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承文化,展创新(随笔) ——2022高考甲卷作文试笔
给匾额提名,在生活中数喜事吉祥,在《红楼梦》中元春省亲的章节里,写了贾家为元春省亲修建大观园在给园中亭子提匾一事,这时有借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翼然”起名“翼亭”;有附和贾政题“泻玉”起名“泻玉亭”;而宝玉不落俗套的“沁芳亭”,神来之笔的创新,印证了曹公创“红楼”史诗般的辉煌,即传承古代优秀文化,拓展文学新篇章。
纵观历史,传承创新,播撒文化自信之种。掀开中国历史画卷,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华夏文化泱泱五千年,更弦不绝,见证民族自信、开拓创新之火得以传承,其间不乏有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对美好德行至死不改的追求;孟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的对“生”与“义”的抉择;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勇气与担当;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忧民情怀;相反,在传承创新的路上,如果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及文化之源,借鉴传承就会产生“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而文化自信的根源起于对自身历史发展的传承与创新。
承文化、展创新,反映在文学上,使我想起多年前曾学过朱光潜老先生的《咬文嚼字》中写郭沫若修改剧本有关文学练字方面的创新。剧中的“是”字与“这”字在剧中语法的运用,“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的转变与替代,是文学语法中练字的创新,前者句式只是单纯的叙述语,而后者语句是坚决的判断句,有力更坚强。这是郭沫若先生的创新,也是戏剧文学的创新,更是中国文化的创新。
放眼世界,传承创新,走文化自信之路。只有胸怀天下、海纳百川,与世界对话与沟通,传承创新文化自信之路才会走得更远。习近平曾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2019至今的疫情,中国不仅快速做出有效的防控政策——动态清零,还为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支援防控物资,真正表现了大国担当。这是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曾说过的话,三年的疫情,世界大变,而我国以疫情为令,白衣“逆行者”挺身而出、迎难而上,手挽手、肩并肩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这一道防线,是自信、自强、自立之防线,也是传承创新、包容吸纳之防线。它让我们看到了病毒阴霾背后希望的曙光,强大的中国。我们的医生护士、科技人员、媒体记者等无数闪耀着人性光辉、奋战在抗议战场上的忙碌身影,汇聚成了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持久战的中国力量。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承文化、展创新,中国新时代已搭建好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插上腾飞的翅膀,在“沁芳”经典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