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清风徐来话扇子(散文)

精品 【流年】清风徐来话扇子(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68.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7发表时间:2022-05-30 18:44:35

【流年】清风徐来话扇子(散文) 田野的麦子在一阵一阵的暖风中变得金黄,一股接一股的热浪随着风儿进了庄户人家,布谷鸟儿的歌唱刚停,荷叶下的青蛙开始了呱呱的吟诵,蜻蜓三五成群地在小河的芦苇尖上绕飞,老榆树上的蝉儿或长或短地发出烦人的叫声:“知了——知了”这一切都告诉人们,夏天来了。
   夏天来了,老祖母开始从厢房的破箱子里找出去年收起的老物件——芭蕉扇。老祖母把它们送给东屋里的姑妈,送给西房里的婶婶。奶奶,我也要。小孙子们也都高高举起小手儿来讨,老祖母笑吟吟地说:小猴崽子不怕热,树荫下蹲着去。
   “扇子有风,常在手中,有人要借,等到来冬。”像这样从老祖母嘴里说出的乡间民谣,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在心中。在先前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的炎热夏天,扇子似乎一刻都不能离手,庄户人家,坐在炕上、蹲在自家院子里,两只手不停换着摇呀摇,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炎热赶走似的。其实,对我们那个半山腰上的小山村来说,夏日只是白天热,到了晚间还算凉爽。山东人讲究礼数,有客人来访,主人会先敬上一只大号的芭蕉扇,然后再奉上茶水。
   扇子是我国早就有的特产,根据历史记载,殷商时代就有“雉尾扇”,那时扇子是帝王家用来蔽阳降尘的,扇字之所以从羽,是因为古代最早的扇子多是用羽毛做的。《秦中岁时記》说:我国早年的端午节前两日,有非常热闹的买卖扇子的集市,那时逛扇市的人們,川流不息,好似后来乡间八月十五闹灯会一般。许多的扇子上,都画有可欣赏的字画。
   古代扇子的种类相当多,除了羽扇,还有毛扇、绢扇、竹扇、草扇、纸扇,还有极其名贵的檀香扇、象牙扇。现在那些最名贵的扇子已不多见了,能见到的大概率要去博物馆了。
   在江南我的外婆家,最常见到的是蒲扇和粽叶编的草扇。江南人家的芭蕉扇,比胶东乡下的精致得多,如帽子、似荷团。扇面薄,重量轻,风力足,扇出的风柔和凉快,使用方便。与我远在胶东山村的老祖母家不同,江南人家似乎一年到头,都离不开蒲扇,夏日用它扇凉,平时也可拿它垫坐。在先前没有烧煤气的日子里,平常生火烧炉灶还得请它帮忙呢。用扇子点蜂窝煤炉子,那可是个技术活,劲大了点不着,劲小了不见火,只冒烟,能将一条巷子笼罩在烟气里。
   现在的孩子,似乎已见不到扇子了,但是在我小的时候,我居住的滨海小镇上,一到夏天,特别是到了晚间,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摇起扇子。扇子的种类也很多,五花八门,各显神通。式样有折扇、团扇、鹅毛扇,纸的、绢的、塑料的,材质各异。其中最常见,最大众化的要算芭蕉扇。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它是广东的芭蕉做的,直到后来到江南读书,从古代文献里才知道它是棕榈树叶做的。芭蕉扇在我们胶东老家叫蒲扇,在金陵我的外婆家叫葵扇,而在我居住的江南小城则叫芭蕉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录》上说:“古有棕扇、葵扇、蒲扇、蕉扇诸名,实即今之蒲扇,江浙呼为芭蕉扇也。”元代陆友的《研北杂志》称《唐韵》“棕”注,将芭蕉扇的来历说得非常清楚:“蒲葵也,乃棕扇耳。以其似蕉,故亦名芭蕉扇,产闽广者多叶圆大而厚,柄长尺外,色浅碧,干则白而不枯。土人采下阴干,以重物镇之使平,剪成圆形,削细篾丝,杂锦线缘其边,即仍其柄以为柄。曰‘自来柄’,是为粗者。有截其柄,以名竹、文木、洋漆、象牙、玳瑁为之,饰以翠蝶银花,缘以锦边,是为细者。通称之曰蒲扇,或曰芭蕉扇,实一物也。”陆友说的芭蕉扇的“粗者”,价格低廉,体轻风大,自古至今都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帮手,至于“细者”,大概只有贵族或富贵人家才用得起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乡间普遍穷困,一柄五分钱,至多一角钱的芭蕉扇,庄户人家也嫌贵。胶东是小麦产地,农家妇女手巧,就用麦秸杆子做成麦草扇,手巧的大姑娘、小媳妇还能用染了色的麦秸将天安门、熊猫或各种花草、动物编进草扇中,精巧、实用、好看。
   三伏天,屋里闷热待不住人,吃过晚饭,村上的孩子大人纷纷拎了马扎,夹了草席,到麦场四边的大树下乘凉。三五成群的邻里街坊,扎堆围在一起,摇着扇子聊大天。男人们吹牛侃大山,古今中外,说得是国家大事,天下大势,英雄好汉。女人们则是家长里短,小道消息,娃娃趣事,裙服衣衫。每天都是从傍晚直到子夜,说笑声跟着银河旋转。
   我们这些七八岁的小屁孩儿,对大人的话题不感兴趣,躺在草席上,依偎在祖父祖母身边,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听完一个,就说:再讲一个嘛。祖父祖母就用芭蕉扇,敲敲我们的小脑袋,笑骂一声:缠人鬼,就接着再讲。再听完一个,小孩子就又催说:还要听,还要听。爷爷奶奶不耐烦了,就讲鬼故事,讲大灰狼,吓得我们赶紧地往老人家的怀里钻,紧紧闭上眼。夜半露下,风凉气爽,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各家也就各自抱了孩子,收拾家把什,各自回屋了。
   后来,我到河北求学,进到山城,住进一个工厂区。那儿的人们比我的家乡富裕一些,夏天,人手一柄芭蕉扇。那时,街上很少有汽车,到了傍晚,男女老少都喜欢扎堆到大街上乘凉。昏黄的路灯下,男人们围在一起下棋、打扑克,一手端个搪瓷茶缸,一手摇动蒲扇。妇女们则拢着孩子,扎几针鞋底子,摇几下扇子,一边扇着风,一边驱赶着蚊虫。顺着街道远远望过去,忽闪忽闪的芭蕉扇,在朦胧的灯火下,像是彩蝶翻飞,留下一道夏日特有的风景线。
   在河北乡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夏日的老妇人们。一次,我应了住在西山乡间同学的约请,去到打谷场上乘凉,在乘凉的人群里,总看到与成年男子一样光了上身的老妇人,裸露了干瘪的乳房,毫无顾忌地谈笑风生。干瘪的乳房随着摇动扇子的手臂一起晃动,那种放肆不羁,让人心惊。我自小生长在深受儒教熏陶的齐鲁之地,眼里的女人再热的天也会将胸前捂得紧紧的。更让人眼界大开的是老妇人们不仅解放了乳房,还将一双裹着严严实实的三寸金莲也一起解放了。身上的汗味,加上小脚的臭气,真让人够恶心三天。点点星光下晃动的干瘪乳房、朵朵摇动的三寸金莲,似乎也是夏日一景。我想,这个地方,历史上一直胡汉杂居,草原上的民族还曾在这里建立过都城,这或许就是胡人遗留的风俗遗迹吧。
   关于芭蕉扇的妙用,江南人招数最多。著名画家丰子恺说,有一次他去庐山旅游,遇到一位湖州游客,大晴天的手里拿着把芭蕉扇。丰先生问他为什么带这样一把扇子,他说:这东西妙用无穷,热的时候扇风,太阳大的时候遮阳,下雨的时候代伞,休息的时候当坐垫。丰先生将这次经历写在游记《庐山面目》里。
   与山野农人、城中庶民不同,中国历史上的达官贵人、皇亲国戚乃至儒释道中人,是不用芭蕉扇的,他们追求的是阳春白雪,从来都鄙视下里巴人。
   中国古代,最早的扇子是羽毛扇。据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记录,至少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类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
   在我国民間,关于扇子的典故傳说相当多,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諸葛亮的那把白羽扇,指麾三軍,神乎其神。一把鹅毛扇,开合之间,指挥干军万马,让曹操八十万大军毁于烈火狼烟。何等潇洒、何等俊雅。自此,羽扇在历史舞台上,成就了一个个军师、谋臣,羽扇轻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星星之火,被扇成冲天火焰,王朝皇城,被一扇而倒。
   诸葛亮为啥要用羽扇呢?据说羽毛扇出风缓软,不入腠里,对人体有益。古人曰:“避风如避箭。”故自古至今,道士、和尚、尼姑等,在盛夏也都喜用羽扇纳凉。其实,羽扇纶巾并不是诸葛亮的专利,大宋著名诗人苏轼有《念奴娇》词正名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你看,这羽扇纶巾是人家周瑜的嘛。我想,或许写《三国演义》的罗贯中在为羽扇做广告时,因为周瑜少年而逝,觉得不吉利,故而将这个专利偷偷转给了诸葛亮。
   读大学时,大学语文中有唐朝诗人王建的《调笑令》四首,其中一首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由此知道,古代后宫中皇妃多用团扇。团扇,圆形短柄,手执一扇可以增添后妃们娴雅文静的气度。晚唐诗人杜牧在他的七绝《秋》中也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把女性既文静又活泼的两重性格,描绘得活灵活现。
   团扇的装饰功能,远过它的实用性。所以团扇由宫廷流入民间后,大多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蒙面。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北京、天津、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各地的制扇作坊中,每到夏季,都大批制作素面团扇,然后,高价聘请画家、字匠,在上面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鱼虫,以讨太太、小姐们的欢心。就算是洁净的素扇,上面虽无字画,也都是上好绫罗精细制作。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与有钱人。这两年防疫新冠,有医药商家用硬纸板,印上广告词做成团扇,送给路人,推销药品。这种团扇,既不美观,也不实用,大煞风景。不过,人家追求的本就不是美,而是铜臭金钱。
   与小众且充满贵族气的团扇不同,芭蕉扇之外,最大众化的扇子就数折扇了。这些年,我居住的江南小镇上,兴起了广场舞,清晨或傍晚,都有一群群的大妈或大妞们在尽兴地蹦跶。其中就有不少女人在跳扇子舞,她们双手握扇,忽而将扇子折起,忽而打开,就像是彩蝶翩翩。一个转身,她们又从折扇骨架处甩出三两寸长的绸子,仿佛海浪翻滚,蛟龙翻身,煞是好看。
   折扇,明代方以智在《通雅》上记载苏东坡的说法:“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是说折扇大约在北宋时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则认为折扇贡于东夷的日本,永乐年间盛行于中国。而《蕉窗话扇》却说:“折叠扇通称折扇,古名聚头扇,又有称为聚骨扇者,始于北宋,其滥觞则远在南齐。”元代给《资治通鉴》作注的胡三省也说:“腰扇佩之于腰今谓之折叠扇。则隋唐时先有之矣。”认为折扇乃是中国古来自有,并非外方传来贡品。
   据说,折扇的大量传播,源于明代第二位皇帝朱棣,这位惯于骑射,开疆拓土的英武皇帝,不喜脂粉气浓烈的团扇,却对折扇情有独钟,他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亲自在扇面上题诗赋词,赠给武将文臣。一时间折扇身价陡涨,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这种时尚流传民间,文人雅士竞相效仿。折扇主要由扇骨、扇页和扇面三部分构成。一般的折扇,竹木做骨,韧纸做面,用来扇风纳凉。讲究的折扇,扇骨和扇叶的材质往往是用象牙制作。刻上诗句、雕上花饰,扇面上题诗作画,成为艺术品、收藏品。到了清朝年间,久居北京的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及名优,不仅喜用折扇,而且对扇骨、扇面的选择非常考究。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
   民国初年,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西金、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其实也不值多少钱,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畲、陈少梅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立马价值倍增。有些不良商家,还雇请丹青高手,伪造董其昌等名家的书法写在扇面上,引得官宦人家或富商大贾不惜以重金争购,以致赚得盆满钵满。
   上世纪九十年代,折扇还是文人与附庸风雅者的最爱。我参加了几次赴外地的笔会和采风活动,主办方或接待方赠给的礼品中,有好几次都是折扇。最好的一把折扇是檀香木的扇骨,白绫扇面上画一匹奔马。这把扇子舍不得用,一直锁在抽屉里。折扇在江南人家,其实是很普及的扇子,大部分人家都不止一把、两把,那个时候,年轻的小伙子,夏日约了女朋友去看电影,“哗”地一声打开折扇,替美女驱蚊赶热,显得既绅士又文雅。只是这些年,无论家里,还是公共场所,都有了空调和冷气,折扇再也排不上用场,渐渐地被冷落到了一边。夏天,无论男女老少,手里不再摇扇子,而是人手一只地在点手机。
   夏天,炎热对人体影响很大,往往会热出許多毛病。热能使人神经反应迟钝,热到极致还会使人中暑、昏迷。我在当兵时,就曾在一个大伏天,因穿满皮革护具先后与六位战友连续演练攻防刺杀,而中暑昏迷,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了小命。
   热还能使肌肉紧张力减退,人们常常感到夏天无力,就是这个原因。热对消化液的分泌也有影响,天热会倒胃不想吃饭。热还会影响睡眠和热出一身奇痒难忍的痱子来。于是,我们聪明的老祖先就发明了扇子。千百年来人們就是用这个简单实用的办法,扇子一摇,清風徐来,帮助我們降低皮肤上的热度,保护身体健康。暑天,人中暑了,将他抬到荫凉的地方,给他浇些冷水,再用扇子振风,就能减轻他中暑的症状,基至可以将濒危的人抢救过来,扇子是最古老的治疗中暑的医疗器械。老祖宗对使用扇子还有许多禁忌留给后人,譬如:“大汗莫爆背心凉”,意思是说,正在冒大汗,千万不可拿着扇子,或者请别人对着背心猛扇,容易突然着凉,引起感冒热伤风。
   现如今,电气化已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公共场所,一门之隔两重天,空调冷气带给人阵阵凉意,扇子再没了用武之地。就连我远在胶东老家的小山村,乡亲们也都用上了空调器。电钮一按,凉风袭来。再不会有人像我的老祖母一样,年复一年的将它们从箱子里拿进拿出。
   岁月如梭,时代进步。我居住的江南小城,已有了扇子博物馆。如果那些曾经五彩缤纷的美丽扇子有生命的话,或许应会聚在一起“白头宫女说玄宗”了。
  
  

共 535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关于扇子的历史美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扇子曾是夏日纳凉消暑的工具。形制主要包括屏扇和折扇。早期流行的长柄扇主要是贵族出行的用具,短柄扇才具有今日扇子的意义。“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这是杜甫名诗《秋兴·其五》中一句诗,唐王朝宫殿的雉尾扇开合就像天上的彩云一样,可见扇子在盛唐时期的地位。确实中国的扇子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装饰美化生活价值,有时还代表一种高贵与尊严。在文学作品中,扇子作为一种文雅美好爱情的意象,也为文化学者所钟爱,如历史剧《桃花扇》中的扇子。扇子,于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于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当然,作者心中的扇子,除了这些记忆,还有对已经逝去的亲人无限深情,对过往温馨的日子美好回忆。文中有两段文字非常传神地叙述了蓬头稚子的孩童时期,作者依偎在奶奶身边夏夜乘凉的故事,还有作者在河北求学时叙述居民扎堆在街上乘凉的生活画面,“忽闪忽闪的芭蕉扇,在朦胧的灯火下,像是彩蝶翻飞,留下一道夏日特有的风景线。”散文看似写扇子,实乃是写历史,写人情,写逝水流年的日子。文字朴素,情感真挚,字字行行叙述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当然也有对历史文明盛衰的思考。流年倾情荐阅。【编辑:一海明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31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5-30 18:52:55
  二哥的历史美文,也勾起了我对扇子的美好回忆,尤其是乡村那种麦秸秆子的做成的麦草扇,乡村文明的温馨画面历历在目。写得真好。向二哥学习,文思泉涌。
   编按语不到位,请二哥海谅。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22-05-30 19:00:14
  彩云迎墨客,
   流年相聚欢。
   盛夏观美景,
   江山话月圆。
   读二哥的文,再一次让我回忆起戊戌年云南之行,申酉大哥送我们流年家人每人一把扇子的温馨画面。
3 楼        文友:梅子青        2022-05-30 21:23:51
  一把扇子,说出那么多典故和区别,不能不令人叹服。对老物件是有感情的,尤其是与那么多有血缘亲情的人有关。扇子在二哥的笔下,记录历史,也叙述历史,许多年过去,往事历历在目,依然亲切。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4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22-05-31 05:46:17
  用丰富的文化及历史知识,详尽地描述了扇子的前世今生,描写细腻,很是受益,感谢二哥的分享!
五十玫瑰
5 楼        文友:闲云落雪        2022-05-31 15:22:11
  二哥这算是扇子大成了,各种扇子都一露姿容,而且都写得详尽。最感人的还是听祖父祖母讲故事的桥段,无论写什么物件,最后都要归结到人的身上。二哥总是随便一写就是宏文,由衷佩服。
闲云落雪
6 楼        文友:风逝        2022-05-31 22:28:57
  我们俗人拿着蒲扇扇风,文人墨客江凤鸣先生是书古道今,将扇子的文化演绎出一道道精神大餐。二哥啊,你咋这么博古通今呢!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7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2-05-31 23:42:54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8 楼        文友:雪飞扬        2022-06-01 17:16:22
  扇子,再普通不过的物件,却被大才子二哥赋予了万种风情。扇子可以用来扇风,可以用来指挥作战,还可以用作风雅的载体……扇子的的变迁也是时代的变迁标志,通过小事物映射出时代的大变迁,真是大气磅礴的好文!一个个引经据典更使文章摇曳生姿,不愧为才子的佳作,欣赏学习。
9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22-06-02 08:28:08
  有关山东老家儿时的记忆中,也有二哥所说河北妇女的习惯呢?或是冀鲁交界的缘故吧,现在都不会这样啦!很多乡村的房子,到了夏天,电风扇是有人没人都转着,但我怕电风扇的风,故而我家的电风扇成了摆设,家里有一个老蒲扇,偶尔扇一下,更多时,就是风过纱窗,有啥算啥,热得俺家夫君到这时都不想搭理我了。哈哈。二哥的扇子说,我学习啦!
10 楼        文友:石语        2022-06-02 22:47:14
  一把扇子,扇出了一篇长篇大论,是扇子在扇呢,还是用扇子的人在扇呢,哈!二哥就是厉害!这就叫文思泉涌吧。
   山东人的扇子和河南差不多,很多场景觉得很熟悉。熟悉的画面,构思了谁的乡愁……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