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野】妙手催花醉,人间有暖情(散文)
困难在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事件中积累而产生,希望在人的睿智专研和全心全意努力奋斗中开花结果,放射出耀眼光芒。
人生漫漫,一路坎坷,成败得失,喜怒哀乐,艰难困苦,无所不在。笔者年逾古稀,堂前独女,玉儿35岁怀胎十月临产,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因孩子很大需要剖腹产手术。可是,在去哈尔滨上班路上曾出车祸腰椎粉碎性骨折,打了两块钢板四个钢钉,一年后取出。生第一胎时在哈尔滨第二医院妇产科,医生会诊说:“腰部有旧疾无法做局部麻醉,必须全麻。”玉儿有些麻药过敏,生产后昏迷一天一夜,呕吐不止。但是婴儿毕竟顺利来到了世间,向亲人发出了第一声亲切的呼唤。
这次则不同,第一次剖腹产伤疤处有黏连,如果再做全身麻醉,婴儿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取出,时间长了难以保证婴儿不被麻药感染,很可能造成大脑或者神经受损,后果不堪设想。
怎么办?我急得像热锅蚂蚁,回哈尔滨生产?目前疫情严重不允许,齐齐哈尔没有把握,没办法,我带着玉儿来到了嫩江市人民医院,我找到了妇科主任医师程晓秋。晓秋医生经过反复的深思熟虑,做出了两套手术方案。第一,“生剖”,即在需要手术的部位用麻药,切开一层一层的用药,快速取出婴儿,然后再做全麻缝合处理善后。第二,和麻醉师研究局部麻醉,这个方案很困难,成功率很低,手术会很麻烦。晓秋医生说,姐姐,你如果信得着我,就在嫩江生吧,我会竭尽全力的。
经过反复权衡我和女儿商量决定在嫩江生产。可是,“生剖”二字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我们母女心上,这样女儿该遭受怎样的痛苦啊!真不知她的耐受力有多强,是否能承受得起这样的折磨。长夜难眠,辗转反侧,心在煎熬中碾碎……
3月8号经检测胎动不算理想入住嫩江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晓秋医生和医护人员没有按时下班,她们齐刷刷在医护办公室等着,热情地接待了女儿,并且及时的监测用药,婴儿胎动终于恢复了正常。第二天晓秋医生带着一位高高个子的中年医生来到了病房,介绍说:“这位是我们麻醉科主任刘剑锋医生,来看看病兆部位,研究一下怎样做麻醉。”他详细地检查了旧伤的部位,长长地叹了口气说:“伤痕正在需要麻醉部位,分毫不差,如果偏离一点点也好办多了,不过,我会尽最大努力做好局部麻醉的。”希望伴随着不安一点点啃噬着母亲的心,3月8号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把女儿送上了手术台。手术室外,我们焦虑不安的等待;手术室内,刘剑锋主任和小秋医生、孙医生等医护们紧张地忙碌实验着,一次,两次,部位不对,角度不对,因为旧伤痕不可触碰,豆大的汗珠滴落在手术台上,失败击打着坚定的心。“我就不信了,再来一次!再难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可能。”第三针扎下去,刘主任用镊子划了一下玉儿的腿,玉儿终于没有感觉了,局部麻醉成功了。刘剑锋主任和小秋医生、孙医生都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我们成功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做到了。
这时候,刘主任才找我们家属签字,并且兴奋的告诉我,成功了,局部麻醉成功了,做母亲的再不用牵肠挂肚的惦念了。是的,一切都会按着正常的规律进行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如果在大医院技术设备都会比我们这个当地的小医院先进,可是每天有那么多患者等着就诊,医护们哪有那么多时间和耐性这样细致的为你服务。
一切正常的顺利进行,大约半个小时后,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打破了沉寂的清晨时空,一个健康八斤重的大胖小子踏着暖融融的春光来到了充满暖意的人间。我诗兴大发,为嫩江市人民医院的医生们写下了一首诗:妙手催花醉,人间有暖情。山路崎岖远,只要肯攀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