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五月粽香(散文/外一篇)
一、五月粽香
进入五月,就闻到了粽香。
一大早,便去早市,买回了两把粽叶,绿莹莹的,放在屋后,顿时就有了一片闪闪的绿光,满屋也就有了一股浓浓的粽香。
上午,应县文化馆邀请,去三多乡的南布村搞文化惠民活动。进村,就看到村中心的一座大院门口,几位妇女正在忙着做香包,她们倚着一面短墙,低着头,一针一线地在认真做着,做好了,就放在墙头的针线盒里,于是,圆圆的针线盒里便有了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个一个的精致香包。
大院里,长着一株柏树,圆圆的树冠挡住了阳光,树下便有了一片阴凉。阴凉处摆了一溜长桌,几位妇女在比赛着包粽子,她们身旁都摆放了嫩绿的粽叶皮,她们就用敏捷的双手将粽叶皮扭成圆锥形,把米和枣填进去,再一扭,然后系上彩色线绳,一个四楞四角的粽子就放进了旁边的盘子里。
我突然想起了明代诗人邵宝的《食角黍怀古》:
湘江千里碧连天,绿遍芳洲草似烟。
餐尽落英人不见,青芦包黍自年年。
我们这里不是江南,可仍然年年芳草如烟时节过端午,包粽子纪念屈原。屈原,战国时人,伟大诗人,他忧国爱民,以民为本,为民请命,他在诗中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对百姓的深深同情和哀怜。屈原虽身为宗室重臣,却站在人民大众一边,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特权,明知这样必定会触犯贵族垄断集团的利益,但他“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两千年来,人们一直记着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而且以一种特殊的习俗来纪念他。这使人们想到,有些人活着却“死”了,有些人死了却活在人们的心里。于是,我为大家讲了屈原,讲了历史传承下来的端午习俗。
几位妇女也在院子里摆了桌子做香包。端午节做香包是历史留传下来的习俗。屈原在《离骚》中就写到了香包:“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那时香包里的香料是辟芷、秋兰。现在,妇女们将雄黄、艾草、米粒装进香包里,一股清淡的馨香盈盈飘溢,给人们带来安康。有一位年轻的妇女抱着小女儿走了过来,我顺手拈起一个香包给孩子戴在脖颈上,祝她端午安康。孩子甜甜地笑了,孩子的母亲幸福地笑了。
院北的窑面上悬挂起了“山西省文化惠民工程”的屏幕,中间印有“粽叶飘香迎端午”几个大字。文化馆的负责人组织演出,音乐声婉转响起,几个精彩的节目便轮番登场,然后便有几位身着红绿长裙的美女,踏着细碎的舞步,每人双手捧着一盘粽子放在我们面前。嗅着浓浓的粽香,我的胸中顿觉江涛汹涌,我知道,一颗忠诚的诗心渐行渐远,但一缕馨香却永远飘浮在人们的心里。
南布村原是乡政府所在地,撤乡并镇后仍然不失一个大村的繁华。村街绿树成荫,花开灿烂。走进一户村民家里,庭院宽敞,屋舍整洁。主人居住的窑洞里,门前茶几上摆着两盆花,一盆绿叶婆娑间点缀着密密的红色小花,打扮得像将要出嫁的新娘;另一盆却卓尔不群,它没有璀璨耀眼的花朵,却以奇丽的图案般的阔叶吸引人的眼球,炫耀着自己。女主人热情地和我们打着招呼,呵呵地笑着。她正在忙着包粽子,屋后盈满浓浓的粽香。
端午似乎是属于味觉的,处处能闻到浓浓的粽香,好像那绿莹莹的粽叶把一个火红的五月都包进了粽子里。
二、说“家风”
前几日,去黑城采风。我们去看位于村中心的冯家旗杆大院,院子规模很大,石砌的窑洞,一进两院,曾经有过历史的辉煌和显赫,风雨沧桑,现在已经坍塌破败。只是门楼依然基本完好,门额上“耕读传家”四个遒劲的大字仍是墨迹深深,十分引人注目。我站在门楼下仰视良久,我仿佛仍然嗅到了院中散发出来的浓浓书香,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我知道了这个家庭很尊重读书,在那农耕文明的年代里,他们就是用勤奋读书支撑起精神,一代一代传承,终于让贫困的家庭辉煌起来,成为全村的荣耀。
我的母亲没有名字,我只知道她姓高。她出身贫苦,大字不识一个,但对读书却十分重视。那时,我只有七八岁,上了学,晚上,辛劳一天的母亲仍要盘腿坐在炕头高高的麻油灯下,为一家人做鞋缝衣,可她只要见我也想凑在灯下读书,就会尽量地把身子往后挪,为我腾出一大片亮光,做活也轻手轻脚地,不敢弄出稍大一点的声响。早晨做饭时,她也会在蒸笼里特意为我多加上一颗鸡蛋,家里喂了几只鸡,还有两只鸭,可她一颗鸡蛋也舍不得吃。我硬要她吃,她就会说:“你去学校里读书,用脑子,得加强营养。”我的母亲并没有想着让我读书长大了去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她对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家里有人读书,就有了富贵气,这个家就像个家了。”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鼓励学生,总是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者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学校,我并没有理解了读书有多么高贵,但我是一名很勤奋读书的学生。走出校门,参加了工作,风雨沧桑几十年,我总还是坚持着读书,不管是在什么部门,也不管是干了什么样的工作,我总是读书不辍。书惠我,书也累我。我并没有体验到书中“自有黄金屋”,特别是读书便写文章,投去报纸杂志,赚得几元稿费那是不能养家糊口的。读书人读书也爱买书,家徒四壁,有的就是书,清风两袖,不会有“外快”收入,一生总是穷,所以就有了“穷书生”的说法。可是,我也看到了这样一副对联:“门有车马非为富,家无诗书可算贫。”这就是说,一个家庭殷实富裕,不仅仅是“有车马”有金钱,更主要的还是要用诗书滋养家人的精神,提高素质,提高品位,让精神富裕,否则,即使有车马金钱,也要算是“贫下中农”了。读书是中华民族几千的优良传统,用读书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心胸自会有开阔的幸福感。如果一个家庭,成员都是读书爱好者,人人感觉温馨,和谐,这个家自会有别一番的品位。因此,读书是家风建设的根基。书引领进步,使人类走向文明,只要家家营造出读书的良好氛围,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温暖,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