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旧辰光里的上海滩(散文)

精品 【流年】旧辰光里的上海滩(散文) ——上海城与上海人的前世今生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41.4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7发表时间:2022-05-25 11:20:13

【流年】旧辰光里的上海滩(散文)
   站上黄浦江西岸的临江大道,放眼望去,广厦林立,高耸入云,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绵延三华里。沿路有黄浦公园、十六铺、陈毅广场、观光隧道、外滩源,临江的一线矮墙,称作爱情墙。八十年代初,我到上海出差,墙边上挤满了谈恋爱的男男女女,仿佛我们乡下春天里,一根电线上落满了成千上百呢呢喃喃的燕子。你挤我挨的谈情说爱,让我这个小地方来的大兵,大开眼界。有着这样一条浪漫风景线的地方,就是上海。
   上海,这个闻名世界的中国最大的工商名城,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又一次引人注目。许多人通常认为,上海是在近代突然发展起来的,其实,她也有着悠远的历史。当然与她曾经的一奶同胞“姐妹”苏州、南京、无锡、扬州这些千年古城相比,她不能不说是个年轻的“小妹妹”,然而,她也走过了七百多年的风雨岁月。
   上海,是江苏嫁出去的闺女。
   上海是幸运的,她从江苏出嫁,江苏母亲慷慨地送出松江、青浦、嘉定、宝山、崇明、川沙、南汇、奉贤、金山、上海十座县城当她的嫁妆,让她从一个消瘦局促的“小瘪三”,一下子增加了十倍的体量,变得丰腴白胖,大上海的名头,在全球都喊得响亮。风云流转、沧海桑田,昔日的江苏“小妹”,摇身一变,成了周边城市乃至全国人民嘴里的“老大哥”。
   知道了这层关系,你就弄懂了,为啥在上海疫情防控期间,江苏会全力以赴地救助上海,哪个母亲,不疼自己的闺女;知道了这层关系,你就明白了,江苏十三太保为啥不计成本地支援上海,哪个阿姐,不怜悯自己的“姊妹兄弟”?
   上海“老大哥”不是浪得虚名,其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其以占全国0.06%的土地面积、占全国1%的人口,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一分之一,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其为龙头的长三角,构成了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二
   上海滩,上海滩,现代上海市的起点就是黄浦江边上的一块荒凉滩地。旧时,从苏州河口到洋泾浜口,芦苇丛生,湿地泥泞,江边只有一条船夫拉纤的狭窄小路。说到洋泾浜,这里还有个典故,当初英国人来到上海建设租界,就是从洋泾浜开始。上海人和英国人做生意,因为语言不同,上海人常用上海口音和语法的中国式英语与英国人交谈,这就是洋泾浜英语。以至于后来外地人来到上海,用带有外地口音的上海话与上海人交谈,也被称为洋泾浜。
   1832年,有个鬼头鬼脑的洋人,出现在这条拉纤人的小路上,这人自称叫“胡嘎米”,其真实身份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间谍礼士,至于他为啥起这么个不中不洋的名字做假名,只有鬼知道。“胡嘎米”对外说,他要去日本,乘船途经厦门、福州、宁波,在吴淞口悄悄下了船,换乘一只小舢板,溜进黄浦江。他沿着拉纤人的小道走到了外滩上游的十六里铺,只见黄浦江广阔的江面上,大小船只首尾相接,白云下,船帆光影熠熠生辉。“胡嘎米”在外滩东跑西颠了两个星期,给英国人写了份《船行报告书》极力夸耀黄浦江口是座良港,预言,在黄浦江的滩岸上,将耸立起一座“东方大城”。
   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早已被英国人觊觎多年的上海成了“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
   1843年11月,一群高鼻梁、黄头发、蓝眼睛,讲话呜哩哇啦的洋鬼子来到上海滩。当地人就像看猴子耍把戏一样,整天围着看洋鬼子用刀叉吃饭、对着镜子洗脸、用刀子刮胡子,觉得一切都是那么好奇、新鲜、好玩。这群洋鬼子,就是英国首任驻沪领事巴富尔和他的随从们。
   巴富尔来到上海,不是来表演猴戏的。他负有在黄浦江滩头上建设租界的使命。他在外滩东面的黄浦江上,抢占了一块长884米,宽518米的江面,作为英国船只的“停泊区”,然后又强迫上海道台划定837亩滩地作为租界,让英国商人建房盖楼,以便好做生意。
   英国人,先是用煤屑炉渣填埋了当年“胡嘎米”走的那条渔民拉纤的小道,使之成为宽阔的临江大道。后来又在1862年,在道路上筑造江堤,使这条灰渣路变成了林荫大道。洋行、旅馆、馆舍等富丽堂皇的建筑纷纷拔地而起,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荒凉的黄浦江滩,变成了繁华的“十里洋场”。上海滩,在西方列强眼里,成了会下金蛋的母鸡。
   跟在英国人屁股后头,1848年,美国人在虹口一带建立美租界,1849年法国人在英租界南边建立法租界。列强在上海建设了城中之城,一切法律制度悉从母国搬来,不受中国官吏管束。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过去,电灯、电车、电话、自来水,西方人将他们的文明带进了租界,带进了上海。租界当局规定,街道必须整洁,一切秽物亵衣不得暴露。尘土拉杂,不许堆积……破坏环境者,罚款或监禁。有时,中国人在租界随地吐痰或便溺,便被租界巡捕逮了交给华界官员处理,常常令华界官员汗颜。租界,给上海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使得上海人的心理发生了奇特的变化。中洋文化的早期交汇,为上海人后来相对于外地人的优越心理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英国人来到上海滩,当然不是来扶贫的。他们是来取这只豢养的母鸡生下的金蛋的。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傲慢而无理。他们在滩地上建设了一座公园,起名“外滩公园”,赫然在公园门口的篱笆墙上,挂出了“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一天,基督教卫理公会的宋耀如等五位牧师,手捧《圣经》来到公园,要求巡捕摘下这块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巡捕将眼一瞪,瞬间挥动手里的警棍向宋耀如打去。此时,一位女士用英语高呼“不准打人!”一个箭步冲上去,掩护了宋耀如,自己却被重重地打了一棍子。事后,深受感动的宋耀如,与这位叫做倪桂珍的女士深深相爱,先后生下三个声震华夏的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这姊妹三人成人之后,深深改变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1928年将上海县外新城区宣布为上海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行政院领导,上海市由此诞生,并正式脱离江苏母体。但原上海县,依旧归江苏省管理。
   到今天,上海建市94年。不及百年的历史,上海实在是太年轻了。
  
   三
   如果,你真的相信上海的历史只有不足百年,那你对上海的历史认识就太肤浅了。
   今天的上海市位置在长江南岸的河口三角洲上,总面积六千一百多平方公里。吴淞江横贯于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是古太湖的主要泄洪道。很久以前,上海先是一块陆地,接着变成一片汪洋,五千多年前,上海西部再次成为陆地,开始有了人类生活的遗迹,在今天的青浦、松江、宝山、上海县等地先后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而上海的东部大约在唐宋年代才成为陆地,因此,可以说最早的上海人,都是些打鱼的人。
   上海是古吴国故地。上海旧志书上说:上海“古吴之裔壤也,然负海枕江,水环山拱,自成一都会”。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公子泰伯奔吴,在今无锡梅村建立勾吴国,600年后其后代子孙阖闾将都城迁移到苏州。上海为“古吴之裔壤”,是说上海是吴国的边疆。春秋晚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公元前306年,楚国又灭了越国,楚王将上海的黄浦江两岸封给他的相国春申君黄歇作为食邑。传说,春申君疏通了黄浦江,黄浦江又有别名春申江,黄浦江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而“申”也就成了上海的简称。今天的苏州河,古称吴淞江,江边渔民常用一种叫做“扈”的竹制工具捕鱼,当时这一带叫做“沪渎”,因此,上海又简称沪。
   春申君黄歇是个聪明能干的相国,他与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并称战国“四公子”,由于求贤若渴,善于养士,被司马迁写入《史记》。但人们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做下一件精明过头的事,因此被杀身亡。春申君看到楚考烈王迟迟生不出太子来,就越俎代庖,找了个美女搞大了肚子送给楚王,后来美女果然生了个男孩,这就是后来的楚幽王,可谁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个美女原有个叫李园的相好,他为了替美女灭口,竟派刺客将黄歇给杀了。后世的赵国商人吕不韦又在秦国把这个故事重复了一遍,下场好点,落个自杀。黄歇和吕不韦的这个赌注下得大了点了,不知后世的上海资本家身上,还有没有他们的胆气。
   上海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划,当始于唐代天宝年间设置的华亭县,今上海市的大部分都包括在内。其地有三泖九峰的风景胜地,不少文人骚客都慕名前来,如唐代的杜牧,宋代的范仲淹、司马光等人,并留下许多华彩篇章。宋代诗人梅圣俞咏华亭谷水曰:
   断案三百里,萦带松江流。
   深非桃花源,自有渔者舟。
   闲意见水鸟,日共泛觥浮。
   何当骑鲸鱼,一去几千秋。
   南宋年间,在吴淞江边建镇,属华亭县。因镇的治所在吴淞江南岸的支流“上海浦”畔,该镇就叫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由来。古华亭今已无迹可寻,湖泖半成陆地,只有九峰黛色如昔,风来树摇,窸窸窣窣,仿佛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到了元代至元二十七年,上海滩从聚落至集镇,因经济不断发展,而获得“木棉文绫,衣被天下”的声誉。松江知府仆散翰文向元代中央政府奏请设置上海县,第二年秋七月己未,仆散翰文的奏请得到元政府批准。从华亭县十六万户中划出7万户到上海县,其县境东西一百六十里,南北九十里,包括今青浦、上海、南汇、川沙四县和市区大部。至元三十一年,首任县尹周妆揖走马上任。现代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至元二十八年七月己未,即1291年8月19日应为上海建县的开始。今年正是上海建城731年。
   元代上海建城,建的是上海县城,和上海市没多大关系。直到1958年,随着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国务院令,才将上海县由江苏省划归了上海市,而直到1992年,上海县与老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上海县才真正融入上海市,退出了历史舞台。上海城的年龄,也由此上溯到700多年前。
  
   四
   我居住的江南小城,驾车奔上高速公路,距离上海也就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两地如此之近,也就少不了上海亲戚。有那么几个亲戚,不知染上了什么毛病,张口、闭口的“乡下人,拎勿清。”他们到我们小城来,叫做“下去”,喊我们到上海去玩,叫做“上去”。把个上海滩当成了金銮殿,将个与外地亲戚的关系,当成了君臣关系。那点滑稽的优越感,也不知从哪儿来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家三口人,已经住上了厨卫俱全的七十多平米的高楼,而我们那些上海的亲戚们,还蜗居在石库门只有十几个平方米的鸽子笼里,几户人家合用一个厕所,一个走廊里的灶头轮着用,晚上睡觉还要爬上挂在墙头上的吊床,横竖一身行头,夜里刷了白天穿,也不知道他神气个啥?
   其实上海人填履历表写到籍贯一栏,又有几个写上“上海”二字的?现在的上海人,绝大多数都是外地人的子孙。没有外地人,哪里来的上海滩?上海知名作家陈村说:上海的基本民众本是浦东人、松江人、嘉定人,开埠之后,大多被赶到一边种菜去了,很少进入市区,住在城里的其实多半是外地人、外国人。所谓的“上海人”真是非常可疑,你只要在这里住下来,便可以诡称是本地的宝贝,除了像你一样的初来乍到者心有不平,其他人听之任之。那是一个舞台一样的地方,谁都可以上来唱几句。现在有人说: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大概也是这么个意思。
   1840年上海县内外约五十万人口,这些倒可说是正宗的上海人,只是那时还根本没有什么上海市。这些人大多是种地的农民或者是捕鱼的渔民。到了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出现租界,由于租界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也由于它特有的制度,江浙及内地各省的各色各样的人流入上海,平民佣工商人小贩巫婆道士流氓罪犯投机者冒险家,争相在此一显身手。而上海的土著,依然在郊外种地、捕鱼。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东南,战火所及,生灵涂炭。江浙的土豪富商,为逃避战祸,纷纷涌入上海租界,到1862年租界华人猛然增到五十万人。战祸连年加上天灾,黄河突然决口,苏北全境顿成水乡泽国,逃难民众“咸来上海就食”,他们一无手艺,二无资本,只能进入工厂当工人,妇女儿童,为了糊口,也成了不值钱的女工和童工,他们是上海也是中国第一批工人阶级。这时的上海,已成了一个真正的移民社会了。大家都是外地人,都为了各自的生存而奋斗着。
   随着滚滚人流而来的,还有大批的金钱资本也流入上海。携带资本进入上海的主要是四拨人,第一拨是广东人,他们大多是商人和买办。广州自宋代起,就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窗口,即便是闭关锁国的满清时期,也从未中断过对外贸易。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取代广州成为外贸大港,洋人纷纷来沪做生意,他们也撵着洋人的屁股进入上海。再一拨是湖州人,他们以缫丝为业,先后在闸北设立三十多家缫丝厂,雇工人数逾万,被誉为“丝业泰斗”的沈骆芳是1912年闸北置市时的副市长。第三拨是宁波人,他们主要开银行钱庄。宁波人勤劳精算,在沪工商业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朱葆三、虞洽卿、傅筱庵先后担任总商会会长。其他诸如泰康食品店、三阳南货店、好吃来瓜子、天厨味精、宝大样绸布、样生汽车行、大中华橡胶、亨达利钟表、冠龙照相等等,也都是宁波人开的,他们在上海滩大显身手,撑足了市面。第四拨人就是我如今居住的小城无锡了,无锡人一向精明低调,大多从事实业。纺织、面粉、铸造、机械是他们经营的主项。解放前上海最大的资本家荣敬宗、荣德生兄弟,堪称沪上“面粉大王”“纺织大王”。

共 875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旧上海的历史大作,但却比历史要有趣得多。【一】文章伊始,作者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上海的前世今生。正因为上海原本是江苏嫁出去的“闺女”,所以当疫情袭来,曾经作为上海“兄弟姐妹”的江苏十三地市才会义无反顾的,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自己的“小妹妹”。【二】所谓的“上海滩”最初只是发迹于上海黄埔江滩边的一块荒凉滩地。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优势的价值,最初是被英国人“胡嘎米”发现并上报英国政府。后来英国人又通过“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将上海作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先是英国人然后是美国人法国人先后在上海建立了租界,他们野蛮的在中国的土地上肆无忌惮,为所妄为,著名的辱华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便是在那个时候产生的。但同时不得不说,也正是那些“洋文化”的涌入,客观上也为旧上海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发展动力【三】根据考古的发现,上海市的土地在五千年前就有了人类居住。最初的上海人,都是以打鱼为生。因为上海黄浦江两岸曾经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春申君黄歇的食邑,所以黄浦江又称“春申江”,上海的别称被称为“申”。而上海的另一简称“沪”,则是因为当地渔民经常使用的一种叫做“扈”的捕鱼工具。上海市的历史从国民政府成立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十几年时间,但因为后来有“上海县”的加入,使上海城的历史上溯到了七百多年前。【四】上海本地人喜欢称外来打工者为“乡下人”,但上海也是一座“移民的城市”,真正的上海土著正是乡下那些打鱼种地为生的农民。【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上海的评价,无论是林语堂的讽刺,鲁迅的批评甚至于梁遇春的咒骂,他们却都不能掩盖了上海的繁荣,上海的现代,上海的“摩登”。【六】作家、文人大多是社会的批判者,同时大多数中国人也都有一种“仇富心理”。上海的繁荣与发展,不仅代表着上海人的骄傲,更是中国的自豪。正如作者所说,上海大了,上海人多了,难免鱼龙混杂。“世上哪一个地方没有好人,哪一个所在没有‘老鼠屎’”,绝大多数的上海人还是值得被称赞的。上海,是中国的上海。就像自己的孩子,即使偶尔犯了错,也会得到父母的宽宥,就像这次的疫情……这是一篇非常精彩的历史大作,意犹未尽。作者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娓娓道来“晨光里的旧上海”,详实、流畅,贴近生活。同时,不得不说,作者知识渊博,涉猎广泛,拥有着深厚的文笔。美文佳作,流年强烈推荐共赏【编辑:上官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25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上官风        2022-05-25 11:23:11
  我估计,上海本地人也没有您理的清,哈。师傅,赞赞赞
2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25 14:00:00
  非常感谢小风的认真编辑,并写出这么长的一段几百字的按语,小风用心了。上海是中国一座独一无二的城市,无论在过往还是现代,都对近代中国、现代中国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用一篇短文是没法写清楚上海滩的历史或历史变迁的。对于上海,我一直持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仰视,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一座繁华的城市,一座变化万千的城市,一座谜一样的城市。我居住在她身边被称作“小上海”的江南小城四十多年,一直眼望着她的进步、发展。年轻时,到上海去买上海货,是一种 幸福的感觉。同时,我又对自己上海亲戚们的那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性,有着说不出的不满。小城人对于上海的情感就是现在网络语言上的那句:羡慕嫉妒恨。这一次疫情来了,上海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让国人瞩目。在被封闭在家的日子里,我有了大块的时间,可以在充分的阅读里,寻找上海滩的前世今生。我将两万字的笔记,删减成了这篇还嫌有些长的文字,试图用文学的语言,给“旧晨光里的上海滩”画一幅素描像。像是画完了,像与不像请读者朋友们评判吧?再次谢谢小风编辑。
江凤鸣
3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2-05-25 15:44:55
  这篇就大上海的百科全书,集上海历史发展史知与文献知识性综述贯穿始终。对上海人的生活个性习惯也写的比较客观。今天我才知道宋庆龄的父亲宋嘉树(字,耀如)与母亲倪桂珍是这么奇特邂逅并相爱的。读来受益良多的好文章。读过了解到大上海几多历史过往以及如今现实现状,深度厚重,学习了。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26 19:08:34
  谢谢素心的美评。写这篇文字,我到没有去阅读更多的文献,而是读了大量旧上海的报刊、杂志,文人笔记。我觉得散文也去写故事,而不是去写历史,写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事。写散文应该让故事把历史带出来。这或许就是历史学家与散文作家的不同吧?我觉得这次的尝试不算太成功,但为我写历史散文找到一个出口。
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2-05-25 16:36:28
  说实话,读二哥这篇文,我是有收获的,好多东西是第一次详细了解。
   我第一次认识上海,是从课本上,并无哪位家人说过,当时也许他们也不十分了解吧。
   后来,工作了,我爸给我买了一块上海表,做纪念,也是对我开始工作的一个鼓励。
   工作后,对上海了解多了起来,因为渠道多了:同事聊、朋友吹、课本、书籍、电影电视……再后来,我到了上海。那是我公务考察,以政府学习考察团向上海学习,尤其是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政府对上海体校每年固定经费六百五十多万元,而我们曲靖体校连零头都不达到,我好羡慕。那一次,去了上海的南京路,逛了上海外滩,也攀爬了东方明珠,不敢往下看,恐高。
   当时,2003年吧,我很年轻,那时我还不认识上海才女徐珏,O(∩_∩)O哈哈~,不然,一定去见她。
   二哥这文写得大气,不熟悉是写不出来的,调理层次清晰,有细节,有出处,信息量大知识性强,可读性高,读了受益匪浅。
   谢谢二哥!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26 19:03:57
  谢谢山兄的鼓励。第一次知道上海,我还是一个小兵,那时我们排里有个海门兵他冒充上海人,总是跟一个天津兵吵架,两个人谁也听不明白谁的方言,吵得驴唇不对马嘴,惹得我们大家哄堂大笑。我家有不少上海亲戚,认识他们是我回到江南以后的事。他们看不起我这个大兵,我也讨厌他们的傲气。双方都不真正认识对方。我经常到上海出差,宁愿住防空洞也不住到他们家里去,他们家里也没有我待的地方,实在太小了。但是,我对上海和上海人还是充满敬仰,我的车间主任是上海人,技艺精湛;我的导师是上海人,苏教授是政治经济学专家,我手腕上的表是上海牌,胯下的自行车是凤凰牌,身上出客的服装也是特意到南京路买的。这次疫情,我通过大量的阅读,对上海、上海人有了新的认识,决心写出来,就是这篇文字。
5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22-05-25 16:40:20
  上面评论有误:
   调理层次清晰 应该是 条理层次清晰
   哎呀,最近爱犯错误,年龄的原因,哈哈,二哥莫怪。
6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05-25 17:28:37
  二哥的长篇大论,就像是黄浦江的水汩汩流淌出来的。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一定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一个城市也是如此。上海是江苏的女儿,每一位母亲都心疼自己的儿女,在非常时期会罄其所有全力帮助。上海的兴起得天独厚,久居上海的人有一步登天的优越感。但她毕竟只有百年建城史,她本该遭遇的困境因为时间短被忽略了,远没有成为文化基因沉淀下来;或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关爱支持包办代替了,成了被宠坏了的孩子。所以城市性格有她骄横跋扈的一面。上海尤其不适合外地人生活,我是这样认为的,相信许多人也有和我一样的看法。这次疫情,外地人一定比上海本地人艰难,主要不是因为物质保障,是因为区别对待造成的精神压力。二哥的文客观,但还是有所顾忌,毕竟上海是中国人的上海,虽然上海人不以为然。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7 楼        文友:石语        2022-05-25 19:02:04
  二哥此文可谓做足了功课的。文中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使文章于整体的历史烟云的浓厚氛围中跳脱出来,多了些灵动与可爱。扛鼎之作,必将加冕!
8 楼        文友:雪飞扬        2022-05-25 20:07:30
  真是一部大上海的百科全书啊!大上海的前世今生被二哥或严谨或风趣幽默的语言描摹得活色生香、趣味盎然,让人在享受语言的同时了解了大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历史风云。
   也风也不得了哈,对二哥这样丰厚的大作能够写出精彩的编按,一并学习了。
9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5-25 20:14: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10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5-25 21:08:39
  黄浦江,又名春申江;因此上海也简称申。古城吴淞江,常用一种叫做“扈”的竹制工具捕鱼,当时这一带叫做“沪渎”,因此,上海又简称沪。
   轻松读罢全文,上海的前世今生,了然于胸。这就是本篇文字的魅力。
   好的散文,要么给读者知识,要么给读者美感。本篇散文,两者兼而有之,尤其是写幽默的文字,需要才气还需要生活的底气。
   我家女儿2013年国外留学分到上海工作,2017年8月,离开上海到杭州工作。在上海四年,我断断续续在上海也陪伴了四年,可谓走遍了上海的风景点和主要街道。但那都是走马观花,远远没有读一遍二哥的文章对上海了解透彻。
   二哥辛苦!佳作赏读。
回复10 楼        文友:江凤鸣        2022-05-26 18:46:34
  明月兄,感谢您的鼓励。写一个城市的历史,定位一座城市的个性,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很容易写成百度一样的城市介绍和导游嘴里的解说词。我做一点尝试,尽量让这篇文字有些意思。
共 16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