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遇见】反差(随笔)
儿时家里没有电视机,每每看到报纸上电视节目预告栏,小小的我就钉在了那里。剧名不过是铅字印成,在我眼里却有了生命,向我诉说着剧情的生动。寝食难安,于是再三央求小友带我去她有电视机的亲戚家一解相思之苦。
如今家家有电视,退休也给了我足够的时间观看,我靠在沙发上,目光飞快地掠过一部部影视剧名,却鲜有点开的兴致。就像零食不断的人面对满桌佳肴难免少了食欲,甚至连品尝的耐心也无法保证。眼前这台电视的尺寸是儿时黑白电视的数倍,彩色高清,没有噪音没有雪花点。想少时跑去别人家蹭电视的我,回来看到这样一款彩电,该是怎样的欢呼雀跃?
我的嘴角溢出一缕笑意,虽然仍无目标,但起码能够静下心浏览这些繁若星辰的影视剧封面图。我持遥控器放缓手速,看到高分电影栏排列着《长津湖》《八佰》。《长津湖》去年我看过,当时它的宣传视频不时地闪现在我的手机浏览里,深为冻成冰雕依然不改战姿的战士们震撼,于是和老公一帮极少看电影的朋友跑去影院,取票时才发现我们订购的六张票竟是昨晚的!还好影院工作人员并没有为难我们,稍加询问,予以放行。进场时影片正放到身着军装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从四面八方汇聚而至,大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咆哮着、奔涌着,将尚未坐稳的我卷入剧情。
《八佰》我没有看过有关宣传,凝视封面图,感受到一种悲壮的气息,我想知道它列于高分栏的因由,于是指尖轻点遥控。
1937年,淞沪会战末期,一群长途跋涉的士兵奉命抵抗日军保卫上海。到达目的地,发现废墟一片,上海基本沦陷。日军轰炸,刻意避开国际租界,双方达成一种微妙的默契。国民党大部队西撤,命88师维持抵抗样态,而师长只留下了524团加强营420余人,对外号称八百人,以壮声势。524团在闸北四行仓库坚守上海最后的防线。与租界一河之隔,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场有观众的战争。
前来援助的士兵们叫嚷着散伙回家秋收,却遭到突如其来的日军杀戮,部队冲散,十六人被抓进上海四行仓库的524团。524团的人员补充,目前主要来自于这些各地的保安人员。被抓新兵虽然身着军装,却是实实在在的农民,他们甚至没有摸过枪,更不会杀人,他们只有一个念头逃跑回家。
老葫芦修外围工事,趁机混入难民队伍,想逃往租界,却被审查人员阻拦,告诉他放进一个当兵的,日本人就会冲进来,大家全完蛋。
苏州河岸那边的租界区灯红酒绿、歌舞升平。老葫芦的侄子端午和一群士兵隔窗而望,骇然、迷茫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意。此时,最高指挥官团副谢晋元正立于楼顶,望着对面的繁华,冷然转身,仅仅是一个角度的转换,呈现眼前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画面:硝烟四起、暗无天日,生灵涂炭,多少无辜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日本鬼子巡逻发现伏兵冲进仓库大楼,那些国军抓来的新兵,抱头鼠窜慌成一团。枪声响起,战斗在惊恐与厮杀中结束。新兵心有余悸,连击毙被俘日军的胆量都没有,或者他们心里从来没有当兵的意识,只是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入伍。524团的老兵恨不得将懦弱的他们像小鬼子一样直接嘣掉。
作为观众的我和老兵有着近似的无奈与愤恨,当看到端午和两个新兵潜入库内与外河相连的水中,几乎没有观看下去的心情。他们在我的意料中再次潜逃了。只是没想到小鬼子也口含利刃逆向游来。狭路相逢,吓破胆的端午他们只得憋气藏身水下,再浮出水面,一人已活活淹死在河中。端午二人游至河中心,良心未泯的他冲着仓库的方向大声疾呼,通知战友提防日军的偷袭,自私的老算盘急忙去捂端午的嘴。租界的国人为端午欢呼,他们以为他是对面英勇的战士。端午在众人的赞叹与感恩中毅然返回战场。老算盘想独自逃上岸,却遭到驱逐。
偷袭失败,日军进行正面攻击,扬言三小时拿下仓库。
新兵一贯的怯懦不作为让我对这场战争有了些许担忧,开战时几个游过河要求参军的学生大惊失色,完全忘记了最初的信念,失魂落魄地临阵脱逃,至此,我对战胜完全失去了信心。敌人的军火猛烈,仓库内一时枪林弹雨,新兵们躲闪着虽不善战却也坦然了许多,怕与不怕都只能面对。524团英勇杀敌,终是寡不敌众,伤亡惨重,战败只是时间问题。我这么想着,看敌军架了钢板开始爆破墙体。仓库楼一炸,再无掩体,这些战士必将沦为扫射的靶子,没有生还的可能。陈树生拎起两捆手榴弹,瘦小的身躯被敌人射中鲜血四溅,他摇晃了一下,我胸腔猛然有气流急剧上涌,喘不过气来。始料不及,他就在我眼前纵身跃下,与钢板下的小鬼子同归于尽。泥石与血肉飞起,我张开口,喉间滚出一声低沉的叹息,泪水急速地滑落。我不是一个易动情易感染的人,看影视从不会落泪。可这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了,抹去泪水望向荧屏。一个又一个战士也像陈树生那样捆紧手榴弹,报着自己的家乡与姓名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我转过脸去,无法抑制地失声痛哭。
这一部开始并不能完全吸引我的电影却让我痛哭流涕。深究原因,应是反差造成的情感冲击。这样的镜头我在《长津湖》中也看到过,甚至比《八佰》更为惨烈悲壮。只是剧情的设定让两者在反差的运用上有所不同。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来是铮铮铁骨,就连识字不多刚入伍的伍万里,对于当兵也有明确的认识,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国家的安危便是生命的全部。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影片开始我错过的片段后来补上:湖光山色,渔船上一盏盏灯火映照出家人彼此亲切温柔的笑容,让幽幽水面也泛出温暖的光芒。这一派宁静祥和与后来的险恶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还有伍万里初进部队,不理解战友们的别样关怀于狭小昏暗的车厢内与之打斗,最后赌气打开驶向朝鲜的列车车厢门,眼前豁然开朗。艳阳高照,长城蜿蜒,山河如画,祖国如此壮美!还有抗美援朝的战士们身着单薄的棉衣,匍匐于冰雪上,与天地同色。每天只有三个冻得又冷又硬的土豆充饥,他们依然怀揣梦想,面含笑意。藏身的另一边,是美军的阵营,他们有帐篷有充足的御寒军服有荤素搭配的营养餐,却还在抱怨咖啡不够热。
这些对比与反差让我们深刻读懂解志愿军的内心,他们就是要打完所有的仗,受完所有的苦,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只为国家不再遭受列强欺辱,只为后辈有一个和平幸福的未来。
反差是一种光学术语,生活中通常用在两方面:一是画面的明暗对比,二是人或事物的相反性状对比之下显出的差异。
《长津湖》的反差多用于画面对比产生的差异,进一步渲染主题。结合气势的运用以及枪战中大片制作效果,有很强的主导力与吞噬力,足以吸引更多的年青一代走进影片,铭记历史。
《八佰》也有画面的反差运用,一天堂一地狱,租界两岸本身就是视觉上的一种反差。
人物及剧情处理上的反差是《八佰》最打动人心的地方。似乎意料之外却又合情合理,突如其来的反差能够准确地触及观众的泪点。像我这样哭过之后忍不住再去反思,那些看似有些粗暴的245团老兵,其实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誓死守护上海的决心,他们之所以暴躁易怒是看不惯新兵的贪生怕死。而新兵在老兵以人体炸弹舍生取义保全仓库保全大家的时刻,彻底明白了生命的价值。没有人甘愿当亡国奴,没有人甘愿放弃自己的家园。从奉命抵抗到自发地保家卫国是新兵内心的裂变,也是观众深入剧情的起点。
租界区进一步放大反差效应,民众亲眼目睹国民革命军在彼岸英勇杀敌,从担心士兵进来招至杀身之祸到为这些奋战在前线的战士筹集生活必须用品,曾经阻止士兵进租界的审查员为了将电缆送至仓库,不幸中弹,他挣扎着,拼尽最后的力气也要将电缆推过去。
外界以为三小时都撑不了的国军坚持到第三天,为了表明决心,为了让民众从军人的不屈中看到中国还有希望,245团决定升旗。
升旗于日军而言是极大的侮辱,他们恼羞成怒,战斗升级。敌机呼啸着飞向旗帜飘扬的仓库楼顶。枪炮声中,245团的将士倒下一批,又涌上一批用身体护住摇摇欲坠的旗杆。租界的民众隔河呐喊助威,遭到炮弹的误伤,却无人离开。楼顶血流成河,旗帜屹立不倒……
看完影片,沉思良久。人是善忘的,尤其是在物质生活提高的时候。你还记得小时候那些朴素的愿望吗?还记得老一辈口口相传或是历史教材影视剧中祖国的过去吗?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是《八佰》影片中的字幕,从映入眼帘的那一刻便随着剧情的推进深入人心。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有过去,都有一份深情,只是你还记得吗?在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时代,反差不仅是影视作品中表现主题的手法,也是生活中我们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比下有余,懂得满足;比上不足,自我鞭策。让日渐完善的我们也像先辈那样成为推动祖国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