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里(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里(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8发表时间:2022-06-03 01:09:01


   此为《红楼梦》四十八回笔记。
   这一回讲两个人的生命感悟——薛蟠的成长;香菱的学诗。作者把他们安排在一起,似乎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分,同时也有一种对生命成长的对比:当人生突然发生了变故,人就开始对生命有所思考了。这些思考,是人走向成熟的一种表现,也是思想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体现。
   人有这样的感悟和成长,说明他的内心有许多纯洁的东西,也有容纳营养的空间。
   从薛蟠的表现看人的成长历程——人天生是善良的。人之初时,犹如一张白纸,在这纸上画上什么,他的人生就像什么,所以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而不是禁锢。
   再看香菱,生在书香之家,骨子里本也有一种不一般的生命气息,但似乎命运却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从小被卖来卖去,生命如浮萍野草一般。然而纵使生命卑贱,却保留着一种纯洁,所以她对诗的热爱,既是对艺术的热爱,也是对美的热爱,更是对生命的热爱。
   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他自然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这种气质将会散发在他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之上,从此他的生命也会闪耀着光芒。
  
   二
   闲话休言,还是回归到本回的内容,此一回开端讲薛蟠的变化。我曾在某一回笔记里写过,这本小说并非把薛蟠写得很坏,薛蟠的霸道和蛮横,不是天生就有的,归结一个根本原因:家庭教育使然——薛家是皇商,家里自然有钱,而薛蟠的父亲早死,家中就这一个儿子,薛姨妈因为溺爱,处处都护着他。因此薛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他从小生活在荣华富贵的蜜汁里,形成了一种自私、蛮横、霸道的性格,他哪里又会看到社会的残酷、人性的复杂呢?所以在世人面前,薛蟠除了有钱,除了吃喝嫖赌,似乎什么事都不懂的,倒像一个白痴一般。直到他被柳湘莲在芦苇荡中收拾了之后,薛蟠因为羞愧,突然有了一种领悟——
   薛蟠听了,心下忖度:“如今我捱了打了正难见人,想着要躲避一年半截又没处去躲。天天装病,也不是常法儿。况且我长了这么大,文不文武不武,虽说做买卖,究竟戥子、算盘从没拿过,地土风俗、远近道路又不知道。不如也打点几个本钱和张德辉逛一年来,赚钱也罢,不赚钱也罢,且躲躲羞去。二则逛逛山水也是好的。”
   也许在薛蟠的羞耻中,正体现着人对现实认知的一种深入。一方面他的羞耻感,说明内心还有善良存在;另一方面,他想着去散心,游山玩水,说明精神世界里有对美好的追求。这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任何人无论品行如何恶劣,只要给予适当的、合理的教育,社会能够容纳他,是可以唤醒人性美好的一面的。
   然而当薛姨妈知道他这样的想法后,却并不允许。幸亏在宝钗的劝说下,她才勉强放心让薛蟠跟着老伙计张德辉一起出门。
   其实有时候想想,薛蟠生活在这样富贵的家庭里,遇到薛姨妈这样的母亲,倒是一种悲哀。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也许更需要一些自由的空间,就像宝钗说的一样:
   “他出去了,左右没了助兴的人,又没有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了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给孩子成长之路一些自由的选择,让他去从中领悟人生,也许更有利于人的成长。如果父母把一切都给孩子考虑好了,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见阳光就萎了,一遇风霜就死了。这让我常常想起公司曾经有一名员工。还是一位八十年代的本科生,他从小学习很好,也很听话,可是他的母亲从小除了让他读书,什么事都不让他干。从读书到结婚生子,都是母亲一手操办的,结果待他出来工作时,却什么也不会——不会与人交流,不会主动学习,甚至现代化的办公系统都不会用。他完全是自己母亲包装出来的一件精致的陶瓷工艺品——摆在那里,一碰就碎。岂不是一个废人!
  
   三
   薛蟠走了,人生第一次出门,母女二人,两双眼四目远送而去——孤寡的母女,总有一种不舍和留恋。旧时社会里,虽然薛蟠有很多的不堪,然而终久是薛家的一个男人,似乎他一走,薛姨妈和宝钗就失去了依靠一样。——男人在家庭里既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种依靠,一个家庭,也许没有男人,总显得单薄了些。
   然而他这一走,却成就了一个人。因为薛蟠的出门,带走了好几个下人,所以薛姨妈住的房子一下子显得空落落的了。为了便于管理,她决定缩小家里人的活动范围——为此香菱获得了一个陪宝钗入住大观园里的机会。
   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个空儿。每日来一趟,慌慌张张的,也没趣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香菱笑道:“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
   在薛家日常的生活中,也许薛宝钗早就喜爱上了香菱。香菱身上一定有一种不同寻常的气质吸引着她,只是在薛家,香菱作为丫环,又是其哥哥的偏房,她不好意思主动提出让香菱跟随自己。所以当薛蟠一走,宝钗就主动要求香菱跟她一起去蘅芜苑居住。
   宝钗很理性地要求香菱去大观园里打招呼,——告诉众人,自己搬进园里来居住了,以后多多关照。这当然是宝钗做人的周到,她重视的是理,也是礼。然而香菱却非常兴奋,她对大观园里的向往,由来以久。
   所以她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叫宝钗教她写诗。有时候读到这一回,总让人想到关于学习的问题:一个人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应该具有怎样的一些素养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讨论一下关于香菱学诗里面的精神与境界。
   有人说,香菱很勤奋,也有人说香菱很聪明。其实香菱学诗的情节里,讲了三个问题:
   一是学诗的态度与精神;二是对教学的认识,一个善教,一个善学;三是对诗这种文学形式的理解。
   香菱刚到大观园,就要求薛宝钗教她学诗,宝钗笑她“得陇望蜀”——意思是,好不容易来大观园里了,就好好地玩一玩,别那么贪心。在薛宝钗的人生观里,觉得女子读书,不是正事,女子的实务应该是针织以及未来的相夫教子,所以宝钗不想教香菱作诗。
   然而香菱有一种对诗的热爱——诗能表达生命之中的美好,诗也让生命更具有浪漫的色彩,它超越物质的实用价值,也超越现实中对生命的认识,所以诗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一个人对诗的热爱,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所以,香菱学诗的第一重境界:爱。
  
   四
   薛宝钗不愿教她学诗,她就跑到潇湘馆,直接请求林黛玉教她:
   香菱因笑道:“我这一进来了,也得空儿,好歹教给我做诗,就是我的造化了。”黛玉笑道:“既要学做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的起你。”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为师,你可不许腻烦的。”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林黛玉并没有拒绝,而是非常乐意地接受了,并要求香菱拜她为师。我初读《红楼梦》时,其实对林黛玉并没有多少好感,她的孤傲;她对宝玉的计较,以及对刘姥姥讽刺里,总让人有一种不可接近的感觉。然而待读得多了,就发现林黛玉的各种表现,才最接近于人的真实性格,这种性格的独立和自由,也是现实中的人们所缺少的部分。所以她答应教香菱作诗的承诺里,有对人的尊重,也有人性的真实在里面。
   更何况,林黛玉是本小说里作诗最好的一个人。作者安排她当香菱的老师,也是恰逢其人。所以从林黛玉口中讲出来写诗的道理,也最能引起读者的信服——她讲写律诗的方法,简单明了。指明了写古体诗的结构和韵律——启:就是开篇交待诗的内容,说明主题;承:对主题有所展开,承上启下;转:让诗有所变化,生化而去;合:诗的结尾,要有深度和广度,使人产生想象。
   同时她指出这些只不过是诗的外在形式。真正的诗,应该表达出真实的情感,不应该拘泥于形式,即所谓的“诗言志”——有了好的意境,不一定讲究格式和用词。这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即人学,”是一样的道理,没有真实的情感,写出来的文字,尽管华丽,但久读之后,总觉越来越淡,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让人读了又读,不忍罢手。
   接着林黛玉便教香菱作诗的第一步:读诗。以前常听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想林黛玉给香菱讲的学诗第一步,应该就是这个道理。读诗,是对诗的初步学习,——从整体上掌握诗的结构、韵律、形式,让人产生对诗的美的语感,同时也是积累词句的有效方法。
   然后林黛玉便向香菱推荐读哪些诗:一是王维的诗,至少一百首;其次是杜甫的诗,至少一百二十首;其三便是李白,也是一二百首。为什么林黛玉要这样安排呢?
   其一是王维乃山水田园诗人,素有佛性,所以他的诗功于描写自然的景色,而以自然景色入内容的诗,最好写,也最容易发现题材,并且,王维的五言最工整,是学习写诗的最好蓝本。
   其二是杜甫的诗。其内容大抵写现实的东西,揭示社会人生百态,以及劳动大众的疾苦,所以杜甫号称“诗圣”。这主要是告诉香菱,写诗从自然到人,从五言到七言,其内容不仅在加深,形式也在变化。
   其三读李白的诗。李白号称“诗仙”,其诗充满着自由豪迈,浪漫唯美的色彩,是中国古体诗的最高境界。也许作者借林黛玉的话,正要表达自己对诗的见解:真正绝妙的诗,是自由豪放、天马行空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超越物质世界的一种跨越;是生命对世界认知达到一定境界的超脱——诗是纯洁的,美好的,更体现自由的人性!
   所以香菱从黛玉那里借了王维的诗,不舍昼夜地读:
   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院中,诸事不管,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地去了。
   香菱读诗的执着,正是她学诗的第二重境界:痴。
  
   五
   如此下去,香菱很快就把王维的诗集读完了。接着林黛玉便教她第二步:评诗。本小说里的诗,很特别,它与文本的情节是一体的,就如木心先生说的一样:《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
   这一方面说明本小说的诗与小说本身是浑然天成的,另一个方面说明诗也有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在于读者的解读与评论。
   我们看香菱怎样点评王维的诗。她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联诗里说到两点:
   一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二是“又似乎无理,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
   又从“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中讲到“白”与“青”两个字的妙处:“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似的。”
   这说明香菱已经体会到诗的意境。她的生命里富于诗意,她越是执着于诗的意境,她的生命就越表现得纯洁和完美,越能进入到诗的意境之中。
   这里提到写诗的一种方法:炼字。诗这种文学形式,不仅结构严谨,富于音韵的美感,而且特别讲究语言的高度凝炼——一个字可以使一首诗活跃起来,使诗产生丰富的想象,让人读了口齿留香,不忍舍弃之感。想起曾经读过的一篇诗评,专门分析宋祁《玉楼春·春景》里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句:取一“闹”字,把春天所有的色、香、音、情全部写完,就这一字,境界全出。宋祁也因这首词,被世人称为“红杏尚书”——因一个字成为美谈。再者贾岛的“推敲”二字,也成为了文坛上的佳话。所以林黛玉说,只要词句好,形式也不重要了。
   列位可以想想,在平时里读诗时,有没有香菱这样的感受,倘若有的话,我想你也应该有些境界了。有一次与一个文友谈到写散文,她说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我看她桌上放着一本《唐诗宋词三百首》,就问她是不是喜欢诗词,她回答说非常喜欢。后来我饶有兴趣地告诉她:“何愁没有内容!你把每一首诗或者词用自己的语言解读出来,就是一篇好的文章。在文章里你可结合自己的故事,天马行空地发挥,既有内容,又有诗的美感,岂不是一篇绝佳的散文?”她深以为然。
   当然香菱是来学诗的,不是来写散文的。所以林黛玉说她既然有所领悟,就试着写一首诗:
   香菱又逼着换出杜律,又央黛玉、探春二人:“出个题目让我诌去,诌了来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未诌成。你就做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香菱听了,喜的拿着诗回来,又苦思一回,做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香菱开始试着写诗,已经达到了第三重境界:呆。所以薛宝钗说她:“你本呆头呆脑,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呆子了!”

共 68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人应该有诗意地活着,有诗意是一种文化美德,是一种陶冶情操提高智慧的体现。文章借用《红楼梦》四十八回笔记,文学著作里边的人物栩栩如生,尤其是香菱,不仅在学诗的路上有着积极的执着,更是她的人生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命运,也将自己的人生过成了诗意。同时文章对诗歌的独到见解,也让小编感触很多,诗歌即人学,不应拘泥于格式。对于著作里边的人物,老师可谓是分析得条条是道,通过对比的写作手法,更直观的引导人们,生活要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里。精彩好文,文章正能量满满,哲理不断。佳作推荐共赏,感谢老师赐稿晓荷社团,欢迎继续来稿。【编辑:陌小雨】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陌小雨        2022-06-03 01:09:28
  拜读老师佳作,问好老师!
山本无忧,因水成泛……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6-03 09:44:39
  |“艺术境界已入人的灵魂和骨髓之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人的执念和坚持,终久成就她不一样的生命境界。这种艺术境界,也终久陪伴她的一生,也许不管以后生活如何悲苦,如何煎熬,我想她也会忍受着痛苦,努力地生存下去——像一株卑微的草,像一朵苦涩的花一样,在寒风中开出动人的颜色……因为她的生命曾经栖居在诗的世界里。”这段话写得太好!诗意可以化解人生的苦涩,让生命得到升华。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