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诗与画是冰雪世界的灵魂(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诗与画是冰雪世界的灵魂(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42发表时间:2022-06-15 08:45:55
摘要:“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灯谜”,此为《红楼梦》五十回笔记。


   这一回从联诗到制作灯迷,这部小说的诗词文化活动渐渐地达到另一种境界。前两回香菱学诗,到此回联句,从静写到动,作者好似提着一台摄像机,慢镜头地拍摄着大观园里所发生的一切,——那种吃喝玩乐,人情往来以及春夏秋冬大观园的变化,都细细地拍摄下来,粗读时,似乎觉得繁琐而杂乱,然而作者却非常淡定从容,一人一景、一语一事、一笔一画,都细心到位,好像写小说也像雕刻一样:布局、场面、线条、刀锋……都一一地展现出来。原来一部伟大的小说,展现的正是真实的生命状态,而生命的真实也正是由生活里的一点一滴汇集起来的。
   从联诗到灯迷的制作,既是一种游戏,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期间穿插着贾母的参与,似乎更增加了活动的深意和画面感。借此可以想象,在大观园里的活动中,文化的传递是主流。作者能写出这么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小说,一定与他从小所经历的文化熏陶有密切的关系。
   很多时候,文化的传承除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外,家庭里的氛围至关重要。文化的厚度和广度有时候不需要文凭来证明,它是生活里不断流传下来的东西,也许只有把这种流传下来的东西传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才能真正获得自信的力量。
   虽然作者经历了家族的衰败,从富贵荣华到一贫如洗,然而那个时期的文化活动却借这本小说流传了下来。所以,这更能证明了一件事:文化比金钱更长久,也更能得到传承。
  
   二
   这一回承接上一回情景。宝玉与湘云在雪地里吃鹿肉,喝酒之后,正准备开始又一轮的诗社活动。只是这一次与前两次的形式不同,不仅参与的人增加了不少,而且大家把写单首诗变成了联句。在古典诗词中,联句相当于现在我们所说的对联,其也要求满足诗词的基本特点:如句式与韵律。只不过此次联句有一定难度,要求限韵的,所以在规定的韵部里考量的是每个人对语言和词句的积累,这也是作诗的基本功。
   更有新意的是,此次联句居然由王熙凤开始。整本小说中,几乎不写凤姐作诗。一是她没有读过书,不识字,更不懂诗词;二是,在她的生命世界里,权力与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所以她的出场,都带着目的性。然而这一次,在弟弟和姐妹们面前,她却说出了这次联句的首句。
   凤姐说了一句什么呢?“一夜北风紧”。众人听说,都相视笑道:“这句虽粗,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
   众人对凤姐的开头一句,点评的非常合理。“一夜北风紧”,重点落在了一个“紧”字上,怎样才算“紧”呢?后面众人的联句中,就会一一展示出来,所以这一句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凤姐能说出这样的句子来,说明了凤姐从小也经历过诗书的熏陶,日常生活中听过不少的诗词。二是更证明了一件事,文化与识字的多少、与文凭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常大。我常记得自己小时候生活在乡下,听那些没读过书的老头老太讲的故事和农谚,既生动又具体。那些农谚句子,像诗一样朗朗上口,如“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既有诗意的美,又有生活的道理。所以,真正深厚的文化,都来源于生活。
   有一天,我的一个师兄开玩笑似的说,读这本小说从另外一角度看,很多时候就是一群孩子玩过家家。我觉得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如果把生活的过程当成一种玩,就像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逗你玩。”好像生命也就是一个过家家的游戏过程而已。
   只不过这个游戏在大观园里,体现出更多的是文化气息和生活的经验。比如在他们所联的诗句当中,有关季节、物候、雪景等,是生活里的一物一事,也是人与自然相协同的一个过程,特别喜欢有两句诗:“价高村酿熟,年稔府粱饶。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
   从人们酿酒到粮食丰收的生产活动再转到时节的变化。雪,给了这个世界怎样的一种景象:难道仅仅是白茫茫的一片雪景吗?不是的,雪中的文化,一定是人的活动,是自然之物的演变,而这种人随自然的变化而改变活动的过程,也许正是我们自然而然的思想文化内涵。
   “葭动灰飞管,阳回斗转杓。”古时候的人们,想象多么地好!用音乐的一个音调或者是一种乐器代表一个月令——冬天的时节,就像黄钟发出的声音一样厚重,又似吹动箫管上的葭灰发出的声音一样清晰。那时候可能已经是冬至,北斗转向,一年之终,阳气应该有所回升吧。所以雪铺得越厚,可能在土地里猫冬的生命就会蕴藏更强大的生命力。雪啊!给了生命一种喜悦和向往!
   在冰天雪地里,一群年轻的生命根本感受不到寒冷。他们一开始是多人的联诗,最后变成了主要由黛玉、宝琴、宝钗、湘云之间的“斗法”,从两句到一句,联诗的速度越来越快,而斗诗的激情也越来越高涨和激烈——诗给了一种生命的美好与热情;诗也让大观园里的冬天别具一格。
  
   三
   然而在每一次诗社活动中,贾宝玉却总是掉队。所以当大家联句结束后,李纨就说这次应该罚贾宝玉去栊翠庵讨一枝红梅来,让大家欣赏欣赏,如果讨不来,还要受罚。
   在大观园里,贾宝玉甘愿为众女子做各种事,似乎他的生命也带着些女性化的味道。贾宝玉去了,讨来的红梅怎样的呢?
   原来这一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枝,纵横而出,约有二三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真乃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
   看着这一株梅花,就会想起林逋写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那种骨瘦的枝影,孤傲的神态,正是冬天里与众不同的生态形状。
   在大观园里,此时处处白雪,一片素净的颜色;天地之间静寂无声,然而一群年轻的生命守着一袭嫣红,嗅着自然的香气,那色是白中一抹红;那味是清冷之中的一缕魂,生命的颜色与气息之间,蕴藏着一种美好的元素。也许只有经历过艺术的熏陶,有了发现生活之美的心,才会感受到在冰天雪地里欣赏一枝梅花带来的独特感受吧!
   观花赏花,也是观人。就如贾宝玉写的红梅诗中的一句:“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要知道这首诗是为贾宝玉向栊翠庵讨来的红梅所写的,那栊翠庵是修行的地方,修行人为妙玉。
   其中诗里的“入世”与“离尘”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入世是儒家的思想,这里入世干什么呢?是讨红梅到仙境之中,似乎是写妙玉,生在庙里,却又不舍这红尘;表面洁净,却又对这世间念念不忘。而贾宝玉呢,虽生在红尘中,却为了一袭洁净的生命,要到仙境之中,所以离尘,这是佛道的思想。他的离尘,是把美好的东西带回人间,是一种普世的情怀。
   “入世”与“离尘”,“去”与“来”,人生之路往往不过如此,经历过了,就过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生不要太多留恋,以为过去了的事还会再来,素不知是再也不来。可惜妙玉不懂,枉自守孤灯、吊残影,却悟不出修行的真谛。所以这联诗是带着对妙玉讽刺的意味而写下的。
   大家正玩得兴起,此时贾母来了。贾母的出场,又给芦雪庭带来了另一种的热闹。老人家说冬天白昼短,不能午休,所以特来大观园里看看这些孩子们在干啥,并且一再强调,自己只是过来坐坐,不会影响大家的娱乐,一切应该照旧。
   这里面可以看出贾母作为老人的一些生命状态:贾府里就她一个人是最年长的老人,生活中能与自己交流的人几乎没有,所以她的内心总有一种孤独和荒凉感。二是人老了,对生命总有一种不舍和怜惜,所以在性情上更趋于孩童,民间常说的“老小”恐怕就是这个意思。她生在富贵之家,虽享受一种荣华与天伦,然而半辈子经营一个大家族,小心翼翼地一路走来,总感到身心的疲乏。
   所以不一会儿,当王熙凤就来了时,她似乎感到很有些不自在——她的生命直到垂暮,都不是她自己的。她想摆脱这种束缚,却不能由自己,因为作为儿媳妇的王夫人和孙媳妇的王熙凤,顶着伦理的帽子,时时都会对她有关注和服侍的动机,有时候过度的照顾,是一种压力。
   然而当她看见雪地里的宝琴与宝玉,她突然感一阵轻松,她一下子从生活现实里体会到了生命的艺术,也许这就是贾母的人生智慧: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来,贾母笑着挽了凤姐儿的手,仍上了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一看,四面粉妆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背后遥等;身后一个丫鬟,抱着一瓶红梅。众人都笑道:“怪道少了两个,他却在这里等着,——也弄梅花去了!”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雪坡儿上,配上他这个人物儿,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艳雪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一语未了,只见宝琴身后又转出一个穿大红猩猩毡的人来。贾母道:“那又是那个女孩儿?”众人笑道:“我们都在这里,那是宝玉。”贾母笑道:“我的眼越发花了。”
   这一段文字,是借贾母的眼睛看到的,——不是诗,却是诗里的画,又是画里的诗。在白雪的背景下,薛宝琴鲜艳的衣服,身后的红梅,色彩浓淡、明暗、深浅之间的辉映,像一幅色彩清丽的画。再加上后来贾宝玉披着红毡子出现,更显得出彩,所以给贾母的视觉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贾母的心里,这雪、这梅、这人如此地和谐又搭配相得益彰。这激起了贾母美好的心里愿望,——她希望薛宝琴和贾宝玉在一起。所以后来她向薛姨妈问及薛宝琴的婚姻,就顺理成章了。当然,这也许不是缘分,却是生活的艺术——她希望孩子们以后的生活如画般美好,也如画那样和谐。
  
   四
   然而世间之事,哪有如此圆满的呢?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倘或有半世平安,也算是幸福的人生。所以在湘云作的灯谜里,更能体会到富贵平安不可久长之叹: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贾宝玉一下子猜到这是耍猴戏。贾母时常把这些儿孙辈说成“猴儿”。史湘云的这个灯谜,一方面暗示了他们史家的衰落,另一方面似乎也说明她们生活在荣华富贵的虚无之中,每个人沉浸其中,不知道这是一场真的梦。
   红尘富贵,就像戏一样,他方唱罢你登场,都是不可久持的东西。名与利,争来夺去,无非是过眼的云烟,谁又能长久地拥有呢?
  
   2022年6月8日于新都
  
  

共 403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诗与画不仅是冰雪世界的灵魂,更是凡尘俗世里最后的一方精神净土。作者围绕“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灯谜”这一章节,立足于生活的土壤,对人情世态的观察,对书中人物的言行和隐秘的精神世界展开逐一解析,并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见解。生命本应是自由自在、舒缓从容的,无奈,大多人都是为了碎银几两,终日劳碌奔波,心灵染上了岁月的风霜,贫困磨灭的了心中的诗意。像大观园中的这些贵族子弟们的诗意,首先是建立在富贵之上的,有物质作保障,才有闲情逸致来写诗画画。当富贵消散,生命的尊严遭受践踏,诗意荡然无存。曹老的残忍在于,先写足美好,再将这美好一一碾碎。文化比金钱长久,但文化的传承得有金钱作为保障。编者认为:要拥有诗意的生活,必得先筑牢物质基础;如果物质基础并不丰富,那就带着一颗诗意的心,用诗意的态度去化解人生的苦难,去争取自己该争取的东西。只有拥有了该拥有的,才能承担肩上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只有不被所拥有的东西局限,才有实力说淡泊名利,才能活出诗意人生。一篇能给人带来教益的文字,推荐文友赏阅。【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6-15 11:08:42
  文化与文凭无关,诗意与财富无关,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接人待物取决于他的心灵质地,他是否凡事为人着想,是否有一颗悲悯体恤之心。读懂了宝玉,就读懂的曹公的悲悯。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回复1 楼        文友:秋水翁        2022-06-15 16:45:04
  谢谢你的点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