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空村,穿越时空的徜徉(散文)

精品 【风恋】空村,穿越时空的徜徉(散文)


作者:山雨潇潇 秀才,1118.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6发表时间:2022-05-30 20:00:29
摘要:我问大山:“你怀念曾经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吗?” 大问回答:“怀念,只不过,我更希望人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我笑了。大山也笑了。

一段远去的时光恍如昨日,一段深藏的故事又似经年。
   每次回到山村,总喜欢从村头走到村尾,再从村尾走到村头,熟悉、亲切,永远走不够。似乎每一个步伐,都能感受到时光的远去和归来。是啊,曾经上上下下、你来我往的情景,如今却空寂到只能听见自己呼吸的声音。
   因为搬迁,山村人去楼空。曾经走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山间小路,曾经润泽大山的那口老井,还有转弯处那片八角林,如今都变得静悄悄。
   山村的静谧和安详,是过去和现在的一种对比。这种对比令人怀念,令人感慨,令人惆怅。我不知道,我还能在从村头走到村尾或从村尾走到村头多少次。但我知道,我的行走次数将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走一次少一次吧。
   据说祖辈是为了逃避战乱才从中原迁徙到桂西大山深处。这种说法或许有一定的说服力,比如,中国的隐居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很早的追溯历史。如果从这点来看,祖辈们还是睿智的,至少在深山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
   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远走他乡。我想祖辈从中原逃难隐居桂西大山一定有必不得已的苦衷。这种苦衷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为了逃避战乱活下去是需要勇气的。于是,我原谅了祖辈的选择并为祖辈的勇气所叹服。
   我认为,爷爷对山村的描述是可信的,这一点从山村犹存的原始森林及那棵红得耀眼的古枫可以佐证。爷爷说,山村原来是古木参天的老山林,虎豹出没。先人们为了对付猛兽,制作了火铳、冷炮等。儿时,我还见过老人们抬起火铳对准天空中那只专叼小鸡的崖鹰并扣动扳机;还有,木制房屋那硕大的柱子,应该是从原始森林中伐回的。于是,祖辈的生活情景便可以在我的脑海中进行联想。
   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里,深不可测,无路可走。祖辈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空地,支起低矮的茅草屋,并将粮食的种子撒在山坡上。一股清亮的山泉水孕育着生命的流淌,刀耕火种的日子延续着时间久长。
   大山的阻隔让祖辈的生活得到暂时的安宁,再也没有战争、再也没有掳掠。只不过,山高水长,林密草深,祖辈们的生活应该也是一种战争,这种战争是与恶劣生存环境的斗争。没有路,祖辈们便用脚步丈量出一条离家最近的山间小路;没有水,便用楠竹制作水桶;没有灯,便将茶油当成燃料。
   我无法知晓山坡上那些土地是何时开垦出来的,石块被整齐地堆砌绝非天然,成片的油茶林一定浇筑着祖辈们的汗水。
   远去的时光里,我依稀看到一种远离战乱、灾荒的稳居和详安。
   居住在大山深处的人家没有水田,这缘自桂西山区多喀斯特地形地貌,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极少的水田往往在山下有河流的地方,异常珍贵。
   爷爷说打倒地主后,穷人有了田。只是,生存在大山深处的人们,走出大山耕种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比如,爷爷要到山下耕种他的水田,需翻越屋后那座山梁,再走下一段又长又滑的黄泥坡路。
   山里人的艰辛,大都可以反映在一路的行走中。翻山越岭、披星戴月,本来在土地上的劳作就很辛苦,却还要花上一段很长的时间在赶路中,特别是还要担着重担。
   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阻隔着山里人,于是就有了两种人的生活方式。居住在山上的人们叫做“山上人”,居住在山下的人们叫做“平坝人”。自然,“平坝人”要幸福得多,“平坝人”的水田在家门口,“山上人”的水田还需走上几个小时。
   “山上人”的艰辛,可集中体现在黄泥坡的爬上爬下当中。
   桂西的春天来得慢,本是立春的季节,但山上依旧飘着一团寒雾。只是,时令不允许“山上人”有片刻休息。春节刚过,山里人便开始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耕作,那条需翻越山梁的路,踩满人和牛马的脚印。
   山下的水田已经灌溉,历经一冬休眠的泥块被泡在一片河水当中,仅仅几天,又被耕牛耙成一面闪着光的大镜子。
   往水田里运送农家肥是“山上人”耕种的固有方式,这种方式让“山上人”叹息着,只有往水田里不断地运送农家肥,才能保住更多的口粮。只是,无限的劳累和疲惫让“山上人”的步伐显得十分吃力,沉重的担子磨破的肩膀,也磨出了“山上人”的无助。
   山下的水田原来像反光的镜子,很快便又布满一个个黑点,远远望去,斑驳中带着丝丝欣慰。毕竟,水田里堆满了农家肥,也就堆满了来年的希望。只是,那条翻越山梁的路上,有着太多的悲壮;黄泥坡的脚印,踩出了太多的行路难。
   农历六月是个怪异的季节,强烈的日光和阵阵夏雨反复交织,让人无法把握自己的运气。
   农历六月也是收割早稻的时候,如果碰上好天气,“山上人”还可以走上一段干路,如果碰上下雨,再担着一担沉重的生稻谷,脚下的泥泞和溜滑让人痛苦不堪。
   “山上人”孩子的命运,是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干活。
   担着沉重的生稻谷上山是一项用力量和大山决斗的过程。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可是在“山上人”看来,上山要比下山艰难数倍,没人愿意担着一百多斤的生稻谷翻越近两个小时的高山。
   由于运送稻谷上山太艰难,父亲决定用家里惟一的黄牛和别人家换一匹马。父亲作出这个决定是有根据的。牛耕田、马驮物是牛马的区别,只不过,智慧的人们尝试用马耕田,居然出奇的成功了。于是,马耕田便成了桂西山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我想,马耕田这道风景的产生仍然缘自大山贫穷。既有牛又有马的人家是极少数的,只有富裕的人家才能既买得起牛又养得起马。养马的好处是既可以耕田又可以驮物。
   我家的黄牛被置换成了一匹老马,一匹毫无知性的老马。
   天已经擦黑了,连续几天下雨,来一阵、去一阵、大一阵、小一阵,黄泥坡变得十分泥泞、溜滑。
   父亲需要挑着一担一百多斤重的生稻谷。于是,赶马的任务便交给了我。
   老马很狡猾,不愿爬坡,总想往岔入丛林中的小路逃跑。我只能用缰绳牵引着。我往前拽绳子,老马便更加用力地往后对抗,一场人与马的斗争在黄泥坡一路进行着,人仰马翻,幸亏大叔帮我把稻谷重新绑上马鞍。
   山里的人们对孩子非常严肃。我想,这或许缘于大山的艰难让大人有着太多的忧忡。
   老马翻驮。而我却不知摔了多少跤,全身找不出任何一处干净的地方,我变成了一个“泥人”。本以为父亲会责怪我。不曾想到,父亲却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并称赞我是个“英雄”。
   每到六月收割早稻的季节,从山上到山下的黄泥坡上总是走满着“山上人”,大包小包,一路上像蚂蚁搬家。只是,这种“蚂蚁搬家”有着太多的悲凉,为什么要让“山上人”这么受苦受累?我甚至想,能不能发明一种长着四只脚的机器,可以载重上坡。
   在山里人看来,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才能告别跋山涉水、肩挑手拿的日子。只是,大山孩子读书的机会并不多,看着土地上疯狂生长的杂草,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被叫回家做农活了。
   父亲没有叫我回家种地,而是想方设法让我完成学业。而我也成为“破天荒”走出大山到城市求学的第一个寒门学子。
   在山里人看来,我读书多,见过世面,应该是有“学问”的人。于是,人们在是否搬出大山的纠结中把目光投向我。
   我坚决赞同山里人搬出大山,我实在无法直视山里人的跋涉痛苦。
   随着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实施,山里人纷纷响应政府号召,从高山上、丛林中、夹缝里,接二连三地搬到山下的公路旁、集镇边,成了“平坝人”,不再翻越那座高耸入云的黄泥坡。只是,这一过程一定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山下没有属于自己的菜园,没有养猪的猪栏,没有那条走过千遍万遍的山间小路。穷则思变,山里人不再把精力投入那贫瘠的山坡,他们通过外出务工,走进工厂、走进工地,改变背朝黄土面朝天的生活方式;坚决让孩子们完成学业,一大批长大的孩子们,有的成了公务员、有的成了工程师、有的成了投资人,读书改变了一代人,知识让山里人不再困惑。
   时过境迁,山村依旧。只是,再也没有袅袅的炊烟,再也听不到鸡鸣犬吠的声音,人去楼空,山村像一位古稀老人,矗立着山中的记忆。
   我问大山:“你怀念曾经生存在这里的人们吗?”
   大山回答:“怀念,只不过,我更希望人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
   我笑了。
   大山也笑了。
  

共 32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祖祖辈辈曾经生活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这块生我养我的故土,如今变得空寂,心里的惆怅与失落感倍增,也触动了作者的心灵。童年的生活点滴与场景,还清晰可见。那条留下无数人、牛、马足迹的黄泥巴路,那头耕地的老黄牛,那匹驮着稻谷抗拒走上坡路的老马,以及那个“人仰马翻”的情节等等,山高路远,生活艰辛,一幕幕都深刻在脑海里。人是有欲望的,要向生活的高处走,穷则思变,为了摆脱贫穷,只有要求孩子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然而,这个愿望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实现的,作者是通过读书走出大山的唯一幸运者。随着时代发展和国力强盛,如今实现了扶贫搬迁,终于能走出大山成为“平坝人”。文末借大山的话,“希望人们走出大山,走出贫困。”突出中心,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眷恋故土的人才是最有智慧和情怀的人,也是不忘本的人,表现出作者深深的家国情怀。文章立意高远,主题积极向上,蕴含深刻,佳作拜读学习!力荐共赏!感谢赐稿,问好作者!【编辑:碧潭飘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3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05-30 20:01:39
  感谢山雨老师在万忙中辛苦创作赐稿支持社团!问好夏祺,工作顺利!
碧潭飘雪
2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05-30 20:19:02
  文章通过对故乡大山生活的追忆,以小见大,运用对比的手法,反应“山上人”在国家扶贫政策下,搬离大山,走向富裕过上幸福生活。也反应了国家的强盛,所以我们更应该爱家爱国,乡土及国土,爱家乡及爱祖国。文章寓意深远,值得品读深思。
碧潭飘雪
3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05-30 20:20:11
  欢迎山雨老师更多精彩呈现!遥祝创编愉快,佳作丰硕!
碧潭飘雪
回复3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2-05-31 14:58:20
  谢谢老师!!
4 楼        文友:秦雨阳        2022-06-01 18:00:52
  大山生活的写实,典型又精彩。新时代,人们走出了大山,走上了幸福路。还绿水青山原生态,又让百姓迁得出,安得住,能致富。点赞,学习了。“必不得已的苦衷”,还是用“迫”好些。个见,请谅。
文学是讲实话道实情的学问,用最美文字表达心声。
回复4 楼        文友:山雨潇潇        2022-06-07 09:38:07
  感谢指点,确实是“被迫”的一种生活。
5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22-06-02 12:54:13
  恭喜祝贺山雨老师散文佳作获得精品!也祝贺社团!感谢江山领导和评委关照支持!辛苦了!期待山雨老师更多佳作呈现!
碧潭飘雪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