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只是当时亦惘然(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只是当时亦惘然(随笔) ——李商隐《碧城三首》赏析


作者:风之丐 秀才,1356.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63发表时间:2022-05-17 12:21:48

《列子》在诸子里不太被看重,它的内容也就少有人介绍,但它里面的一些寓言或者神话故事却很流行。在我,影响最深刻的是那个被称为“邻人疑斧”的小故事。这故事我早在初中时就读过,是在一套名为《文言文选读》的书里。那套书依稀记得是三本,我好像背诵过其中第一册的文章,但现在似乎只有这段小故事还有影响。故事说的是一个人丢了斧子,怀疑是他邻居家孩子偷了,结果他看到邻居家孩子行走、神色、言语,总之所有的行为都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没过多久,他找到了斧子,再看邻居家孩子,所有的行为都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作者总结说:“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之。变之者无他,有所尤矣。”作者这个总结其实是把这种心理现象看小了,人不仅仅由于“有所忧(尤)”而出现偏执型的主观判断。人只要被一种想法主导,再让他看事情,那么就会被这种想法左右,从而失去客观。这种心理现象就是现代媒体战存在的基础,所谓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谎言本身重复多少遍都还是谎言,但对于那些没有辨别能力的受众,它却确实会变成真理。比如目前的俄乌战争,美西方的信众们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不是乌克兰有多无辜,而是美西方的宣传让它的那些信众们觉得乌克兰是那么的无辜。这种心理在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号称是朦胧派(有些是作者自己也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有些是读的人没有相关的知识或者不愿意花费时间认真去读,结果给人的感觉是表达的意思不太明确)作品的理解上就更普遍。读书的人自身要是没有认真的态度,他对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就很容易受到前人即便是胡说八道的影响,结果读不出作者真正的意图。
   李商隐的《碧城三首》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古人对这三首诗要表达什么说法很多,但要是认真分析起来,会发现他们大同小异,几乎都可以归结到明朝胡震亨的说法。他在《唐音戊签》里说:“此似咏其时贵之事。唐初公主多自请出家,与二教人媟近。商隐同时如文安、浔阳、平恩、邵阳、永嘉、永安、义昌、安康诸主,皆先后丐为道士,筑观在外。史即不言他丑,于防闲复行召入,颇著微词。味诗中‘萧史’一联,及引用董偃水晶盘故事,大旨已明,非止为寻恒闺阁写艳也。”也就是说,在他看来,这三首诗是专门为当时的一些年轻公主,为了寻欢作乐,祈求作为道士住在宫外的事而发出的议论,而不是一般的闺阁艳诗。比较另类一些的像清朝的朱彝尊,他在《曝书亭集》中说:“李商隐《碧城三首》,一咏妃入道,一咏妃未归寿邸,一咏帝与妃定情系七月十六日,是当时诗史矣。”他意思这三首诗是在影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
   认真读了这组诗,再看这样的点评,实在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满清奴才们统治了中国,难道也把中国文人彻底奴才化了?他们难道根本就不能懂汉唐中国人的大气?说实话,唐朝人说李隆基和杨贵妃故事,根本就不用这样麻烦,他们直接说。就算是喜欢表达的模糊一些的李商隐,他也有这样的诗句:“夜半宴归宫漏永,薛王沉醉寿王醒”。诗中的寿王就是杨玉环的前夫,李隆基的儿子李瑁,他从李隆基、杨贵妃组织的宴乐回来后,睡不着觉。这当然不是实录,是诗人的想象。但这样明白的表达都有,又何必那么费劲去影射?
   在我看来,像他们那样的理解就不是从李商隐诗歌本身去理解,而是读了些和李商隐时代差不多的唐朝故事(有时我想,他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那些故事是什么意思),就认为李商隐也和他们一样无聊,所以写了这些诗。而这样的理解居然能存在并且流传开来,实在不得不有“世无英雄”的感慨。闲话少提,下面还是来看看这组诗,看看作者到底在诗里想表达什么。
  
   碧城三首
   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
   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沉海底当窗见,雨过河源隔座看。
   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首联,“碧城”,据说是道教元始天尊的居住地。“十二曲阑干”,江淹的《西洲曲》有“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犀辟尘埃”,任昉在《述异记》里记载:“却尘犀,海兽也。然其角辟尘。致之于座,尘埃不入”;“玉辟寒”,玉性温润,可以辟寒。这句应该是针对那些栏杆说的,只不过江淹的诗说栏杆如玉,而李商隐却说就是玉。毕竟那里是元始天尊的住处,装修当然都得高大上,材料都是人间极为珍贵的犀角或者美玉。明清人一般认为这句是指女道士头上插的犀角簪或者玉簪之类的,这原因或许是由于在他们的时代或者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犀角和美玉都只能做成小物件,要是这样,那就应该是贫穷限制想象的一个例证。也或许是他们事先就已经设定了这组诗是在说女道士,因此他们看到的所有一切就都朝女道士身上靠。
   额联,“阆苑”,传说在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葛洪在《神仙传》里写道:“昆仑圃阆风苑,有玉楼十二,玄室九层,右瑶池,左翠水,环以弱水九重。洪涛万丈,非飙车羽轮不可到,王母所居也。”后来泛指神仙居处,像曹雪芹在《红楼梦》里的:“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有书多附鹤”,道教称神仙一般用鹤传书,称鹤信。如李洞《赠王凤二山人》中就有“山兄望鹤信”。“女床无树不栖鸾”,“女床”,山名,《山海经》记载:“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彩文,名曰鸾鸟。”那个所在所有的树上都有凤凰,也就是那是一个国家凤凰保护公园。那么这句就是在说:那里生活的人交流十分方便,自然环境当然也美不胜收。
   颈联,“星沉海底”,我们常说“日落西山”,是说天黑了。这里“星沉海底”当然是说天将晓。“当窗见”,窗户边就能看清楚。“雨过河源”,雨水变成了河流,也就是天气变化,“隔座看”,就像发生在身边。这联的意思就是:生活在那里的仙人,对于人世所有觉得奇妙的一切,只要想看就都能看得清楚。
   尾联,“晓珠”,晨露;“明又定”,明亮并且不发生改变。“水晶盘”,胡震亨把它理解成“董偃水晶盘”,董偃是汉武帝姐姐馆陶公主刘嫖的面首,他和水晶盘的故事在《拾遗集》里有这样的记载:“董偃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同洁,侍者误以为玉晶也是冰,说冰无盘必融湿席,便指之,玉盘附地,冰玉俱碎。”其中的“玉精”就是“水晶”。这个故事看上去发生在唐之前,但唐以前是不是有这样的记载却很难说。更何况,李商隐是“一生常对”,而不是天热了才对,所以那种理解实在牵强。这里的“水晶盘”应该就是说水晶制成之圆盘,代指圆月。这联的意思是:要是晨露不发生变化,那么就能一直看到明亮的月亮。而在我看来,李商隐这句其实是化用了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用朝露来代替短暂的人生,希望能通过学道成仙而让这短暂的人生不再短暂,达到“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月亮在古人的知识范围内是长存的,也就是人生能如月亮一样永恒。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表现的是李商隐理想中的神仙世界,以及他希望通过学道而生活在其中的愿望。
  
   二
   对影闻声已可怜,玉池荷叶正田田。
   不逢萧史休回首,莫见洪崖又拍肩。
   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
   鄂君怅望舟中夜,绣被焚香独自眠。
   首联,“对影”,是说池塘里的荷花才能隐隐约约看到;“闻声”,听荷叶生长拔节发出或者风吹荷叶的声音。“可怜”,可被怜惜。“田田”,填满了田,到处都是,也就是水池里荷花正盛。这一联是在表达一个时间的流逝过程。
   额联,“萧史”,能够通过吹箫引来凤凰的萧史,秦穆公曾经把女儿弄玉嫁给他。“洪崖”,仙人名,郭璞《游仙诗》中有“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诗中的“浮丘”,通常被说成是“比丘”,是出家道人的代称。“不逢”,是没遇到;“莫见”,是没看到。那么,这两句的意思用通俗一些的话说就是不见兔子不撒鹰,见不到兔子也不轻易放弃。本意当然是碰不到真仙人不会轻易相信,但仍旧没有碰到仙人也不轻易放弃,还要继续寻找下去。
   颈联,“紫凤”,紫色凤凰;“楚佩”,刘向在《列仙传》里记载:“郑交甫见江妃二女而悦之。郑致辞,请其佩,女遂解以赠之。”“赤鳞”,鳞片赤色的鱼,古称淫鱼。刘安在《淮南子》记载有“瓠巴鼓瑟,淫鱼出听。”“湘弦”,湘瑟,屈原在《楚辞》有“使湘灵鼓瑟兮”。那么,这句就是说:希望凤凰能衔一块仙女的玉佩来,也希望能听到让江鱼狂舞的仙乐。年轻,所以总希望听说过的美好的事情都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说是幼稚,但这确也是人生中实实在在的某个阶段的想法。
   尾联,化用了刘向《说苑》的故事。那故事说,鄂君子哲在划船,当地人围着他的船唱:“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唱的是当地方言,他没听懂,等别人翻译给他后,鄂君好好地把自己打扮了一下,走进人群,被众人用绣花被子盖着,抬了起来。李商隐似乎很喜欢这个故事,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锦帷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当然,这首诗里的鄂君,或者说和鄂君一样的主人公,却没有得到鄂君曾得到过的待遇,他只能惆怅地独自在舟中过夜。
   综观以上分析,这首表现的是诗人希望能碰到仙人,也希望通过他们,自己能名列仙班。当然,最后的结局是当时还没有实现,所以他“独自眠”。这种希望,现代人觉得可笑。其实,这希望就和我们现在说的梦想一样,同样适用于那句话:“梦想还是该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三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
   首联,“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先有期”,提前确定好时间。“洞房帘箔至今垂”,是相会的信号。如同卧底故事,要是没事就什么都不变,要是有意外,就在阳台放一盆花。这里是说相会前先把帘子放下来。所以这句的意思就是:对自己能不能成仙,希望能够得到一个相对明确的信号。
   额联,“玉轮”,月亮;“顾兔”,玉兔;“初生魄”,《尚书》里有这样的话:“惟三月哉生魄”,古人解释说是:“生魄,月十六日明消而魄生。”那么,这句字面上可以理解成是在说时间:阴历十六日。但《左传》里有这样的话:“人生始化曰魄”,“魄”,《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阴神也”,而鬼神,在古人的观念中就属“阴”,那么这句意思也可以理解成:自己刚刚对仙人有了体会。“铁网珊瑚”,古代海边人先做铁网沉水底,珊瑚生长在其上后,把铁网拉起,顺便就得到了珊瑚。“未有枝”,应该是铁网上还没有生成珊瑚。这样这一联的意思就是在说:自己现在才属于初级阶段。
   颈联,“神方”,神奇的方子;“驻景”,留驻景光,也就是保持容颜。“凤纸”,金凤纸,帝王的专用纸,后来道家写青词。也把那纸称为风纸。这句要是按现代人的观念来理解就是:听人说有美容的办法,马上就去学;喜欢的偶像,也不断地发短信,当然也希望能得到回应。而在李商隐,应该是说:先教给我一个办法让我不再变老,或者先给我一个讯息,让我不再对神仙的存在有所怀疑。
   尾联,“武皇内传”,指《汉武内传》,讲的是汉武帝求仙问道的故事。《汉武内传》分明都在流传,“莫道人间总不知”,不要说人间不知道这些事情。也就是神仙的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并且都相信。他们一定不是虚幻的。
   这首表达的是诗人尽管千方百计寻找仙人,但一直也没有找到,有些怀疑,但整体上还是相信神仙是存在的。
   通过对这三首诗的分析,我觉得这三首诗写的仅仅是作者祈求能成为仙人的一种心理,和道姑之类的应该没有什么关系。第一首是在表达要是成为仙人就能与天地同寿,也就是作者心目中仙人的生活,他当时的最高理想。第二首是希望自己有成为仙人的机会,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让自己不再成为无人关注的路人甲。第三首是成为仙人尽管艰难,到写这诗时,诗人也没有成功,但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古人不我欺,汉武帝的故事,那是很明确地记载在书上并且广为流传的。
   据研究李商隐的学者考证,李商隐在二十岁出头时,曾经有过一段道士的经历。因此还有人热烈地演绎出他和其中一个女道姑发生过恋情(这样的人要说他们是写小说的,倒还可以理解;但要说是做学问的,我都替他们害臊)。二十几岁,激情正盛的时代,热恋什么的当然是极有可能的。但我却不太相信这三首诗是表达那方面内容的。我们的时代,已经让许多人失去了敬畏心,认为什么都没有肉体的享受重要。但我相信,李商隐在他的青年时代,对于道教神仙之说,曾有过一段很虔诚的阶段。这应该是当时的他学道的原因,也是这三首诗产生的基础。
  

共 504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文中作者列举李商隐的《碧城三首》诗歌进行赏析。从老师对诗歌剖析中,我们看到了老师深厚的文字底蕴,在诗歌赏析领域,如果没有对诗歌的足够领悟,是很难写出诗歌的精气神。从老师对三首诗歌的赏析中,看到了老师对诗歌的独到见解和详细的领悟,同时也让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到了这三首诗歌的写作意境和诗人当下的情怀。一篇不错的随笔,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5-17 12:22:50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5-17 13:59:40
  谢谢点评,辛苦!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