海明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5-01 20:52:20
  吴文化博大精深,也非常有魅力。感谢叶老师赐稿。写作快乐!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