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莫把“六一”变成孩子们抬不起头的(随笔)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普天下以各种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有文艺汇演的,有举办运动会的,有关爱慰问的,有亲情互动的,有开表彰会的……可以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在各种活动的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每逢“六一”儿童节,孩子们都快乐吗?
文艺汇演能上台演出的有几人?演出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有几个节目?有些孩子为了这台节目付出多少?有家长支持老师却不同意的,孩子在班级受约束;有老师同意家长却反对的,孩子不知所措;有家长和老师同意的,孩子本身却不情愿被迫去做。想想,孩子的快乐从何而言?举办运动会也就是几个健将上场,也就是几个有文采的参与报道,其他“看客”无所事事。运动会开着开着就变得乏味了,你跑你的,我玩我的,哪有时间看你跑看你跳。想想,这些“看客”谈何快乐?有的借助“六一”给贫困学生送温暖,把这些学生集中到一起,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找记者录像做宣传报道。结果怎样?只能让孩子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无能。这用镜头记录下来的关爱,只会使孩子无奈。同学问到做什么去了,孩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好,“好事”难为孩子了。非要大张旗鼓地去做吗?我看大可不必。再说开表彰会,被表彰的孩子兴高采烈,那些没有受到表彰的孩子变得无奈和恐惧,内心深处无形多了一层阴影:我很无能。这些孩子的家长也到了抬不起头的日子,听到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好,自己的孩子确是过于“平凡”,整天忧心忡忡,不知道如何面对。
近日,我在“文创空间”微信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我的女儿“23号”。作者讲述自己的女儿在班级每次考试都是排名23,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女儿也没什么特长,第一志愿是做幼儿园老师,第二志愿是做妈妈。和所有父母一样就是着急。嘱咐女儿好好学习,争取摘掉“23号”这顶帽子。一说要考试,她就开始厌食、失眠、冒虚汗,再接着,考出了令父母瞠目结舌的33名。后来家长改变了拔苗助长的想法,恢复了她正常的作息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一次考试后,老师告诉她一件事,说他从教30年了,第一次遇见这种事。语文试卷上有一道附加题:你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请说出理由。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竟然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读罢全文,我又想:“女儿”很普通,但她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六一”的表彰一定会有她。可是比她还普通的孩子也许就没有机会了,甚至到小学毕业。一次,有朋友说小学应该人人有奖状,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优点。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是啊,小学六年人生的起步阶段,这黄金的六年,学校如何把握?家长如何把握?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看似简单的表彰会,里面还真有学问!
“六一”是孩子们的节日,做为学校要妥善安排面向全体的庆祝活动,做为家长要给孩子一次自我表现的展示,让每个孩子有获得感,让每个孩子把“六一”做为自己不断前行的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