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戴口罩的那些事儿(随笔)

编辑推荐 【摆渡】戴口罩的那些事儿(随笔)


作者:笑君 举人,4914.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77发表时间:2022-05-27 19:40:58
摘要:谁能料到?“新冠”病毒在全球肆掠,什么都受到了影响,却将小小的口罩推到了前沿,成为紧俏的商品了。

【摆渡】戴口罩的那些事儿(随笔) 谁能料到?“新冠”病毒在全球肆掠,什么都受到了影响,却将小小的口罩推到了前沿,成为紧俏的商品了。
   几年来,无论什么人,什么场合,什么时段,戴口罩成为必需,是一时风尚,也是一种无奈。
   口罩虽小,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公元6世纪,波斯的拜火教教徒们,认为人的气息为俗世间最不洁之物。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祭司要用布遮住口鼻,虔诚地表达对神明的敬畏。
   在中国,13世纪时就了口罩的记载。《马可·波罗游记》中有一段文字写道:“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就是说,这种口罩是用蚕丝制成的,是为了防止侍者把口气传到皇帝的食物上。马可·波罗还将此事当作奇特的见闻,带到了欧洲。
   1861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用鹅颈瓶做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许多种细菌的存在,还会通过生物与生物传播引起各种疾病。1876年,法国创立了无菌外科。
   事物的发展,总是随着人们的需求而改变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死亡约4000万人。1952年,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等,促使口罩得到了大规模的普及。因为,戴口罩可以起到防护的作用。
   口罩按使用人群分类,主要有工业用、医用、民用三种。
   工业用口罩,有按美国标准生产的N90、N95口罩,也有按欧洲标准生产的FFP口罩。中国的口罩,其国家标准为GB2626-2006。
   医用口罩也分为三类,即医用普通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
   民用口罩则分为面部口罩、无纺布口罩、高分子材料口罩、活性炭粉滤芯口罩等。民用口罩在密闭性上不如工业口罩,却具有可清洗、可长时间佩戴、多次使用的优点。
   口罩所需要的材料,主要是深色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鼻梁条和松紧耳带。深色无纺布和纺粘无纺布分别用于口罩的外、内层,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吸水性以及防水性。熔喷无纺布用于中间的过滤层,可用来隔离空气中的灰尘和病毒。鼻梁条、松紧耳带,是用来固定口罩,方便佩戴的。
   近代以来,中国人出于传统观念和对现代医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戴口罩的意识。因此,普通人是不屑于戴口罩的。
   我的童年,生活在乡村。十多岁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种机缘巧合,认识了口罩。那时的口罩,大多是纯白的,是纱布加些棉花制成的。口罩的两端,制作成“管”状,能够穿进棉绳,可以拴到后脑勺,或是耳朵跟上,使得口罩能够固定在口鼻之外。
   有一天,我在我妈的箱子里找东西,无意间翻出了一只口罩,崭新的,便揣到口袋里,成为专属用品了。
   冬天的早晨,顶着寒风上学,真得很冷,尤其是鼻子耳朵冻得生疼。戴上口罩,就如同添了一件衣裳,周身都感觉暖和多了。但是,没戴多长时间,就觉着呼吸不顺畅,尤其是鼻子里喷出的热气与外面的冷空气一接触,就在眉毛上结成了霜,却又凝结不住,直往眼睛里流淌,弄得眼里蓄满了“泪”。还有,鼻子出气的同时,又带出些鼻涕。这鼻涕被阻隔在口罩的内里与鼻子上,非常的难受。于是,我忍不住了,只得扯下了口罩,仿佛受点冻倒比戴口罩舒服些。
   我曾去过县医院帮人拿药,看到医生、护士都是戴口罩的。即便,有时也拿下了口罩,却将口罩挂在脖子上,感觉……
   懵懂少年,医院的诸般景色都没看见,倒记住了口罩,还将口罩视作时髦的装饰品呢。现在自己也有口罩了,不喜欢戴在口鼻上,却可以将白色的口罩挂在脖子上,口罩布塞在衣服里。而且,必须是塞在第二个纽扣的下面。这样,白色的绳子,在衣领的下方形成了一个三角的形状,如同穿背心系上一根领带,能不吸引人吗?
   搞笑的是,我的小学毕业照,无论是合影照,还是个人小照,都是这样的“时髦”。若干年以后,我太太见了照片,不评论我这人帅不帅,却指着脖子下面的口罩绳子,笑得蹲在地上,半天都站不起来了。还说了一句:“你呀,太有意思了!”
   我的第二份工作,是在故乡的小城里当工人。接触粉尘的差事,必须戴口罩,要不然……
   我们的隔壁,是一家水泥厂。我找朋友玩,就混进了出水泥的炉膛口。看到运送水泥的工人们,都是戴着两层口罩的,可整个口罩已成灰色。尤其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口罩的鼻孔处,居然像是堵上了两团的黑泥,一边冒着鼻子里喷出来的热气,一边阻截着水泥灰。两厢一搅和……
   我领了口罩,却总是不用,宁愿用一条大毛巾捂着鼻子和嘴。领回来的口罩,则让我妈拆了,做成汗背心,当衣服穿。
   让全员都戴口罩,恐怕就只有“新冠”病毒的流行,才有这个能量了。据医学专家们说,“新冠”是通过人的口鼻气息与飞沫传染的,只要戴了口罩,就会起到极好的防护功效。因此,“世卫组织”要求,人们出门,尤其是去公众聚集场所,必须戴口罩。
   世间事,总有令人不能理解的现象。欧、美等西方国家,自诩“讲民主、尊重科学。”可是,在“新冠”流行的关键时期,就有人以“我要自由”为幌子,公然抵制“戴口罩”的法令。甚至,一些“政要”们,在出席公众场合的活动时,都拒绝戴口罩。
   在中国,全民族都投入在“抗疫”的工作之中,戴口罩、讲究个人卫生,注重他人的安全等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不得不说,也有极少数人,是心理不健康,还是出于别的什么目的,就是不配合“抗疫”的整体工作,时不时地做些“不协调”之事。比如,不戴口罩。
   居家生活,进超市、乘公交、出入于大街小巷是不可避免的。每家超市、商场的门口都设了一道“门岗”,负责来人的体温测量、查验“两码”,尤其是堵截没有戴口罩的人。
   大多数人都是自觉自愿地排队、等候,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却也就有一些人,不戴口罩,视“门岗”如无物,大摇大摆地自在穿梭,就好似在自己的家里一样。
   当然,“门岗”可不是摆设,口罩不戴好了,不得入内。于是……
   有人磨磨叽叽地掏口罩,敷敷衍衍地戴上了口罩,过了“门岗”就一把拽了下来。有人呢?是将口罩戴上了,却只戴在下巴上,嘴和鼻子依旧裸露在外面。有人跟“门岗”打起了“游击”,手上的口罩贴着嘴巴,冲“门岗”一点头,直接向门里冲去!
   每天,我们走在大街上、公园里,或是其他的什么场合。打眼一看,大部分人都戴了口罩。可是,当你认真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现象。有人将口罩拴在胳膊上,随着胳膊的摇动,口罩在兜风呢。有人将口罩戴在下巴底下,仿佛脖颈处需要一些温度似的,没有个“东西”怎么能行呢。有人将口罩戴在嘴上,偏将两个鼻孔留在外面,似乎是说:千万不能堵塞了这两个呼吸的通道哟。有人将口罩挂在一只耳朵上,让其在半边的脸面外摇摆,感觉是一道风景呢。更搞笑的是,我在翡翠湖的林荫道上漫步,看到一位女士,戴了两只口罩。偏偏呢?一只戴在额头上,一只戴在下巴底下。大老远的,我以为眼睛花了,看得不对,额头上的应该是“退烧贴”吧。便特意地走近了些,还真的就是戴了两只口罩。可是,这两只口罩就是不戴在嘴和鼻子上。真的不知道,这口罩要起到什么作用呢?
   据网上说,某城市的大街上,一位志愿者手捧着口罩,跟在一位女士的身后。一边走着,一边劝说着:“请您戴上口罩吧!”
   就这样,差不多走了上千米的距离,都拐了两条街了。无论志愿者怎么说,怎么恳求。那位女士皆是不理不睬,只管走自己的路,仿佛这事与她根本就没有关系。志愿者没有办法了,只得说:“您要是还不肯戴口罩,我只能报警了。”
   “什么?”那位女士愤怒了,转过来,伸手就给了志愿者一巴掌。
   志愿者是个小伙子,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挨了打,却没有还手,只是真得报了警。
   警察来了。警察也跟志愿者一样,先是劝导那位女士戴口罩,三番五次地劝说无果,警察打开警车的后备厢门,请她上了车。说:“到局里慢慢说吧!”将其带走了。
   这时,只听她在警车里叫道:“我戴口罩。我戴还不行吗!”
   疫情蔓延的初期,我儿子、儿媳妇,专门为我们买了酒精、洗手液,还有好几包的口罩,既有N95的专用口罩,也有医用的普通口罩。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叮嘱道:“出门可一定要戴口罩哟!”
   我太太本来就有洁癖,出门戴口罩是不用说的。若要出入菜市场、医院等场所,一定要戴上两层口罩的。在外面,无论多长时间,口罩绝对不拿,几乎一点位置都不会挪动。回到家,一定会在入户门以外,褪下口罩。
   前脚进门,后脚还在门槛外呢,已伸手从玄关的柜上拿到了酒精,迅速地将手、胳膊、腿,还有身上的衣服喷洒一遍后,整个人才可以进家。否则……
   本来,我是不喜欢戴口罩的。但是,大“疫”当前,必须响应政府的号召,出门坚持戴口罩。然而,每次出门前,太太都会叫道:“等一下!”
   我站在门厅内,等着她。她三步并作两步地走过来,用大拇指与食指,在我的鼻梁上捏着口罩的鼻梁条,深深地摁上一摁。再捏着口罩的下沿,将口罩扯到嘴巴以下,使口罩完全罩住嘴和鼻子,这才放我出门。我都走出门外了,还要叮嘱一句:“不要轻易挪动哟!”
   即便我不太愿意,却也只能遵照执行。因为,她的本意是说:既然戴了口罩,就要起到戴口罩的作用。
   口罩是一件用品,是保护人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口罩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什么场合下用;用到什么程度,用到何种境界……
   一句话: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用其所用,用在最需要的时刻,才是最好的选择。
  
   2022年5月7日写于合肥翡翠湖畔
  
   (原创首发)

共 375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关于口罩故事的随笔。作者从疫情着手,口罩是在疫情期间成为大家炙手可热的最爱。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使用范围之广。在中国,13世纪就有了用蚕丝制作的口罩;法国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空气中细菌的存在,让口罩有了用武之地;西班牙的流感,英国伦敦的烟雾事件让口罩得以普及。口罩按使用人群分为三种,工业、民用、医用,又逐一按标准细分,种类繁多。作者还介绍了口罩的材质,以及自己与口罩的结缘过程,颇具幽默色彩。疫情期间,虽然“世卫组织”三令五申倡议出行期间口罩是必需品,但不论时国内还是国外,总有一些人打着所谓“自由”的幌子,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于度外”,况且别人的生命更是不值一提。导致疫情泛滥,席卷全世界。国内的口罩事件,部分人也是无视生命之轻,无视制度的存在。出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幕丑态。“我”与太太严于防护,首先遵于职守,尊重科学,物有所用。反映了尊重科学,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口罩的用途就是隔离细菌,远离污染,起到防护自己的作用,物有所值才好。揭露了一部分信奉“自由主义”的人,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懂得珍惜,何谈保家卫国的情怀。作者运用举例子等写作方法,更加通俗易懂,了解的口罩的来历和材质,具有很深的价值性和社会性。语言幽默诙谐,让读者在搞笑中领悟了戴口罩的真实意义。逻辑清晰,结构严谨,文章以小见大,凸显人们认知领域的不足,有可能引发不可预见的后果。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欢迎大家欣赏。【摆渡物语编辑:优雅如枫】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优雅如枫        2022-05-27 19:48:12
  欣赏笑君老师的优美散文。文章以小见大,寓意深刻,语言幽默诙谐,条理清楚,让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口罩的来历、材质、用途等,具有很深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抗疫人人有责,对生命的敬重,对科学的尊重,让物有所值,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期待新作,向老师学习。
喜欢伴随着晨曦的脚步聆听世界的声音,闻着文字的馨香穿越时空的隧道,做一个灵魂有香气,骨子里有正气,举止优雅的女子。
2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2-05-27 19:51:02
  欣赏文友随笔作品,讲述口罩历史,延及当下疫情,揭示生命态度,很有现实意义。期待新作。
3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2-05-27 22:08:08
  疫情肆虐,口罩成为寻常之物,但能深入描述口罩的的文章却不多见,这篇文章从口罩的分类,小时候的口罩写起,从口罩体会人们的自律意识,全方位分析了对口罩的不同态度,阐释口罩对生活的重要性,不失为一篇既普及常识有生动有趣的文学作品。
4 楼        文友:飞不高蝴蝶        2022-05-27 22:19:26
  语言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文章很有现实意义,具有社会价值。
5 楼        文友:海宁        2022-05-27 22:34:19
  欣赏老师优美的散文佳作,了解口罩的来历与文化,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拜读学习了。
6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05-28 08:47:51
  疫情下的现实社会,口罩成了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文章从小视角切入,展现了当前疫情生活中的另一个侧面。学习欣赏!
7 楼        文友:静净        2022-05-29 19:07:21
  疫情肆虐口罩成了生活必备,好无奈呀!曾经的“雾都”,到如今,逐见小小口罩的用途。散文诙谐风趣,让人忍俊不禁!
8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2-05-30 10:45:29
  口罩成了人类主角,搞得我们不知所措。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9 楼        文友:笑君        2022-06-01 14:44:20
  嗬嗬,对不起各位了。因为近几天事多,忙得没时间上网,未能给位老师回话,抱歉了!谢谢各位的点评。下午好!!!!
以文字表达我的心声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