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卧闻海棠花(随笔)
东坡先生有诗云:“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我们爱惜春光的灿烂,每年都想将它挽留下来,可是春天从来都只自管自地归去,不容人惋惜。
问:“一往情深深几许?”
答曰:“树欲静而风不止。”
我们总觉得自己一往情深,深情似海……可是我们珍惜过什么呢?珍惜过时间?珍惜过爱情、亲情、友情?还是珍惜眼前人?大约都没有,我们总在不停地为失去的郁结,恋恋不舍,却总是看不到现在拥有的,待到又失去,现在又已变成曾经,才忽然发现已然失去……如此循环往复,只能感叹一句“只道当时是寻常……”
五、六年前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姐。大姐性情非常温和、非常善良,虽然人已中年,却谦虚好学。
大概三年半前,和她相处聊天的时候,总感觉她有心事。后来偶尔聊天,也只是闲谈,未有深入了解。没有真正的关心过,总觉得朋友圈天天见的人,能够见到是情理之中的。
三年前的某一天,我才猛然发现,大姐的朋友圈貌似是有一段时间没有更新了,起初本没有在意,只当是她忙。后来慢慢的才陆续看到有人说,那个善良的大姐原来早已驾鹤西去,距我知道已经半年多了。我点开她的空间、朋友圈才发现,原来她早已经为自己安排了,只是我们没有人真正的关心她,发现她那些细微的变化……
她终究是悄悄的来到世间,又悄悄的离开了她遇到的每一个过客……
我从未遇到过生离死别,当时有一股莫名的怅然若失,感觉生命如此脆弱……
去年,我在外地工作,有一天突然接到家里的通知,我外公不行了。我刚刚准备去请假回家的时候,又接到信息,外公已经去了。前后总共不超过半天的短暂时间。等我到家再见到的时候,只余一张照片,和那块写了外公名字的大理石……
我从出生就没有了爷爷奶奶的疼爱,离家几步路的外公是童年幼小心灵的安慰。我才真正的体会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是一种什么感受,才明白生离死别是什么滋味,才懂得佛家说的“刹那便是永恒”的含义。
外公没有去世以前,我总觉得从小到大每天都见的人,以后也能够每天见到,回家就能听到他的声音是理所当然的。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再也不见,再也见不到;从没有想过曾经某天外公的一瞥、一笑、一句话,就是自己记忆里最后的影像……
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也不是“已失去”,而是那些当下能把握的。初看不识此中意,而今已是意中人。网传仓央嘉措的《问佛》里说:“一切唯心造。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话说以前有个舍家别妻书生远寄于寺庙刻苦研读,只盼清静之下学有所成。日复一日,虽处于禅寺,却不能静心,心中慌乱,学问不进反退,整日于书卷前抱怨、唉声叹气!
某日怨天尤人间,仿佛听见有微弱的声音和自己说话。顺着声音来源寻找,只见一只小蚂蚁停立于书册之上。
书生便问蚂蚁:“是你和我说话吗?”
蚂蚁回答:“这里还有别人吗?”
书生道:“君自何处来?有什么指教吗?”
蚂蚁说:“我寄住于《南华真经》,整日听你抱怨,故而特意与你见面一睹俗物风采。”
书生道:“何出此言?”
蚂蚁说:“南华真人有言君不知否?‘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又有言‘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你枉读《南华》,不知其义吗?”
书生说:“敢请赐教!”
蚂蚁说:“你本有家、有娇妻美眷,来此禅修之地是为什么?无非想寻僻静之处研读诗书,可你人虽进了佛门清静地,心却依旧是波涛起伏的俗世人,来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况且古人早就有言‘心静境自净\\\',你在家本有疼你的妻子,严父慈母在身旁,本身已是众人叹羡,你又何必随俗人,不珍惜已有的幸福,来这里抱怨呢?”
“如若你能舍弃牵挂,静心研读学问也就是了。可你又不能,你患得患失‘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去珍惜眼前的人,去珍惜现有的美好时光,去珍惜美好生活,去疼妻,孝严慈于家?”
书生从其言,治装立返,心无挂碍,学问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