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书香南北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书香.泉】板眼、调式、三股索(散文)

精品 【书香.泉】板眼、调式、三股索(散文)


作者:归来的少年 童生,86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086发表时间:2022-05-30 21:33:34

【书香.泉】板眼、调式、三股索(散文) 板眼
  
   板眼就是节奏的强弱。强弱构成节奏。古乐、戏乐中注明的几板,我想应该是几拍的意思。如二板,可能就是一强一弱二拍。十八板,潮剧唱腔中多用于抒情,有时就一个字,甚至一个韵尾,拖了十八拍。很有意思。
   节奏的产生,应该源于大自然。如语言先于文字,节奏可能也在音韵、旋律之先。因为,日月星辰、河海潮汐、风雷雨电,都是有节奏的。甚至于人走路,也是一左一右,一起一落。先人于自然中习得,就产生了节奏。但是,节奏看样子好像是固定的,其实却是灵活变化的。音乐,特别是戏曲,有意思的,正在这个地方。
   你看,同一首歌,那怕是同一个乐队、歌者,也不会是同样的时长。而如果细分析进去,也不会是每一个小节都一样时长。而潮剧,五六十年代与建国前的童伶不同,与今天也不同。特别是换气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韵味。最极致的自然是洪妙先生,他的念白,自然亲切而连贯,白中有韵、有调。比如,他在《苏六娘》中演阿妮(乳娘)“秀才娘啊来梳妆,秀才娘啊来梳妆”,抑扬起伏,而他演《杨令婆辩本》,几乎一字一顿。近年,有人在海外得到他童伶时期的演出录音,居然也是这个唱法和味道。
   姚璇秋先生的《井边会》,听起了扣人心弦,让人流泪。开场的“苦啊,肩挑桶儿,风雪偏袭单衣人”一段,由远及近,单薄、颤颤巍巍着,意境一下子就将人拉进去。之后,随着与小将军的巧遇、欲认不能,特别是刘咬脐:若是你儿返来,你岂认得?李三娘:认得,认得(急切地),哦,那又认不得哦。我的眼泪就会出来。
   听这个戏,听姚先生和吴丽君老师的,就会一会儿紧一会儿松,整个心被拽得时忧时喜、时弛时促。但是,听别人的,特别是后人、新人,真有水磨腔一样,子母句,句起句落,匀匀的,就没有很进人物的感觉。说也说不出毛病,最合午睡前听。
   我有一次,就专去看各个版本的时长,很奇怪,都是40多分钟,但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姚先生的长一些,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感情过程。我细细地感受,心理觉得,姚先生在节奏处理上与人不同。姚自然也是板眼得当,但是,是根据人物来,以情景和情绪为依据,有快有慢。试想,如果真是李三娘本人,井边汲水,受人委屈,巧偶一个像极自己孩子而其实就是又认不得,她怎么可能一字一句地说话呢。
   我最近看一个陈力老师的采访,她说,其实没有一个小节是一样长的。
   我看了心里好高兴。印证了我的感觉。
   也怪不得陈老师唱王立平先生所作的《红楼梦》曲子比吴碧霞、郑绪岚还动人,无人可及。
  
   调式
  
   最近听曾惠刚兄唱孟舍的小曲,“工六工尺工”。唱的是工尺谱名。有意思极了。当然,潮州陈鹏先生唱二四谱,也好。
   古谱只有五音。有许多人将西乐的十二平均律与五音等同起来分析,认为音程同一八度,宫商角徵羽,是少了一个4,一个7,只要用升降调来表示就好。
   我没有专门学过音乐,但正因为外行,便暗地里不认可。
   潮剧里唱活五最好的是范泽华先生。《刘明珠》剧本曾被人破坏,有人偷偷找到范先生,暗地里问她一个乐句里的一个音究竟是什么西乐的唱名。范先生一时想不清,就说可能是某个调某个音的升调。但她心里总不踏实。因为她认为,其实也不准确。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二弦、椰胡,是可以很灵活准确地表示活五中音的。但它也并不是十二平均律的某个简谱声。况且,调音的人,还只凭主观的听觉来定音准呢。
   调式又是某一相对固定的音阶组成的音组。比如,135,可以组成一个和弦。潮曲中有相对固定的音阶组合,形成轻三六、重三六、反线和活五几个调式,可以用来表达喜悦、庄重、滑稽、悲伤的情绪。潮剧是曲牌体,一个古曲牌往往也会注明固定的调式。不完整的可以头尾遵守,中间自由连接,叫做滚。中山大学的戏曲专家在新近出版的《潮剧史》中统计过,《苏六娘》与昆曲的古曲牌名重复度很高。当然,这名专家由此而得出的潮剧很接近大剧种的结论的研究方法,对此我并不认同。
   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听过一个昆曲的讲座。在教室看到一张“游园惊梦”的工尺谱。一段如此惊艳的“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唱词,就由老师一支竹笛、一条响木(我不知是不是这样叫),一个女生来唱,就让夜幕下的大教室人皆屏息,室外鸟虫静听。
   所以,五音可以很完整地记谱、表达。那么,五音是平均律吗?如果不是,那化成简谱后的古曲牌旋律就不对了啊!
   也可能因为这样,才把个活五的最优秀艺术家问得心里十分地不确定。也正因为这样,都好退了休的名旦刘小丽老师上门求教,很谦虚地说:“我录专辑,都不敢唱《程氏孤儿》的‘十八年’。”并现场唱了一句给范先生。范先生说,有个音不对哩。
   可见,化为简谱后的曲本是有一些走样变形的。
   这将如何是好?
  
   三股索
  
   我去北京梅兰芳剧院看《望江亭》,坐在二楼,正好把几个伴奏的琴师乐师看了个明白。这么有力的唱腔和场面,居然只要右边棚角的几个乐师就可以。手把短而音奇高的京胡的琴师看起来坚决、卖力而累。
   这比潮剧的乐队规制少太多了。
   潮剧的伴奏分了文畔、武畔,分别居于棚角的左右。方畔,是弦、管,以头手,即二弦手为领奏。多个二弦手的,则像交响乐一样分第一、第二,依次开去。武畔,是鼓、锣、铜钟一众敲击乐器。武畔主要管节奏,以司鼓为大。文畔,想起来,旋律为主。
   潮剧音乐的武畔、文畔与演员在棚上的演出,三个方面的节奏、旋律、起止、调度、出入要统一、协调。原则上以司鼓为第一。从前,司鼓,一个剧团人要称他先生,二弦头手人称师傅,下一等的意思。可见,司鼓的要紧。锣与鼓结合,与曲牌一样,有锣鼓经和鼓谱,也模糊不得。潮乐的钦仔、深波、锣,有固定的音准,可以与文畔的弦管和谐、同音。
   规矩虽是这样,但三者的协调、配合要互相有个照应、磨合。所以,潮剧对此有个专用的名词叫三股索。老师傅排戏就要求:三股索要紧靠(紧紧地卷在一起)。
   其实,角大了,主要以角为主。评剧皇后新凤霞不认得字,演起戏来整个人在戏里。听说很喜欢自己增加些唱词。这很是考伴奏的乐师。
   潮剧长期以来,还是最尊重司鼓的先生。他相当于交响乐队里的指挥。有时,一个演员,在场上会忘了词。好的司鼓不会一味作大,会心中记着鼓谱来敲,一面眼角瞅着场上。看演员出不了词,就会加一小段过场的锣鼓,一边看着前面的唱词向场上的演员喊一个字头。我听过一个演员讲过。听起来,真是惊险极了。
   从前,一棚戏可能要排上半年,现在可能只一个月就要公开演出。而且,现代乐队赶了交响乐的时髦,居然要全全不分文武,落入台前一个半月形的乐池里。
   也不知,乐池里有没有同步的视频,到底怎么看演员的眼神演出来两相配合。
   我去年去友谊剧场看一部现代戏。曲牌已经似有还无。更惊险的是,一个潮剧院最好的生角,一长段念白之后,可能换不过气来。落了乐池的司鼓、头手可能也看不见站在舞台靠后位置的演员,就紧接着跟上了唱的音乐。舞台前的唱词显示,演员就要漏过头几个字才跟上。
   这委实并不是改进哩!
   为什么不像以前那样。三股索,紧靠,才有一棚戏的感觉。
  

共 288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板眼、调式、三股索可以说是戏曲中的专业术语,本文以这三个专业术语引深开来,赏析民族戏曲与音乐,有滋有味。第一,板眼:板眼就是节奏的强弱。节奏的产生,应该源于大自然。特别是戏曲,有意思的正在这个地方。接下来以潮剧为例,从几个名剧目中选几点,阐述板眼的重要与韵味,渲染剧情,反映人物的精神和情绪。第二、调式:中国戏曲,源于古老的黄土。中国的古谱只有五音。但表现在戏曲中,不比西乐的十二平均律逊色,反而更具中国戏曲的特色。调式又是某一相对固定的音阶组成的音组。潮曲中有相对固定的音阶组合,形成轻三六、重三六、反线和活五几个调式,可以用来表达喜悦、庄重、滑稽、悲伤的情绪。这是潮剧曲牌体。接下来的分析十分专业,以研究的方式,探索中国古谱。第三、三股索:潮剧的伴奏分文畔、武畔。潮剧音乐的武畔、文畔与演员在棚上的演出,三个方面的节奏、叫三股索是潮剧的专用名词。接下来分析了三股索必须协调统一和重要性。紧靠,才有一棚戏的感觉。这篇文章写的很专业,看来作者比较喜欢戏曲,并有一定的音乐知识。文辞也简洁,条理分明,阐述清晰、易懂、到位。专业性、知识性强,可读耐读。特推介欣赏。【编辑:天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531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2-05-30 21:42:43
  潮剧没有听过,倒欣赏过几次潮州音乐,好听。自小中原长大,对豫剧喜欢,《梨园春》常看,不知老师喜欢否。
回复1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5-30 23:20:02
  梨园春以前有看。现在很少看。豫剧是很好看,好听,也看一点。感谢天马老师厚爱、指点、编辑。
2 楼        文友:风之丐        2022-05-31 09:23:02
  西北人,习惯于秦腔,对南方戏剧没有什么感受。说实话,也听不懂。但读完文章后,感觉像听懂了。表达方式很独特,简洁的用语,但意思、情感都表达了出来。
回复2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5-31 15:21:33
  感谢老师。我们潮汕还有人唱西秦戏、白字戏,感觉很像秦腔的。
3 楼        文友:范虞人        2022-05-31 11:03:45
  我从小看得多的是越剧、绍剧,当然通过影视也看京剧、豫剧、黄梅戏等,粗略懂点板眼和调式。我想,地方戏曲从本质上是相通的。今拜读老师佳作,不仅得到美的享受,更从中了解潮剧及其三股索,因此点赞问安!
回复3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5-31 15:23:13
  感谢老师。您是多方面的专家。我们多互相鼓励、交流。
4 楼        文友:山音        2022-06-14 21:22:23
  戏剧的东西我确实没有研究,看了少年的文章增知不少。谢谢老师倾情分享佳作!期待能看到你的更多好文章。健笔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2-06-18 14:14:59
  感谢龙老师。老师您多指导。
5 楼        文友:三熏沱茶        2023-03-19 17:48:28
  小时候,也随老辈人进过戏园子。他们一边品茶,一边咂摸着唱腔的韵味,一手在座椅扶手上和着节奏,一拍,一扣,敲着板眼;而我则一门心思地对付桌上那碟香瓜籽。
   所以,碰到这类戏曲文谈,总是喜欢读一读,却又食不甘味,品不出那种妙到毫巅的滋味来。可惜,可惜,可惜!
   曾读汪曾祺先生的《句读•气口》《宋士杰》《打渔杀家》,文字说理清楚,鞭辟入里,且舞台感、带入感极强。读本文也有同感。三则短章,行文流畅,娓娓道来;旁征博引,也是信手拈来。
回复5 楼        文友:归来的少年        2023-03-20 13:20:03
  感谢老师的指点和鼓励。我正在学习,音乐我是不懂的。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