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小城夜未央(散文)
一
从人民医院南侧行至东湖步道这一路巡逻过来,是一片美丽的湖面,背后连接着另一个社区。一面是幽静的自然生态,湖光秀色,波光粼粼;一面是嘈杂的市井繁华,人声鼎沸,车水马龙。穿行在巡逻区域,仿佛走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她清楚地记得,二〇二〇年元旦刚过没几天,很多人已经开始在网上怀念二〇一九年的夏天,怀念那个没有疫情的日子,她接到从上到下的指令,和战友按照要求,全副武装下沉社区,进行疫情防控和治安维护。这一驻就是两三个月,直到四月初城市全面解封。
这是一个相对复杂落后的社区,街面脏乱陈旧,巨大的工厂倒闭拆迁,工程被迫停工,里面低矮破旧的小屋依然住着不肯搬迁的老弱病残。这与平时在机关工作的环境迥异,也是她第一次这么深入细致地进入社区工作。那时,每天清晨出发,围绕整个巡逻区域,步行几圈下来,计步器显示每天都在一到两万步。从大雪纷飞、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冬天走到了草长莺飞、万物葳蕤的春天。碰到什么事情处理什么事情,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直接面对社区,直接面对千家万户。
几个月时间,她和这一方的水土有了交集,熟悉了这片社区,熟悉纵横交错的街道,熟悉一些居民,甚至熟悉居民房前屋后栽种的花草树木。
二
从二〇二〇年元月至今,两三年了,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如今她又被分配到这个社区巡逻。又来到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街区,不免心生感慨。
这次她带着两三个人,她曾果断地处置不愿配合疫情防控的人和事,只因这身警服和长久相处以来的信任,解决不了的纠纷都愿意向她求助;她也曾亲眼见证这座城市繁华背后的沧桑,那些一箪食一瓢饮的艰辛不易;她也曾协调沟通处理许多要就医要用药的急事难事,只因无法面对他们眼里的焦急与祈盼……
她把巡逻车停在不远处路旁,下车和战友步巡。疫情期间,又逢节假日,各种突发情况随时可能发生不可掉以轻心,要提高整个街面的见警率。他们警惕地沿街而行。“五一”小长假,街上的行人车辆比往日要多些,但还是相对冷清,不似疫情前城市繁荣的景象。
厂房的后面是一条宽敞的街巷,两边都是民居,整整齐齐对开而建,给中间留出好几米的间隔,一溜过去形成一条美丽的小巷。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屋后栽种着各种树木花草,此时正是叶绿花开时节,一处处青翠,一片片葱茏,给凋蔽的厂房后面增添了无限生机和美感。
记得那年,巡逻至此时,走到一户老式小楼面前,只见一棵枣树高大茂盛,数不清的枣子挂满枝头,在风中摇曳。门前一位老太太走出来,邀请她和战友歇一歇,到屋里坐一坐。他们站在门前和老太太说话,得知老奶奶已经九十三岁了,这棵枣树已有三十多年树龄。老太太真是堪称人瑞,身体康健,耳聪目明,这棵树也和人一样紫气东来,硕果累累。聊得高兴,老太太非要拿来竹竿打枣子给他们吃不可。一颗颗枣子初见红晕,在竹竿敲打下应声而落,恭敬不如从命,她和战友不好拂了老人家热情,只好弯腰去拣。吃到老太太的枣,真是甜到心里。现在,远远就看见枣树还在。
还记得,有一个孤单老人独自住在一间矮小的平房里,老病交加,尽管有社区照顾,但太过孤独。她知道后,第二天,就用车装着腊鱼腊肉和鸡蛋送到了老人家里。以后每次巡逻经过这里,仿佛总有什么牵着她的心,总会进去看看。后来疫情防控解封,她还去看过老人两回。可这次回来,从这条小巷走过,却见老人家房门紧闭,一打听邻居,才知老人已于年初去世,街道社区已给予妥善安置处理。闻言,她还是不胜唏嘘。
过去了,都过去了。渐渐夕阳西沉,已是傍晚时分了,湖边散步锻炼的人越来越多。而她却有点怀念疫情封控期间东湖的一片静谧。真的,一两个月的全民禁足,东湖的水面生态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野鸭成群飞,从岸边飞往水深处,惊起一圈涟漪。鱼类特别活跃,跳起腾空又跃入水面,嬉戏打闹快活闲适。鸟儿从各处飞来,在树木丛林间啁秋鸣唱,欢快自在。连脚下的野花野草都长得格外茂盛,因为少了许多散步者的足印。大自然经过两个多月的休养生息,在没有人类的破坏打扰下,焕发了勃勃生机,那是原属于它们的天空水域和土地。她在心里希望疫后的人们能爱惜环境,尊重这一方空气土壤,与自然和谐相处。因为,大自然并不需要人类,但人类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大自然。
三
随着最后一缕夕阳的隐退,夜色渐渐浓了,城市的灯火闪烁。
离开东湖步道,步巡到街区,一下子人声鼎沸起来。她和战友两两成行走在街道上。突然不远处传来男子的叫骂声,周围还有很多围观的群众。他们急忙赶过去,原来是一名醉酒的男子还想骑摩托车,被赶来的妻子拦阻,他趁着酒意对妻子又打又骂。她和战友迅速拦下这名男子,告知他一是涉嫌酒驾,二是不能家暴,并要扣下他的摩托车。在巨大的威慑之下,这名男子仿佛清醒了一些,不再骂骂咧咧,转而坐在台阶上抱着头不说话。旁边的战友一面教育男子,一面劝散围观的人群。她安抚旁边的女人,并告知要有法制意识,自觉维护妇女权益,再有这种情况就及时报警。见男子情绪渐渐稳定下来,她和战友要他们暂时找地方停好摩托车,叫女人扶着男子回家休息,明天酒醒了再来骑车。人群很快散去,街道又恢复如常。
不远的一块空地,跳广场舞的大妈依旧热火朝天地摇摆着各种舞蹈动作。再往前走,空气中飘来一阵烧烤的香味,热烈浓郁,烟火气十足。这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疫后经济,特意将原来七零八落的小摊小贩聚集在一起,修缮了硬件环境,打造成夜市一条街,从晚上开始营业,直到第二天凌晨撤除,不影响街市秩序。除了摆摊设点卖一些小物件的临时摊位外,最多的就是烧烤摊了。夜未央,而烤串带来的气息诱惑着味蕾,要不是巡逻,真想和战友们找个桌子坐下吃个痛快。
突然,一个声音向她传来:“警察阿姨!”抬头一看,一个高大的身影,一张含笑面孔,似曾相识,又一时不知如何称呼。年轻帅气的脸上,鬓角修得整齐干净,整整高出她大半个头,得有一米八五吧。
“您不记得我了?我和您的女儿幼儿园还有小学都同过学,我叫王冠宇。”
哦,是的,是这小子!没想到长这么高了。她想了起来。
十八年前的一天,女儿从幼儿园回家,迫不及待向她告状:“妈妈,我们班王冠宇老是偷我的文具!”
她故作淡然地说:“应该不是偷吧,他拿了你一些什么东西呀?”
“就是偷!他把我新买的文具盒,还有好看的本子都拿走了,我要他还给我,他偏不还!”女儿撅着嘴委曲地提高了音调。
“好的,妈妈明天去接你,顺便问问这个王冠宇,帮你讨还他拿的东西好吗?别伤心了,来,我们听故事。”
第二天,她来不及换下警服就到了女儿放学的时间,急匆匆走进教室,看到女儿座位前面坐着一个小男生,个子是比其他小朋友大些,一头天生的自来卷。
女儿看到她,急忙说:“妈妈,这就是王冠宇,就是这个卷毛,他拿我的东西不还!”
她走到小男孩身边,微笑着问他:“你叫王冠宇吗?我看你是个好孩子,你真的拿了希希小朋友的东西不还吗?”
小男孩瞪着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看着她,毫无惧色。旁边的女儿说:“我妈妈是公安局的,是警察,专门抓坏人!”
小男孩上下打量了她一番,说:“你是警察,你有枪吗?”她一时愣在那里,被这男孩子逗笑了。
为了缓解这一尴尬的局面,收拾好两个孩子的书包后,她对老师说明情况后接出孩子,到外面超市买了两个冰淇淋,女儿手拿一个,另一个给这个刚认识的小男孩。
男孩眼睛瞟一眼冰淇淋,嘴里却言不由衷地说:“我妈妈不让我吃别人的东西。”
她说:“你妈妈说得很对,不过我不是别人,你现在要不要跟你妈妈说呢?”
男孩眼睛转了几圈,用手抓抓他的卷毛,居然好整以暇地说:“嗯,有些事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然后接过冰激凌大快朵颐起来。
由此,一支冰激凌化解了尴尬,也化解了两个小朋友的矛盾。女儿找回了丢失的文具,两个人到小学居然还同了几次班,以后见到她就叫“警察阿姨”。在一次警校联营活动中,王冠宇小朋友被邀请参观了真正的警用装备,见识了真枪实弹。没想到眼前的大男孩就是昔日的王冠宇。
见她还愣着,王冠宇不好意思地说:“警察阿姨,这边是我爸妈的烧烤摊,这段时间学校不让我们返校,我晚上过来给爸妈帮忙。”
“你现在哪所大学读书?”她问。
他笑着回答:“在科技大学读研二。”
“有出息啊,王冠宇,就冲你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我就知道你有胆量有出息!”
“阿姨,请您和您的同事一起进来我们店里吃点烧烤喝杯奶茶,这顿我请可以吗?”年轻的男孩已经成熟长大,彬彬有礼,成了家庭的有力臂膀,也承载着父母的期望。
他的爸妈闻声从店里走出,连声说“警察辛苦”,也一再邀请她和同事进去坐坐。她愉快地谢绝了他们一家人的好意,并答应明天休息时间一定来品尝王冠宇的手艺。
四
前面,成排的梧桐树上挂满了彩色的花灯,一盏一盏连成片,绵延两三里,蔚然而成一景。万盏花灯下,游人如织,灯火璀璨,在夜色的衬托下,更显得流光溢彩,热闹非凡。真是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城市在夜色下仿佛苏醒了,焕发着一种生机和活力。经历疫情的反复,人们逐渐坚强,灵活多变地寻求更多更好的生存生活方式。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或三五成群,驻足烧烤摊前,支一张小桌,一边撸串,一边吃一碗凉粉,享受美食的快乐;或流连各类玩具小摊前,孩子看着琳琅满目的各种玩具不肯走;或在卖家居用品的摊位前,善于持家的主妇挑选着心仪的花色用品;还有年轻的创业者们有条不紊的边直播边推销商品;一群美丽的女孩穿着汉服,扎着精美的头饰,展示着她们的茶艺,顿时吸引了很多的目光,纷纷举起手机拍照。
旁边的商铺楼上亦有人占据高处优势,用摄像机在不停追拍。正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看到一盏盏彩灯,一张张笑脸,她和同行战友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古老的传说中,城有城的、桥有桥的、各人有各人的守护神,寄寓了古人对安定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现在,城市把一副艰巨的担子放在她和战友们的肩上,为了千家万户露出笑容,让小城露出笑容,他们即使再疲惫,再辛苦,也责无旁贷。守护城市,保一方平安,既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他们的荣光。为此,她渴望疫情尽快消退,恢复小城昔日的繁华,人们秩序井然,安居乐业。他们这些警察,也可以回到本来的工作岗位,也可以加入到喜庆的人们中间,享受幸福生活的快乐。
行走在夜色中,楼外的蒹葭,夜空的月亮,映衬着他们的身影穿街入巷。她看见,暮霭中最耀眼的,是他们头顶的警徽。
2022年5月2日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