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雾中话端午(随笔)
一
晨起拢帘推窗,不禁愕然。
窗外未如前几日那般明媚,阳光在东侧那幢高楼的玻璃幕墙旁闪耀,倒是浓雾弥漫,那幢楼在雾中半掩半现,亦真亦幻,很有些缥缈。不知为什么,就有些沉郁了。雨常常流淌出哀伤,而雾则每每包裹着困惑。我总是这样,在雨雾之天,会陡然心生忧悒,莫名其妙地伤感。也或许,这日是五月初五端午节,本就应该惆怅。
海雾浓浓,只得郁郁离窗,心中寂寥,蓦然间文天祥那首《端午即事》的诗就应景而来,跳出记忆。诗曰:“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八百五十多年前,文天祥出使元军被扣留,在镇江得以逃脱,然而,不幸的是又一度被谣言所诬陷。文天祥报国之志不得施展,就在那年(公元1276年)端午,郁闷之余忿然写下了这首诗,向朋友倾诉衷肠,表达追随屈原(“灵均”)以死报国的心志,以及对于宋朝亡国无可奈何的心态。其实,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宁死不降之心始终未泯,如服毒、绝食、求斩等等,诚若其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岁月更迭,风雨如晦。我们不能不慨叹,屈原抱石沉江的壮烈之举,成为中国古代仁人志士报国无望以死明志的一种范式,像一座古朴的纪念碑耸立在时间的远端,尽管历史的江面总是浓雾弥漫,但那个楚国三闾大夫在江中纵身一跃的身影,还是能够穿透迷雾,刻画在一个古老民族后人心中,清晰地雕出一个殉国意象。
二
雾气浓浓,来自不远处的大海。此时,我的思想也如雾缭绕在文学史的长河上。
屈原,可能是我最熟稔的一位文学先人了。大学时代,我最崇拜的中国古代诗人就是他。不仅学习了他的全部诗歌,很长一段时间里,还延伸深入研读了关于楚辞集注等诸种考据文本。这让我能更深入地走进他的灵魂,窥见一个诗人瑰丽而哀伤的心灵世界。
其实,屈原所表述的不仅仅是一个爱国精神意象,也是一个历史文化意象。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著名文学家郭沫若称屈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著名学者闻一多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中评价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的诗人的人。”
屈原一生,是个悲剧,也注定是个悲剧,这是由他所倡导的“美政”思想所决定的。他的美好政治理想在并不美好的历史背景中,只能边缘化,成为一种不合时宜的祈愿,在险厄的战国形势和时代动荡的风云中,化为美丽而脆弱的气泡,被历史的风吹破。而他所代表的骚体文学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斑斓的一页。所以,我们更愿意从文学角度来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从历史的下端来仰视他。尽管,作为诗人,他也是个悲剧。
屈原的绝命词《九章·怀沙》,是诗人在跳江之前写下的。屈原在诗歌中悲怆历数自我不能见容于时的原因与现状以及南行的心情,为自己遭遇的不幸发出了浩叹与吟唱。诗句简短有力,气韵激荡,充溢气促情迫之感,反映出诗人的实际感受与心境,在情感与表达形式上与诗的内涵浑然一体。“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确表述以自身肉体的死亡来震撼民心、激励君主。
从个性气质上看,屈原洁身自好,泾渭分明,性情孤傲,不流于俗,这也是一种悲剧性的性格。在《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不仅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也为他不和世俗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所以,渔父在劝说屈原无果之后离开,留下一句诗,“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出与屈原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渔父提倡的是委婉的处世之道、曲折的救世之道。也就是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以及庄子的“虚而委蛇”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这是屈原无法接受的,诗人一生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即使赴死,也不会低下高傲的头颅,与世俗同流合污。在这方面,颇有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大无畏精神。
屈原可不可以不死。答案是,完全可以,但他做不到。所以才有了两千多年前汨罗江边那个凄美的纵身一跃,他那瘦弱的身形跃离了战国的焦土,怀抱的石头承载必死的信念,在华夏民族精神史上和文学史上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溅起永不坠落的浪花。
我猜,屈原跳江的那个端午,汨罗江面一定飘着浅浅的薄雾,还有微微的江风吹得蒹葭瑟瑟……
三
屈原自沉汨罗,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了。端午,作为一个久远的民间习俗,把屈原的故事固化并传承下来。让我们在这个日子里记得并缅怀一位伟大的诗人。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端午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和中国人民同样的古老”,而后来由屈原的故事作为它的精神内核,“把他的名字嵌进一个原来与他无关的节日,才足见人民的生活里,是如何的不能缺少他。”龙舟、粽子、彩绳等等端午文化要素,都与屈原故事连缀嵌合起来,表达了人们对这位古老诗人的敬仰与爱戴。抗战时期,郭沫若联合田汉、老舍、茅盾等文化名人,在重庆发出倡议,把端午节定为“诗人节”,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民众,宣传抗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对于真善美的求索精神,然而,他没有顽强地走到尽头。或许,他自沉汨罗本身,就是对于真理的一种追索,用生命去呼唤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似乎能更恰切而深刻地诠释诗人之死的意义。
文天祥也是求死心切,四十七岁那年,被忽必烈下诏处死。旋即,忽必烈心生悔意,派人去追回诏令,可文天祥已如愿就死。
窗外雾气渐散,阳光也从大厦上面照落下来,街上出现了许多行人和车辆,估计都是去团聚的,我准备下楼去超市,取回昨日订购的粽子。
恰好,我的这篇文字也该结束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