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纯洁的生命犹如秋天盛开的白海棠(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纯洁的生命犹如秋天盛开的白海棠(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753.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9发表时间:2022-06-21 08:54:07
摘要:此为《红楼梦》五十一回笔记。


   这一回,怡红院大丫环袭人因为母亲去逝,要回去尽孝,故贴身照看贾宝玉的人换成了晴雯和麝月。而作者的笔触重点落在了晴雯身上,这个女孩子性格鲜明,直爽而伶俐,有小姐的性格,却是一个丫环的命运。作者并没有站在阶级的立场上来看待晴雯,而是站在对人的尊重上,客观地描写她的性格,她的美,她的青春气息,并热情地赞扬这样的生命就像秋天初开的白海棠一样纯洁。
   这本小说有一个最大的看点就是写人,从艺术的角度上讲,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点,包括里面的老太太、夫人、小姐、丫环、老嬷嬷及市井人物都写得活灵活现,而作者并没有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表现他的思想,也没有站在一个写作者的立场来评价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性格特征,都是间接地描写出来,或借小说里人物的口、眼,或者心理描写突显出来。伟大而高超的文学作品,作者都是隐藏的,他只是陈述事实,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都交给了读者。所以《红楼梦》这部小说,因人不同,便有不同的解读方式,甚至同一个读者,因为年龄的不同,理解也大不一样。我曾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一个作者讲述自己读鲁迅先生《阿Q正传》的感受:年少时,读完哈哈大笑,中年时,读完便有所深思,待到年老,读完便泪流满面。
   也许读一本好书,就像人的生命历程一样:“小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长大了,笑着笑着就哭了。”人生犹如一本大书,每多翻开一页,对生命的领悟就会加深一层,——年少时应该把书渐渐地读厚,年老时需要把书渐渐地读薄,那样人生也许会多一些从容,少一些遗憾吧!
  
   二
   此一回首先以薛宝琴编灯谜所赋的古体诗开篇。这十首诗,皆是十处景点,内隐十物,——小说中并没有指出是哪十个物件。我查阅过许多资料,很多评论家在揭示这谜底的时候,所得结果差距较大。列位,恕我愚笨,我也不能一一猜测出来,只待权威人士慢慢去解读吧。
   只是说到其中两首:《蒲东寺怀古》和《梅花观怀古》时,众人有一段讨论。首先宝钗发话了,她说前八首都有实实在在的出处,而这两首却无可考,建议另作两首为妙。
   我们来看看这两首究竟写的什么呢:
   小红骨贱最身轻,
   私掖偷捞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
   已经勾引彼同行!
   这一首诗写的是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中所虚构的佛寺名普救寺,因在蒲郡之东,所以又称蒲东寺。故事中张生与崔莺莺同寓居寺中由红娘牵线而恋爱的故事,诗中的小红,指的是红娘。
   第二首:
   不在梅边在柳边,
   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
   一别西风又一年。
   这诗描写的是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的梅花观。剧中写杜丽娘抑郁成疾,死后葬于梅花观后院的梅树之下,柳梦梅旅居该观,与丽娘鬼魂相聚,并受托将她躯体救活。后来二人结为夫妻的故事。
   细心的读者有可能都留意到了,《红楼梦》这本小说里,经常提到这两部戏,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有三个方面值得分析:一是这两部戏都非常出名,而且在当时当代就已经非常流行,所以作者对这两部戏应该是相当熟悉的;二是这两部戏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剧作家王实甫和汤显祖,不仅创作剧本,他们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漂亮;三是这两部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宣扬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尤其是《牡丹亭》里女主人因爱而死,也因爱而活的故事,这在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下,无疑是一种思想的革命,所以这两部戏具有一种划时代的意义:它宣扬婚姻自由,鼓励人们为追求个性自由的解放而努力!而这样的思想,与当时伦理道德是相悖的。所以薛宝钗说的话里,一是在维护正统的礼教,二是指明这样的禁书,女孩子是不应该看的。
   然而林黛玉却说,宝钗太过认真了。薛宝琴能写出这两首诗,未必是读禁书得来的,很有可能是看戏得来了,所以众人都赞同黛玉的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讲,林黛玉追求生命的率性和自由,自然认为诗词是可以随性发挥的,不能因为更多的禁忌而失去生命的创造性。
   但从这十首诗我们可看出薛宝琴具有的才华。虽然这些诗里,蕴藏着生命的衰微之感,然而前八首诗皆描写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可见薛宝琴真的见识广博,游遍过不少地方,所以才会有这样一系列的怀古诗。
   这常常让人想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粗略一想,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仔细一惴度,却又不竟然。假使一个人没有多少文化修养,没有对景物的鉴赏能力,无论他游历过多少地方,我想都作不出诗来,也写不出美妙的文字来。就是现代社会,至多不过是拍几张风景优美的照片,随口表达几句“哇噻”而已。
   曾在2016年看过一则新闻,说中国游客在泰国吃自助餐用盘子争抢刚上餐桌的虾子,曾引起一阵热议。我想,我们经历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很多,也有经济和时间到达地球的任何地方,然而从饥饿中走出来的中国人,永远忘记不了那种饥饿感,却把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文明丢在了脑后,——这个人丢得“大发”了,都已经丢在国外去了。几十年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没有同步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缓慢导致了人们的浮躁、势利、自私的思想,以及诚信度的下滑。那种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已经悖离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所以带着这种思想去游历名山大川的人,怎么会写得出诗、绘得出画?他们不在名胜古迹上刻字留言,不在自然景区踩花踏树,就已经是万幸的了。
  
   三
   小说写到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过渡:“冬日天短,觉得又是吃晚饭时候,一齐往前头来吃晚饭。”
   不知道列位读红楼梦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这本小说在写时间时有一个特点,时间不是具体的某一个点,而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段,这样的时间表述,能产生艺术的美感,令人产生想像力。有一次我在给几个文友交流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说,文章的时间表述要向《红楼梦》学习,让时间的语句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这就会使文章体现出诗意来。
   在大家吃饭的时候,袭人的哥哥花自芳来向王夫人请求恩典:让袭人回家一趟,因为她母亲病重,想见一见袭人。从旧时社会里人的尊卑地位看,袭人是贾府里买来的丫头,人身权归贾府,算贾府的财产之一,是不允许轻易回家的,所以她哥哥前来向王夫人求得恩典,这一个“恩典”的背后其实就是旧社会人口买卖的现实以及对人权的漠视。
   我们从贾宝玉挨打之后那一回可以知道,王夫人对袭人是非常信任的,在她心中,也有意要把袭人许给贾宝玉作妾。所以当她听到花自芳来请求时,便立即就应允了,并叫来凤姐,命她酌量办理。
   我们来看看凤姐是怎样办理这件事的呢?
   王熙凤非常清楚王夫人对袭人的态度,所以这里的“酌量”就有很深的用意。她在安排袭人回家的过程中,做了三件事:
   一是排场,大家看看凤姐是怎样吩咐周瑞家的:“再将跟着出门的媳妇传一个,你们两个人,再带两个小丫头子,跟了袭人去。分头派四个有年纪的跟车。要一辆大车,你们带着坐,一辆小车,给丫头们坐。”周瑞家的答应了,才要去,凤姐又道:“那袭人是个省事的,你告诉说我的话:叫他穿几件颜色好衣裳,大大的包一包袱衣裳拿着,包袱要好好的,拿手炉也拿好的。临走时,叫他先到这里来我瞧。”
   这段话中,王熙凤给周瑞家的明确交代袭人回家探母要注意的事项:除了周瑞家的之外,还另外派了四个有年纪的人跟车,还给袭人配了两个小丫头,一大一小两辆车,另外还要穿几件颜色好看的衣服,包袱和手炉这样的细节都一一的安排到位。这是一种排场,更是大家族里的气势:让平常人看看,贾府里的大丫环都有这样的气派。
   二是,因为此时是冬天,凤姐看袭人虽然穿得还算华丽,但不够富贵和保暖,所以叫她换一件自己的大红猩猩毡的大毛褂子,这是从心里上对袭人的关怀。
   三是,当王熙凤预测袭人母亲去逝后的交待:又嘱咐袭人道:“你妈要好了就罢,要不中用了,只得住下,打发人来回我,我再另打发人给你送铺盖去。可别使他们的铺盖和梳头的家伙。”又吩咐周瑞家的道:“你们自然是知道这里的规矩的,也不用我吩咐了。”周瑞家的答应:“都知道:我们这去到那里,总叫他们的人回避。要住下,必是另要一两间内房的。”
   这里的规矩指的是不仅贾府里的小姐夫人,就是对于有身份的丫头,吃穿住行都是有讲究的:单独住,要外人回避,尤其是男人。
   袭人虽说此次回家是奔丧,但在王熙凤的精心安排下,一定既风光又感到舒适。这一方面体现了这种富贵之家的气派与讲究,另一方面也说明王熙凤做人的周到,在管理上的细致和周密。
  
   四
   所以当送走袭人后,她转过身来便安排怡红院的管理事宜。毕竟袭人是贾宝玉的大丫环,掌管着怡红院里的所有事宜,而且年龄最大,怡红院里一切安然无恙,与袭人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当袭人走后,晴雯与麝月便搬到里屋来住,专门在夜间照顾贾宝玉。
   麝月笑道:“好姐姐,我铺床,你把那穿衣镜的套子放下来,上头的划子划上,你的身量比我高些。”说着,便去与宝玉铺床。晴雯嗐了一声,笑道:“人家才坐暖和了,你就来闹。”此时宝玉正坐着纳闷,想袭人之母不知是死是活,忽听见晴雯如此说,便自己起身出去,放下镜套,划上消息,进来笑道:“你们暖和罢,都完了。”
   晴雯的性格里,就像林黛玉一样,有一种孤傲,又有一种直爽。但命运却让她生为一个丫头,所以心比天高,命不从人。贾宝玉虽然可以屈就于她们,而世俗人的眼光,却时时像一把锋利的刀。
   但年轻的生命里,总有一种美好的追求。所以当贾宝玉半夜里叫袭人的时候,一场美好的生命形态就在这个下雪后的月夜里展现了出来:唯美而令人向往。
   贾宝玉半夜里叫袭人,却没有人应答,后来麝月起来问及何事,原来是贾宝玉半夜要茶喝:宝玉要吃茶,麝月忙起来,单穿红绸小棉袄儿。宝玉道:“披上我的袄儿再去,仔细冷着。”麝月听说,回手便把宝玉披着起夜的一件貂颏满襟暖袄披上,下去向盆内洗手,先倒了一钟温水,拿了大漱盂,宝玉漱了一口,然后才向茶格上取了茶碗,先用温水过了,向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与宝玉吃了;自己也漱了一漱,吃了半碗。
   这一段文字,有一种生活里的人情与品味。
   首先讲人情,宝玉半夜叫袭人,是因为长期受袭人的照顾,心里已经产生了一种依赖,所以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有袭的人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这样奇妙:当与一个人天天在一起时,相互之间的扶携就变得自然而然,而其中一个人突然不在身边了,生活的小事又自然地想到那个人,而眼前却见不到他(她),是不是有一种失落的思念?人与人之间,在一起的时候应该好好珍惜,待到失去之时,想找回某些东西,却再也没有了,是一件多么惆怅的事!
   其次是喝茶的讲究:洗手、漱口,喝茶。即便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喝茶的步骤都是一丝不苟的,这正是生活里的品味,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一种高贵和优雅的气质。这种气质,体现着一种文化,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一种淡定从容的气魄。茶仅是一种饮品,然而因饮者的不同,却可以有不同的生命境界,所以品茶,品的是生命的不同形式与味道。
   这一口茶,也开启了这三个人对生命之美的一种追求。当贾宝玉说外面的月亮好大时,麝月马上说要出去看看,紧接着晴雯就说要躲在黑暗处吓唬她一跳。于是青春的生命犹如一段月色,在这一夜里徐徐地沁在读者的心里:麝月便开了后门,揭起毡帘一看,果然好月色。晴雯等他出去,便欲唬他玩耍。仗着素日比别人气壮,不畏寒冷,也不披衣,只穿着小袄,便蹑手蹑脚的下了熏笼,随后出来。宝玉笑劝道:“看冻着,不是顽的。”晴雯只摆手,随后出了房门。只见月光如水,忽然一阵微风,只觉侵肌透骨,不禁毛骨森然。
   这一段话,是小说的大转折,伏下了晴雯后面的生病。但却非常唯美。这些年轻的生命,一旦失去了管束,就是无忧无虑的。在青春时期,半夜里出门看月色,既是一种浪漫,也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没有一个成年人能理解青春里这种对自由的向往。只有青春的生命才有这样纯洁的爱好和行动。
   我现在常常想起自己十二三岁的时候,明月星稀的夏夜,总爱去小河边坐坐,看天空中的月亮,偶尔对着星空说几句话,或者听一听虫鸣,想想自己未成熟的心事。后来,家里修了平房,我就趁父母熟睡后,一个人偷偷地坐在房顶,看月夜,听竹林里偶尔的一声鸟叫,那时的心情,总有一种莫名的惆怅感。
  
   五
   晴雯在这雪夜里生病了:至次日起来,晴雯果觉有些鼻塞声重,懒怠动弹。按我们现在医学上的知识,这叫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现在应该算普通而平常的小病,然而在那个年代,医治不好,这可是要命的病。

共 707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老师的红楼笔记,我时常会问自己:为何要读红楼?读之意义何在?每读一篇笔记,我都随着老师对书中人物的解析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开篇赞扬晴雯,实则是赞扬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重视个体生命价值,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宗旨,它与儒家的道德本位不同,也与法家、墨家的功利本位相异。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今,都是一个亟待重视的课题。老师切准曹公深意,从袭人的出行排场,展现的是封建大家庭的末世悲歌:心虚才需要排场,用外在的张扬来弥补内在的空虚;从晴雯的性格命运,生活细节,展现个体生命价值与群体社会秩序的交锋博弈;从宝玉对众女子的态度,流露出作者对个体生命的终极关怀,弘扬的是人道主义。老师的红楼笔记,在原著与现实之间来回穿梭,在远与近之间切换自如。随着老师细致入微的分析,加深读者对原著与社会背景的认识,对人情世态的深入了解,对真善美的颂扬。一个如海棠花一般纯洁生命的陨灭,就是对吃人的封建社会的无声抨击。文章有静气,思想有光芒,开卷受教益。【编辑:亭上秋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6-21 16:53:49
  浮世中能把心静下来读书写笔记,是一种修炼。作者像一个文学路上的苦行僧,独自走在一条与众不同的寂寞之路上。坚持下来,生命会渐至臻境。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2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2-06-21 16:55:23
  开篇一段:“伟大而高超的文学作品,作者都是隐藏的,他只是陈述事实,好与坏,美与丑的评价,都交给了读者。”编文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