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春水日光(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春水日光(散文) ——自传


作者:渭水湍湍 白丁,54.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2发表时间:2022-05-03 17:15:02
摘要:饮水思源

礼泉县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北部地区,县城内高楼林立,市场繁荣。出城北门径直来到六十里的地方,东庄相家村便豁然展现在面前。村庄不仅文明富裕,风景还异常优美:青山廓外斜,白水绕东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村中多杂树,花香扑鼻来。而来客呢,既不游山也不玩水,只为拜访一个雅号渭水湍湍的好友,好来听他的一席茶话。话说过去与现在,鼓舞人心。
   礼泉历史上的人文影响比较起邻近的泾阳、乾县、三原,以及兴平、永寿似乎相形见绌,但作为盛唐遗迹的昭陵却声名远播。改革开放以来,在唐昭陵的山脚下别出心裁地建成了多姿多彩、的农家乐一一一袁家村。它的旅游产业不断壮大,到现在已经天下闻名了。因它成功的现实观感,邻近的各县也效仿了不少的农家乐出来。不过一个个都好景不长,逐渐衰败萧条下去直至倒闭。在此不能不说除了先人一步的远见卓识之外,还有那冥冥之中的历史文化底蕴在起作用。这袁家村的旅游产业尽管很盛大,但终归只是一个点的辉煌,放眼全县经济发展趋势却使人心灰意冷。
   同任何事物一样,响彻全国的礼泉苹果产业已经被更加优生的陕北、甘肃所超越。而本县由于遍地过饱和地栽植,优良的苹果生态环境也已经时过境迁。现在要作务出早年那样高的商品率,却表现出事倍功半。
   未来经济的振兴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希望经过政府群众的共同努力,群策群力,在今天举国上下日新月异地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来。
  
   以上是他对礼泉县当前经济状况的介绍,而下边所要叙述的是他幻年时的生话情景。一一一《春水日光》是他借代来表示哺育他身心幸福的东西。春水表示生活中的人和物,日光表示影响生活的社会力量和文化意识。于是春水日光它自然代表了生活中的全部要素,我们觉得谁也跳不出同样的这个圈子。唯有拿诚心对着天地做事才不至于混沌。接下来他开始了对已逝岁月的回顾。
  
   三月天
   阳光柔媚风儿轻
   百花艳来麦苗青
   布谷啼呀柳色深
   ​春水候来镜中人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陪着大妈去村外洗衣裳
   挎竹篮,提搓板,挟棒棰
   说说笑笑走到​村南的柳树下、涝池边
   可爱的春水泛着明亮的日光在荡漾
   浮光掠影晃着你来晃着她
  
   揉呀揉,锤呀锤
   说呀说,笑呀笑
   心情快活,水儿清
   洗起衣来不费力
   衣服洗净何处晒
   四围的花草净又美
   蝴蝶飞来了,蜜蜂、金雀又飞来了
   是谁招呼的它们来凑热闹
   还不就是那衣服含香的蒸汽让它们嗅着了…
  
   这是多次在我的梦中出现的儿歌。桴鼓相应的便有一群春装艳丽的大姑娘在涝池边说说笑笑揉洗衣服的场景出现。一一一哦,感悟起来了!这可不就是我儿时的生活情景么?原来我是在梦里回到了我的幼年时代。顺天承运,现在我务必得把我幼时的乡村生活做个描述。用以纪念昔日的人和事。同时它与上文还是密切相关的,那就是展现:人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心里活动和生活情态。
   家乡的地貌东高西低。北面五六里的地方横亘着长长的莽山,村东泾河的彼岸绵延着巍峨秀丽的嵯峨山。嵯峨山下是泾河一眼无涯的流水。河的西岸是比较平坦广阔的良田沃野,也就是家乡的所在地。我那村庄就建在泾河的西岸塬上。当你站在高处向田野眺望,会看到绿色苍茫的原野上分布着色彩不一的各色庄稼。三月里盛开的各色鲜花把大地点缀得异常明艳。家乡虽然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但由于倚山傍水,降雨丰沛,因而生态环境倒也是无比的秀美。那时还有一个难能可贵的景观,就是围绕着村庄留有不少生机盎然的草地。据说这是特意用来放牧和举办集体活动的。集体活动当然是指在祠堂门前的祭祀以及在大庙前的祈祷,还有春节过后的耍社火。同时说不定还是为未来村庄的扩建有所考虑。只要是在村中长大的人,其童年的乐趣无不与这些草地相关联。小时的我就时常与村中的小伙伴在草地上玩各种游戏,追逐嘻闹,打兔子洞,捉昆虫,躺在宿生的青草上仰望天空,看乌鸦展直双翅在晴朗的高空不懈地练习悬停,大人把这称为“驱水”。傍晚的时候,我们集体数星星,找流星;夏夜的时候,我们追萤火虫;冬日里,我们练武术,打雪仗。春天,不是采草药就是挖野菜。野菜的名目可真多,难以计数。一件令我们感觉好笑又自豪地是,城里人把那当做宝一样的荠菜,在我们眼里却不屑一顾,因为我们所挖的每一种野菜都要比它可囗又富含营养。比如那“勺勺菜”“锯齿菜”“群亳毫”“麦花瓶“羊蹄甲”等真是举不胜举。
  
   当我长到十周岁的时候,时光开始步入到八十年代。一个全新的时代光景随即呈现在我们面前。带给了我们莫大的希望和鼓舞。这里的我们无疑是众多的,但我所忆及的只是时常陪伴我母亲一起洗衣聊天的几位女性和两位向我传授知识的男人。一一一那时年长我六岁的梅花姐住在我家对面,与她们家同院而居还有一户,那可是我们村民国时唯一的大学生,名闻暇迩的相九皋先生。此时他还未退休,仍在县城高中教书。往南是三哥一家,三哥年前刚娶了我们的新三嫂。三嫂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聪明能干,同时又善于穿戴打扮。恰逢新婚不久,红装亮丽,越发显得美丽动人。她生有一张丰满白皙的面孔,明澈传神的大眼睛时常含着羞涩的微笑。她娘家是城里人,因而穿着是很入时的。她的到来,给我们这个偏僻的乡陬地方带来了不少的新气象。
   我家的南隔壁是蛾子姐家,与她家毗邻的是我们的五妈一家。她有个女儿叫莲花,长我两岁。
   那时我们的村庄还很小,较长的街道就只有我们门前的这一条,窄窄的街巷宛如胡同一样。街道是南北向的一条直街。在它北端的门户地方生长着两株古槐,树龄怕至少在几百年以上。村中的人们引以为自豪,认为这是村史文明的象征。参天蔽日的树冠是鸟雀的天堂,成群噪闹不休的杜鹃、红爪红嘴的乌鸦、蓝色的野鸽子、白肚子的喜雀、叫声催人勤快的布谷鸟、甚至猫头鹰、隼一类都是它上面的常客。古诗上“绕树三匝”的情形还真有其事,不过那只是乌鸦和老鹰的喜好。
   村南不远的地方有个面积宽大的涝池,离涝池不太远的西南是生产队的饲养室和羊圈。圈养着羊和各种牲口。它们时儿几声的长鸣可真是乡村生活气息中无可替代的佳音。环绕着涝池生长着二十多颗高大的柳树,树是地道的土柳,形态十分优美,与当今公路沿岸那没精打采的病柳真是相差天渊。学校和商店设在村外西边的大路边,两两相对。两边的村口有道路伸向学校和商店。乡间的地理和我幼时相亲近的人物留给我的铭感很深。我要不胜其烦地把她们大书特书下来。
   往事总是值得回味的,尤其是在那贫穷落后的年代留给人的记忆更是难以忘怀。那时我们乡村生活中的物质条件极其简陋。几乎看不到工业文明的影子,差不多还处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田地上的劳动完全依靠牲口和人力;建房砌墙的材料用的是人力用石锤打就的“胡基”,屋顶的瓦片以及做地基时非用不可的砖块,也是手工烧制的。村中的砖瓦窑就位于村外南端的高地上。那时人们身上的穿着也大多是手工业的土制品,土布斜襟的上衣是男人们最普遍的正装。土布着色的颜料用的是“稿子”,熬煮染色时的器物别无选择,就用家中日日煮饭的大铁锅。未经上色的土布我们把来叫做葱白竹布。直接穿着葱白竹布衣服的人司空见惯。那时的商店叫供销社,在全乡几十个自然村落中仅仅只有一所,一般被照顾在乡里核心的大村庄。幸运的是我们的村子就是它的座落地。人们前去购物除过极普通的日用品:洋火、洋碱、洋蜡、洋烟等不受限制以外,其余差不多都要凭票据购买。票据有油票、粮票、肉票、布票等。为何要这样呢?一句叫人伤感的回答:因为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太过落后,导致商品供给太过短缺,而同时人们又太过贫穷。一一一那么弄成这种局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跑去请教九皋老先生。他回答我说,这是历史问题,原因只有一个:只怪我国以前的封建王朝结束得太迟。有可能发展岀科技文明的资本主义,刚处于萌芽阶段就被封建势力给扼杀了。结果造成几千年以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始终遥遥领先的我们这个华夏民族在近代反而止步不前了。这个止步不前可是在关健时刻的止步不前。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时刻。一句话,当洋人从手工业作坊的制造方式脱骨换胎地发展到了用机器来进行生产的工厂化阶段,而我们大清政府还陶醉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中自以为得计。当人家一边改良机器设备,一边通过进行物理的、化学的各种实验研究来获得科学知识,凭科学知识和新设备来不断搞发明创造。而同时期的我们呢?只知道除圣贤书外无学问,一味沿袭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而不去创新。不愿睁眼去看人家和学习人家的长处。哪能懂得自然界中还隐臧着可以解放人类劳动的科学知识。人家从生产劳动的实践中觉悟出来的科学知识,以其为原理发明制造了各种机器设备出来帮助人类制造生产工具及运输工具,使其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早早地走出了蒙昧时代。而我们呢还一直僵固在封建阶段的农耕文化上,自以为高明。真不知国外有国,人上有人。对世界大势的认识麻木在坐井观天的见解里而不自知。哪能了解人类智力的出彩场其实是科学技术的贡献。生产力才是我们人类的“救世主”。老师对我的讲解,我虽然不能完全听得明白,倒也有了十之七八的悟解。我们把生活落后的原因归结到近代封建朝廷思想的不开化上。这思想的茧房无疑束缚了全体社会成员劳动的手脚。
   那时,一切外来的东西我们都给粘上一个“洋”字。开天辟地的是,就在我入小学读书没几年的时候,我们新社会的第二代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了生产力的重要性,开始了解放思想与加强工业建设的“改革开放”。从此以后中华大地开始日新月异地发展起来,机械生产的工业品开始完全替代了手工土产。
   上文提到的三哥本不是我们族里的人,他是在文革时同他父母一起逃难到我们村庄的江南人,据说他们系当地的名门望族。可是当流落到我们村上的时候,差不多已是一贫如洗了。借宿在村外废弃的窑洞里。他父母的精神显然受过伤害,来到我们村上为时不长双亲全都疯了,不久又相继离开了人世。于是只剩下他成了无亲无故的孤儿。我的父母很同情他,主要还是因为他善良勤快的原因。于是把他认养为义子。并把我们老宅斜对面的菜园分拨给他,那里有四间房屋。在他是异常感恩的,后来他与我们一家的感情俨然就象亲骨肉一样。按着我们族上同辈的大排行,我叫他三哥。他称我为八弟。
   我的祖上也是很光耀的,祖父,亲弟兄三个。还在很年青的时候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进了县学。三奶奶还是县长的女儿。爷爷们之所以能这样出类拔萃,听祖母说这得益于曾祖母娘家的“脉气”。什么脉气呢?曾祖母的娘家可是进士及第呀。然而,令人无比惋惜的是在我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亲祖父就过了世,他离世时才仅仅五十多岁,是含着一肚子苦水走的。一生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奔波劳累、矢尽了忠诚,文革时反而受到残酷的批斗,健康被折磨跨了。比他去世还要早的是他的大弟弟、我的亲二爷。二爷去世时不过三十出头。他的离世出于一次意外事故。这使我们全家上下悲痛不已,尤其难过的是曾祖父和曾祖母,听说因痛失爱子病得长期不能下床。事情的缘起还得由祖父闹革命说起。他很早就暗地里加入了党,曾在泾阳的安吴接受过系统培训,培训毕业返回时党发给了他一把手枪。这当然是负有神圣使命的。这枪对家里人来说,自然也是谁个也不知道的。不凑巧的是他的两个兄弟在翻找东西时无意发现了它。出于好奇,忍不住拿在手里玩弄起来,竟不知不觉地触发了板机,聚在一起的二爷也就不幸中了弹。
   二爷死时,听说我的大姑已经许配给了邻村,眼看第二年就要结婚时却不幸染了瘟疫,竟早早地追随父亲而去。那时,我的碎姑姑据说也有八九岁了,按年龄当然是可以离开亲娘的掬育了。于是家里人劝我二祖母改嫁,但我那忠义爱人的二祖母不忍心与妯娌分离,更舍不下我的碎姑姑和我们这个礼教特别优秀的大家庭。无比忠义的二祖母是义无反顾地放弃了另寻人家的念头,把一生的仁爱和辛勤付出都献给了我们这个大家庭。祖父辈所处的这个大家庭一门弟兄三个,虽然各个都已成婚,却始终不曾分家。即使后来分住在不同的院子,但吃饭和劳动都在一起。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曾祖父母那封建礼教严格的教导下处得十分和谐融洽。笃信封建礼教并且能做到严以律己似乎是我们这个家庭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一一一家里为着二祖母的晚年考虑,便把我父亲过继给二祖母做儿子。等二祖母将来老了好来赡养她老人家安度晚年。
   二祖母是我们家里最了不起的人物,她那出离了个人私心杂念一心为大家庭操劳的精神境界真是超凡脱俗、真是感天动地!我们全家上下都很爱她,敬重她。她之所以能够舍弃个人幸福而专注服务于孩子和大家庭。无疑是封建礼教的忠实执行者。封建文明在精神世界的优美光辉是被我的祖母放射了出来。大家感念她的美德,十分敬爱她。后来,在那缺衣少食的五六十年代尽可能多地挤出物品提供给二祖母,不使二祖母受艰难。现在,屈指算来祖母离开我们已经三十九年了,但我在睡梦中还时常与我的好祖母相见。她依旧是那样的慈祥可亲。

共 799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因为对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对长辈存有刻骨铭心地思念,所以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描述得形神毕肖犹如一幅优美的水墨画。尤为可贵的是对家乡历史变迁的描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作者的笔触轻松灵动,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人物不少,事件众多。一根线上串满历史风云的激荡、人性良善的肇始、社会前进的轨迹。而深层次的思索也在作品中弥漫,思索的琴键在文章中轻敲。中国之前为什么人云如此贫穷落后?之后为什么这般繁荣强大?从历史的高度,从社会制度上作者给予了很深的挖掘,以事实作了回答。在朴实细腻的叙事中嵌入重大社会问题,艺术地呈现历史原貌,可谓运笔独到手法勘赞。佳作推出共赏!【编辑 刘银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银科        2022-05-03 17:20:14
  叙事抒情自然,历史回顾真实可信,语言平实质朴,内容厚实,思想有深度。感谢赐稿!欢迎继续精彩!
2 楼        文友:茆屋闲客        2023-05-02 15:15:06
  洋洋洒洒,七千余字,曲曲折折,叙述家史。家乡情怀,声情并茂,祖宗德行,笔触灵动。弘扬祖德,是为根本,珍惜当下,后裔可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