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走进西江千户苗寨(散文)
离开黄果树瀑布后,我又开始了在贵州的寻美历程。
沿途的山体很特别,圆圆的山体,成锥形状,互不相连,青翠碧绿,在灿烂阳光的温暖下,地表的水蒸气像一股股透明的丝线,若隐若无,在山间袅袅升起,感觉大地是在蒸着一锅热馒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让人感到惊讶。
辗转半天,来到了黔东南雷山县境内的西江千户苗寨,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是余秋雨先生笔下“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也是我一直向往的地方,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走进苗寨,发现大门口特别热闹,前面是身着藏青色服饰的苗族男小伙吹着芦笙,后面是三排身着漂亮盛装的苗族姑娘,一排两个,手捧牛角杯,里面盛满浓香的米酒,在芦笙的节奏中边歌边舞,欢迎着远方的来客。我在欢快的敬酒歌中开始了西江之旅。
看到那芦笙乐器,使我想起了许多。芦笙的前身为竽,早已失传,但滥竽充数的故事流传了几千年,时时在告诫人们,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终究会露出马脚的。
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乐器,相传苗族的祖先告且和告当造出日月后,又从天公那里盗来谷种撒到地里,可惜播种的谷子收成很差,为了解忧,一次告且和告当从山上砍了六根白苦竹扎成一束,放在口中一吹发出了奇特的乐声,地里的稻谷在竹管吹出的乐声中,长得十分茂盛,当年获得了大丰收。从此以后,每逢喜庆的日子他们就吹起了芦笙,跳起了舞,来表达心中的喜悦。
穿过欢迎的人群,眼前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这里的建筑虽然仿古,但不能掩盖现代的气息,这就是千户苗寨吗?心中不免有些疑惑,问起路人,才知这是近些年才开发的一条商业街,真正的苗寨还在不远处的山脚下,不由加快了脚步。
继续前行,通过一条随山势而建的长亭,来到一段盘山路上,期盼已久的苗寨出现在我的视野之中。远远眺望,让我看到了以往所不曾看到的景色。在幽幽的山谷之中,那层层叠叠的吊脚楼镶嵌于蜿蜒起伏的青山之上,鳞次栉比,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腰,山变成了楼,楼连成了山。此时已是中午时分,从寨中人家飘渺出的袅袅炊烟,弥漫了整个苗寨,朦朦胧胧,整个苗寨就像一副没有边框的水墨丹青,穷尽了我的眼睛,惊艳了我的时光,温暖了我的遇见。眼前仿佛就是一处世外桃源,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幽然。瞬间,一份轻松,一份愉悦,一份超脱,由心而生。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探寻美的过程中度过,自然的美景滋养了我们的生活。每次的偶遇,都会让我们在感慨中忘记了平凡俗气的烦恼,得到一种解脱和心灵的安慰。就像你遇到了你喜爱的人和事一样,心中泛起了涟漪,激活了你对生活的激情。
来到山下,有一条河,叫白水河,白水河穿寨而过,将寨子一分为二。河上建有七座风雨廊桥,各具特色。我来到一号风雨桥,发现这座风雨桥建筑优美,雕梁画柱,不用一丁一茆。这座风雨桥又叫“哿嗡僦”,苗语中“嗡”为“龙”,汉译名为“龙潭桥”。传说,在龙潭桥上游50米的水潭中生活着一条神龙,世代保佑着西江。
这里不仅是躲避风雨的地方,也是苗寨青年男女“游方”的地方。“游方”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千百年来,每到春暖花开之时,苗寨青年男女就会聚到这里,用歌声来表达爱意,邂逅纯美爱情。苗寨青年的爱情选择是自由的,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限制。这里还是苗寨展示给外人的一个标志性的景点,是人们热衷的网红打卡地。
风雨桥的右边是一片相对较为开阔的梯田区,层层叠叠。虽然我来时,地里的稻子已经收割,闻不到稻花香了,但仍然有许多游人漫步在水田间的小路,伴随着田间踽踽独行的老牛,戏耍着涓涓的溪水,捧起清水中的小鱼儿,尽情享受着田园风光带来的快乐。
走过这座风雨桥,就到了千户苗寨的古街。步入古街,感觉好像走进了一座精致的园林,一座座吊脚楼,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楼群之间以青石板路串连,枫树成林,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西江千户苗寨已有2000多年的建寨历史,这里的吊脚楼形状各异,高低不一,错落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美感,每一个角落都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这里的吊脚楼的结构十分巧妙,有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组合。高度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我穿梭于古香古色的吊脚楼之间,感到仿佛穿越在千年的时光里,置身于一个曼妙的境界。我惊艳于苗族先人的智慧,这些建筑不愧为苗族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中华民族的瑰宝。
当我走进一座吊脚楼,看到每根木质栏杆都经过精雕细琢,每根木质玄柱都装饰精美。当我走上二楼参观时,看到屋内宽敞明亮,在二楼正中屋外侧悬空走廊上,安装着S形的靠背栏杆,这些靠背栏杆由几十根向外隆出的弯月形小木条等距离排列而成,木条上端固定在一根长长的方形横木上,下端固定在一条宽宽的坐凳上,形成一个木制阳台,这就是苗家的美人靠。农闲时,苗家男人们在此休闲小憩,抽烟饮茶,纳凉观景,谈古论今,演唱古歌,传承文化;苗家姑娘们在此飞针走线、挑花刺绣、纺纱织布、织锦纳鞋,观星赏月,为自己制作嫁妆,儿童们常在此读书学习,嬉戏玩耍。客人来了,也常先安排在美人靠上休歇,观赏村寨风光。这美人靠让我有了无限的遐想。如果我能不离开苗寨,每天坐在美人靠上,捧着一本书,品着一壶茶,看着远方的风景,那真是一种惬意生活。
走下这座吊脚楼,在行进中,看到路边、屋外、屋内,是银器的世界,到处是苗家的传统银饰,造型独特,美不胜收。这是一个十分热爱银的民族,对苗族姑娘来说,没有一身银器布满全身的苗家传统的穿戴,生活就会失去光彩。这里的民谚说道:“无银无花,不成姑娘。”苗家姑娘把对生活的全部激情,转化为对制作服饰的热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的目光更被身边迈步走过的一个个苗家女子所吸引,她们穿着绣花滚边的苗族服饰,挂戴着铮亮剔透的银饰。走过时,身上发出铃铛的响声,雍容华贵,鲜艳夺目。美丽动人。她们是这里最耀眼的一道风景,从她们灿烂的笑容中,从容的脚步中,看到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了她们对生活的自信。她们就像一首歌,在这片土地的空中飘荡,就像一条河,在和山间涓涓流淌。
走到街的中心,我来到了千户苗寨的博物馆,馆内有11个展厅,分别为前厅、历史厅、生产厅、节日厅、歌舞厅、建筑技艺厅、服饰银饰厅、体育苗医药厅、巫文化宗教信仰厅、生活厅、多媒体多功能厅,生动的展现了西江地区苗族传统文化的沉淀与苗族文化的理念。
在这里,我详细了解了苗族发展的历史,也了解了西江这个名字由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女娲、太昊、少昊、九黎部落都是苗族的主源,文明顿开之初的涿鹿之战后,苗族的先民开始了艰难的迁徙过程,在数次大迁徙中,苗族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如柳氏族、西氏族、尤氏族、苟氏族等。
西江不是指江水,西江的"西"是指西氏族,"江"是"讨"的意思,在迁徙中,由于西氏族到达西江的时间晚,西江这个地方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西氏族定居西江以后,后来陆续又有其他苗族分支迁来,逐渐形成了以"西"氏族为主体的苗族融合体。
苗族是蚩尤的后裔,传说蚩尤是牛首人身,这里苗族的头饰样式基本都呈牛角的形状,体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认为祖先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举行祭祖盛典,这些和汉民族惊人的一致,说明了两大民族文化同源,这种信念千百年来不成改变。
夜幕降临,我结束了一天的行程,登上返程的路程。返回到山上,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整个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的灯光同时亮起,在夜色下,那灯光勾勒出了山坡的轮廓,宛如两座金字塔呈现在眼前,又好像繁星掉落到了人间,让人分不清是天上的繁星点点,还是苗家的灯光暖暖,让人心醉,难怪连余秋雨也惊呼“美丽超乎想象!”。
岁月塑造了这个美丽的山寨,山寨又妆扮了岁月。西江千户苗寨上千年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山水,映衬出了历史的神韵和幽情,她就像一位美丽的苗家少女,一任岁月的打磨,在时光的变迁中,变得愈加靓丽。
西江千户苗寨值得一个留恋的好去处。在这里,你心境会被山水感染,你的脚步会被山川听见,你的脉搏会被河水听见。在物质丰厚的现今,有些人在无止境的物欲追逐中,精神也变得空虚,没有了幸福感。只有寄情于宁静、安谧的村庄、田园,抑或是绮丽跌宕的名山胜水,抒发志向、排遣心事,安顿生命。那么人生的祸福,将不再是心灵的羁绊,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
夜色已晚,我又开始了这次贵州寻美历程。短短一天旅程,我的心始终没有停歇对苗寨之美的感叹,感觉时间太短了,这里还有太多与众不同的风情没有领猎,这里还有太多耀眼的风采没有注目,真的不想离开。在返程的路上,我默默许下了一个心愿,以后一定会重新来到这里,去细细品味苗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情调,去体会隐居于自然的自由生活,这可能也是自己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的一种追求吧。
走在路上,心中酝酿一首诗,来结束这次的苗寨之行:
心中许意山水间,
何来尘世惹愁闲。
等闲识得沧桑事,
挚眷此生皆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