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亭】乡村坛子菜(散文)
在所有的乡村菜系中,我最喜欢的是乡村坛子菜。
没有比坛子菜更拙朴更美味的了。这坛子,均是古代石器过后,以自己独有的憨厚形象,形成整整一个陶器时代的坛子,穿越历史的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为我们农家的生活酿造出可口诱人的味道。
打从十来岁开始懂事起,我就对那坛子感到好奇。它的发明,真的是匪夷所思的奇妙构想,你看一撮泥土,捏成大小各种形状,投到窑里的大火一烧锻,便大功告成。坛子,简陋如斯,土气如斯,经济如斯,方便如斯,神奇造化也如斯。
买几十个坛子,还不要买一只冰箱的钱,买一只冰箱,足够买数十个坛子。我总是格外偏爱坛子,以为冰箱的作用,就是超不过坛子,冰箱只能保持一段时间的鲜,却不能增添味道。而坛子里放上菜,却增加菜的味道。还有冰箱名为保鲜,实际却是减味,三五天之后,藏在冰箱里的鲜味顿失,还要消耗电力。而坛子储菜,经过半月一月,没有味道的菜也就有了滋味,而且还不需要耗电,仅凭这一点,坛子就超过冰箱。
冰箱不是坛子,坛子却是乡亲们的冰箱。荤的素的,凡是能吃的菜,几乎没有不能进入坛子的。乡亲们把坛子当做百宝箱,每家每户都有十来个大小坛子。过年过节吃不完的肥肉瘦肉,乡亲们就磨些米粉,与那些肉一搅拌,让粉子粘在肉上,往坛子里一藏,哪怕藏上几月一年,那味道丝毫不减,还有了肥而不腻,瘦而不腥,还增加了另一种风味。其它蔬菜,如白菜,豆荚、萝卜,辣椒,茄子……有茎的没茎的,是叶的不是叶的,都可以进入坛子腌着。一腌,就出了味道,淡味变成了醇味,腥味变成了辣味,涩味变成了脆味,无味的,都变出是酸甜苦辣的味道来,比冰箱神奇多了。
乡亲们在坛子里腌得最多的那就是蔬菜。一兜白菜,一根豆荚,就可以做出多种花样来。可以把它切碎,晒干,腌成干豆角,可以泡软,煮熟,倒进坛子里,再加水,腌成酸豆角;带着辛辣的萝卜可以切条泡着,也可以整个泡着。白菜、茄子、胡萝卜和着辣椒一起泡着,半过月后就是色香味俱佳的好菜了。色形馋眼,麻辣解腥,清脆激舌,微酸开胃,大蒜、藠头,恶霸腿,什么都可以不加,只要洗干净放进坛子里不用多管,十天后夹出来,泡得通体透亮,丢到嘴里,嚼得脆脆地,咯嘣咯嘣的发出清亮的响声。那是乡村孕妇最爱吃的特别美味。
我们平时做菜总是很单一,萝卜就是炖萝卜,白菜就是炒白菜,而坛子呢,既可以把菜做成清一色,也可做成大杂烩,白菜、萝卜、大蒜、葱姜、辣椒、黄瓜、茄子等等一股脑儿塞进坛子,一起腌制。成熟后各种菜还保持各种菜的个性,保持着自身的神韵与脾气,隐隐的,微微的,既不失去原味,又不互相串味,酸者酸,辣者辣,甜者甜,脆者脆,而又全部统一在“欲辨已忘言”的坛子菜味道中!
坛子杂菜以一个“杂”字为显著特色,诸多原料,从菜地里手到擒来,洗干净,均可入坛。只是做杂菜比做豆豉要费事些,等个半月一月,一揭坛子,咸香扑鼻,不用下锅,抓一把放进口中,香辣鲜咸,味道好极了。再放点新鲜辣椒用油爆炒,用来下饭,只愁家里的饭锅小了!
还有种坛子菜做起来也有点讲究,选出厚实的红辣椒,一个一个的剪去蒂子,倒出辣椒籽,再塞进韭菜、藠头之类,放入坛中,一年半载都不会坏味,吃起来香辣醇厚,满口生津。这种精致的坛子菜,只有那些五六十岁的老妈子们有时间有兴致来制作,算是生活中的小点缀。
坛子菜经济,方便,好吃。有的不用生活炒,不用沾油盐,爽口下饭,乡亲们忙季节农活时更是喜欢。舀上一碗饭,从坛子抓出辣椒,黄瓜,萝卜条,就可以有滋有味的大吃起来。我的父亲爱抿酒,清早起来就要拿起酒壶灌几口,伸手到坛子里抓出白菜梆子就大嚼起来,吃完喝完就扛着锄头下地去了。庄稼拔节抽穗时,父亲在地里看护庄稼,转悠时也把酒壶挂在腰间,把坛子菜装在一个胶纸袋里,随时都可以吃喝起来。一胶纸袋的坛子菜吃完,酒也喝光,时间也到傍晚了,父亲就哼着歌儿回到家里。坛子菜成了父亲的最爱。
我也爱吃坛子菜,读初中时住在学校,每个星期我都要带一包坛子菜。但是总是吃不够,一到星期三就没了。后来父亲联系到学校附近的一个人家,给我买了一个小青花坛子,就在那人家里泡上一个坛子菜。这样我随时都有足够的坛子菜可以吃了。有一次,我揭坛取菜时,觉得坛子里的菜比上次少了一截子。坛子里的杂菜居然不胫而走,我心里怀疑,几经暗暗观察,是那户农家的五岁的小儿子,隔三岔五的悄悄拿走我的坛子菜,用纸包包着拿到学校与家境好的同学换糖果吃。在那个年代,孩子们肯做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可见坛子菜的魅力了。我也就干脆多做些坛子菜,我和那家的小儿子一起吃。
几十年的时光过去了,村里的瓦房全部都换成了楼房,装修都变得很是时髦和豪华,电视机,电脑、电磁炉等时尚物品应有尽有,那些石磨,木柜等古拙物件几乎都被淘汰出局,唯一还保留的就是那一排古朴的坛子,家家户户的阳台上,橱柜底下都有一溜一溜地像大肚汉一样的坛子摆着,里边都是坛子菜!
(2022年5月20日于静心草堂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