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驯兽的启示(随笔)
此前,我在电视节目上,看到一位驯兽师驯导动物的过程。上场的是一头熊。训兽师要它表演过独木桥。或许熊体量大,又有点笨,它不太愿意上去。于是,驯兽师从兜里取出一点食物递到它的嘴边,笨熊吃上食物,很快就走向独木桥了。走过独木桥下来之后,驯兽师又从兜里取出一点食物赏给它吃,接着,要求它再表演一次。大熊如此做了几次。每做完一个动作之后,大熊都得到驯兽师赏给的一点食物。以后,再要求它做其它动作时,它就没有再拒绝了。
赏食,是一种行为激励的暗示。
听从指令,就获得奖赏。食物,就是奖品,这既是嘉励,也是贴心的引导。久而久之,它就能按照人的意愿而建立起良好行为习惯了。最精明的猴子,都能听从人给它发出的行为指令。
给予是主导者赏赐的嘉惠。而接受者,大都是意识朦胧天聪未启者。由于涉世太浅,惘然无知,接受者还不能正确支配自己的行为,需要别人的着意引导。幼儿少年就处于这种状况。人生淼淼,世路迢迢,坎坷无数,这些也往往不期而遇。只有过来人,摔过跤,滔过厄运,才知道其中的险恶。而长辈总期望晚生平安,少走弯路,多结好运。于是,就有教育引导晚辈的责任、义务与担当。
对惘然无知的后辈如何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是长辈们不得不去思考的问题。
我看到一个视频,一个被老师批评过的孩子,因为母亲一记沉重的耳光,就让他从高楼围栏一跃而下。一个鲜活的生命瞬间画上了休止符。一个少年,因为一次出格行为,被强力打骂,大人气在头上,下手太重,造成了难以弥补的身体伤害和精神创伤,以致留下残疾、离家出走流落他乡,耽误了他的一生,在寻亲节目“等着我”节目里,我看到过这样的事例。
简单、粗暴、野蛮的教育方法,施教者自己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近看到报道,那位掌击孩子的母亲,因自我心灵的责备,而备受愧悔煎熬,郁郁生活了两三年后,也了结了自己的生命。寻亲节目“等着我”中,有许多因训教不当出走流落的孩子,至今也遍寻无着。
有人说,教,就是阻止,就是批评,就是强者意志对后生力量的加持。他们的理由是:“不打不长记性!”
对无知的出格,固然需要制止。不制止,让其自由泛滥,就有误入歧途的可能。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性有善的基因,也有恶的倾向。甚至存在任性多于自律、贪婪多于节制的情形。监督任性的疯长,剪除野性恶意斜出的枝蔓,建立、健全人的良品好德,需要艰苦漫长的努力,甚至反反复复的争夺,触及灵魂、皮肉痛苦的磨砺才能实现。这里面若没有恰当的方式方法,想收取良好的结果,那也是不可能的。
精明的教育,高明的制止,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句“NO!”或一个巴掌。粗暴的一个巴掌,火气冲天的一声吼,一味的“NO”,人就会产生逆反心理的强力反弹,导致越制止,他越是要越规抵制的产生。
人的性格,具有强悍的刚性。调节人性,扭转野性恶习,启导生活自觉,就是要走弯路。这弯路,是一个大弧度的绕弯,需要的是一个缓慢的转换过程与节奏。急转弯,急刹车,快节奏运用的结果,必然是伤筋动骨、车毁人亡的结局。
现实上世路太窄,精神之路却可窄可宽,给一时的迷惘让一让道,为逼仄的无知拓宽一些腾挪空间,一时的出格,更能峰回路转,而回归正道。浪子回头,是多次重复教训、反复吃亏之后的醒悟与转换。
以硬碰硬,双方会遭受伤损。以强对强,关系就会蹦断。柔可克刚,缓可制强。缓一缓,恶气可消。让一让,道路则地广天宽。
恶语相向,置下的是硬石头,会堵塞了前路。好话安抚,无疑是给出一颗甜美的糖。因势利导,就是以好话积极引导。好语奖人,听在耳里,则甜在心间。因此,好言激励是最好的给予。倾情的夸赞,是最高明的批评。
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绿。这得益于雨露的滋润。好言,就是霏霏润心的雨露。只要持以耐心,慢慢滋养,将行为培养成习惯,一步步引导,就能顺级而上,登峰及顶,将他引上品德的高峰。一旦立足高点,视野开阔了,举正步,走正路,便成为生活的习惯。
天,不是一步登上去的。好人,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罗马不是一天两天建成的。习惯,是在日积月累的奖赏、嘉励、鞭策中养成的。恒定持久,一切都可以将不可能变成为可能。
人非草木,教育不是驯兽。人比动物更具有灵性和更大的可塑性。积极的、恒久的、耐心的正面引导,贴心、亲近的人性关怀和启蒙,对人的教育所具有的启发作用,着实是不可否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